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校本课程,“轻”国家课程,主要是从办学特色的角度来强调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重”和“轻”只是反映对课程的认识层面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在学校并存,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把握好办学的分寸与尺度,充分认识校本课程的价值并作好校本课程这篇文章,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长期开设的特色课程,成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载体。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办学特色
农村一般普通高中的办学由于其本身的条件限制,通常情况下,同其他学校几乎没有可比性,也因太多的劣势和困难而容易迷失办学方向。在办学过程中,抱怨多于理智,困惑代替了思考,盲目抓不住机遇,惰性贻误了发展。比如,很多的农村一般普通高中学校偏要去跟示范性学校争生源、拼高考,貌似壮烈,实则愚昧,其结果可想而知,故大多数一般普通高中学校很难摘掉“一般”的帽子。其实我们没有看到,农村一般普通高中自身很多的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即使一些示范性学校具备了,或者条件更优,但他们受“名校”牌子所牵制也不敢贸然行事。这就为农村一般普通高中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脱颖而出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特色办学、特色强校。可以说,要想让“一般”中学不一般,“普通”高中不普通,走特色办学办学之路是唯一的选择。而走特色之路必须把准校情、教情和学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必须做到不贪大,不求全,不跟风,不急功,不近利,咬住目标坚定信念循序渐进,特色才会显现。
对于农村一般普通高中的特色办学,根据我多年的实践探索,课程上的革新,即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不失为一条创建特色的好途径。
一、实施单一的国家课程的局限性及负面影响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公民而设计,是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它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对国家课程的诸多解析中,我比较认同这种观点。还有一种更简明的表述:国家课程就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它所包含的基本特性是一致的:一是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强制性;二是人才培养所要求达到的共同质量标准和规格。
(一)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强制性使学校的特色难以显现
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的是国家统一的课程设计,并依靠行政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中小学校基本上沿用一套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全国的教育呈现出“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三同”局面,学校自然无特色可言。这种统一性和强制性带来了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使校长无法践行自己的办学主见和治校理念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校长。可以说有一个好校长,就会有一所好学校;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可视为中国第一个民办学校校长,他开创了中国教育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之先河;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造就了著名的北京大学;近代教育家张伯苓创业南开,成为旧中国民办教育之典范;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这些事例无不彰显着一个好校长的魅力与作用。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校长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当代教育专家陶继新说过: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可以把一所江河日下的学校经营得蒸蒸日上,一个没有思想的校长可以把一所蒸蒸日上的学校经营得江河日下。
但是,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和高度“专制”的国家课程体制,校长的思想被扼杀,灵魂被禁锢。应试教育在国家课程堂而皇之的保护下大行其道,高考指挥棒下的校长们逐渐失去了自我。似官非官,似师非师,更谈不上成为教育家了。一谈办学业绩,就是考了多少本科生建了几栋大楼;一谈学校发展,就是抢了多少生源、扩了多少班、买了多少地;一谈教研教改,主题就是研究如何增分,能在高考学考中多得分就是最好的教法;一谈评价机制,就只有一条硬标准,谁教的班级考的学生多谁就是最好的老师。对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质量评价亦是如此,比的是学考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比的是高考录取比例和录取人数,并由此而衍生出了无数的“名校”与“名校长”。试想一下,这样的校长群体能够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吗?办了几十年的学校除了名称差异、地理差异、校舍差异、规模差异、高考差异之外,并无真正意义的差异和特色。
2.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没有思想更不敢创新
教师对于学校的发展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但教师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校长的发展。有了卓越的校长,才会有卓越的学校,才会有卓越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卓越的学生,反之亦然。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
应试教育把学校变成了工厂,变成了工厂里的流水线,变成了流水线上统一规格的模具,年复一年的生产。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及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一切为了高分,为了高考,而不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它造成了一种教育怪状:离开了分数就无法谈教育。你说提高教育质量吧,当然就是提高了多少分;你说提高学生素养吧,还是提高了多少分;你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吧,依然是提高了多少分。有效教学追求的是分数,改革教学方法追求的还是分数。所谓的教研教改万变不离宗,就是如何“增产”考分。说得严重一点,中国的基础教育现在只剩下分数了。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分数已经挤干了教师的思想。教师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变成了一种机械操作,教了一辈子的书也只能算是一个教书匠。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办学特色
农村一般普通高中的办学由于其本身的条件限制,通常情况下,同其他学校几乎没有可比性,也因太多的劣势和困难而容易迷失办学方向。在办学过程中,抱怨多于理智,困惑代替了思考,盲目抓不住机遇,惰性贻误了发展。比如,很多的农村一般普通高中学校偏要去跟示范性学校争生源、拼高考,貌似壮烈,实则愚昧,其结果可想而知,故大多数一般普通高中学校很难摘掉“一般”的帽子。其实我们没有看到,农村一般普通高中自身很多的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即使一些示范性学校具备了,或者条件更优,但他们受“名校”牌子所牵制也不敢贸然行事。这就为农村一般普通高中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脱颖而出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特色办学、特色强校。可以说,要想让“一般”中学不一般,“普通”高中不普通,走特色办学办学之路是唯一的选择。而走特色之路必须把准校情、教情和学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必须做到不贪大,不求全,不跟风,不急功,不近利,咬住目标坚定信念循序渐进,特色才会显现。
对于农村一般普通高中的特色办学,根据我多年的实践探索,课程上的革新,即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不失为一条创建特色的好途径。
一、实施单一的国家课程的局限性及负面影响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公民而设计,是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它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个领域或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中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对国家课程的诸多解析中,我比较认同这种观点。还有一种更简明的表述:国家课程就是指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制定的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或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或大纲。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它所包含的基本特性是一致的:一是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强制性;二是人才培养所要求达到的共同质量标准和规格。
(一)国家课程的统一性和强制性使学校的特色难以显现
一直以来,我国采用的是国家统一的课程设计,并依靠行政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中小学校基本上沿用一套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全国的教育呈现出“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三同”局面,学校自然无特色可言。这种统一性和强制性带来了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使校长无法践行自己的办学主见和治校理念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校长。可以说有一个好校长,就会有一所好学校;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可视为中国第一个民办学校校长,他开创了中国教育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之先河;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造就了著名的北京大学;近代教育家张伯苓创业南开,成为旧中国民办教育之典范;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这些事例无不彰显着一个好校长的魅力与作用。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校长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当代教育专家陶继新说过: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可以把一所江河日下的学校经营得蒸蒸日上,一个没有思想的校长可以把一所蒸蒸日上的学校经营得江河日下。
但是,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和高度“专制”的国家课程体制,校长的思想被扼杀,灵魂被禁锢。应试教育在国家课程堂而皇之的保护下大行其道,高考指挥棒下的校长们逐渐失去了自我。似官非官,似师非师,更谈不上成为教育家了。一谈办学业绩,就是考了多少本科生建了几栋大楼;一谈学校发展,就是抢了多少生源、扩了多少班、买了多少地;一谈教研教改,主题就是研究如何增分,能在高考学考中多得分就是最好的教法;一谈评价机制,就只有一条硬标准,谁教的班级考的学生多谁就是最好的老师。对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质量评价亦是如此,比的是学考的合格率和优秀率,比的是高考录取比例和录取人数,并由此而衍生出了无数的“名校”与“名校长”。试想一下,这样的校长群体能够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吗?办了几十年的学校除了名称差异、地理差异、校舍差异、规模差异、高考差异之外,并无真正意义的差异和特色。
2.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没有思想更不敢创新
教师对于学校的发展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但教师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校长的发展。有了卓越的校长,才会有卓越的学校,才会有卓越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卓越的学生,反之亦然。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
应试教育把学校变成了工厂,变成了工厂里的流水线,变成了流水线上统一规格的模具,年复一年的生产。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及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一切为了高分,为了高考,而不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它造成了一种教育怪状:离开了分数就无法谈教育。你说提高教育质量吧,当然就是提高了多少分;你说提高学生素养吧,还是提高了多少分;你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吧,依然是提高了多少分。有效教学追求的是分数,改革教学方法追求的还是分数。所谓的教研教改万变不离宗,就是如何“增产”考分。说得严重一点,中国的基础教育现在只剩下分数了。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分数已经挤干了教师的思想。教师的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变成了一种机械操作,教了一辈子的书也只能算是一个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