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有效数学课堂 兴趣 创新
如何让数学课焕发生机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提高数学课教学效果的新课题。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向每一节课要质量更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在课堂上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会逐步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随之减弱,导致厌学情绪,学习效率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意义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科学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中的病毒传播”的问题中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引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实际,并在解决问题之后用谚语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对比,领悟传播的含义和速度,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动机和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又如教学“函数”,用了当前的流行歌曲《纤夫的爱》进行教学,首先我用歌声导入: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学生听到了悠扬动听的歌声,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接着,我利用歌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歌词中的画面,一个男人拉着一只坐着一个女人的小船在岸上行走,小船的速度、路程、方向、路线是不是可以不断变化?这和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函数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的神情,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又适时引出函数的概念——函数不是数,而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哥哥”是函数中的自变量x,坐在船上的“妹妹”移动的速度、路程、方向、路线只能随着岸上“哥哥行走”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妹妹”是函数中的因变量,在给学生解释“对于x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这一性质时,我反问学生,当“哥哥”的速度确定下来后,船上“妹妹”的速度是不是随之唯一确定?学生回答“是”,然后我接着问:函数为什么要规定x在某个范围内取值?不是随意取一个呢?经过学生的一番激烈讨论后,我揭开谜底——“不能”,自变量的取值有时可以随意取值,有时却不能,好比纤夫在岸上走,他能随意往任何一处走吗?在碰到险滩时,他为了“爱”是不是应该选择某个安全的方向、路线,让船绕过险滩往安全地带拉?函数也会遇到危险地带的,如在y=1/x 中,如果x=0,1/x就没有意义,这里的“0”就是这个函数自变量x的“危险地带”,在y=1/x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x≠0,经课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本来非常抽象的“函数”这节课,经过这样讲解后,每位学生都掌握得非常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二、分组教学,合作交流
古语有云:“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根据一定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形式的小组,由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它是介于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之间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组中成员相互辅导,相互督促,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优势,以免出现没法回答问题而出现的尴尬场面,培养同学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具体做法:写出题目,让小组讨论一会儿,然后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到大黑板上展示,看哪一小组做得又快又好,解题过程中可以不同人上来改动,以最终答案为准,然后评分,最好的给10分,其次8分,6分递减,完成后,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得分高的当堂给予奖励,奖作业本,或者其它学习用品,也可以是糖果精神鼓励之类的。这种做法可使各组学生的参与积极,竞争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的热情投入更是空前高涨,因此分组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可以减少个别学生懒动脑、开小差、搞小动作的现象,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更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大胆创新,鼓励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上课爱动脑筋,提出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培养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
如教学“随机事件”一节中,我提出:“由于地球的引力,抛出来的东西会下落,是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就有一位学生及时提出:“东西包括球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包括”.这位学生接着提出“抛出的球会下落,请问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同学们回答有三种:(1)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因为地球有吸引力;(2)不确定事件,如氢气球上升;(3)不确定事件,当速度很大时,就象“嫦娥卫星”一样也可以不下落。每次下课铃声一响,学生总埋怨时间过得太快,学习的兴趣愈来愈浓。
四、奇中留疑,悬中激趣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大胆猜想,带着问题学习,“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的,所以一堂课结束之时设置悬念,留有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是提高课堂效果之一。如在讲授“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的结尾时,我留下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2004年夏季运动会上,我国射击选手杜丽为中国赢得本届运动会的首枚金牌,紧接着,老将王义乘胜出击,再夺一金,使雅典刮起一股中国奥运风,你知道吗?在射击运动的跪姿技术中,就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性质——稳定性,你能说出在射击运动的跪姿中,哪三部分构成了三角形支撑面作为身体姿势的基础?我话音刚落,整个课常都“动”起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为下节课“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如何让数学课焕发生机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提高数学课教学效果的新课题。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向每一节课要质量更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灌输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在课堂上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会逐步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随之减弱,导致厌学情绪,学习效率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意义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科学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无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中的病毒传播”的问题中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引课,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实际,并在解决问题之后用谚语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对比,领悟传播的含义和速度,这样一来,创设了探究问题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动机和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又如教学“函数”,用了当前的流行歌曲《纤夫的爱》进行教学,首先我用歌声导入: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学生听到了悠扬动听的歌声,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接着,我利用歌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歌词中的画面,一个男人拉着一只坐着一个女人的小船在岸上行走,小船的速度、路程、方向、路线是不是可以不断变化?这和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函数有什么关系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的神情,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又适时引出函数的概念——函数不是数,而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哥哥”是函数中的自变量x,坐在船上的“妹妹”移动的速度、路程、方向、路线只能随着岸上“哥哥行走”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妹妹”是函数中的因变量,在给学生解释“对于x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个确定的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这一性质时,我反问学生,当“哥哥”的速度确定下来后,船上“妹妹”的速度是不是随之唯一确定?学生回答“是”,然后我接着问:函数为什么要规定x在某个范围内取值?不是随意取一个呢?经过学生的一番激烈讨论后,我揭开谜底——“不能”,自变量的取值有时可以随意取值,有时却不能,好比纤夫在岸上走,他能随意往任何一处走吗?在碰到险滩时,他为了“爱”是不是应该选择某个安全的方向、路线,让船绕过险滩往安全地带拉?函数也会遇到危险地带的,如在y=1/x 中,如果x=0,1/x就没有意义,这里的“0”就是这个函数自变量x的“危险地带”,在y=1/x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x≠0,经课后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本来非常抽象的“函数”这节课,经过这样讲解后,每位学生都掌握得非常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二、分组教学,合作交流
古语有云:“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根据一定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形式的小组,由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共同特点,分别与各小组接触进行教学或布置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它是介于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之间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组中成员相互辅导,相互督促,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优势,以免出现没法回答问题而出现的尴尬场面,培养同学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具体做法:写出题目,让小组讨论一会儿,然后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到大黑板上展示,看哪一小组做得又快又好,解题过程中可以不同人上来改动,以最终答案为准,然后评分,最好的给10分,其次8分,6分递减,完成后,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得分高的当堂给予奖励,奖作业本,或者其它学习用品,也可以是糖果精神鼓励之类的。这种做法可使各组学生的参与积极,竞争激烈,尤其是一部分后进生的热情投入更是空前高涨,因此分组教学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可以减少个别学生懒动脑、开小差、搞小动作的现象,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更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大胆创新,鼓励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猜想与假设,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上课爱动脑筋,提出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踊跃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观点,培养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
如教学“随机事件”一节中,我提出:“由于地球的引力,抛出来的东西会下落,是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件?”就有一位学生及时提出:“东西包括球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包括”.这位学生接着提出“抛出的球会下落,请问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同学们回答有三种:(1)确定事件中的必然事,因为地球有吸引力;(2)不确定事件,如氢气球上升;(3)不确定事件,当速度很大时,就象“嫦娥卫星”一样也可以不下落。每次下课铃声一响,学生总埋怨时间过得太快,学习的兴趣愈来愈浓。
四、奇中留疑,悬中激趣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大胆猜想,带着问题学习,“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的,所以一堂课结束之时设置悬念,留有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是提高课堂效果之一。如在讲授“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的结尾时,我留下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2004年夏季运动会上,我国射击选手杜丽为中国赢得本届运动会的首枚金牌,紧接着,老将王义乘胜出击,再夺一金,使雅典刮起一股中国奥运风,你知道吗?在射击运动的跪姿技术中,就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性质——稳定性,你能说出在射击运动的跪姿中,哪三部分构成了三角形支撑面作为身体姿势的基础?我话音刚落,整个课常都“动”起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为下节课“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一堂好课不是讲完了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