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实际上,很多教师空有意识,而缺少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真正要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落到实处,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有学情视角。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情判断大多处于一种想当然的经验状态,所获得的学情信息的有效性值得进一步的审议和梳理。如何建立一种具有信度与效度的审议视角,较为精准地把握学情,从而更为有效地展开教学呢?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预学单在精准把握学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运用,以求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基于学情证据的教学内容确定
从学生的預学单完成情况来看,学生主要出错在信息不全,有写成“摘果子”的,有写成“摘果子、运果子”的,也有写成“摘果子、装果子”的。为什么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会大面积地出现错误?分析之后,笔者发现,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提取多个陈述性信息的能力,但是他们仍是以整体性思维为主,缺乏自动的聚焦和细分思维能力,出现这样的大面积错误自然就在所难免。
有了这样的实证以后,笔者非常肯定地将“按顺序简要写出果园机器人的作用”作为本课第一个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确立了“再读修正、圈画聚焦”这一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科普类文章阅读中的信息处理能力。
如笔者在杭州执教时是这样展开这一教学环节的: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果园机器人是为谁服务的吗?
生:果农。
师:那么果园机器人能够为果农干什么呢?
生:(齐)“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
师:从这句话中找出三个动词,来概括果园机器人能够干什么。你们会找哪三个?
生:摘、装、运。
(师在课件上圈出这三个字)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读书时能将这些关键信息圈一圈,那就不会顾此失彼了。这里特别要表扬卢嘉明同学,他就能抓住关键信息来回答问题。
(师出示卢嘉明的预学单)
师:像陈老师一样,把这些关键信息圈起来。
(生圈动词)
可见,正是因为有了预学单的介入,才让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原初阅读状态。所谓“要让学生去哪里,教师首先得知道学生在哪里”,预学单就是给教学内容设置的相对精准提供了一种可能,使得教师在教学现场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基于学情证据的教学策略调整
班际之间、生生之间的差异往往是巨大的,甚至往往超越我们的想象。预学单的介入,让我们逼近学生学情的真实世界有了可能。这样真实的学情证据,还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
同样是达成“根据文本信息,说出果园机器人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杭州和铜陵执教时就选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具体教学如下表。
笔者做出这样的教学策略调整,源于对学生预学内容——“果园机器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类型?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吧!”——的学情分析。具体如下表。
从以上对比中,在前后联系、检索信息的阅读能力方面,杭州的学生明显高于铜陵的学生。杭州的学生对果园机器人的后两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把握得比较明确,而对于第一阶段果园机器人的特点只有31.8%的学生读明白。 细读课文,笔者发现课文中对于描写第一阶段果园机器人的文字出现在第3自然段,而且与对第二阶段果园机器人的描述又连接得非常紧密,学生阅读的确容易遗漏。出于阅读惯性,学生会习惯在文章的开头寻找果园机器人的发展过程,读题不清、缺乏甄别能力的学生就会被“干农活机器人”“罢工机器人”“充电机器人”等信息产生干扰。因此,笔者在具体教学中调整教学策略,对后两种果园机器人的特点没有再进行具体讲述,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根据事物特点给第一种果园机器人取名”这一教学内容上,引领学生经历了“发现—受阻—洞察—顿悟”的学习过程。
而查看铜陵班级学生的预学单后,筆者发现全班有36.7%的学生把果园机器人命名为“摘果子机器人、装果子机器人、运果子机器人”。很显然,学生对预学题目中的“发展过程”这四个词语不能理解。针对这样的学情,如果还是照上面的教学策略展开,肯定不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此,笔者采取了小步子引导的方式,适时出示不同阶段果园机器人的图片,将抽象概念形象化,适度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提高。
可见,真正有效的教学不在于教教案、教教材,而在于教学生。学生不同,教学策略也应该有所不用。那种适合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教学是不应该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关注真实学情的基础上,坚持科学施教,而预学单则为教师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学情证据。
三、基于学情证据的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硬环境、教科书、教具学具、电教媒体等固化资源,还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柔性资源,其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影响课堂的重要因素。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已证明,开发和运用学生自身资源,正是课堂走向优质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主要体现。
《果园机器人》是一篇典型的科学小品文,因此,带着学生感悟文章表达的生动是本课又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为此,笔者设计的第三道预学题是“认真抄写让你觉得果园机器人有趣的句子(两句以上)”。
笔者发现,三地的学生抄写句子虽行款大致整齐,但字迹工整、美观的较少。这跟他们在完成预学单时的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书写质量呢?笔者借助学生的预学单,巧用学生资源,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笔者先出示一张书写特别认真、漂亮的预学单照片:
然后让学生来猜猜是班中哪一位“小书法家”所写。在学生们羡慕的眼神中,再出示该生名字。随后再出示一批抄写认真、字迹美观的学生名字。在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中,“抄写句子要注意行款整齐,字迹端正美观”的教学目的也就达成了。由此笔者想到,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学生现有资源,远比教师一厢情愿的苦心说教鲜活有效。
再如预学单最后一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分析预学单后,学生的提问集中在“特殊电池怎么把吃进去的果子变成糖,再把糖转变成电”这一问题。笔者的教学如下:
师:学到最后,我们还留下一个问题:(出示学生预学单上的疑问)“科学家是如何把水果变成糖,再把糖变成电的?”
(生纷纷点头,表示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师:这个问题老师也讲不明白,如果你真的很感兴趣,请你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生:我上网。
生:我去图书馆。
生:我长大后当科学家。
师: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去找寻答案。
来自学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笔者借助学生的问题,把学习引向了课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自我阅读、自我探索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因为预学单的设计和使用,让我们的教学找到了更加坚实的依据,同时也使精准有效的教学有了更多的可能。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城区阳明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预学单在精准把握学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运用,以求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基于学情证据的教学内容确定
从学生的預学单完成情况来看,学生主要出错在信息不全,有写成“摘果子”的,有写成“摘果子、运果子”的,也有写成“摘果子、装果子”的。为什么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会大面积地出现错误?分析之后,笔者发现,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提取多个陈述性信息的能力,但是他们仍是以整体性思维为主,缺乏自动的聚焦和细分思维能力,出现这样的大面积错误自然就在所难免。
有了这样的实证以后,笔者非常肯定地将“按顺序简要写出果园机器人的作用”作为本课第一个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确立了“再读修正、圈画聚焦”这一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科普类文章阅读中的信息处理能力。
如笔者在杭州执教时是这样展开这一教学环节的: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果园机器人是为谁服务的吗?
生:果农。
师:那么果园机器人能够为果农干什么呢?
生:(齐)“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
师:从这句话中找出三个动词,来概括果园机器人能够干什么。你们会找哪三个?
生:摘、装、运。
(师在课件上圈出这三个字)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读书时能将这些关键信息圈一圈,那就不会顾此失彼了。这里特别要表扬卢嘉明同学,他就能抓住关键信息来回答问题。
(师出示卢嘉明的预学单)
师:像陈老师一样,把这些关键信息圈起来。
(生圈动词)
可见,正是因为有了预学单的介入,才让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原初阅读状态。所谓“要让学生去哪里,教师首先得知道学生在哪里”,预学单就是给教学内容设置的相对精准提供了一种可能,使得教师在教学现场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基于学情证据的教学策略调整
班际之间、生生之间的差异往往是巨大的,甚至往往超越我们的想象。预学单的介入,让我们逼近学生学情的真实世界有了可能。这样真实的学情证据,还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
同样是达成“根据文本信息,说出果园机器人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杭州和铜陵执教时就选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具体教学如下表。
笔者做出这样的教学策略调整,源于对学生预学内容——“果园机器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类型?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吧!”——的学情分析。具体如下表。
从以上对比中,在前后联系、检索信息的阅读能力方面,杭州的学生明显高于铜陵的学生。杭州的学生对果园机器人的后两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把握得比较明确,而对于第一阶段果园机器人的特点只有31.8%的学生读明白。 细读课文,笔者发现课文中对于描写第一阶段果园机器人的文字出现在第3自然段,而且与对第二阶段果园机器人的描述又连接得非常紧密,学生阅读的确容易遗漏。出于阅读惯性,学生会习惯在文章的开头寻找果园机器人的发展过程,读题不清、缺乏甄别能力的学生就会被“干农活机器人”“罢工机器人”“充电机器人”等信息产生干扰。因此,笔者在具体教学中调整教学策略,对后两种果园机器人的特点没有再进行具体讲述,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根据事物特点给第一种果园机器人取名”这一教学内容上,引领学生经历了“发现—受阻—洞察—顿悟”的学习过程。
而查看铜陵班级学生的预学单后,筆者发现全班有36.7%的学生把果园机器人命名为“摘果子机器人、装果子机器人、运果子机器人”。很显然,学生对预学题目中的“发展过程”这四个词语不能理解。针对这样的学情,如果还是照上面的教学策略展开,肯定不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此,笔者采取了小步子引导的方式,适时出示不同阶段果园机器人的图片,将抽象概念形象化,适度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提高。
可见,真正有效的教学不在于教教案、教教材,而在于教学生。学生不同,教学策略也应该有所不用。那种适合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教学是不应该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关注真实学情的基础上,坚持科学施教,而预学单则为教师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学情证据。
三、基于学情证据的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硬环境、教科书、教具学具、电教媒体等固化资源,还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柔性资源,其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影响课堂的重要因素。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已证明,开发和运用学生自身资源,正是课堂走向优质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主要体现。
《果园机器人》是一篇典型的科学小品文,因此,带着学生感悟文章表达的生动是本课又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为此,笔者设计的第三道预学题是“认真抄写让你觉得果园机器人有趣的句子(两句以上)”。
笔者发现,三地的学生抄写句子虽行款大致整齐,但字迹工整、美观的较少。这跟他们在完成预学单时的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书写质量呢?笔者借助学生的预学单,巧用学生资源,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笔者先出示一张书写特别认真、漂亮的预学单照片:
然后让学生来猜猜是班中哪一位“小书法家”所写。在学生们羡慕的眼神中,再出示该生名字。随后再出示一批抄写认真、字迹美观的学生名字。在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中,“抄写句子要注意行款整齐,字迹端正美观”的教学目的也就达成了。由此笔者想到,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学生现有资源,远比教师一厢情愿的苦心说教鲜活有效。
再如预学单最后一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分析预学单后,学生的提问集中在“特殊电池怎么把吃进去的果子变成糖,再把糖转变成电”这一问题。笔者的教学如下:
师:学到最后,我们还留下一个问题:(出示学生预学单上的疑问)“科学家是如何把水果变成糖,再把糖变成电的?”
(生纷纷点头,表示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师:这个问题老师也讲不明白,如果你真的很感兴趣,请你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生:我上网。
生:我去图书馆。
生:我长大后当科学家。
师: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去找寻答案。
来自学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笔者借助学生的问题,把学习引向了课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自我阅读、自我探索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因为预学单的设计和使用,让我们的教学找到了更加坚实的依据,同时也使精准有效的教学有了更多的可能。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城区阳明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