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诗性的建构,是散文家王充闾散文的重要美学追求。文本体式上,他努力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在生活中发现诗情,在历史中筛选诗意;思想指向上,他始终在诗性的精神世界中寻觅,呼唤崇高,拒绝低俗,高扬传统人文精神;话语选择上,他坚持在诗性的语言空间里驰骋,叙述文字清澈如水,天成自然,具有古典美的韵味。
关键词:王充闾 散文创作 诗性建构 美学追求
中图分类号:I056 文献标识码:A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散文军团异军突起,散文创作横空出世,使一度寂寥的散文园地升腾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之中,以文体意识的嬗变和增强,艺术视野的宏阔和超越,思想容量的厚重与深邃为人称道的王充闾及其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甚至,人们将其崛起称为王充闾现象。也正是从那时起,王充闾现象吸引了许多评论家的理论焦距,他们从不同的审美维度,对他的创作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和解读,推出了一批颇有分量的长文或专著,将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推向了新的层面,如王向峰的美学评判,石杰的作家评传等都广有影响。这些,无疑都逼近了王充闾艺术世界的真髓,给予了这位作家以恰切的文学定位。
然而,一个不该无视的缺憾是,在众声喧哗的评论中,在文本艺术的研究中,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王充闾散文一个最重要的美学特征——诗性的建构。对其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在诗性的精神世界中寻觅,在诗性的语言空间里驰骋的散文特质,论之甚少或语焉不详。笔者以为,恰恰是在我们忽略的这个艺术质点上,王充闾散文彰显了他可贵的美学价值,昭示了他独特的文学贡献。因此,切入这一点,不仅对王充闾散文的全面观照和整体研究十分必要,而且对梳理当代散文的艺术流变,开发散文创作的艺术资源,都不无意义。
一 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
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是王充闾散文诗性建构的重要途径,也是他散文观念的顽强表现。
谈到诗性的建构,人们自然会想到被散文界告别了的杨朔模式。岂只是告别,一些人简直是深恶痛绝。一个时期,提到“把散文当作诗歌来写”,说到“形散神不散”,简直就像说到了洪水猛兽。大家不约而同地去追求那种“散”,好像只有喝醉酒一样的天马行空,侃大山一般的意气高扬,才会出独抒性灵的好文章。如果遇到严谨圆润、诗意盎然的散文,“刻意雕琢”、“矫揉造作”的批评马上使其运交华盖。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
众所周知,诗歌和散文一直是比邻而居、血肉相连的。中国古代的优秀散文,无不如诗如画,具有诗的韵律、诗的意境,抑或是说,诗文向来不分家。诗歌对散文来说,非但不是洪水猛兽,而且是须臾难离的亲密伙伴呢。王充闾的文体观念使他对散文的诗性建构有着明晰的认识,甚至是自觉的追求。他毫不避讳以文为诗的问题,执着的认为诗歌和散文是一体的,是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他曾多次强调诗歌创作对散文的补益作用,并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在诗性的艺术世界中开掘,像写诗歌一样在写每一篇散文。这种努力使他的散文不但具有蓊蓊郁郁的诗情,而且在整体上具有一种诗化的特征。
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王充闾特别注意寻找诗意的生活,并进行诗意的处理,灌注诗意的精神。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够进入他的笔端的,并不是什么题材都能流淌诗意的,他的审美目光是挑剔的,他的筛选汰滤是苛刻的。面对散文的喧哗与骚动,王充闾从未放弃为人生的艺术准则,从未冷漠融贯古今的浩然正气,而一直以作家的清醒与真知,以诗人的清纯和正气来捍卫散文这一方净土。
散文也在变,当人们鄙视于小说精神的萎缩与孱弱,惊异于影视艺术粗俗对文学母体的疯狂攻掠,而处于踟蹰彷徨、无所适从的时候,散文正在悄悄地发生嬗变。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都在激烈竞争中为散文敞开了大门,虚席以待。那些出自大家手笔的花边文学、名人轶事、闲言碎语的所谓散文比比皆是。有些还堂而皇之地开设专栏,头痛写头,脚痛写脚,打喷嚏写打喷嚏,似乎有宣泄不尽的自恋情结,这些,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散文的艺术品位,使散文驶进了粗鄙流俗的港湾,陷入了二律背反的境地。
面对这种现象,王充闾通过自己鲜明的散文话语,发出了真诚的宣言。他说:我觉得,散文的语言应该“奉行一个‘真’字,明心见本色天然。这里有欣戚心迹,有风雨萍踪;有纯情的忆恋,有热烈的憧憬;有新旧异质的递嬗,有出世入世的融合;有‘今古乾坤秋一幅’,有‘万里灯前故国情’”。这写于1995年的《题记》,决不能只看作是对《春宽梦窄》话语嬗变的说明。也就是说,王充闾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力图通过自己对散文诗意的升华,通过对散文美质的发现,洋溢一种历史的诗意,弘扬一种高昂的激情,对当代生活、民族现实生存与未来倾诉自己极其强烈的关注。
这样,走进王充闾的散文世界,我们仿佛在和诗人王充闾对话,因为他捧献给我们的多是无韵之离骚。他笔下那山、那水、那人,都别具高格、卓尔不群,既皴染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美,又跳荡着诗歌的脉律。聆听作家的心灵独语,我们感到了他那强烈的忧患意识;品味作家那人生哲思,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文情怀的坚执;吟涌他那清风明月的诗章,我们陶醉于他坦坦荡荡的诉求。
你看,仰视万米高空上的瑰丽黄昏,他发出了人类总得不断开拓的感慨;聆听那雄谐的歌声,他澎湃着革命理想主义的激情;沐浴着润物细无声的酥酥春雨,他领受了那温馨深切的亲情;登上那远祖遗迹金牛山峰,他想到为后代建树更多的辉煌;目睹坚韧的辽滨翠柳,他祝愿柳荫绿满天涯、郁郁葱葱。那汹涌的大海、广袤的农田,甚至一粒米、半瓣花,都使他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历史与现实的二重时空中驰骋飞腾,开拓动人心弦的艺术视野,升华起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于此,你不能不承认,这才是散文的诗歌美,散文就应该带给人们这些诗意的冲撞。
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王充闾引领读者走进诗意的历史,对其进行现代的观照,使其散文倾泻出丰沛的诗意。王充闾的散文引诗颇多,中国历史上的名家诗篇,他都能够信手拈来。对此,你不能不叹服作者才思敏锐、博学多闻;你不能不心折其文章的知识密度大、信息量强。你可能真如行走在山阴道上,穿陵涉谷,繁复恢宏,幻幽幻朗,倏临倏逝,目不暇接,乐而忘返,美不胜收!说春雨,他滔滔不绝,佳句连篇;谈黄山,他遍数奇峰,妙语如珠;道沈园,他一咏三叹,柔肠百转;讲三峡,他横空出世,似数家珍。就是唠豆腐他也追本溯源、洋洋千言。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清词丽句,那么多内蕴丰厚的传说掌故,他都能运用自如,真是非同凡俗。
《黄昏》更是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的典型之作。文中他历数中外名家歌咏黄昏的名诗,王维、泰戈尔、高尔基、莫泊桑、凡尔纳、赫尔岑、夏洛蒂·勃朗特、刘禹锡、朱自清、李商隐、陈毅、叶剑英、卢森堡、伏契克、刘白羽近二十余家,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这些名诗佳句镶嵌在作品中,决不是哗众取宠的点缀品,而是对中国诗歌的认同,决不是对古典诗歌的复制,而是对诗歌精神的张扬。在他这里,名诗佳句已经化为文章的经络血肉,已经变作他观照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最佳视角,成了触发感情的“多媒体”、文学与时代相通的“万向节”了。
《读三峡》,单是一个“读”字,就涵纳了极为深刻的内容。面对这部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的大书,作者心头涌流出何等壮美的诗情:“真是‘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此刻,不能不由衷地佩服古诗用字的贴切。老杜笔力的雄健更令我心折:那群山万壑像无数匹高高低低的骏马,脱缰解辔;挤挤撞撞,奔赴荆门。谪仙作诗,惯用夸张手法,但他刻画三峡之险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则全是写实。峡中景色变化无常,适才还是‘高江急峡雷霆斗’,令人目骇神摇,霎时烟云浮荡,一变而为惝恍迷离,幻成一幅绝妙的米家山水。游人也随之从现实的有限形象,转入绵邈无际的心灵境域。”这段精美的语言文字,不禁使我们想到了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如果说,刘白羽以他那热情、豪放、庄严、粗犷的语言文字,将我们带入了革命人生的哲学思考境界,那么是否可以认为,王充闾这幅古香古色的“米家山水”图,回荡着中国诗歌韵律的奏鸣?记游抒情,是诗的发现,美的选择。在审美选择判断上,王充闾无疑皈依了诗美。在《细雨梦回》中,伴随那扯不断的夜雨思绪,作家一连吟诵出十多位诗人的诗章,古今中外,历史现实,穿插铺排成诗歌的艺术锦绣,令人遐思悠悠。
二 在诗性的精神世界中寻觅
在诗性的精神世界寻觅,是王充闾散文诗性建构的鲜明特色,也是他人文情怀的彰显高扬。
不同的散文家有不同的散文美学标准,不同的美学标准构建了散文百花园的千汇万状、五彩斑斓。在这之中,人们尤为喜欢那些充溢着人文情怀和诗意精神的文化散文。这些融会了秦汉文章、魏晋凤骨、唐宋意蕴、明清菁华的散文,在低俗文艺大潮惊涛拍岸中能浪遏飞舟,在文学诗意大面积流失时能力挽狂澜,不能不说明中国人文精神的巨大生力,不能不昭示中华传统的崛起信息。
王充闾的散文大多就属于此类散文。他自幼饱读诗书,打下了深厚的传统道德根基。因之,从登上文坛那天起,他的散文根须就深深地扎在中华传统的沃土上,在诗性的精神世界中寻觅纯洁,守望崇高,呼唤操守,拒绝媚俗,批评卑下,抵抗猥琐,具有中国人文精神的天生丽质。他以学人的渊博和睿智,将纯朴崇高的人文情怀与新的价值取向接轨融通,顽强地表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庄严宣告,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永远不能弃置!
王充闾在诗意的精神世界中,最青睐的是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他的许多作品,都营造了浓郁的精神氛围和文化气息,鲜明地体现了他高洁脱俗的情趣和忧国忧民的襟怀。无论是他于亭亭华盖的柳荫之下坐而论道,勾稽文史,还是在轻车简从中纵谈天下,针砭时事;无论是他赴漠北,走东瀛,还是去美国,下南洋;无论是他观光流连,还是沉吟遐想,他都以自己那颗赤诚的中国心,去发现和选择纯朴崇高的中国人文精神。
一部《人才诗话》,就传导和辐射了这种精神。浓重的社会忧患意识,就是其具体的体现。人才,是富国兴邦的根本,是民族中兴的希望。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基于此,历代的有识之士,无不将人才的选拔,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可见,邦国为怀,心系天下,这正是古典人文情怀的自然生发啊。
王充闾在诗意的精神世界中,最看重的是正义人格和反思精神。他的许多作品,都穿过历史的烟尘,观古鉴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道德楷模,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借鉴和历史经验。《记事珠》这篇散文,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当年引种薏苡(药玉米)的经过。望着油光可鉴的薏苡,遥想如烟的往事,作者不禁思涛澎湃:“我忽然觉得它很像珍珠。古代传说中有一种记事珠,或有阙忘之事,以手持弄此珠,便觉心神开悟,焕然明晓。我想,若是把这些薏苡粒串缀起来、悬置座前,不也同样是一种记事珠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联系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大跌宕,我们不是很能顿悟这其中的弦外之音吗!显然,那深湛的内涵是不言自明的。在《昙花,昙花》中,作者为这名不见经传的花仙子竭尽全力、绽放奇葩而惊叹,发出了怜才、爱才、惜才的呼声,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底层精神。
王充闾在诗意的精神世界中,最推崇的是大公无私和人梯精神。中华民族的复兴急需大批英才为之殚精竭虑,前仆后继;改革开放,又呼唤不拘一格地遴选干部。应该说,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条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蔚成风气。
然而,积淀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习和思维定势,极左思潮酿成的积弊与偏见,时时在阻遏着人才的成长与发现。这样,就亟需以马列主义的历史观与唯物辩证法,总结历史的经验,审视、评价历史的人事,阐发新的人才观念,升华健康的人文精神。对李贺《马诗》的四说,即《此马非凡马》、《骏骨折西凤》、《快步踏清秋》、《厩中皆肉马》等就是这方面的文章。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深刻话语来进行诠释,以马喻人,以马析理,以马抒情,将古代英雄失路的悲愤,骋才无地的辛酸,剖析得令人心折,并纠正了历史与时代对李贺诗歌意旨的误读。那时而隐喻婉讽,时而妙藏机锋之语,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浓烈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也弥漫在他所有的文章中。他在以自己的观点同历史对话的过程中,注意摄取新的时代潮汛,不断微调或重新确立自己的散文意识,以使自己在观照历史人事时,有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更新颖的观念,更深刻的启迪。
《楚材晋用》、《从卞和说到赵普》、《南郭先生与“大锅饭”》、《智囊·门客·山中宰相》、《用人莫待两鬓丝》、《李煜与爱因斯坦》、《〈诗经〉中的人才思想》、《关于〈大风歌〉的争论》等,都是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去考察人才的佳篇,都不乏独特发现与戛戛独创,微言大义,甘苦寸心,人文精神牵导下的审美追求,令人为之震撼。
三 在诗性的语言空间里驰骋
在诗性的语言空间里驰骋,是王充闾散文诗性建构的突出表征,也是他散文话语的重要创新。
散文的别称是美文。优秀的散文家总是具有自己的话语风格,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载体。在散文的百花园中,优秀的散文千姿百态、姹紫嫣红。有的清新俊逸,于娓娓叙谈之中流泻出诗情画意;有的意气昂扬,在纵横捭阖中轰鸣出黄钟大吕之声;有的自然朴素,在淡淡的白描中阐释着深刻的哲理。王充闾的语言特色在于,他力图在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上建立自己的话语风格,追求那种诗意盎然的自然之美,以此构建自己独有的诗性语言空间。
王充闾散文构建的诗性语言空间崇尚的是清纯自然。诗性语言空间是一种较高的话语境界,需要有深湛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量来支撑。王充闾的散文话语文字清纯如水,自然天成,返朴归真。虽然他“观古今于须臾,挫万物于笔端”,知识信息数量繁、密度大,但是在百科全书式的叙述中,王充闾的文化造诣,使其作品毫不晦涩。浩如烟海的佳词丽句,历代传诵的诗歌名篇,已经化为他自己的精神财富。生活灵感随时会触发他去记忆的仓库中进行语言美的检索。对他来说,点击它们,已经不是什么技巧问题,而是他铺彩为文的必然。清纯自然,无疑成了王充闾散文话语风格的重要元素。
王充闾散文构建的诗性语言空间得力于渲染铺陈。他那如楚辞、汉赋般汪洋恣肆、滔滔滚滚的铺陈渲染,使文体既繁缛、富丽,又浩瀚、流转,令人目不暇接,一唱三叹。有时他巧设铺陈、广征博引,不局囿于笔下的人事,有时他纵横古今、神游中外,文史哲经联翩而来。这使得著名评论家阎纲似乎都感到大惑不解:“他不知从哪里弄来那么多的资料,诗文、笔记、野史、专著,应有尽有,一旦智慧闪光,偶有所得,有关的材料、例证、格言、诗话、画意纷至沓来。如众星拱月,花团锦簇,把鲁迅所说的‘一点意思’衬托、渲染、强化得淋漓尽致。”这种铺陈之美充满诗意,不胜枚举。“一年容易又秋风”,他一口气推出了十几首古今咏蟹的诗文;“小楼一夜听春雨”,他一古脑举出几十联对春雨描绘;“朝辞白帝彩云间”,名家吟诵三峡之作熠熠闪光;“梦雨潇潇沈氏园”,陆唐悲剧的评断令人神伤。面对瑰丽的黄昏,他想起了几十位名人的深刻体验;造访蓬莱,他如数家珍地讲述仙阁沧桑的巨变。就连司空见惯的豆腐,他也津津有味地推出一大堆掌故。由穿街走巷的豆腐车担,讲到“青菜豆腐保平安”;由宋代的《延年秘录》,说到清廷的豆腐宴;由豆腐的特色,说到为人之道、为政崇德。真如一篇洋洋洒洒、妙趣横生、源远流长的豆腐经,可作一篇古典美的铭、赋来读了。
王充闾散文构建的诗性语言空间很注重“序曲”。他那漂亮的诗词“凤头”,常常为全文的诗意营造一种浓郁的氛围,凝定主旋律,让读者开卷便饱尝一种典雅的意蕴,很快进入作家的诗性语言空间。像《读三峡》、《冰城忆》、《节假光阴诗卷里》等都是这样。检索他的百篇散文,就有1/3以上是以诗词开头,当然,诗词开篇并非就是最佳的话语选择,如果这样的开头与文章形成了互斥模式,这当然不足取。可贵的是,王充闾能将所引用的诗词自然流转到正文之中,而不留任何雕琢与焊接的痕迹。
像《冰城忆》的开头:“望着窗外渐渐消溶的冰雪,脑际不其然地浮现秦观的‘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的名句。不过,此刻索绕心中的却不是洛下的金谷名园、铜驼巷陌,而是松花江畔的北国冰城。”由冰雪而浮现名句,由名句而陡转冰城,过渡得极为自然。
再如《清风白水》,为了衬托九寨沟的美,他列举大量名句以类比。当写到西子湖、洞庭湖时,心中那描画它们的千古名句便流淌到纸上——“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当将诗文风格与风景区风格进行类比时,又自然提到关西大汉执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二八女郎手执红牙玉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来。甚至后文提到白鹇鸟,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贞姿自耿介”、“白雪耻容颜”来。这同九寨沟那淙淙飞瀑、飒飒松风、关关鸟语、唧唧虫鸣,扑朔迷离、绚丽多姿的自然天籁、荒情野趣多么协调。可见,铺陈渲染已经成为他的语言特色。
王充闾散文构建的诗性语言空间具有自然的美质。众所周知,失去了自然,铺陈就将成为赘疣与繁冗,真的没有任何魅力了。大概,王充闾所说的“自然心境”、“自然涌流”、“自然成篇”,就是他所追求的话语风格的概括吧。王充闾的创作都来自闲庭信步,此时“心境悠然,万虑澄净,平日的诸多见闻联想便如一脉清泉汩汩流出”,“胸中有得,兴会淋漓,笔之所至,自然成篇”。试想,这样的心态驱动下诞生的散文,又怎能会丢失自然之色呢?因此,他的散文虽然一直追求着诗的艺术效应,但却没有故弄玄机之吟。这就是因为,他的诗性语言空间是建立在向读者袒露一个自然真实的我这一基点上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使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散着那跃动、鲜活的诗歌气韵。无论是描述山光水色,勾勒域外风情,开掘人文精神,还是升华生活情趣,抒写个人心绪,都能以主体的自然物化客体的自然,让读者在接受他所描写的笔下事物的同时,接受一个自然的“我”,一个在浩瀚的时空中上天入地的寻觅美,扫描着历史与现实契合点的诗人。
总之,诗性的建构,是王充闾散文创作的显见特质。这里,笔者之所以不讳言这一点,绝不是对渐行渐远的上世纪散文的怀念,而是意图给予当下——我们学界的理论诚朴和批评良知以某种救赎。
参考文献:
[1] 王充闾:《春宽梦窄·题记》,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
[2] 闫纲:《诗人型,也是学者型——读王充闾散文集〈清风白水〉》,《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6期。
作者简介:张英伟,女,1960—,辽宁锦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王充闾 散文创作 诗性建构 美学追求
中图分类号:I056 文献标识码:A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散文军团异军突起,散文创作横空出世,使一度寂寥的散文园地升腾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之中,以文体意识的嬗变和增强,艺术视野的宏阔和超越,思想容量的厚重与深邃为人称道的王充闾及其作品,尤为引人注目,甚至,人们将其崛起称为王充闾现象。也正是从那时起,王充闾现象吸引了许多评论家的理论焦距,他们从不同的审美维度,对他的创作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和解读,推出了一批颇有分量的长文或专著,将王充闾散文的研究推向了新的层面,如王向峰的美学评判,石杰的作家评传等都广有影响。这些,无疑都逼近了王充闾艺术世界的真髓,给予了这位作家以恰切的文学定位。
然而,一个不该无视的缺憾是,在众声喧哗的评论中,在文本艺术的研究中,大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王充闾散文一个最重要的美学特征——诗性的建构。对其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在诗性的精神世界中寻觅,在诗性的语言空间里驰骋的散文特质,论之甚少或语焉不详。笔者以为,恰恰是在我们忽略的这个艺术质点上,王充闾散文彰显了他可贵的美学价值,昭示了他独特的文学贡献。因此,切入这一点,不仅对王充闾散文的全面观照和整体研究十分必要,而且对梳理当代散文的艺术流变,开发散文创作的艺术资源,都不无意义。
一 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
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是王充闾散文诗性建构的重要途径,也是他散文观念的顽强表现。
谈到诗性的建构,人们自然会想到被散文界告别了的杨朔模式。岂只是告别,一些人简直是深恶痛绝。一个时期,提到“把散文当作诗歌来写”,说到“形散神不散”,简直就像说到了洪水猛兽。大家不约而同地去追求那种“散”,好像只有喝醉酒一样的天马行空,侃大山一般的意气高扬,才会出独抒性灵的好文章。如果遇到严谨圆润、诗意盎然的散文,“刻意雕琢”、“矫揉造作”的批评马上使其运交华盖。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
众所周知,诗歌和散文一直是比邻而居、血肉相连的。中国古代的优秀散文,无不如诗如画,具有诗的韵律、诗的意境,抑或是说,诗文向来不分家。诗歌对散文来说,非但不是洪水猛兽,而且是须臾难离的亲密伙伴呢。王充闾的文体观念使他对散文的诗性建构有着明晰的认识,甚至是自觉的追求。他毫不避讳以文为诗的问题,执着的认为诗歌和散文是一体的,是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他曾多次强调诗歌创作对散文的补益作用,并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坚持在诗性的艺术世界中开掘,像写诗歌一样在写每一篇散文。这种努力使他的散文不但具有蓊蓊郁郁的诗情,而且在整体上具有一种诗化的特征。
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王充闾特别注意寻找诗意的生活,并进行诗意的处理,灌注诗意的精神。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够进入他的笔端的,并不是什么题材都能流淌诗意的,他的审美目光是挑剔的,他的筛选汰滤是苛刻的。面对散文的喧哗与骚动,王充闾从未放弃为人生的艺术准则,从未冷漠融贯古今的浩然正气,而一直以作家的清醒与真知,以诗人的清纯和正气来捍卫散文这一方净土。
散文也在变,当人们鄙视于小说精神的萎缩与孱弱,惊异于影视艺术粗俗对文学母体的疯狂攻掠,而处于踟蹰彷徨、无所适从的时候,散文正在悄悄地发生嬗变。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都在激烈竞争中为散文敞开了大门,虚席以待。那些出自大家手笔的花边文学、名人轶事、闲言碎语的所谓散文比比皆是。有些还堂而皇之地开设专栏,头痛写头,脚痛写脚,打喷嚏写打喷嚏,似乎有宣泄不尽的自恋情结,这些,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散文的艺术品位,使散文驶进了粗鄙流俗的港湾,陷入了二律背反的境地。
面对这种现象,王充闾通过自己鲜明的散文话语,发出了真诚的宣言。他说:我觉得,散文的语言应该“奉行一个‘真’字,明心见本色天然。这里有欣戚心迹,有风雨萍踪;有纯情的忆恋,有热烈的憧憬;有新旧异质的递嬗,有出世入世的融合;有‘今古乾坤秋一幅’,有‘万里灯前故国情’”。这写于1995年的《题记》,决不能只看作是对《春宽梦窄》话语嬗变的说明。也就是说,王充闾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力图通过自己对散文诗意的升华,通过对散文美质的发现,洋溢一种历史的诗意,弘扬一种高昂的激情,对当代生活、民族现实生存与未来倾诉自己极其强烈的关注。
这样,走进王充闾的散文世界,我们仿佛在和诗人王充闾对话,因为他捧献给我们的多是无韵之离骚。他笔下那山、那水、那人,都别具高格、卓尔不群,既皴染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美,又跳荡着诗歌的脉律。聆听作家的心灵独语,我们感到了他那强烈的忧患意识;品味作家那人生哲思,我们看到了他对人文情怀的坚执;吟涌他那清风明月的诗章,我们陶醉于他坦坦荡荡的诉求。
你看,仰视万米高空上的瑰丽黄昏,他发出了人类总得不断开拓的感慨;聆听那雄谐的歌声,他澎湃着革命理想主义的激情;沐浴着润物细无声的酥酥春雨,他领受了那温馨深切的亲情;登上那远祖遗迹金牛山峰,他想到为后代建树更多的辉煌;目睹坚韧的辽滨翠柳,他祝愿柳荫绿满天涯、郁郁葱葱。那汹涌的大海、广袤的农田,甚至一粒米、半瓣花,都使他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在历史与现实的二重时空中驰骋飞腾,开拓动人心弦的艺术视野,升华起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于此,你不能不承认,这才是散文的诗歌美,散文就应该带给人们这些诗意的冲撞。
在诗性的艺术领地上开掘,王充闾引领读者走进诗意的历史,对其进行现代的观照,使其散文倾泻出丰沛的诗意。王充闾的散文引诗颇多,中国历史上的名家诗篇,他都能够信手拈来。对此,你不能不叹服作者才思敏锐、博学多闻;你不能不心折其文章的知识密度大、信息量强。你可能真如行走在山阴道上,穿陵涉谷,繁复恢宏,幻幽幻朗,倏临倏逝,目不暇接,乐而忘返,美不胜收!说春雨,他滔滔不绝,佳句连篇;谈黄山,他遍数奇峰,妙语如珠;道沈园,他一咏三叹,柔肠百转;讲三峡,他横空出世,似数家珍。就是唠豆腐他也追本溯源、洋洋千言。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清词丽句,那么多内蕴丰厚的传说掌故,他都能运用自如,真是非同凡俗。
《黄昏》更是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的典型之作。文中他历数中外名家歌咏黄昏的名诗,王维、泰戈尔、高尔基、莫泊桑、凡尔纳、赫尔岑、夏洛蒂·勃朗特、刘禹锡、朱自清、李商隐、陈毅、叶剑英、卢森堡、伏契克、刘白羽近二十余家,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这些名诗佳句镶嵌在作品中,决不是哗众取宠的点缀品,而是对中国诗歌的认同,决不是对古典诗歌的复制,而是对诗歌精神的张扬。在他这里,名诗佳句已经化为文章的经络血肉,已经变作他观照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最佳视角,成了触发感情的“多媒体”、文学与时代相通的“万向节”了。
《读三峡》,单是一个“读”字,就涵纳了极为深刻的内容。面对这部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的大书,作者心头涌流出何等壮美的诗情:“真是‘山塞疑无路,湾回别有天’。此刻,不能不由衷地佩服古诗用字的贴切。老杜笔力的雄健更令我心折:那群山万壑像无数匹高高低低的骏马,脱缰解辔;挤挤撞撞,奔赴荆门。谪仙作诗,惯用夸张手法,但他刻画三峡之险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则全是写实。峡中景色变化无常,适才还是‘高江急峡雷霆斗’,令人目骇神摇,霎时烟云浮荡,一变而为惝恍迷离,幻成一幅绝妙的米家山水。游人也随之从现实的有限形象,转入绵邈无际的心灵境域。”这段精美的语言文字,不禁使我们想到了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如果说,刘白羽以他那热情、豪放、庄严、粗犷的语言文字,将我们带入了革命人生的哲学思考境界,那么是否可以认为,王充闾这幅古香古色的“米家山水”图,回荡着中国诗歌韵律的奏鸣?记游抒情,是诗的发现,美的选择。在审美选择判断上,王充闾无疑皈依了诗美。在《细雨梦回》中,伴随那扯不断的夜雨思绪,作家一连吟诵出十多位诗人的诗章,古今中外,历史现实,穿插铺排成诗歌的艺术锦绣,令人遐思悠悠。
二 在诗性的精神世界中寻觅
在诗性的精神世界寻觅,是王充闾散文诗性建构的鲜明特色,也是他人文情怀的彰显高扬。
不同的散文家有不同的散文美学标准,不同的美学标准构建了散文百花园的千汇万状、五彩斑斓。在这之中,人们尤为喜欢那些充溢着人文情怀和诗意精神的文化散文。这些融会了秦汉文章、魏晋凤骨、唐宋意蕴、明清菁华的散文,在低俗文艺大潮惊涛拍岸中能浪遏飞舟,在文学诗意大面积流失时能力挽狂澜,不能不说明中国人文精神的巨大生力,不能不昭示中华传统的崛起信息。
王充闾的散文大多就属于此类散文。他自幼饱读诗书,打下了深厚的传统道德根基。因之,从登上文坛那天起,他的散文根须就深深地扎在中华传统的沃土上,在诗性的精神世界中寻觅纯洁,守望崇高,呼唤操守,拒绝媚俗,批评卑下,抵抗猥琐,具有中国人文精神的天生丽质。他以学人的渊博和睿智,将纯朴崇高的人文情怀与新的价值取向接轨融通,顽强地表现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庄严宣告,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地永远不能弃置!
王充闾在诗意的精神世界中,最青睐的是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他的许多作品,都营造了浓郁的精神氛围和文化气息,鲜明地体现了他高洁脱俗的情趣和忧国忧民的襟怀。无论是他于亭亭华盖的柳荫之下坐而论道,勾稽文史,还是在轻车简从中纵谈天下,针砭时事;无论是他赴漠北,走东瀛,还是去美国,下南洋;无论是他观光流连,还是沉吟遐想,他都以自己那颗赤诚的中国心,去发现和选择纯朴崇高的中国人文精神。
一部《人才诗话》,就传导和辐射了这种精神。浓重的社会忧患意识,就是其具体的体现。人才,是富国兴邦的根本,是民族中兴的希望。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基于此,历代的有识之士,无不将人才的选拔,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可见,邦国为怀,心系天下,这正是古典人文情怀的自然生发啊。
王充闾在诗意的精神世界中,最看重的是正义人格和反思精神。他的许多作品,都穿过历史的烟尘,观古鉴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道德楷模,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借鉴和历史经验。《记事珠》这篇散文,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当年引种薏苡(药玉米)的经过。望着油光可鉴的薏苡,遥想如烟的往事,作者不禁思涛澎湃:“我忽然觉得它很像珍珠。古代传说中有一种记事珠,或有阙忘之事,以手持弄此珠,便觉心神开悟,焕然明晓。我想,若是把这些薏苡粒串缀起来、悬置座前,不也同样是一种记事珠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联系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大跌宕,我们不是很能顿悟这其中的弦外之音吗!显然,那深湛的内涵是不言自明的。在《昙花,昙花》中,作者为这名不见经传的花仙子竭尽全力、绽放奇葩而惊叹,发出了怜才、爱才、惜才的呼声,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底层精神。
王充闾在诗意的精神世界中,最推崇的是大公无私和人梯精神。中华民族的复兴急需大批英才为之殚精竭虑,前仆后继;改革开放,又呼唤不拘一格地遴选干部。应该说,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条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蔚成风气。
然而,积淀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习和思维定势,极左思潮酿成的积弊与偏见,时时在阻遏着人才的成长与发现。这样,就亟需以马列主义的历史观与唯物辩证法,总结历史的经验,审视、评价历史的人事,阐发新的人才观念,升华健康的人文精神。对李贺《马诗》的四说,即《此马非凡马》、《骏骨折西凤》、《快步踏清秋》、《厩中皆肉马》等就是这方面的文章。
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的深刻话语来进行诠释,以马喻人,以马析理,以马抒情,将古代英雄失路的悲愤,骋才无地的辛酸,剖析得令人心折,并纠正了历史与时代对李贺诗歌意旨的误读。那时而隐喻婉讽,时而妙藏机锋之语,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浓烈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也弥漫在他所有的文章中。他在以自己的观点同历史对话的过程中,注意摄取新的时代潮汛,不断微调或重新确立自己的散文意识,以使自己在观照历史人事时,有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更新颖的观念,更深刻的启迪。
《楚材晋用》、《从卞和说到赵普》、《南郭先生与“大锅饭”》、《智囊·门客·山中宰相》、《用人莫待两鬓丝》、《李煜与爱因斯坦》、《〈诗经〉中的人才思想》、《关于〈大风歌〉的争论》等,都是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去考察人才的佳篇,都不乏独特发现与戛戛独创,微言大义,甘苦寸心,人文精神牵导下的审美追求,令人为之震撼。
三 在诗性的语言空间里驰骋
在诗性的语言空间里驰骋,是王充闾散文诗性建构的突出表征,也是他散文话语的重要创新。
散文的别称是美文。优秀的散文家总是具有自己的话语风格,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载体。在散文的百花园中,优秀的散文千姿百态、姹紫嫣红。有的清新俊逸,于娓娓叙谈之中流泻出诗情画意;有的意气昂扬,在纵横捭阖中轰鸣出黄钟大吕之声;有的自然朴素,在淡淡的白描中阐释着深刻的哲理。王充闾的语言特色在于,他力图在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上建立自己的话语风格,追求那种诗意盎然的自然之美,以此构建自己独有的诗性语言空间。
王充闾散文构建的诗性语言空间崇尚的是清纯自然。诗性语言空间是一种较高的话语境界,需要有深湛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量来支撑。王充闾的散文话语文字清纯如水,自然天成,返朴归真。虽然他“观古今于须臾,挫万物于笔端”,知识信息数量繁、密度大,但是在百科全书式的叙述中,王充闾的文化造诣,使其作品毫不晦涩。浩如烟海的佳词丽句,历代传诵的诗歌名篇,已经化为他自己的精神财富。生活灵感随时会触发他去记忆的仓库中进行语言美的检索。对他来说,点击它们,已经不是什么技巧问题,而是他铺彩为文的必然。清纯自然,无疑成了王充闾散文话语风格的重要元素。
王充闾散文构建的诗性语言空间得力于渲染铺陈。他那如楚辞、汉赋般汪洋恣肆、滔滔滚滚的铺陈渲染,使文体既繁缛、富丽,又浩瀚、流转,令人目不暇接,一唱三叹。有时他巧设铺陈、广征博引,不局囿于笔下的人事,有时他纵横古今、神游中外,文史哲经联翩而来。这使得著名评论家阎纲似乎都感到大惑不解:“他不知从哪里弄来那么多的资料,诗文、笔记、野史、专著,应有尽有,一旦智慧闪光,偶有所得,有关的材料、例证、格言、诗话、画意纷至沓来。如众星拱月,花团锦簇,把鲁迅所说的‘一点意思’衬托、渲染、强化得淋漓尽致。”这种铺陈之美充满诗意,不胜枚举。“一年容易又秋风”,他一口气推出了十几首古今咏蟹的诗文;“小楼一夜听春雨”,他一古脑举出几十联对春雨描绘;“朝辞白帝彩云间”,名家吟诵三峡之作熠熠闪光;“梦雨潇潇沈氏园”,陆唐悲剧的评断令人神伤。面对瑰丽的黄昏,他想起了几十位名人的深刻体验;造访蓬莱,他如数家珍地讲述仙阁沧桑的巨变。就连司空见惯的豆腐,他也津津有味地推出一大堆掌故。由穿街走巷的豆腐车担,讲到“青菜豆腐保平安”;由宋代的《延年秘录》,说到清廷的豆腐宴;由豆腐的特色,说到为人之道、为政崇德。真如一篇洋洋洒洒、妙趣横生、源远流长的豆腐经,可作一篇古典美的铭、赋来读了。
王充闾散文构建的诗性语言空间很注重“序曲”。他那漂亮的诗词“凤头”,常常为全文的诗意营造一种浓郁的氛围,凝定主旋律,让读者开卷便饱尝一种典雅的意蕴,很快进入作家的诗性语言空间。像《读三峡》、《冰城忆》、《节假光阴诗卷里》等都是这样。检索他的百篇散文,就有1/3以上是以诗词开头,当然,诗词开篇并非就是最佳的话语选择,如果这样的开头与文章形成了互斥模式,这当然不足取。可贵的是,王充闾能将所引用的诗词自然流转到正文之中,而不留任何雕琢与焊接的痕迹。
像《冰城忆》的开头:“望着窗外渐渐消溶的冰雪,脑际不其然地浮现秦观的‘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的名句。不过,此刻索绕心中的却不是洛下的金谷名园、铜驼巷陌,而是松花江畔的北国冰城。”由冰雪而浮现名句,由名句而陡转冰城,过渡得极为自然。
再如《清风白水》,为了衬托九寨沟的美,他列举大量名句以类比。当写到西子湖、洞庭湖时,心中那描画它们的千古名句便流淌到纸上——“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当将诗文风格与风景区风格进行类比时,又自然提到关西大汉执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二八女郎手执红牙玉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来。甚至后文提到白鹇鸟,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贞姿自耿介”、“白雪耻容颜”来。这同九寨沟那淙淙飞瀑、飒飒松风、关关鸟语、唧唧虫鸣,扑朔迷离、绚丽多姿的自然天籁、荒情野趣多么协调。可见,铺陈渲染已经成为他的语言特色。
王充闾散文构建的诗性语言空间具有自然的美质。众所周知,失去了自然,铺陈就将成为赘疣与繁冗,真的没有任何魅力了。大概,王充闾所说的“自然心境”、“自然涌流”、“自然成篇”,就是他所追求的话语风格的概括吧。王充闾的创作都来自闲庭信步,此时“心境悠然,万虑澄净,平日的诸多见闻联想便如一脉清泉汩汩流出”,“胸中有得,兴会淋漓,笔之所至,自然成篇”。试想,这样的心态驱动下诞生的散文,又怎能会丢失自然之色呢?因此,他的散文虽然一直追求着诗的艺术效应,但却没有故弄玄机之吟。这就是因为,他的诗性语言空间是建立在向读者袒露一个自然真实的我这一基点上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使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都弥散着那跃动、鲜活的诗歌气韵。无论是描述山光水色,勾勒域外风情,开掘人文精神,还是升华生活情趣,抒写个人心绪,都能以主体的自然物化客体的自然,让读者在接受他所描写的笔下事物的同时,接受一个自然的“我”,一个在浩瀚的时空中上天入地的寻觅美,扫描着历史与现实契合点的诗人。
总之,诗性的建构,是王充闾散文创作的显见特质。这里,笔者之所以不讳言这一点,绝不是对渐行渐远的上世纪散文的怀念,而是意图给予当下——我们学界的理论诚朴和批评良知以某种救赎。
参考文献:
[1] 王充闾:《春宽梦窄·题记》,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
[2] 闫纲:《诗人型,也是学者型——读王充闾散文集〈清风白水〉》,《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6期。
作者简介:张英伟,女,1960—,辽宁锦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