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经历生活和学习,已在头脑中形成了认识世界的经验概念和方法,但这些概念和方法往往具有不成熟性,这样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异构想。在实施有效教学的今天,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个教学资源,巧妙地设置经验概念和事实实验的“碰撞”,使这个“碰撞”成为学生思维自燃的热源。
关键词:碰撞;思维;经验概念;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51-03
初中学生经过自己十几年的生活和学习,在他们头脑中必然存在了用于解决问题的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而这种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许多是比较幼稚和想当然的想法,怎样才能更多地暴露他们的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碰撞,这在实施有效教学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接触到新的知识时,总是试图用旧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它,有时甚至会修正新知识的含义,以适应旧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结果新的与旧的混杂在一起,派生出形形式式的偏离了科学概念的想法,这就是所谓的相异构想。我把这种相异构想称作经验概念。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学习不再是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和建构的过程。这样就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面前,即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设法让学生的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与科学概念发生“碰撞”,让这种“碰撞”促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让这种“碰撞”成为学生思维自燃的热源。下面我通过案例和反思来谈谈我的做法和看法。
一、倡导“学生中心”理念,构建自主式“主体”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难以适应新的学习。因为学生是独立的人、发展中的人、有潜能的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感悟。因为只有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果实才更加香甜。
【案例1】液体要吸热
我在校教研活动教“蒸发”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设置的:首先问学生:“大家夏天热了,用扇子扇就会感到凉快,是吗?”学生齐声回答“是的。”我马上又问:“那么为什么扇子扇会感到凉快呢?”有大量学生回答:“扇子把凉风扇来了,所以人感到凉快。”我答:“恩,扇子把凉风扇来了,所以人感到凉快,很好。那么现在,大家桌上都有一支温度计,现在请同桌间互相合作,一个同学用本子当扇子,一个同学拿着温度计,大家一起努力合作,让扇子吹来的凉风使温度计的度数下降1摄氏度。全班同学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最先完成任务。”全班同学都热血沸腾,都想要拿冠军。在我的口令下,大家开始了。只见每个同桌一个拿温度计,一个使劲扇,拿温度计的同学一个个都紧盯着温度计,生怕一不留神,错过了读数,输给了人家。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扇扇子的同学已经有点力不从心,看读数的同学都在偷偷看别人的反应,大家一副茫然的表情。我看到火候已到,然后给学生解密。
【反思1】学生从小就听到过这样一句俗语“扇子扇凉风,时时拿手中”,类似的这些短语含义虽然非常丰富,但其所表达的意思却不一定准确,这就是学生的经验概念,这个经验概念就会对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产生干扰,由此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思维。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的老师就直接否定了学生的说法,然后把正确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这样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在学习,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最重要的是没有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学生原有的认知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违反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以学生为本”的宗旨。然而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设置了一个“碰撞”,即学生原有的经验概念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碰撞,学生就会反思,“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强烈的,促使他们思维的火花由碰撞而点燃。我认为这种教学就轻易地把“要你学”变成了学生的“我要学”,再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会对自己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进行更新、重建,从而顺理成章地获得了新的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就感觉是自己发掘出来的,印象特别的深刻,也达到了我们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创造探究实验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要提高教学的效益,我们必须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他们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利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器材来让学生进行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培养了自已各方面的能力,又轻松、主动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2】摩擦的存在
我在教“摩擦的存在”一课时,先出示一根不锈钢棒,然后说:“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请两位同学协助老师完成。”同学都非常积极,然后我请上全班个子最大的一位男同学和全班个子最小的一位女同学,一人拿棒的一头(男同学拿的一端已经用食用油处理过了)。接下来请所有的学生猜一猜,现在两人拔河,谁会赢?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站在男生一边,认为他肯定会赢。只有几个女同学怯怯地说:“女同学会赢。”估计是那个女同学的好朋友,不好意思“背叛”她。男同学是一副不负众望的表情,而女同学则是愁眉苦脸。比赛在大家的一片加油声中开始了,结果那位男同学拉得面红耳赤,还是输得一败涂地,同学们一个个哑口无言、目瞪口呆。那位女同学更是不可思议地看着他、看看我,一片茫然。这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转向了我。
【反思2】我在备这节课时,就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当学生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得到的经验概念被实验事实否定的时候,他们就会思考,我以往的想法、思维是否存在着不足,从而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更新原有的知识。这种让学生有强烈求知欲的教学就已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碰撞,一个看似小小的碰撞,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关键的是教会了学生今后遇到这种碰撞时,他们应该如何自己处理的方法,教会了学生对待问题实事求是、肯专研、爱动脑、不迷信日常经验的科学态度。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冲破教材束缚的精神品质。要充分了解和调查学生经验概念并加以积累,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对教具的准备药尽量充分充足,对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而不应随意地加以否定和肯定。让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不停,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 三、直面“非预设问题”,促进有效的教学生成
生成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案例3】探究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
我在“物质的构成”一节课的教学中,为了探究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演示了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就实验现象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很多同学就按照老师的思路回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但有一位同学提出是因为上面的液体把下面的液体的分子压扁了。面对这样的有趣问题,我并没有轻易的一笑而过,更没有很教条地按照教案继续教学。而是很灵活地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怎样用实验来反驳,从而把其他同学的思路也引过来呢?很快的就有学生提出把酒精和酒精混合会不会减少?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了结论。课进行到这里我索性又在这里抛出一个问题:既然酒精和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为什么刚才酒精和酒精混合体积没有减少呢?于是我把后面演示实验用的黄豆和芝麻给了同学,请他们设计实验来证实。
【反思3】“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决定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教师,无疑也是促进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资源。教师的观念、知识、技能、经验和情感,关系到良好教学情境的营造、融洽课堂气氛的建立、高效教学活动的组织,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生成。很显然,在这节课上我根本没有预感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这里我敏锐地发现了学生在这一知识上的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找到了教学的生长点,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这些问题正是我们科学教学中的宝贵资源,。经过这一课,我深切感受到:教师不应随意剥夺学生开展实验的权力,只有让他们积极参与探究科学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暴露出自己的经验概念,然后顺着学生的经验概念巧妙地设计相应的实验,呈现给学生新的事实,诱发学生在认知上的“碰撞”,从而使学生自己对原有的经验概念产生不满,并有一种主动想要修正的愿望。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问题情境是产生思维的基础,也是思维的最终目的。创设科学问题情境的本质在于揭示科学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案例4】大气压
我在上大气压一课时,做“覆杯”实验,问学生若倒过来水会不会流出来,大部分学生说水会流出来,少部分学生说水不会流出来,我就问水不会流出来的原因,学生有人会说“水粘住纸板了”。接着,我就用另一个薄的软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结果让全班同学惊讶不已,前者水没有流出,而后者水流出来了,自然否定了“水粘住纸板”的说法。我紧接着问:“对这两个实验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这时问题的产生也就水到渠成了。为加强他们对问题答案的渴求,我又拿来出一大瓶可乐,让一位同学尝了一口,然后我拧紧瓶盖问:“如果老师在侧壁及瓶底用细针扎一个小孔,你们猜猜看,可乐是否会流出?”同学顺着我的思路不置可否地说:“当然会流出来了。”我请一位同学轻轻地在靠近底部位置用针扎进去,在拔出针时却没有可乐流出,学生们再次露出惊讶的神态。紧接着,我又旋松了瓶盖,学生们看到了从侧壁射出来的可乐,在不断地变化的现象中我又问:“对此实验你们有什么疑问?”
【反思4】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碰撞,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堂课上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用新颖的实验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让学生带着经验概念和实验现象的碰撞,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总之,从一次次的课堂实践和教研交流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生的经验概念是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概念和方法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时时以学生为本,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会对学生的思维带来猛烈碰撞的小片段,以期真正地给学生带来一次头脑风暴。切忌简单粗糙、为教知识而教知识,这样对学生而言就好比是造“空中楼阁”,即使学生短时间记住了,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相衔接,不能让新的科学概念替换或升华他们已有的经验概念,这样的课堂效果肯定是不尽人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差距时,就会引起他们的认知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能巧妙地高质量地设置“碰撞”,不仅能“吹皱一池春水”,还可以“激起千层细浪”,达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活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教学起点的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4).
[2]陈明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琳达·达林.哈蒙德.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郑青岳.科学探究式学习100个问题[M].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碰撞;思维;经验概念;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51-03
初中学生经过自己十几年的生活和学习,在他们头脑中必然存在了用于解决问题的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而这种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许多是比较幼稚和想当然的想法,怎样才能更多地暴露他们的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碰撞,这在实施有效教学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在接触到新的知识时,总是试图用旧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它,有时甚至会修正新知识的含义,以适应旧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结果新的与旧的混杂在一起,派生出形形式式的偏离了科学概念的想法,这就是所谓的相异构想。我把这种相异构想称作经验概念。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学习不再是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对新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和建构的过程。这样就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面前,即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设法让学生的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与科学概念发生“碰撞”,让这种“碰撞”促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让这种“碰撞”成为学生思维自燃的热源。下面我通过案例和反思来谈谈我的做法和看法。
一、倡导“学生中心”理念,构建自主式“主体”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难以适应新的学习。因为学生是独立的人、发展中的人、有潜能的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课堂教学,倡导学生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感悟。因为只有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果实才更加香甜。
【案例1】液体要吸热
我在校教研活动教“蒸发”这部分内容时,是这样设置的:首先问学生:“大家夏天热了,用扇子扇就会感到凉快,是吗?”学生齐声回答“是的。”我马上又问:“那么为什么扇子扇会感到凉快呢?”有大量学生回答:“扇子把凉风扇来了,所以人感到凉快。”我答:“恩,扇子把凉风扇来了,所以人感到凉快,很好。那么现在,大家桌上都有一支温度计,现在请同桌间互相合作,一个同学用本子当扇子,一个同学拿着温度计,大家一起努力合作,让扇子吹来的凉风使温度计的度数下降1摄氏度。全班同学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最先完成任务。”全班同学都热血沸腾,都想要拿冠军。在我的口令下,大家开始了。只见每个同桌一个拿温度计,一个使劲扇,拿温度计的同学一个个都紧盯着温度计,生怕一不留神,错过了读数,输给了人家。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扇扇子的同学已经有点力不从心,看读数的同学都在偷偷看别人的反应,大家一副茫然的表情。我看到火候已到,然后给学生解密。
【反思1】学生从小就听到过这样一句俗语“扇子扇凉风,时时拿手中”,类似的这些短语含义虽然非常丰富,但其所表达的意思却不一定准确,这就是学生的经验概念,这个经验概念就会对学生建立科学概念产生干扰,由此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思维。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的老师就直接否定了学生的说法,然后把正确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这样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在学习,没有学习的主动性。最重要的是没有沿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学生原有的认知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违反了当前教学改革的“以学生为本”的宗旨。然而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设置了一个“碰撞”,即学生原有的经验概念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碰撞,学生就会反思,“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学生的兴趣是非常强烈的,促使他们思维的火花由碰撞而点燃。我认为这种教学就轻易地把“要你学”变成了学生的“我要学”,再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会对自己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进行更新、重建,从而顺理成章地获得了新的知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知识就感觉是自己发掘出来的,印象特别的深刻,也达到了我们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创造探究实验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语)要提高教学的效益,我们必须用兴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他们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利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器材来让学生进行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培养了自已各方面的能力,又轻松、主动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从而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2】摩擦的存在
我在教“摩擦的存在”一课时,先出示一根不锈钢棒,然后说:“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请两位同学协助老师完成。”同学都非常积极,然后我请上全班个子最大的一位男同学和全班个子最小的一位女同学,一人拿棒的一头(男同学拿的一端已经用食用油处理过了)。接下来请所有的学生猜一猜,现在两人拔河,谁会赢?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站在男生一边,认为他肯定会赢。只有几个女同学怯怯地说:“女同学会赢。”估计是那个女同学的好朋友,不好意思“背叛”她。男同学是一副不负众望的表情,而女同学则是愁眉苦脸。比赛在大家的一片加油声中开始了,结果那位男同学拉得面红耳赤,还是输得一败涂地,同学们一个个哑口无言、目瞪口呆。那位女同学更是不可思议地看着他、看看我,一片茫然。这时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转向了我。
【反思2】我在备这节课时,就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当学生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得到的经验概念被实验事实否定的时候,他们就会思考,我以往的想法、思维是否存在着不足,从而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更新原有的知识。这种让学生有强烈求知欲的教学就已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碰撞,一个看似小小的碰撞,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关键的是教会了学生今后遇到这种碰撞时,他们应该如何自己处理的方法,教会了学生对待问题实事求是、肯专研、爱动脑、不迷信日常经验的科学态度。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冲破教材束缚的精神品质。要充分了解和调查学生经验概念并加以积累,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对教具的准备药尽量充分充足,对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而不应随意地加以否定和肯定。让学生的思维探究活动不停,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 三、直面“非预设问题”,促进有效的教学生成
生成是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节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创造出新的推动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流程,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案例3】探究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
我在“物质的构成”一节课的教学中,为了探究分子之间是否有空隙?演示了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就实验现象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很多同学就按照老师的思路回答是因为分子之间有空隙,但有一位同学提出是因为上面的液体把下面的液体的分子压扁了。面对这样的有趣问题,我并没有轻易的一笑而过,更没有很教条地按照教案继续教学。而是很灵活地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怎样用实验来反驳,从而把其他同学的思路也引过来呢?很快的就有学生提出把酒精和酒精混合会不会减少?通过引导使学生知道了结论。课进行到这里我索性又在这里抛出一个问题:既然酒精和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为什么刚才酒精和酒精混合体积没有减少呢?于是我把后面演示实验用的黄豆和芝麻给了同学,请他们设计实验来证实。
【反思3】“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决定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教师,无疑也是促进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资源。教师的观念、知识、技能、经验和情感,关系到良好教学情境的营造、融洽课堂气氛的建立、高效教学活动的组织,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生成。很显然,在这节课上我根本没有预感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这里我敏锐地发现了学生在这一知识上的经验概念和经验方法,找到了教学的生长点,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这些问题正是我们科学教学中的宝贵资源,。经过这一课,我深切感受到:教师不应随意剥夺学生开展实验的权力,只有让他们积极参与探究科学的学习过程,才能使学生暴露出自己的经验概念,然后顺着学生的经验概念巧妙地设计相应的实验,呈现给学生新的事实,诱发学生在认知上的“碰撞”,从而使学生自己对原有的经验概念产生不满,并有一种主动想要修正的愿望。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问题情境是产生思维的基础,也是思维的最终目的。创设科学问题情境的本质在于揭示科学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案例4】大气压
我在上大气压一课时,做“覆杯”实验,问学生若倒过来水会不会流出来,大部分学生说水会流出来,少部分学生说水不会流出来,我就问水不会流出来的原因,学生有人会说“水粘住纸板了”。接着,我就用另一个薄的软纸盖住杯口,倒过来,结果让全班同学惊讶不已,前者水没有流出,而后者水流出来了,自然否定了“水粘住纸板”的说法。我紧接着问:“对这两个实验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这时问题的产生也就水到渠成了。为加强他们对问题答案的渴求,我又拿来出一大瓶可乐,让一位同学尝了一口,然后我拧紧瓶盖问:“如果老师在侧壁及瓶底用细针扎一个小孔,你们猜猜看,可乐是否会流出?”同学顺着我的思路不置可否地说:“当然会流出来了。”我请一位同学轻轻地在靠近底部位置用针扎进去,在拔出针时却没有可乐流出,学生们再次露出惊讶的神态。紧接着,我又旋松了瓶盖,学生们看到了从侧壁射出来的可乐,在不断地变化的现象中我又问:“对此实验你们有什么疑问?”
【反思4】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碰撞,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堂课上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用新颖的实验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让学生带着经验概念和实验现象的碰撞,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活动中,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总之,从一次次的课堂实践和教研交流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生的经验概念是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概念和方法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时时以学生为本,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会对学生的思维带来猛烈碰撞的小片段,以期真正地给学生带来一次头脑风暴。切忌简单粗糙、为教知识而教知识,这样对学生而言就好比是造“空中楼阁”,即使学生短时间记住了,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相衔接,不能让新的科学概念替换或升华他们已有的经验概念,这样的课堂效果肯定是不尽人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差距时,就会引起他们的认知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能巧妙地高质量地设置“碰撞”,不仅能“吹皱一池春水”,还可以“激起千层细浪”,达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活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教学起点的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4).
[2]陈明选.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3]琳达·达林.哈蒙德.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郑青岳.科学探究式学习100个问题[M].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