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纯美孩童”单元组诗教学设计
陆云香
教学内容:白居易《池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教学目标:以《池上》为例,引出“孩童”形象,通过抓住诗中“偷采”“不解藏踪迹”的描写,体会孩童顽皮可爱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以“不解藏踪迹”为话题,延伸学习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初步感受组诗的主题
1.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组古诗,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些古诗放在一组里呢?请同学们先读读这些诗,想一想。(出示诗歌)
2. 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3. 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的确,这些诗歌中都出现了孩童的形象,你们看——(课件显示每首诗中的孩童形象)点红引读相应的诗句。
【设计意图】把要研读的古诗以一组的形式呈现,引发学生的思考,初步感受诗歌中“孩童”形象的主题。等这组诗歌全部学完后,再让学生来谈谈,“为什么把这组诗歌放在一起”?学生应该会有更深的认识。
二、 感受小娃的形象
1.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偷采白莲回”的小娃吧。(出示课件诗歌及图画)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节奏。图文对照想一想,荷花池里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说说小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 指名朗读,正音:撑、艇、萍。
(2) 指名说说,小娃“偷采白莲回”又“不解藏踪迹”的故事。
2. 交流:小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诗句的哪些字眼中感受到的?(偷采、不解藏踪迹)
点拨:“偷”,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同学们看看在这首诗歌中哪种解释合适呢?偷:① 偷盗;② 瞒着别人、悄悄地;③ 抽出(时间)。(生选②)
3. 小结:小娃正美滋滋地为自己瞒着大人们偷莲成功而庆幸,而随着那往两边排开的水面,岸边的大人们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憨态可掬的小娃,此刻的他们一定会抿嘴一笑吧!大人们为什么笑呢?(“不解藏踪迹”)既然要瞒着大人采莲,又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谁才会如此顽皮、可爱呢?(小娃、小孩子)
4. 这句“不解藏踪迹”,写尽小童顽皮、纯真情态。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整首诗。
5. 同桌合作,一位同学读读这首古诗,如果能背出来就更棒了;另一位同学说说古诗写了什么事情,尽可能把小娃顽皮可爱的样子描述出来。
(1) 学生合作练习。
(2) 指名一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
(3) 齐背整首古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本首古诗的教学,第一在于学生讲出诗歌叙述的一个故事,第二体会小娃的形象。让学生积累背诵古诗,采取了“同桌合作、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 学习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1. 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接下来,老师请大家来读读范成大的一首诗。(出示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2. 大家把这首诗与刚才学的《池上》对比着读一读,看看诗中孩童的表现,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是“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另一个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再读读这两首古诗,看看两首诗描绘的是哪里的故事啊?(乡间、田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说一说。
4. 谁来说说自己喜欢的故事?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心情如何?
5. 小结:诗人跟大家一样,对于这些孩童很是喜爱,这些生活在乡村田园的孩子们无拘无束,生活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首诗。
【设计意图】古诗意境情感的教学,应该蕴含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不宜直白,又不能不点拨。我采用对比阅读、适当点拨的方式,让同学自己去发现孩童的形象和诗歌蕴含的情感,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同学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 小结导学,布置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白居易笔下的“小娃”,“范成大”笔下的“童孙”,还随着他们在荷花池边欣赏了一番美景,在乡间感受到初夏时节农民的忙碌。诗人们笔下的孩童就是这么有趣,课后大家可以再去读读其他的几首诗,查查资料,说说故事,评评诗歌中的孩童形象,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再来交流。
(作者单位: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
(二)“羁旅乡愁”组诗单元教学设计
石群
教学内容:张继《枫桥夜泊》、孟浩然《宿建德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组诗,感受单元学习主题
1.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组古诗。先请大家读读这两首诗,猜猜这两首古诗之间有什么联系。(出示张继《枫桥夜泊》、孟浩然《宿建德江》)
2. 谁来大胆地说说自己的猜想。
3. 同学们非常善于联想,这两首古诗中都抒发了作者的忧愁之情。(点红诗中抒写诗人愁思的词句,引导学生朗读。)
4. 指名分句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提醒学生:“泊”是多音字,谁能用“泊”组词?当表示“停船靠岸”的时候,这个字念bó。判断在这两首诗中这个字应该怎么读?说说理由。)
5. 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和停顿。朗读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可以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信息单元统整组合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相似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此处将《枫桥夜泊》《宿建德江》两首古诗和《天净沙·秋思》放在一起组块学习,是因为这些诗句都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极易产生“情感相似块”。 【板块二】诵读《枫桥夜泊》,想象画面,感受意象叠加所带来的羁旅愁情
1.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诗题《枫桥夜泊》,凝练而简洁,我们一读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事情。你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2. 夜晚,诗人把船停泊在枫桥边,他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感受到什么呢?
3. 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圈出来。
4. 对照诗文注释,轻声读读这首诗,思考诗歌的意思。有困难的可向小组内同学请教。
5. 分组交流汇报诗歌的意思,一组说完后,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6. 这些景物,看似平常而普通,但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受就不一样了。那么这首诗是诗人张继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呢?
7. 介绍创作背景,联系社会环境,进入诗歌语境。
8. 现在,再来看这些景物,(课件出示古诗,表示景物的词语点红)你的感受肯定跟刚才不一样。请反复读读这首古诗,当你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开始读吧,你对这种景物的感受,也许正是诗人张继那一刻的感受。
9. 学生朗读古诗,与同学交流后全班汇报。教师加以引导和整理:
月落——看到的,天地间一片幽暗。
乌啼——听到的,在一片清冷寂静中,这声音让你感觉怎样?
霜满天——此处应与学生的感受联系,交流所感受到的。
10. 小结:听了大家的描述老师知道了,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愁眠”。让我们一起读——江枫渔火对愁眠。
11. 这里的“对”,在注释中有“伴随”的意思,那我把它换成“伴”好不好?
12. 揭示诗句中蕴涵的物我交融的境界。这“对”字中,有伴随的意思,此时此刻,在诗人眼中,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愁眠”,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愁眠”,但是这“对”字中,包含着的仅仅是伴随吗?你看,在这万木萧条的深秋,大自然的一派枯萎、衰败中,枫树的叶子像血一样红,这样的颜色,让人感觉怎样?此时,诗人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再来看,在一片幽暗之中,只有一盏渔火若隐若现,这时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13. 同学们,江枫和渔火所传递给人的凄凉、孤独之感,充满了诗人的整个心灵,人与景、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是如此默契,如此和谐,所以诗人吟诵——江枫渔火对愁眠。
14. 夜,越来越深了。在这一片寂静之中,悠扬的钟声缓缓响起。朗读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5. 诗的前两句中所写的景物有月、乌鸦、霜、枫、渔火,后两句中却只写到了钟声。想想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如果你是诗人,听到这钟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16.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深沉,而且寄托了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三读古诗,由初知诗意——进入诗境——体会诗韵,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验古诗意象叠加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板块三】学习《宿建德江》
1. 在《枫桥夜泊》中,张继是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愁思,诗人孟浩然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愁情的呢?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 自学古诗,出示要求:①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② 默读,圈出诗中的景物;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愁情的;从诗人所写之景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③ 体会诗人的情感,练习朗读诗歌。
3. 学生交流过程中,引导感受“日暮”和“月近人”的意境:① 提供一组含有“日暮”的诗句,了解“日暮”时分,诗人思乡之情;② 还原情境,体会诗情:现在你就是诗人孟浩然,(讲述诗人满怀希望入京,但是最终被弃置的故事)站在这旷野之中,你感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只有水中的月亮与你亲近,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4. 极目远眺,旷野茫茫,巨大的孤独感充满你的心灵,你轻轻吟诵起来——(朗读古诗)
5. 江水悠悠,除了水中月与你相亲之外,再也别无其他,多么孤独、寂寞!带着你的感觉,吟诵起来——(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还原诗境,引领学生走入古诗所描写的境界,在角色转换中体验诗人的情思,感受“日暮”“月近人”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
【板块四】延伸导学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张继的《枫桥夜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感受到诗人独在异乡的忧愁。这儿还有一首元曲。(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课后请大家去读读、想想,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作者单位:扬中市教研室)
陆云香
教学内容:白居易《池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教学目标:以《池上》为例,引出“孩童”形象,通过抓住诗中“偷采”“不解藏踪迹”的描写,体会孩童顽皮可爱的形象,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以“不解藏踪迹”为话题,延伸学习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初步感受组诗的主题
1.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组古诗,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些古诗放在一组里呢?请同学们先读读这些诗,想一想。(出示诗歌)
2. 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3. 小结: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的确,这些诗歌中都出现了孩童的形象,你们看——(课件显示每首诗中的孩童形象)点红引读相应的诗句。
【设计意图】把要研读的古诗以一组的形式呈现,引发学生的思考,初步感受诗歌中“孩童”形象的主题。等这组诗歌全部学完后,再让学生来谈谈,“为什么把这组诗歌放在一起”?学生应该会有更深的认识。
二、 感受小娃的形象
1.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偷采白莲回”的小娃吧。(出示课件诗歌及图画)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节奏。图文对照想一想,荷花池里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说说小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 指名朗读,正音:撑、艇、萍。
(2) 指名说说,小娃“偷采白莲回”又“不解藏踪迹”的故事。
2. 交流:小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诗句的哪些字眼中感受到的?(偷采、不解藏踪迹)
点拨:“偷”,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同学们看看在这首诗歌中哪种解释合适呢?偷:① 偷盗;② 瞒着别人、悄悄地;③ 抽出(时间)。(生选②)
3. 小结:小娃正美滋滋地为自己瞒着大人们偷莲成功而庆幸,而随着那往两边排开的水面,岸边的大人们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憨态可掬的小娃,此刻的他们一定会抿嘴一笑吧!大人们为什么笑呢?(“不解藏踪迹”)既然要瞒着大人采莲,又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谁才会如此顽皮、可爱呢?(小娃、小孩子)
4. 这句“不解藏踪迹”,写尽小童顽皮、纯真情态。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整首诗。
5. 同桌合作,一位同学读读这首古诗,如果能背出来就更棒了;另一位同学说说古诗写了什么事情,尽可能把小娃顽皮可爱的样子描述出来。
(1) 学生合作练习。
(2) 指名一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
(3) 齐背整首古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本首古诗的教学,第一在于学生讲出诗歌叙述的一个故事,第二体会小娃的形象。让学生积累背诵古诗,采取了“同桌合作、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 学习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1. 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接下来,老师请大家来读读范成大的一首诗。(出示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2. 大家把这首诗与刚才学的《池上》对比着读一读,看看诗中孩童的表现,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是“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另一个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有异曲同工之妙。)
3.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再读读这两首古诗,看看两首诗描绘的是哪里的故事啊?(乡间、田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说一说。
4. 谁来说说自己喜欢的故事?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心情如何?
5. 小结:诗人跟大家一样,对于这些孩童很是喜爱,这些生活在乡村田园的孩子们无拘无束,生活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首诗。
【设计意图】古诗意境情感的教学,应该蕴含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不宜直白,又不能不点拨。我采用对比阅读、适当点拨的方式,让同学自己去发现孩童的形象和诗歌蕴含的情感,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同学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 小结导学,布置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白居易笔下的“小娃”,“范成大”笔下的“童孙”,还随着他们在荷花池边欣赏了一番美景,在乡间感受到初夏时节农民的忙碌。诗人们笔下的孩童就是这么有趣,课后大家可以再去读读其他的几首诗,查查资料,说说故事,评评诗歌中的孩童形象,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再来交流。
(作者单位:扬中市新坝中心小学)
(二)“羁旅乡愁”组诗单元教学设计
石群
教学内容:张继《枫桥夜泊》、孟浩然《宿建德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组诗,感受单元学习主题
1.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一组古诗。先请大家读读这两首诗,猜猜这两首古诗之间有什么联系。(出示张继《枫桥夜泊》、孟浩然《宿建德江》)
2. 谁来大胆地说说自己的猜想。
3. 同学们非常善于联想,这两首古诗中都抒发了作者的忧愁之情。(点红诗中抒写诗人愁思的词句,引导学生朗读。)
4. 指名分句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提醒学生:“泊”是多音字,谁能用“泊”组词?当表示“停船靠岸”的时候,这个字念bó。判断在这两首诗中这个字应该怎么读?说说理由。)
5. 朗读古诗,要注意节奏和停顿。朗读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可以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
【设计意图】将零散的信息单元统整组合成具有一定联系的相似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此处将《枫桥夜泊》《宿建德江》两首古诗和《天净沙·秋思》放在一起组块学习,是因为这些诗句都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极易产生“情感相似块”。 【板块二】诵读《枫桥夜泊》,想象画面,感受意象叠加所带来的羁旅愁情
1.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诗题《枫桥夜泊》,凝练而简洁,我们一读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事情。你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2. 夜晚,诗人把船停泊在枫桥边,他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感受到什么呢?
3. 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圈出来。
4. 对照诗文注释,轻声读读这首诗,思考诗歌的意思。有困难的可向小组内同学请教。
5. 分组交流汇报诗歌的意思,一组说完后,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6. 这些景物,看似平常而普通,但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受就不一样了。那么这首诗是诗人张继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的呢?
7. 介绍创作背景,联系社会环境,进入诗歌语境。
8. 现在,再来看这些景物,(课件出示古诗,表示景物的词语点红)你的感受肯定跟刚才不一样。请反复读读这首古诗,当你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开始读吧,你对这种景物的感受,也许正是诗人张继那一刻的感受。
9. 学生朗读古诗,与同学交流后全班汇报。教师加以引导和整理:
月落——看到的,天地间一片幽暗。
乌啼——听到的,在一片清冷寂静中,这声音让你感觉怎样?
霜满天——此处应与学生的感受联系,交流所感受到的。
10. 小结:听了大家的描述老师知道了,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愁眠”。让我们一起读——江枫渔火对愁眠。
11. 这里的“对”,在注释中有“伴随”的意思,那我把它换成“伴”好不好?
12. 揭示诗句中蕴涵的物我交融的境界。这“对”字中,有伴随的意思,此时此刻,在诗人眼中,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愁眠”,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愁眠”,但是这“对”字中,包含着的仅仅是伴随吗?你看,在这万木萧条的深秋,大自然的一派枯萎、衰败中,枫树的叶子像血一样红,这样的颜色,让人感觉怎样?此时,诗人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再来看,在一片幽暗之中,只有一盏渔火若隐若现,这时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13. 同学们,江枫和渔火所传递给人的凄凉、孤独之感,充满了诗人的整个心灵,人与景、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是如此默契,如此和谐,所以诗人吟诵——江枫渔火对愁眠。
14. 夜,越来越深了。在这一片寂静之中,悠扬的钟声缓缓响起。朗读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5. 诗的前两句中所写的景物有月、乌鸦、霜、枫、渔火,后两句中却只写到了钟声。想想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呢?如果你是诗人,听到这钟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16.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深沉,而且寄托了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三读古诗,由初知诗意——进入诗境——体会诗韵,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验古诗意象叠加所产生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板块三】学习《宿建德江》
1. 在《枫桥夜泊》中,张继是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愁思,诗人孟浩然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愁情的呢?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 自学古诗,出示要求:①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句子。② 默读,圈出诗中的景物;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抒发愁情的;从诗人所写之景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③ 体会诗人的情感,练习朗读诗歌。
3. 学生交流过程中,引导感受“日暮”和“月近人”的意境:① 提供一组含有“日暮”的诗句,了解“日暮”时分,诗人思乡之情;② 还原情境,体会诗情:现在你就是诗人孟浩然,(讲述诗人满怀希望入京,但是最终被弃置的故事)站在这旷野之中,你感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只有水中的月亮与你亲近,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4. 极目远眺,旷野茫茫,巨大的孤独感充满你的心灵,你轻轻吟诵起来——(朗读古诗)
5. 江水悠悠,除了水中月与你相亲之外,再也别无其他,多么孤独、寂寞!带着你的感觉,吟诵起来——(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还原诗境,引领学生走入古诗所描写的境界,在角色转换中体验诗人的情思,感受“日暮”“月近人”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
【板块四】延伸导学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张继的《枫桥夜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感受到诗人独在异乡的忧愁。这儿还有一首元曲。(出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课后请大家去读读、想想,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作者单位:扬中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