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是让学生感觉不到在受教育,是顺其自然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实施无痕教育具有四种基本策略,不知不觉中开始是策略之一。要做到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可以通过故事情境、游戏活动、复习铺垫和谈话交流等几种方法具体实现。
【关键词】无痕教育 实施策略 不知不觉 课堂开始
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隐藏教育目的,遵循教育规律,通过自然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发展。无痕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如何把这种教育思想落实为课堂教学實践?笔者以为有四种基本策略值得关注,分别是: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本文主要结合笔者教学的片段阐述课堂开始的策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旧知,利用学生的经验,使学生不知不觉轻松自然地开始新知学习之旅,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和保证。
一、在故事情境中引出新知
故事是儿童十分喜欢的体裁,情境也是儿童感兴趣的场景。故事情境常常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知识。因此以故事和情境开启一堂数学课的学习,能使儿童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开始学习。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情境和故事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常见的风景线。
【教学片段1】(二年级《鸡兔同笼》)
上课一开始,教师讲述自编的故事(课件同步动画显示):
我小时候,像你们这么大。有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拦住我,说:“小朋友,你上学了,今天我来考考你!”我从小爱动脑筋,就说:“老爷爷,您考吧!”白胡子老爷爷说:“听着,我出题了——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里,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请问,有几只鸡?有几只兔?”我一听就愣住了,尽管我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来,心想太难了!怪不好意思的。白胡子老爷爷说:“你现在还小,不会不要紧。记住吧,这叫鸡兔同笼问题。好好读书,以后你一定会学懂的。”我记住了白胡子爷爷的话。后来到了上五年级时,我在新华书店里见到一本书《小学数学趣题巧解》,书上讲了“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我自学会了,心里特别高兴。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呢!
提问:小朋友们,当年我只有一个人,今天我们全班几十个人,一起来想办法,自己动手、动脑,想想、画画,看能否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难题。
“鸡兔同笼”本是《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中国古典难题,如何让二年级学生尝试解决呢?首先需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与动力。在故事中,学生发现竟然连老师也有不会解决的难题,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正如德国弗莱堡师范大学的G·海纳特教授在《创造力》书中写的那样:“创造性教学的一个特征是,教师尽量关怀学生的学习,努力使自己返回到学生阶段,也就是开始一个倒回的过程,这样他才有可能把自己与学生看成一致的,并使学生把他视为同一。”故事引入让学生初步了解“鸡兔同笼”问题,从二年级的“太难不会”到五年级通过看书学会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同时也引导学生感受这类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并不是“遥不可及”,进一步激发二年级学生的挑战欲望,增强探究的信心,让学生“望而生欲”,通过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想想、画画等这些“脚手架”,为实现自主探究、建构新知提供可能。
二、在游戏活动中带出新知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好动更是儿童的特点。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早就指出:“(在学前教育中)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其实,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学生常常需要借助动作引发思维,并且通过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因此,恰当的游戏活动能顺应儿童的心理规律,在相对放松的环境下,在有趣的活动中,诱发儿童自然地融入学习之中。
【教学片段2】(四年级《平均数》)
(课始出示套圈的实物材料,让两个学生玩套圈游戏,然后显示套圈比赛场景图片)
师:同学们玩过套圈游戏吗?如果两个人比赛,制定怎样的规则比较公平?如果两个队比赛呢?
(出示第一场比赛结果统计图:两队人数相等且每队各自套中个数相等)
师:能判断哪个队套圈成绩好吗?为什么?
生:能够判断男生成绩好,因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而每个女生都是6个。
(出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统计图:两队人数相等但各自套中个数不等)
师:你能判断哪个队套圈准一些吗?为什么?
生:还是男生赢了。只要把总数加起来比一比:6 9 7 6=28(个),10 4 7 5=26(个)。
(出示第三场比赛结果统计图:两队人数不等但每人套中个数相等)
师:这次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生1:女生赢了,因为5个女生每人套中6个,一共套中30个,而4个男生每人套中7个,一共套中28个。
生2:应该还是男生赢了,因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而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男生的整体水平高。
(出示第四场比赛结果统计图:两队人数不等且每人套中个数与总个数均不等)
师:这次该如何判断呢?只比总和不公平,又不能一眼看出那个队整体水平高。
生:看来需要一个新的方法来比较。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统计量——平均数。
当学生一上课就能亲手玩套圈游戏,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四次比赛活动,让学生模拟当裁判,从简单出发,从经验开始,激活相关旧知,引发认知冲突,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推断中,自然生长出新知——平均数。而且,课始的游戏设计直接指向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素养:读图能力。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学生的“读图”可以分为三个水平:数据本身的读取(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数据之间的读取(插入和找到图表中数据的关系)、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推理)。课始环节设计的4组统计图的依次出示与对比,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在4次比赛的问题产生与解决中,不断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对表达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平均数的内在需要。 三、在复习铺垫中长出新知
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不可能每一节课都需要创设故事情境或者游戏活动引入新知,尤其是我们的平常教学,更需要真实有效的课堂开始方式。因此,在复习铺垫中自然生长出新知,才是新课学习开始的主要方式。如何通过看似平淡无奇的复习铺垫深入浅出地开启一堂数学课呢?
【教学片段3】(一年级《9加几》)
师:小朋友们,我们首先进行一次口算比赛吧!
(依次出示卡片,学生抢答比赛后教师把卡片有序呈现在黑板上)
10 1
【关键词】无痕教育 实施策略 不知不觉 课堂开始
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隐藏教育目的,遵循教育规律,通过自然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发展。无痕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如何把这种教育思想落实为课堂教学實践?笔者以为有四种基本策略值得关注,分别是: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本文主要结合笔者教学的片段阐述课堂开始的策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旧知,利用学生的经验,使学生不知不觉轻松自然地开始新知学习之旅,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和保证。
一、在故事情境中引出新知
故事是儿童十分喜欢的体裁,情境也是儿童感兴趣的场景。故事情境常常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照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知识。因此以故事和情境开启一堂数学课的学习,能使儿童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开始学习。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情境和故事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常见的风景线。
【教学片段1】(二年级《鸡兔同笼》)
上课一开始,教师讲述自编的故事(课件同步动画显示):
我小时候,像你们这么大。有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拦住我,说:“小朋友,你上学了,今天我来考考你!”我从小爱动脑筋,就说:“老爷爷,您考吧!”白胡子老爷爷说:“听着,我出题了——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里,数它们的头共有5个,数它们的腿共有14条。请问,有几只鸡?有几只兔?”我一听就愣住了,尽管我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来,心想太难了!怪不好意思的。白胡子老爷爷说:“你现在还小,不会不要紧。记住吧,这叫鸡兔同笼问题。好好读书,以后你一定会学懂的。”我记住了白胡子爷爷的话。后来到了上五年级时,我在新华书店里见到一本书《小学数学趣题巧解》,书上讲了“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我自学会了,心里特别高兴。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呢!
提问:小朋友们,当年我只有一个人,今天我们全班几十个人,一起来想办法,自己动手、动脑,想想、画画,看能否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难题。
“鸡兔同笼”本是《孙子算经》中记载的中国古典难题,如何让二年级学生尝试解决呢?首先需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与动力。在故事中,学生发现竟然连老师也有不会解决的难题,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感。正如德国弗莱堡师范大学的G·海纳特教授在《创造力》书中写的那样:“创造性教学的一个特征是,教师尽量关怀学生的学习,努力使自己返回到学生阶段,也就是开始一个倒回的过程,这样他才有可能把自己与学生看成一致的,并使学生把他视为同一。”故事引入让学生初步了解“鸡兔同笼”问题,从二年级的“太难不会”到五年级通过看书学会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同时也引导学生感受这类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并不是“遥不可及”,进一步激发二年级学生的挑战欲望,增强探究的信心,让学生“望而生欲”,通过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想想、画画等这些“脚手架”,为实现自主探究、建构新知提供可能。
二、在游戏活动中带出新知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好动更是儿童的特点。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早就指出:“(在学前教育中)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其实,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学生常常需要借助动作引发思维,并且通过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思维。因此,恰当的游戏活动能顺应儿童的心理规律,在相对放松的环境下,在有趣的活动中,诱发儿童自然地融入学习之中。
【教学片段2】(四年级《平均数》)
(课始出示套圈的实物材料,让两个学生玩套圈游戏,然后显示套圈比赛场景图片)
师:同学们玩过套圈游戏吗?如果两个人比赛,制定怎样的规则比较公平?如果两个队比赛呢?
(出示第一场比赛结果统计图:两队人数相等且每队各自套中个数相等)
师:能判断哪个队套圈成绩好吗?为什么?
生:能够判断男生成绩好,因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而每个女生都是6个。
(出示第二场比赛结果统计图:两队人数相等但各自套中个数不等)
师:你能判断哪个队套圈准一些吗?为什么?
生:还是男生赢了。只要把总数加起来比一比:6 9 7 6=28(个),10 4 7 5=26(个)。
(出示第三场比赛结果统计图:两队人数不等但每人套中个数相等)
师:这次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生1:女生赢了,因为5个女生每人套中6个,一共套中30个,而4个男生每人套中7个,一共套中28个。
生2:应该还是男生赢了,因为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而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男生的整体水平高。
(出示第四场比赛结果统计图:两队人数不等且每人套中个数与总个数均不等)
师:这次该如何判断呢?只比总和不公平,又不能一眼看出那个队整体水平高。
生:看来需要一个新的方法来比较。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统计量——平均数。
当学生一上课就能亲手玩套圈游戏,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四次比赛活动,让学生模拟当裁判,从简单出发,从经验开始,激活相关旧知,引发认知冲突,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推断中,自然生长出新知——平均数。而且,课始的游戏设计直接指向数据分析观念的基本素养:读图能力。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学生的“读图”可以分为三个水平:数据本身的读取(用能够得到的信息来回答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图表中有明显的答案)、数据之间的读取(插入和找到图表中数据的关系)、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推理)。课始环节设计的4组统计图的依次出示与对比,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在4次比赛的问题产生与解决中,不断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对表达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平均数的内在需要。 三、在复习铺垫中长出新知
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不可能每一节课都需要创设故事情境或者游戏活动引入新知,尤其是我们的平常教学,更需要真实有效的课堂开始方式。因此,在复习铺垫中自然生长出新知,才是新课学习开始的主要方式。如何通过看似平淡无奇的复习铺垫深入浅出地开启一堂数学课呢?
【教学片段3】(一年级《9加几》)
师:小朋友们,我们首先进行一次口算比赛吧!
(依次出示卡片,学生抢答比赛后教师把卡片有序呈现在黑板上)
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