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新概念教学中,通常教师会直接把新概念抛给学生,使学生对概念的建立过程缺失,以致课堂上教师花了大量时间进行练习,但还是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不透,给学生学习后面的新概念造成一些难度。下面笔者以“速度”这个概念的新课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建立和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概念;速度;情境;定义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126-02
物理中有许多物理量,学生在第一次遇到它的时候由于比较陌生,接受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课堂上教起来也感觉应接不暇,造成课堂教学过程比较混乱,教学环节之间过渡不自然,甚至显得生搬硬套,无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这样也会导致学生对概念的建立过程缺失,对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难以掌握,物理思维层次得不到提高,给后面新概念的学习造成一些困难。那么物理新概念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样开展呢?有没有教学流程或模式能避免以上情况呢?下面笔者就以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速度”这一节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教学“速度”这一节时,笔者先给学生看视频(视频一:猎豹奔跑。视频二:蜗牛爬行),看这两个视频的主要目的:这是学生熟知的两种动物的运动视频,学生能轻松通过两种动物运动快慢的对比,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快慢,有的物体运动得快,有的物体运动得慢。然后笔者提出问题串,第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快慢都一样吗?”学生能很轻松地回答:“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有的物体运动得快,有的物体运动得慢。”再紧接着追问:“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此时,这个问题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为学生对运动快慢的认识还停留在感知阶段,不会做定性的比较和分析。所以此时笔者给学生搭了一个“阶梯”,又播放了另一个视频(视频三:博尔特百米赛跑)。当视频中博尔特到达终点时暂停播放,并提问:“你能在此时判断出博尔特是冠军吗?”生:“能。”师:“你是通过什么现象判断的?”生:“博尔特先到达终点。”此时,引导学生认识先到达终点就是运动的路程最长。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会忽略时间相等这个重要的条件,接着让学生继续观看视频,当裁判宣布“博尔特用时9.58 s是冠军”时,再次提问学生:“你知道裁判是如何判断博尔特是冠军的?”生:“根据博尔特运动的时间最少。”同样,学生也会忽略运动的路程相同这个重要条件。综上所述,学生一般能回答出“比较运动时间,运动时间少的运动得快;比较运动路程,运动路程多的运动得快”,但在用时间比较运动快慢时,会忽略路程相等这个重要条件,在用路程来比较快慢时,又会忽略时间相等这个重要条件。对此,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课前录制的一个视频(视频四:笔者跑步一段路程,只用了8.58 s),然后提出问题“我跑步用了8.58 s,难道我比博尔特跑得还快吗?”这时,学生可能才会恍然大悟,充分认识到通过比较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时要注意路程要相同,通过比较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时要注意时间要相同。
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如果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该怎么比较运动的快慢呢?”难度逐渐加大,思维层次逐渐提高,“速度”这个概念的建立过程也渐渐浮出水面。让学生会利用“转化的思想”,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小纸锥10 s下落了25 m,大纸锥8 s下落了16 m,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学生想到的是以下两种:
第一种方法:
这实际上是把时间转化为相同,即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的路程,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比值较大的物体运动得较快。
第二种方法:
这实际上是把路程转化为相同,即相同的路程比运动的时间,可以看出比值较小的物体运动得较快。
笔者总结:“我们采用‘路程与时间之比’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给这个比值起个名字,叫‘速度’,那么你现在知道速度是用来干什么的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速度呢?”学生恍然大悟:“速度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用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到此,由于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对速度这一概念的建立进行详细的追问研讨,学生才算真正了解意义,这也是新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为什么要学习速度”。
2 基于科学,精准定义
通过前面的活动和讨论,学生自然地知道速度的定义是“运动的路程与运动的时间之比”,并且速度大表示运动得快,速度小表示运动得慢。笔者再告诉学生:如果要用符號表示分别表示其中的物理量,那么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这样速度的公式就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有了前面“为什么引入速度”这个环节的详细讨论,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及公式就水到渠成了。到此,学生对“速度”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加深了对公式的记忆。同时在学生的讨论中,笔者也潜移默化地用了一些思想和方法,使得学生的思维层次有了一定的提高,如学生学会了定性讨论,这为其以后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如用路程除以时间,即求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在路程和时间不相同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相同路程下求时间,或相同时间内求路程,体现了转化思想。以后教学“功率”时,即可模仿“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3 依据公式,规范计算
一般来说,有了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就能根据定义知道公式了,而“如何计算”也是本节课的重点[1]。通常“如何计算?”这个环节主要包含这个物理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它的变形公式是,它的单位是什么,它的单位如何换算,在计算过程中有哪些规范性的要求,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等内容。首先根据定义可以得到速度的公式
,变形公式、s=vt可以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自然得出路程的单位是m(km),时间的单位是s(h),所以速度的单位就是m/s或km/h;单位换算,讲清楚“/”的含义是“÷”,那么,结合单位换算的步骤,即“在换算过程中,①数计不变,这里1是数字;②乘以进率,m到km的进率是1000:1;
③更换单位把单位由m改成km。”只不过这里分子和分母都要换算单位;规范要求是解题时要有公式,再代入题目中的数据,最后计算出结果,如2 m/s中,就是公式,就是带入;2 m/s就是结果。物理意义:如人步行的速度是1.4 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步行1 s的路程就是1.4 m。这里可以再次联系速度的定义是怎么来的,和“/”表示“÷”的含义。这样学生掌握得就比较快了。
4 根据原理,设计方案
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前面3个环节的巩固和运用,主要包含“测量一个物理量的原理是什么?你需要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实验步骤是什么?”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物理量,如果没有办法直接去测量它?那么就要通过测量其他量来间接计算它,这就是所谓的测量原理。在测速度时,通常用这个原理,那么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测量2个物理量:运动的路程(s)和相对应的运动时间(t),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用来测路程,秒表——用来测时间[2]。这里的实验步骤主要包含:实验的顺序、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等。
一般说来,每个物理新概念的教学,都可以采用以上4个教学环节。它的好处是重视学生对新概念的获得过程,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不断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采用以上教学环节,也可以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比较流畅,衔接得比较自然,不会生硬,学生能较容易掌握。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从理解的角度真正掌握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概念掌握得更牢固,也才能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欧世.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多样化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6).
[2]刘彦.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4(8).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概念;速度;情境;定义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126-02
物理中有许多物理量,学生在第一次遇到它的时候由于比较陌生,接受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课堂上教起来也感觉应接不暇,造成课堂教学过程比较混乱,教学环节之间过渡不自然,甚至显得生搬硬套,无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这样也会导致学生对概念的建立过程缺失,对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难以掌握,物理思维层次得不到提高,给后面新概念的学习造成一些困难。那么物理新概念教学到底应该怎么样开展呢?有没有教学流程或模式能避免以上情况呢?下面笔者就以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速度”这一节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教学“速度”这一节时,笔者先给学生看视频(视频一:猎豹奔跑。视频二:蜗牛爬行),看这两个视频的主要目的:这是学生熟知的两种动物的运动视频,学生能轻松通过两种动物运动快慢的对比,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快慢,有的物体运动得快,有的物体运动得慢。然后笔者提出问题串,第一个问题:“物体运动的快慢都一样吗?”学生能很轻松地回答:“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有的物体运动得快,有的物体运动得慢。”再紧接着追问:“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此时,这个问题可能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为学生对运动快慢的认识还停留在感知阶段,不会做定性的比较和分析。所以此时笔者给学生搭了一个“阶梯”,又播放了另一个视频(视频三:博尔特百米赛跑)。当视频中博尔特到达终点时暂停播放,并提问:“你能在此时判断出博尔特是冠军吗?”生:“能。”师:“你是通过什么现象判断的?”生:“博尔特先到达终点。”此时,引导学生认识先到达终点就是运动的路程最长。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会忽略时间相等这个重要的条件,接着让学生继续观看视频,当裁判宣布“博尔特用时9.58 s是冠军”时,再次提问学生:“你知道裁判是如何判断博尔特是冠军的?”生:“根据博尔特运动的时间最少。”同样,学生也会忽略运动的路程相同这个重要条件。综上所述,学生一般能回答出“比较运动时间,运动时间少的运动得快;比较运动路程,运动路程多的运动得快”,但在用时间比较运动快慢时,会忽略路程相等这个重要条件,在用路程来比较快慢时,又会忽略时间相等这个重要条件。对此,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课前录制的一个视频(视频四:笔者跑步一段路程,只用了8.58 s),然后提出问题“我跑步用了8.58 s,难道我比博尔特跑得还快吗?”这时,学生可能才会恍然大悟,充分认识到通过比较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时要注意路程要相同,通过比较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时要注意时间要相同。
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如果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该怎么比较运动的快慢呢?”难度逐渐加大,思维层次逐渐提高,“速度”这个概念的建立过程也渐渐浮出水面。让学生会利用“转化的思想”,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小纸锥10 s下落了25 m,大纸锥8 s下落了16 m,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学生想到的是以下两种:
第一种方法:
这实际上是把时间转化为相同,即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的路程,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比值较大的物体运动得较快。
第二种方法:
这实际上是把路程转化为相同,即相同的路程比运动的时间,可以看出比值较小的物体运动得较快。
笔者总结:“我们采用‘路程与时间之比’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给这个比值起个名字,叫‘速度’,那么你现在知道速度是用来干什么的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速度呢?”学生恍然大悟:“速度可以用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用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到此,由于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对速度这一概念的建立进行详细的追问研讨,学生才算真正了解意义,这也是新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为什么要学习速度”。
2 基于科学,精准定义
通过前面的活动和讨论,学生自然地知道速度的定义是“运动的路程与运动的时间之比”,并且速度大表示运动得快,速度小表示运动得慢。笔者再告诉学生:如果要用符號表示分别表示其中的物理量,那么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这样速度的公式就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有了前面“为什么引入速度”这个环节的详细讨论,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及公式就水到渠成了。到此,学生对“速度”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加深了对公式的记忆。同时在学生的讨论中,笔者也潜移默化地用了一些思想和方法,使得学生的思维层次有了一定的提高,如学生学会了定性讨论,这为其以后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如用路程除以时间,即求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在路程和时间不相同的情况下,可转化为相同路程下求时间,或相同时间内求路程,体现了转化思想。以后教学“功率”时,即可模仿“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3 依据公式,规范计算
一般来说,有了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就能根据定义知道公式了,而“如何计算”也是本节课的重点[1]。通常“如何计算?”这个环节主要包含这个物理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它的变形公式是,它的单位是什么,它的单位如何换算,在计算过程中有哪些规范性的要求,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等内容。首先根据定义可以得到速度的公式
,变形公式、s=vt可以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自然得出路程的单位是m(km),时间的单位是s(h),所以速度的单位就是m/s或km/h;单位换算,讲清楚“/”的含义是“÷”,那么,结合单位换算的步骤,即“在换算过程中,①数计不变,这里1是数字;②乘以进率,m到km的进率是1000:1;
③更换单位把单位由m改成km。”只不过这里分子和分母都要换算单位;规范要求是解题时要有公式,再代入题目中的数据,最后计算出结果,如2 m/s中,就是公式,就是带入;2 m/s就是结果。物理意义:如人步行的速度是1.4 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步行1 s的路程就是1.4 m。这里可以再次联系速度的定义是怎么来的,和“/”表示“÷”的含义。这样学生掌握得就比较快了。
4 根据原理,设计方案
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前面3个环节的巩固和运用,主要包含“测量一个物理量的原理是什么?你需要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实验步骤是什么?”等。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物理量,如果没有办法直接去测量它?那么就要通过测量其他量来间接计算它,这就是所谓的测量原理。在测速度时,通常用这个原理,那么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测量2个物理量:运动的路程(s)和相对应的运动时间(t),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用来测路程,秒表——用来测时间[2]。这里的实验步骤主要包含:实验的顺序、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等。
一般说来,每个物理新概念的教学,都可以采用以上4个教学环节。它的好处是重视学生对新概念的获得过程,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不断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采用以上教学环节,也可以使得课堂教学过程比较流畅,衔接得比较自然,不会生硬,学生能较容易掌握。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从理解的角度真正掌握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概念掌握得更牢固,也才能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欧世.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多样化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5(6).
[2]刘彦.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