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高中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如何从教学者与学习者角度去实践。从微课的制作、原则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合适的微课资源。强调聚焦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作用,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微课 混合式教学 信息科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3-0064-04
在向智能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教育也面临从线下走向线上的发展趋势, 为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应时而生。
混合式教学就是在线“微课”或“直播”与“传统”教学的实践示范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下与线上互联共生的教学模式。通过两种教学结合的组织方式,使学习者的学习成为随时随地的状态,为学习者个性化、多元化学习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推进学习者对学习的理解与内化。
混合式教学是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实践。高中信息科技学科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具体表现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项核心内容。聚焦核心素养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微课”传送,是探索与线下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之一。其中“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所以,结合自己正在實施的《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的应用研究》项目,谈谈我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首先从教者的角度来看,线上微课制作要体现教学设计的逻辑与思维。混合式教学方式建立的是线上线下互补的学习关系,线上的学习是教学现场等线下方式的重要补充。但是凸显的不是技术而是教学设计的逻辑与思维。目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微课制作要“高、大、上”的误区,偏离了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定位。其实,制作微课的设备可以简单到只需手机、铅笔、白纸,也可以复杂到 Flash 动画、PR、AE 等实现。微课制作要简单、有效,淡化技术的效果,避免受制于技术因素,忽略知识点本身。小学阶段注重概念的具体形象化,形象思维为主,适合用故事情节展开,动画微课有助于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伴随情境的展开而注意学习的内容,去获得相关的学习体验。初中阶段开始注重培养理性思维,由形象化事物进行具体抽象,概括描述事物特征,合理地表达学习的内容。到了高中阶段,以抽象思维、高阶思维为主,知识结构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这就决定了高中微课制作不能过分注重情景化背景的修饰,制作的画面美感,要突出传递思维训练的本质,化繁为简,讲清、讲透原理,5~8 分钟的微课为宜。依据课程标准,对高中信息科技课程内容根据知识层次和关联性进行分析,以知识模块为核心进行梳理,结合微信平台的实际,对内容进行挑选、扩展和整理,在分析课程标准基础上,确定每个知识模块的目标,列出重点、难点内容,注重把握“了解微课定义及作用”、“选择和分析处理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构建完整精炼的教学过程”、“制作实用的微课教学课件”五个环节。教学资源建设,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在线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在信息学科中,有一种叫作“有效传递”的特性,是面向对象的有效而言。以此类推,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之一也应该是围绕“有效”开展实施,面向的对象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目前,网络上在线动画制作,在线文字转语音 (TTS)及相关 App 软件不断出现,表明微课制作技术不是阻碍教师探索微课研究的拦路虎,仅是服务于教育的工具,而遵循教育规律,聚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提升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有效性才是教师教学研究发展的重点。
其次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微课制作需要多样化、多元化整合教材,以提升学习者的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微课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变革。依靠信息技术,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立体层次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很难摆脱“直铺式”的线索呈现。然而微课,却可以改变直线思维模式。既可采用倒装形式,悬疑式展开;也可挖掘背景资料,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因到果,娓娓道来;既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摆出问题结果,由结果“逆向”探寻质变的本因。
例如在算法章节微课中,挖掘小学初中信息科技的特色课堂,引入 Scratch 软件,控制角度、半径、花瓣数三个参数,画出美丽花朵的实例。在动态画出美丽花朵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层次对计算机编程产生美好的印象;在理性认识层面,结合Scracth 图形化编程中判断、循环等图形化模块,鼓励学生在多次对比中,完成对高中算法循环、判断的基本框图的知识迁移。这些在微课模式下,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更高的时间效率比值。
再如,微课中也可以借鉴影视作品或电视节目片段,来为学科教学服务。《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望楼传信”桥段描述长安城内多座高楼亭台互相瞭望,每个高楼竖立两行六列的格子,随着鼓声鼓点的节奏,不断地用白色和黑色格子去变化组合,以此传达各种信息。格子为啥只有两种颜色?两行六列能组合多少种?分别代表了什么?伴随着这些疑问,有关信息的编码的教学微课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同样地,截取购物街栏目猜商品价格的活动。假设一台数码设备的价格在1000~2000范围内,请用最少的次数猜测出该数码设备的价格。猜测一次后,会给出提示,价格过高或者价格过低(最小单位为元),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好学生参与活动“同频共振”,很容易会得出学生提供两种猜测方案:1.按照最低价格依次猜测价格;2.按照“折中”的思路,每次猜测给定范围内的中间值。恰好对应“对分查找”知识点。
又如,高中信息科技的很多算法实例,都与中国古代数学著名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鸡兔同笼问题、百钱买百鸡问题、韩信点兵问题、李白买酒,不胜例举。微课设计中,或引入以上问题的动画资源,或将学生利用数学解决以上问题与算法解决的对比差异呈现,抑或列举出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和难点归纳,都是微课巧妙切入课题,知微见著的好办法。 设计微课为问答类、练习类时,还可利用技术优势,创建在线实践环节,将学生答题数据进行分析,以图表形式嵌入微课开篇,抛出“最坏”的结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探究问题背后的成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尝试建立了微信服务公众号,即一个虚拟的网络学习平台,能加载微视频、图片、文字、声音等信息,满足微课程各种资源类型运行的需求。微信有庞大的学生用户,学生直接使用手机和移动智能终端登陆微信,就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浏览和传播。以班级为单位,关注公众号,实现对课程的订阅。教师基于微信平台实施的“精准推送”、“精准测试”、“精准质量反馈”等具体措施,应用信息技术做好数据挖掘、内容分析以及反馈分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质量。
对教师来说,微课教学,对现有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补充形式,更是学习者思维落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也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学科素养践行的平台。
再者从课程发展时代趋势来看,基于线上线下互联共生思维课程,无缝对接学习,实现了学习成本、效率和覆盖率最大化。根据学习者发展不均衡及学科素养不足的情况下,为学习者提供有效帮助。这种“泛在学习”学习方式便是智能化社会环境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时尚学习方式。它是在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下,以多样的方式随时随地利用终端进行学习,实现所有的空间即是学习空间,学习自然达到最有效、最优化。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产生不同的学习表现行为与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学业水平中等偏下的学生,普遍对信息科技学科书本知识不产生兴趣,算法章节内容听不懂的居多,完成作业的质量比较差。根据问卷的其他项实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对微课的自由学习时间段,一般只能是周末。平时在校期间,很多高中都是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从学校管理来说,无可厚非,带手机上学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状况,利用微课制作,围绕学生学习障碍处展开微课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做好学习薄弱者“已有知识”与“后学知识”的激发衔接,形成核心素养发展链,促进学生碎片化知识的贯通。对于教师来说,每个知识素养点就像是锚,有了前期整体知识素养结构图,整个学段的知识组织关系都有了明确的“锚点”,围绕某个主题开展微课制作时,方便微课实施者检索“全局知识”、融汇“前后知识”,推动新的认知的形成与发展。笔者在此以枚举算法为例说明。枚举算法的核心是理解一一列举、逐一检验。具体表现形式是循环结构实现列举可能解的范围,分支结构实现可能解的检验。枚举算法教学核心是引导学生发现、体验基于算法思想——枚举算法中,分支结构与循环结构的不同作用,两者的本质特征,两者是如何联系的(如何传递)的。因此在算法单元设计中,要考虑到如何正确理解枚举算法,就需要进行知识点的提前布局,也就是前后锚点的衔接(如图所示)。基于各个节点的知识布局,通过算法单元的授课,遵循任务设计-授课-作业,利用好微信平台资源,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导图中各级节点知识。不仅体现学生对流程图的描述与表达的熟练,也强化了基本的编程思想和编程意识。
从学习者终身发展要求来讲,微课制作聚焦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从学习者未来人生发展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的发展层级作为学习者成长目标,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的学习任务群,构建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的系统发展的新兴教学模式。具体地讲它是传统的课程与网上课程分层融合发展,将学校学习与社会化学习链接发展。在保持传统教育原有的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面对面的教学方式的前提下,赋予了传统教育教学课前、课后延伸链接、发展转化的能力,以及及时获取学习者反馈信息、建立与学习者及学习者之间交流互动、修缮改进发展的能力。比如,统一模块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泛,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大部分都是认知类知识,学生学习比较枯燥。算法模块却像是一座高山,突然橫亘在学习道路上,用流程图来描述算法,研究枚举、排序、查找等算法实例,这些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VB 编程作为实现算法的平台,也需要一定课时量学习才能保证效果。学生的计算性思维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培养仅靠课堂已经远远不够,在研究实践中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分类别分层级梳理学段的知识点,建立思维导图式的知识树,把各层级知识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借助文字和图像表现出来。从信息科技学科角度来说,由于信息的加工和表达分三个类型:文本信息、表格信息、多媒体信息。思维导图就是利用图片的易读、简洁、直观、可视化冲击力的特点,最快速、有力地与学生内在的隐性知识、甚至是默会知识发生联系,重新构建新知,得以促进了学习者思维的提升与发展。以微课形式为主的线上教学模式,已经介入到课前预习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课后巩固等环节,建立并完善的教学资源交流、分享、指导机制,突出传统教学限制,体现多样、便捷、跨媒介、跨时空、即时等特征,在不断循环实践过程中,形成线上教学的有效路径。所以,聚焦核心素养,以微课的形式传送,为学生的学习延伸发展提供了平台。
最后,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者来说,学科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者信息意识与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构建。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比仅仅拥有繁杂无序的信息知识更为重要。从核心素发展来看,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外,在发展信息意识,对可能存在的信息泄漏等安全风险、掌握信息的安全防范意识与技术方法、用信息科技学科思维去全面认识和思考信息系统在社会应用中的优势及局限性,能够分析数据与社会领域间的关系,做出科学的信息化判断与评估,负责任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这是学科育人价值所在。因此,混合式教学不只是记忆、理解与运用的知识性线上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于线下学习者信息学科素养的构建。
实践证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它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教学阶段,跨越真实课堂与虚拟空间。在学习平台的支持下,利用微课为主的互联网资源,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升信息学科素养和探索创新精神,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梅.基于任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工程,2020(06):52-54.
[2]闫寒冰.从“使学习真正发生”到“使学习达到目标”——远程教育中的学术性支持误区辨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1(03):49-53.
【关键词】微课 混合式教学 信息科技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3-0064-04
在向智能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教育也面临从线下走向线上的发展趋势, 为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应时而生。
混合式教学就是在线“微课”或“直播”与“传统”教学的实践示范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下与线上互联共生的教学模式。通过两种教学结合的组织方式,使学习者的学习成为随时随地的状态,为学习者个性化、多元化学习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推进学习者对学习的理解与内化。
混合式教学是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实践。高中信息科技学科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价值导向,具体表现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项核心内容。聚焦核心素养利用微信平台进行“微课”传送,是探索与线下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之一。其中“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所以,结合自己正在實施的《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在高中信息科技教学的应用研究》项目,谈谈我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首先从教者的角度来看,线上微课制作要体现教学设计的逻辑与思维。混合式教学方式建立的是线上线下互补的学习关系,线上的学习是教学现场等线下方式的重要补充。但是凸显的不是技术而是教学设计的逻辑与思维。目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微课制作要“高、大、上”的误区,偏离了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定位。其实,制作微课的设备可以简单到只需手机、铅笔、白纸,也可以复杂到 Flash 动画、PR、AE 等实现。微课制作要简单、有效,淡化技术的效果,避免受制于技术因素,忽略知识点本身。小学阶段注重概念的具体形象化,形象思维为主,适合用故事情节展开,动画微课有助于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伴随情境的展开而注意学习的内容,去获得相关的学习体验。初中阶段开始注重培养理性思维,由形象化事物进行具体抽象,概括描述事物特征,合理地表达学习的内容。到了高中阶段,以抽象思维、高阶思维为主,知识结构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这就决定了高中微课制作不能过分注重情景化背景的修饰,制作的画面美感,要突出传递思维训练的本质,化繁为简,讲清、讲透原理,5~8 分钟的微课为宜。依据课程标准,对高中信息科技课程内容根据知识层次和关联性进行分析,以知识模块为核心进行梳理,结合微信平台的实际,对内容进行挑选、扩展和整理,在分析课程标准基础上,确定每个知识模块的目标,列出重点、难点内容,注重把握“了解微课定义及作用”、“选择和分析处理知识点”、“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构建完整精炼的教学过程”、“制作实用的微课教学课件”五个环节。教学资源建设,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在线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在信息学科中,有一种叫作“有效传递”的特性,是面向对象的有效而言。以此类推,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之一也应该是围绕“有效”开展实施,面向的对象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目前,网络上在线动画制作,在线文字转语音 (TTS)及相关 App 软件不断出现,表明微课制作技术不是阻碍教师探索微课研究的拦路虎,仅是服务于教育的工具,而遵循教育规律,聚焦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提升学习者学习行为的有效性才是教师教学研究发展的重点。
其次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微课制作需要多样化、多元化整合教材,以提升学习者的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微课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变革。依靠信息技术,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立体层次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很难摆脱“直铺式”的线索呈现。然而微课,却可以改变直线思维模式。既可采用倒装形式,悬疑式展开;也可挖掘背景资料,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因到果,娓娓道来;既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也可摆出问题结果,由结果“逆向”探寻质变的本因。
例如在算法章节微课中,挖掘小学初中信息科技的特色课堂,引入 Scratch 软件,控制角度、半径、花瓣数三个参数,画出美丽花朵的实例。在动态画出美丽花朵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感性认识层次对计算机编程产生美好的印象;在理性认识层面,结合Scracth 图形化编程中判断、循环等图形化模块,鼓励学生在多次对比中,完成对高中算法循环、判断的基本框图的知识迁移。这些在微课模式下,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更高的时间效率比值。
再如,微课中也可以借鉴影视作品或电视节目片段,来为学科教学服务。《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望楼传信”桥段描述长安城内多座高楼亭台互相瞭望,每个高楼竖立两行六列的格子,随着鼓声鼓点的节奏,不断地用白色和黑色格子去变化组合,以此传达各种信息。格子为啥只有两种颜色?两行六列能组合多少种?分别代表了什么?伴随着这些疑问,有关信息的编码的教学微课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同样地,截取购物街栏目猜商品价格的活动。假设一台数码设备的价格在1000~2000范围内,请用最少的次数猜测出该数码设备的价格。猜测一次后,会给出提示,价格过高或者价格过低(最小单位为元),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好学生参与活动“同频共振”,很容易会得出学生提供两种猜测方案:1.按照最低价格依次猜测价格;2.按照“折中”的思路,每次猜测给定范围内的中间值。恰好对应“对分查找”知识点。
又如,高中信息科技的很多算法实例,都与中国古代数学著名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鸡兔同笼问题、百钱买百鸡问题、韩信点兵问题、李白买酒,不胜例举。微课设计中,或引入以上问题的动画资源,或将学生利用数学解决以上问题与算法解决的对比差异呈现,抑或列举出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和难点归纳,都是微课巧妙切入课题,知微见著的好办法。 设计微课为问答类、练习类时,还可利用技术优势,创建在线实践环节,将学生答题数据进行分析,以图表形式嵌入微课开篇,抛出“最坏”的结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探究问题背后的成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尝试建立了微信服务公众号,即一个虚拟的网络学习平台,能加载微视频、图片、文字、声音等信息,满足微课程各种资源类型运行的需求。微信有庞大的学生用户,学生直接使用手机和移动智能终端登陆微信,就能对教学资源进行浏览和传播。以班级为单位,关注公众号,实现对课程的订阅。教师基于微信平台实施的“精准推送”、“精准测试”、“精准质量反馈”等具体措施,应用信息技术做好数据挖掘、内容分析以及反馈分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的质量。
对教师来说,微课教学,对现有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补充形式,更是学习者思维落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也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了学科素养践行的平台。
再者从课程发展时代趋势来看,基于线上线下互联共生思维课程,无缝对接学习,实现了学习成本、效率和覆盖率最大化。根据学习者发展不均衡及学科素养不足的情况下,为学习者提供有效帮助。这种“泛在学习”学习方式便是智能化社会环境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时尚学习方式。它是在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下,以多样的方式随时随地利用终端进行学习,实现所有的空间即是学习空间,学习自然达到最有效、最优化。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产生不同的学习表现行为与结果。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学业水平中等偏下的学生,普遍对信息科技学科书本知识不产生兴趣,算法章节内容听不懂的居多,完成作业的质量比较差。根据问卷的其他项实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对微课的自由学习时间段,一般只能是周末。平时在校期间,很多高中都是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从学校管理来说,无可厚非,带手机上学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状况,利用微课制作,围绕学生学习障碍处展开微课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做好学习薄弱者“已有知识”与“后学知识”的激发衔接,形成核心素养发展链,促进学生碎片化知识的贯通。对于教师来说,每个知识素养点就像是锚,有了前期整体知识素养结构图,整个学段的知识组织关系都有了明确的“锚点”,围绕某个主题开展微课制作时,方便微课实施者检索“全局知识”、融汇“前后知识”,推动新的认知的形成与发展。笔者在此以枚举算法为例说明。枚举算法的核心是理解一一列举、逐一检验。具体表现形式是循环结构实现列举可能解的范围,分支结构实现可能解的检验。枚举算法教学核心是引导学生发现、体验基于算法思想——枚举算法中,分支结构与循环结构的不同作用,两者的本质特征,两者是如何联系的(如何传递)的。因此在算法单元设计中,要考虑到如何正确理解枚举算法,就需要进行知识点的提前布局,也就是前后锚点的衔接(如图所示)。基于各个节点的知识布局,通过算法单元的授课,遵循任务设计-授课-作业,利用好微信平台资源,学生熟练掌握思维导图中各级节点知识。不仅体现学生对流程图的描述与表达的熟练,也强化了基本的编程思想和编程意识。
从学习者终身发展要求来讲,微课制作聚焦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从学习者未来人生发展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的发展层级作为学习者成长目标,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的学习任务群,构建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的系统发展的新兴教学模式。具体地讲它是传统的课程与网上课程分层融合发展,将学校学习与社会化学习链接发展。在保持传统教育原有的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面对面的教学方式的前提下,赋予了传统教育教学课前、课后延伸链接、发展转化的能力,以及及时获取学习者反馈信息、建立与学习者及学习者之间交流互动、修缮改进发展的能力。比如,统一模块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泛,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大部分都是认知类知识,学生学习比较枯燥。算法模块却像是一座高山,突然橫亘在学习道路上,用流程图来描述算法,研究枚举、排序、查找等算法实例,这些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VB 编程作为实现算法的平台,也需要一定课时量学习才能保证效果。学生的计算性思维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培养仅靠课堂已经远远不够,在研究实践中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分类别分层级梳理学段的知识点,建立思维导图式的知识树,把各层级知识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借助文字和图像表现出来。从信息科技学科角度来说,由于信息的加工和表达分三个类型:文本信息、表格信息、多媒体信息。思维导图就是利用图片的易读、简洁、直观、可视化冲击力的特点,最快速、有力地与学生内在的隐性知识、甚至是默会知识发生联系,重新构建新知,得以促进了学习者思维的提升与发展。以微课形式为主的线上教学模式,已经介入到课前预习环节、课堂教学环节、课后巩固等环节,建立并完善的教学资源交流、分享、指导机制,突出传统教学限制,体现多样、便捷、跨媒介、跨时空、即时等特征,在不断循环实践过程中,形成线上教学的有效路径。所以,聚焦核心素养,以微课的形式传送,为学生的学习延伸发展提供了平台。
最后,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者来说,学科知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习者信息意识与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构建。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比仅仅拥有繁杂无序的信息知识更为重要。从核心素发展来看,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外,在发展信息意识,对可能存在的信息泄漏等安全风险、掌握信息的安全防范意识与技术方法、用信息科技学科思维去全面认识和思考信息系统在社会应用中的优势及局限性,能够分析数据与社会领域间的关系,做出科学的信息化判断与评估,负责任地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这是学科育人价值所在。因此,混合式教学不只是记忆、理解与运用的知识性线上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于线下学习者信息学科素养的构建。
实践证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既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它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教学阶段,跨越真实课堂与虚拟空间。在学习平台的支持下,利用微课为主的互联网资源,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升信息学科素养和探索创新精神,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晓梅.基于任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工程,2020(06):52-54.
[2]闫寒冰.从“使学习真正发生”到“使学习达到目标”——远程教育中的学术性支持误区辨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1(03):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