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传播,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上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方式。网络对于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及个性心理等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国家、社会和高校都在强调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文章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90后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对他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根据现状探讨了应对思路。
【关键词】网络舆情 90后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75-01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WiFi的覆盖,人们正在走向信息快速涌现和传播的时代。新的媒体环境和传播介质充斥着每一个人的生活。郭庆光(2009)指出,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媒介技术的发展重新构建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和采取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够获得的信息。与之对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教育平台和教育格局的重新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思想较为新潮、理念较为开放、想法较为多元,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他们都走在时代的前沿。大学是学生理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和场所。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在校的必修课,也是人生的必修课。但是,该年龄段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在随手可得但未经证实的信息面前,他们很容易被影响,甚至做出过激的举动。习璐(2016)指出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型“微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张明明(2014)指出网络舆情以星星之火的速度被大学生熟悉并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高校作为党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教育基地,有必要探索一条畅通民意,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稳定化解风险的重要机制。高校大学生是网民中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为敏感的重要群体,极易通过互联网对一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社会舆论环境是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稳定。随着网络热点事件的涌现,网络舆情不断被引发。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它的内容已深深影响到网络之外的社会总体的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社会行为。文章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90后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对他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根据现状探讨了应对思路。
二、现状分析
文章采用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开始先设计问卷,再发放在问卷星平台。本次问卷共设25题,共回收有效数据839份,达到预期范围,数据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了上海健康医学院2016级和2017级的学生完成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面对网络舆情存在以下现象。90后大学生对门户网站的利用率最高,大部分同学都比较在意娱乐八卦新闻,治安管理和经济民生关注较小。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网络舆情能够大部分反映出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状况,有32.78%的人认为网络舆情只能小部分反映出,更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网络舆情完全没有反映国家现状。
针对于网上的突发事件或负面新闻,49.46%的人采取的做法是比较关心,会与周围人讨论,有39.69%的人只是一般关注,浏览观看,仅有8.34%的人非常关心,会积极参加网络讨论,但也有同学表示基本不太关注。当发现参与某事件的大部分网民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时,有大约一半(50.54%)的同学比较相信,但不发表言论,有43.27%的人持怀疑态度,静观其变,少部分人非常相信,并发表类似的观点,极少部分人不相信并反驳观点。当被问到会因为什么原因参与网络舆情讨论,更多的人表示对于此事自己有一定的看法,认为凑热闹和认为这是一种权利的人数差不多,分别占18%和18.47%,3.22%的人是因为发泄不满。74.26%的人会因为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偶尔改变自己原本的观点,19.43%的人观点很坚定,绝不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6.32%的人表示会经常改变。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填写问卷的大学生都认为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会有影响,而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主要由社会风气不佳、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和网络规范不健全造成。反映了现存的社会问题:国民的道德素养有所欠缺,群众心里没有准线,比较依赖法律法规和明文规定,社会风气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环境,再加上不够重视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应对思路
1.国家层面:成敏(2016)指出国家要发挥政府监督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完善网络领域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对于违法利用网络技术误导社会群众的行为要给予严厉处罚。第二,对于大学生关心的论坛和网站要给予重点关注,及时跟踪舆论走向,做到24小时的实时监控。
2.学校层面:而对于学校,辅导员又该如何引导大学生呢?学校可以组织号召各个单位建立舆情监督小组,对那些未被证实以及一些负面新闻进行解释说明,而不是选择隐瞒引起学生们的不信任感。辅导员可以选择和学生们进行沟通,能大致理解大学生们的想法与心态,这样便能知己知彼,用最合适的办法对一些事件进行处理。
3.大学生层面:Milles和Kathy(2011)研究了Twitter在帮助老师教育学生,发展自我反思的做法,建立了校园兴趣小组来讨论学生的微博学习体验,利用手机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形成颇具实践性的教学经验。国内也有学者对网络舆情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了研究,例如,季海菊(2013)指出跨界思维是加强网络舆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换的新起点。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见识,能够明智地、正确地对一些事件作出判断而不是盲目跟风,对事物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在平日里,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观察社会,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且增强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及发表的言论负全部责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做到文明发言。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不助长谣言的流传,为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成敏.《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5期.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4]习璐.《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5]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4期.
[6] Mills, Kathy A., and Chandra, Vinesh, 2011, “Microblogging as a Literacy Practice for Education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Vol.55, pp.34~45.
【关键词】网络舆情 90后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75-01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WiFi的覆盖,人们正在走向信息快速涌现和传播的时代。新的媒体环境和传播介质充斥着每一个人的生活。郭庆光(2009)指出,进入信息时代以来,媒介技术的发展重新构建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和采取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够获得的信息。与之对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教育平台和教育格局的重新转换。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在校大学生,他们思想较为新潮、理念较为开放、想法较为多元,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他们都走在时代的前沿。大学是学生理性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和场所。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在校的必修课,也是人生的必修课。但是,该年龄段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在随手可得但未经证实的信息面前,他们很容易被影响,甚至做出过激的举动。习璐(2016)指出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型“微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张明明(2014)指出网络舆情以星星之火的速度被大学生熟悉并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高校作为党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教育基地,有必要探索一条畅通民意,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稳定化解风险的重要机制。高校大学生是网民中对社会热点现象反映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为敏感的重要群体,极易通过互联网对一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社会舆论环境是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稳定。随着网络热点事件的涌现,网络舆情不断被引发。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它的内容已深深影响到网络之外的社会总体的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社会行为。文章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90后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对他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并根据现状探讨了应对思路。
二、现状分析
文章采用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开始先设计问卷,再发放在问卷星平台。本次问卷共设25题,共回收有效数据839份,达到预期范围,数据具有代表性。我们选择了上海健康医学院2016级和2017级的学生完成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90后大学生面对网络舆情存在以下现象。90后大学生对门户网站的利用率最高,大部分同学都比较在意娱乐八卦新闻,治安管理和经济民生关注较小。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认为网络舆情能够大部分反映出国家和社会的现实状况,有32.78%的人认为网络舆情只能小部分反映出,更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网络舆情完全没有反映国家现状。
针对于网上的突发事件或负面新闻,49.46%的人采取的做法是比较关心,会与周围人讨论,有39.69%的人只是一般关注,浏览观看,仅有8.34%的人非常关心,会积极参加网络讨论,但也有同学表示基本不太关注。当发现参与某事件的大部分网民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时,有大约一半(50.54%)的同学比较相信,但不发表言论,有43.27%的人持怀疑态度,静观其变,少部分人非常相信,并发表类似的观点,极少部分人不相信并反驳观点。当被问到会因为什么原因参与网络舆情讨论,更多的人表示对于此事自己有一定的看法,认为凑热闹和认为这是一种权利的人数差不多,分别占18%和18.47%,3.22%的人是因为发泄不满。74.26%的人会因为网络上的一些言论偶尔改变自己原本的观点,19.43%的人观点很坚定,绝不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6.32%的人表示会经常改变。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填写问卷的大学生都认为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会有影响,而影响的程度因人而异。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主要由社会风气不佳、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和网络规范不健全造成。反映了现存的社会问题:国民的道德素养有所欠缺,群众心里没有准线,比较依赖法律法规和明文规定,社会风气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环境,再加上不够重视道德方面的教育。
三、应对思路
1.国家层面:成敏(2016)指出国家要发挥政府监督作用,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完善网络领域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对于违法利用网络技术误导社会群众的行为要给予严厉处罚。第二,对于大学生关心的论坛和网站要给予重点关注,及时跟踪舆论走向,做到24小时的实时监控。
2.学校层面:而对于学校,辅导员又该如何引导大学生呢?学校可以组织号召各个单位建立舆情监督小组,对那些未被证实以及一些负面新闻进行解释说明,而不是选择隐瞒引起学生们的不信任感。辅导员可以选择和学生们进行沟通,能大致理解大学生们的想法与心态,这样便能知己知彼,用最合适的办法对一些事件进行处理。
3.大学生层面:Milles和Kathy(2011)研究了Twitter在帮助老师教育学生,发展自我反思的做法,建立了校园兴趣小组来讨论学生的微博学习体验,利用手机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形成颇具实践性的教学经验。国内也有学者对网络舆情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了研究,例如,季海菊(2013)指出跨界思维是加强网络舆情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换的新起点。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见识,能够明智地、正确地对一些事件作出判断而不是盲目跟风,对事物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在平日里,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观察社会,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且增强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及发表的言论负全部责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做到文明发言。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不助长谣言的流传,为营造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成敏.《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5期.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4]习璐.《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研究》[J].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5]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4期.
[6] Mills, Kathy A., and Chandra, Vinesh, 2011, “Microblogging as a Literacy Practice for Education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Vol.55, pp.3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