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学单的阅读教学改进探索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口号喊了很多年,实际上,很多教师空有意识,而缺少相应的策略和方法。真正要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落到实处,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有学情视角。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情判断大多处于一种想当然的经验状态,所获得的学情信息的有效性值得进一步的审议和梳理。如何建立一种具有信度与效度的审议视角,较为精准地把握学情,从而更为有效地展开教学呢?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预学单在精准把握学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运用,以求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一、基于学情证据的教学内容确定
  从学生的預学单完成情况来看,学生主要出错在信息不全,有写成“摘果子”的,有写成“摘果子、运果子”的,也有写成“摘果子、装果子”的。为什么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会大面积地出现错误?分析之后,笔者发现,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提取多个陈述性信息的能力,但是他们仍是以整体性思维为主,缺乏自动的聚焦和细分思维能力,出现这样的大面积错误自然就在所难免。
  有了这样的实证以后,笔者非常肯定地将“按顺序简要写出果园机器人的作用”作为本课第一个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确立了“再读修正、圈画聚焦”这一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科普类文章阅读中的信息处理能力。
  如笔者在杭州执教时是这样展开这一教学环节的: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果园机器人是为谁服务的吗?
  生:果农。
  师:那么果园机器人能够为果农干什么呢?
  生:(齐)“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进纸箱,然后运到指定的地方。”
  师:从这句话中找出三个动词,来概括果园机器人能够干什么。你们会找哪三个?
  生:摘、装、运。
  (师在课件上圈出这三个字)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读书时能将这些关键信息圈一圈,那就不会顾此失彼了。这里特别要表扬卢嘉明同学,他就能抓住关键信息来回答问题。
  (师出示卢嘉明的预学单)
  师:像陈老师一样,把这些关键信息圈起来。
  (生圈动词)
  可见,正是因为有了预学单的介入,才让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原初阅读状态。所谓“要让学生去哪里,教师首先得知道学生在哪里”,预学单就是给教学内容设置的相对精准提供了一种可能,使得教师在教学现场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基于学情证据的教学策略调整
  班际之间、生生之间的差异往往是巨大的,甚至往往超越我们的想象。预学单的介入,让我们逼近学生学情的真实世界有了可能。这样真实的学情证据,还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
  同样是达成“根据文本信息,说出果园机器人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杭州和铜陵执教时就选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具体教学如下表。
  笔者做出这样的教学策略调整,源于对学生预学内容——“果园机器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类型?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吧!”——的学情分析。具体如下表。
  从以上对比中,在前后联系、检索信息的阅读能力方面,杭州的学生明显高于铜陵的学生。杭州的学生对果园机器人的后两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把握得比较明确,而对于第一阶段果园机器人的特点只有31.8%的学生读明白。   细读课文,笔者发现课文中对于描写第一阶段果园机器人的文字出现在第3自然段,而且与对第二阶段果园机器人的描述又连接得非常紧密,学生阅读的确容易遗漏。出于阅读惯性,学生会习惯在文章的开头寻找果园机器人的发展过程,读题不清、缺乏甄别能力的学生就会被“干农活机器人”“罢工机器人”“充电机器人”等信息产生干扰。因此,笔者在具体教学中调整教学策略,对后两种果园机器人的特点没有再进行具体讲述,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根据事物特点给第一种果园机器人取名”这一教学内容上,引领学生经历了“发现—受阻—洞察—顿悟”的学习过程。
  而查看铜陵班级学生的预学单后,筆者发现全班有36.7%的学生把果园机器人命名为“摘果子机器人、装果子机器人、运果子机器人”。很显然,学生对预学题目中的“发展过程”这四个词语不能理解。针对这样的学情,如果还是照上面的教学策略展开,肯定不能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此,笔者采取了小步子引导的方式,适时出示不同阶段果园机器人的图片,将抽象概念形象化,适度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提高。
  可见,真正有效的教学不在于教教案、教教材,而在于教学生。学生不同,教学策略也应该有所不用。那种适合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教学是不应该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在关注真实学情的基础上,坚持科学施教,而预学单则为教师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学情证据。
  三、基于学情证据的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硬环境、教科书、教具学具、电教媒体等固化资源,还包括教师与学生的柔性资源,其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影响课堂的重要因素。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已证明,开发和运用学生自身资源,正是课堂走向优质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主要体现。
  《果园机器人》是一篇典型的科学小品文,因此,带着学生感悟文章表达的生动是本课又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为此,笔者设计的第三道预学题是“认真抄写让你觉得果园机器人有趣的句子(两句以上)”。
  笔者发现,三地的学生抄写句子虽行款大致整齐,但字迹工整、美观的较少。这跟他们在完成预学单时的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书写质量呢?笔者借助学生的预学单,巧用学生资源,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笔者先出示一张书写特别认真、漂亮的预学单照片:
  然后让学生来猜猜是班中哪一位“小书法家”所写。在学生们羡慕的眼神中,再出示该生名字。随后再出示一批抄写认真、字迹美观的学生名字。在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的过程中,“抄写句子要注意行款整齐,字迹端正美观”的教学目的也就达成了。由此笔者想到,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学生现有资源,远比教师一厢情愿的苦心说教鲜活有效。
  再如预学单最后一题“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分析预学单后,学生的提问集中在“特殊电池怎么把吃进去的果子变成糖,再把糖转变成电”这一问题。笔者的教学如下:
  师:学到最后,我们还留下一个问题:(出示学生预学单上的疑问)“科学家是如何把水果变成糖,再把糖变成电的?”
  (生纷纷点头,表示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师:这个问题老师也讲不明白,如果你真的很感兴趣,请你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生:我上网。
  生:我去图书馆。
  生:我长大后当科学家。
  师: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去找寻答案。
  来自学生的问题才是真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笔者借助学生的问题,把学习引向了课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为广阔的自我阅读、自我探索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因为预学单的设计和使用,让我们的教学找到了更加坚实的依据,同时也使精准有效的教学有了更多的可能。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城区阳明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记者:张校长,据我了解,2013年10月至2018年6月,四年多的时间,173次活动,20余次联盟外出,55余人次专家报告,400余节研讨课……这一组组数据见证着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为首成立的“本真课堂”五校联盟四年来走过的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发展历程。请您先简要介绍下“本真课堂”五校联盟,好吗?  张胜辉:2013年10月15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以下简称“北二分校”)、洛龙区第二
一、语言学习离不开思维能力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学术界经过漫長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  第一,语言和思维都是大脑的功能,但二者不是同一回事,它们的功能、特点与生理机制都不相同,且二者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思维的功能在于认识,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语言是一种声音的符号系统,它的特点是民族性,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它的特点是全人类性;语言是在大脑语言区控制下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课堂上,如果老师不提问,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如果老师不提问,疑问从何而来?老师不提问,难道学生没有疑问吗?没有疑问,教学活动如何开展?  今年四月,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用他执教《桥》的课例,解答了上面的问题。  上课伊始,老师板书课题《桥》,同时板书:“无提问自主学习活动”。明确告诉学生,这堂课学什么,怎样学。  老师先講《桥》的体裁是小小说,是一种以简练的语言、有限的篇幅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学样式,它具
《小岛》:从“小”字读大爱  统编本教材中增添了不少弘扬革命传统教育的课文,集中体现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守卫边关海疆,反映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精神的英雄事迹,读来感人,心生敬仰。《小岛》是著名军旅作家陆颖墨的短篇小说,只要读上一遍,便能强烈感受到小岛上战士们想念家乡,用祖国泥土种畦菜地,感动了将军,一起晚餐的生活场景。故事真实平常,话语感人,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战士们对祖国、对将军的
在听完一些名师的课后,常有人赞叹:“哇,好厉害哦,这节课上得好好哦!”也常有人感叹:“这个设计好妙哦,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其实,没有哪个名师天生就擅长上课。那些光鲜亮丽的课堂背后,有许多他人难以看到的良苦用心。  和易志军在一起共事十年多了,他上的每一节公开课我都听过。我们是同事更是朋友,不管正事还是闲事,经常在一起聊。所以,我有幸能看到这些好课背后的一些东西。  一、磨砺  2012年,志军经历
统编本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使得语文要素成了引人注目的高频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要素,成为教好统编本教材的关键。  一、语文要素里藏着教学标准  一篇课文、一堂课、一个知识点要教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教师必须清楚,否则,缺位、失位或越位就不可避免。统编本教材的“语文要素”使用了行为动词来描述所要达成的教学标准,可参照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层次分类理论加以解读。  1.识记。就是对已
阅读要点  一、奇特的幻想  幻想小说表现的是超自然的幻想世界,它带给学生新奇的意象,激发他们思考。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远离所处的世界,以一种令人振奋的方式,塑造、重建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探索和创造,并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在未知之地有很多神奇的地方:期望国、幻觉城、结论岛……还有许多神奇的人物:让人失去目标感、分寸感的感觉采集官,不让人把话说完的夺词鸟,磨蹭人类做事的时间杀手……它们都以充满幻想的形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支架建构’”,这里的“支架”是指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的路径、方法,形成多角度、多样态、可视化的助学系统,助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个体建构、学伴建构、场域建构,并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过程,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支架建构”,使学生能更好地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美丽的秋天”安排了四篇课文。“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优美的单元导语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秋天。秋天,是天高云淡,是金桂飘香,是果实累累。秋天在诗人眼中是“最是橙黄橘绿时”,是“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秋天在学生眼中,是金色巴掌的小树叶,是叶丛间蹦跳的小脚丫,是虫鸣雁去的叮咛。这么美好的贴近大自然的一组课文,秋思秋雨秋声秋景
成语是长期流传下来的习惯使用的词组或短语,大都出自典故。成语有整体性的特点,作为完整的词来运用;有定型性的特点,不可抽换颠倒词中的任何文字。恰当地运用成语,能使语言简练,生动形象。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并能加以运用。可是,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学生所知道的成语屈指可数,真正懂得其含义并能灵活运用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