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直觉走向深刻和智慧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changyou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儿童语文学习文化立足儿童的自然属性,挖掘儿童的自然学习潜能,着眼干培植语言的直觉,催生语言智慧,激发儿童持久的语文学习动力,追求“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儿童语文学习,使他们对每一个真善美的追求都变成享受。
   关键词 儿童 自然属性 语文学习文化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文化现象,是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受到感化、美化、净化的过程。小学语文应着力建构儿童语文学习文化,张扬儿童个性,发掘儿童潜能,使小学语文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品位。
  儿童语文学习文化是指与儿童语文教育相对应的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是儿童围绕语文学习而长期形成的对待学习的态度、习惯、规范和效果,以及教育者提供的支持性环境。儿童语文学习文化包括儿童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本文仅就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涉及较多的方面,择要阐述。
  
  一、源于儿童的自然属性
  
  儿童的语文学习是自然的、自主的。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与生俱来”。表现为学习方式的自然、自主、自觉、自由等儿童化特质。
  自然 语文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儿童的本能、兴趣、需要、梦想、游戏、探索……都应在这个“百草园”里自由自在地展开、生长。儿童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对生活的不断发现、认识、实践,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儿童生命中充满生长力的部分。
  自觉儿童的生活过程就是儿童的成长过程,儿童成长的根本状态是儿童作为成长主体内在展开的活动过程。因为,“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上的东西,而是活动本身具有的东西”(杜威)。语文学习是儿童的自觉意识不断被刺激、唤醒的过程,儿童逐渐形成语文自觉——言语敏锐、情感细腻、思想丰富。
  自由儿童不喜欢程式化的学习方式,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在儿童感到自由的情境中进行。在游戏中儿童享受着自由、积极的精神体验。“游戏——可应用于儿童一切的活动,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自主自发的。活动本身就是目的”(罗恩菲德)。儿童喜欢语文,是因为快乐和自由。
  
  二、基于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
  
  1 追求“自我”舒展
  想象是儿童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儿童化的语文学习文化维护儿童的思维方式,不急于让儿童告别他们本应具有的童真面目。儿童化的语文学习,追求儿童生命在“自我”中舒展。
  
  2 折射“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游戏性”成为儿童精神的基本特质,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过程,演绎着儿童的生命与成长。
  
  3 指向“人格”奠基
  语文教育在指导儿童学字习文的同时,承担着建构儿童精神世界的责任。课堂上格式化的、形而上的“教育”矫情,对儿童的情感和精神是误导,甚至是伤害。小学语文应追求独特的审美品格,美化、净化儿童的心灵。为儿童的“人格”奠基。
  
  三、儿童语文学习文化的建构
  
  追寻儿童的语文,呵护儿童的生命发展,润泽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之本。要让儿童感到,语文是美的,语文是好玩的,语文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1 敏锐“语”的直觉
  儿童语文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儿童的直觉上的,使儿童的直觉从朦胧走向敏锐,走向深刻,思维力、语言力自然生长,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1)基于直觉 (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石榴》)
  师:读读这段话,看读到什么地方你觉得喜欢?
  生:最喜欢“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大部分学生共鸣)
  师:是的,老师也好喜欢!你喜欢它的理由呢?
  生1:红红的石榴花真的很像小喇叭,我见过的!
  生2:是的,真像!
  师:让我们来看看它。(出示石榴花图片)
  生:真像小喇叭,太美了!
  师:郁郁葱葱的枝叶间挂满了这样的“小喇叭”——这样的情景,你喜欢吗?
  生:当然喜欢!
  《石榴》虽然是篇说明性文章,但孩子们喜欢,因为石榴的可爱,因为课文中描写的石榴花、石榴果的可爱。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天生有着敏锐的语言直觉。语文教学首先需要的不是怎样教,而是发现和保护儿童的语言直觉和天性。“喜欢”是儿童朦胧而可贵的文字感悟、审美能力。调动和激发儿童学习的这一能力,将他们对语言的直觉转化为体验和理解,情动而辞发——儿童的语言才会真切、活泼,自然而敏锐。
  (2)走向深刻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荷花》)
  师:这段中有两个词:“翩翩起舞”,还有一个是“舞蹈”。仔细读读,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翩翩起舞”大概是像羽毛那样很轻、很软地跳舞,因为“翩”字右边是个羽毛的“羽”;“舞蹈”就是一般的跳舞。
  师:“微风一吹,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这句话为什么不用两个“翩翩起舞”?
  生1:这样就重复了。
  生2:翩翩起舞的时候,雪白的表裳才会随风飘动,显得很轻,很美。
  ,
  对于“翩翩起舞”的感悟和理解,儿童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直觉。教学中,教师通过将“翩翩起舞”和“舞蹈”两个词语的比较,刺激儿童的语言直觉,再激发儿童的敏锐性,将儿童的语文感悟和思维引向深刻。
  
  2 诱发“语”的灵性
  教师应珍视儿童的点滴体验,从中唤醒他们作为学习者的生命本真,催生语文灵性。
  (1)唤醒本真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东方之珠》)
  师:“漫步在金色的海滩,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你对这句话中的什么最向往?
  生:我喜欢“沐浴着轻柔的海风”的感觉,那一定很舒服。
  师:我向往的是“漫步在金色的海滩”。提着鞋,赤着脚,走在软软的沙滩上,感觉一定特别舒服。
  生:我特别喜欢听那浪涛拍岸的声音,像音乐,又像雷声——我听过的!
  师:是啊。那样的沙滩,那样的声音,真的妙不可言呢!
  语言表达的灵气不仅来源于儿童的生活,更来源于儿童对语文的感悟和积淀。儿童对语文有着自然而然的认同和感悟。语文学习中的儿童呈现出的对自然、生活、语言文字的敏锐感悟,是极富教育价值的,以此为生发点展开的语文学习将唤醒儿童对生活的本真感悟,撞击儿童的情感,凝聚成生长力元素,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
  (2)催生智慧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恐龙》)
  《恐龙》是深受儿童喜爱的课文,那可怕又可爱的恐龙,充满神奇的色彩。在饶有兴趣的课文学习结束后,我给学生设计一个练习:“三角龙在沼泽边漫游,迎面走来一只剑龙……”想一想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
  
  谁更丑
  三角龙在沼泽边漫游,迎面走来一只剑龙。   三角龙暗想:“早就听说剑龙厉害,今天我可不能让他。”于是,他走上前,大声地对剑龙说:“你好啊!”
  剑龙呢,毫不示弱地说:“我好,你不好!”
  三角龙生气地说:“瞧你长得那模样,全身插着剑板,连尾巴上都有,真丑极了!”
  “你才丑呢!看你,脸上还长着那么长的角。真够丑的。别的恐龙看见你都吓坏了吧?”
  “你丑!”
  “你丑!”
  ……
  两只恐龙你一句,我一句,没完没了。
  忽然一阵雷鸣般的巨响传来,不好,是庞然大物雷龙来了!
  两只恐龙顾不上吵架,撒腿就跑……
  能把课文的内容恰当地迁移运用,巧妙地写出两只恐龙争吵的情景——这是建立在文本意义把握基础上的再创造。儿童化的语文学习情境,激活了儿童的想象,产生了创造的力量。对于儿童,这不是从课文中获得的语言智慧吗?
  
  3 发现“语”的意义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要根据课堂的需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儿童主动迅速地理解语言、理解语文。但是,语文学习是受学习内容的规定性制约的。语文学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内容,在此基础上才是儿童化的形式选择。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帮助儿童真正发现和领略语文的意义,避免学科的泛化。
  (1)语文魅力 (“雀”的教学)
  老师写出“截”的土戈合成的外框,填上“木”字,学生都认识——“栽”,栽种,与“木”有关;填上“衣”、“车”,“裁”、“栽”与“衣”、“车”有关。再填上“隹”,学生不认识。老师告诉学生:“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住’字多一横。其实我们早就认识它了——在‘鹤’、‘雁’这些字里。它读‘zhui’。意思是短尾巴鸟。”老师接着说:“这只短尾巴的鸟还飞进了课文的另一个字里,把它找出来。”学生雀跃地找到了“雀跃”的“雀”。于是,有学生醒悟过来:上面是个“小”。下面是“隹”。“雀”的意思出来了——小而短尾巴的鸟。
  老师的文化底蕴加上富有形象质感的语言描述。传达出学习内容的意义,深深烙在儿童记忆里。课堂传递着语文学习的魅力、文化的魅力。
  (2)儿童本真 (儿童诗《雪》的教学)
  雪后的早晨,老师领着孩子读儿童诗《雪》,这样的时刻和环境,《雪》对他们应该有意义。
  “我们收到了冬爷爷的礼物——那么。你是怎么发现这个礼物的?看这首小诗。”
  美妙的雪
  最近的日子天气阴沉
  漫天是厚厚的灰色的浊云
  ……
  仿佛高明的画家
  绘成了一幅纯洁的图案
  真不舍得让人踩下去
  学生七嘴八舌地读完,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真的,是‘不舍得让人踩下去’呢!”…笔直的水泥路就如白色的地毯’,我看见的——是真的!昨天早上,拉开窗帘,天比平时变亮了很多——美妙的雪!”
  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或者将教学置于生活的情境中,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此时的儿童才能真正与语文学习融合,教师不是“做戏”,教学不是“作态”。儿童沉浸在真心真意中,如鱼得水,浑然不觉。
  (3)思想意味 (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王冕学画》于国祥老师的课堂实录)
  师:课文约980个字,写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
  生:因为作者注意了详略。
  师:课文的详略是如此清晰。但为何详写这些,略写这些或者不写那些呢?
  生:只要能够突出王冕精神的。便要详写:与此相关的,要略写;另外的,可以不写。
  师:那么王冕的精神是什么呢?
  学:自强不息。
  师:是八个字:孝敬母亲,自强不息。孝敬母亲在先,自强不息在后,只因为对母亲的孝敬,对母亲的爱,所以才会有如此的自强不息!
  师:课文选自哪里?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生:吴敬梓《儒林外史》,应该是写官场黑暗的书。
  师:其实是写读书人丧失儒家精神本质的书。《儒林外史》中,读书人已经不像君子,非常糟糕。整本书似乎只有一个人还是君子,他就是王冕。
  “教育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的相契合,是“我”与“你”的对话与敞亮。小学语文应追求儿童智力提升——教师与学生在以语文文本为中介的学习和对话中,交流情感,分享智慧,儿童从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和思想的满足。
  独立,自主,自觉,能动是自由生活的前提,也是自由的品质。希望我们的儿童语文教育能够摆脱成人的功利浅薄之心,借助于儿童的自然活力,获得最大限度的绩效。希望儿童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满载收获——儿童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阅读、思考、收获。慢慢地被润泽,慢慢地成长。
其他文献
“以学定教”,主要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理念,把教的目光铆定在学生的“学”上。它包含两个层面:  课程内容层面:以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层面:以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方法。  过去,我们谈得较多的是教学策略层面,即从“教”的角度,思考用什么教学方法来体现“以学定教”。“学生需要什么”,应从课程内容层面,探讨教学内容的确定,这样思考“以学定教”,或许更有价值。以下笔者以说明文《鲸》为
一、“课堂公约”的研制背景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课堂规范不可缺少。可以说,自班级授课制诞生起,课堂教学规范就相伴而生了。不过,就现实教学而言,课堂规范大多为单向性的指令,即总是教师在“规范”学生,且“规范”的随意性很大,系统性不强,空话套话成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中心思维在作怪。  教育交往理论认为,课堂是师生互动对话、共生发展的天地,课堂规范在本质上应该是师生共
一、我的教育追求与探索    教了一辈子语文,思考了一辈子语文。语文是个说不完、道不尽的永恒话题,就像爱情一样。  刚教语文时,是“跟着感觉走”——觉得教什么就教什么,觉得该怎样教就怎样教。好在自己从小喜欢读书,喜欢舞文弄墨,有点书法、朗读、写作等方面的功底,虽然基本上是分析和“满堂灌”,但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还没行完全走偏,还比较重视写字、读书、作文,学生在写字、作文方面尚取得了些许成绩,部分学生对
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一些音乐教师不注意音乐课程自身的特点,片面追求个性教学风格和热闹的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进入了误区,出现了一些浮躁现象,以致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健康推进。  现象1:在《荧屏之声》中,一位教师在讲述了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之后,为了加深学生的感受,安排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要求学生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为一小段动画片配音乐。顿时,教室里如同炸开了锅
[摘要]本文结合10余年的科学认读实验,对识字教育究竟应该何时识、如何教的问题,亦即识字教育的科学化问题进行了探讨,不仅明确提出了“科学的识字教育应从3岁开始”的结论,而且对为什么科学的识字教育应从3岁开始进行了回答,同时指出了进行科学的识字教育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识字教育 科学认读 儿童    识字教育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说它是个老问题,是因为识字教育很久很久以前就已
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编写,多是以“主题”或者“话题”的形式出现的,而这些主题或者话题是偏向人文意义的。课文的选择是按照“主题”和“话题”的内涵,也就是按照人文内涵进行编排。这种编排方式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按照话题组元的方式,有利于课文内容的整合。但是,语文教学不能只有“人文”的一面,还应该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策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如何利用已有课文中的单元,进行语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为了反映生活,要想准确地反映生活,就必须了解生活。了解生活的方法是学会观察,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怎样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呢?  首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电闪雷鸣”“狂风暴
永远的乡村教育  张俊平 朱从卫    为了本期关于“乡村教育”的独家策划,我们整整酝酿了两年。  当下,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迁。伴随着日益加快的城市化的脚步。乡村的处境也变得愈来愈不尴不尬:一方面。村里的人只要有一点办法和可能。总是想着“逃离”;另一方面,城里的人每逢休息日或节假日,总是将乡村作为休闲放松的理想去处。正应了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一句话: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湖小的长跑体现了湖塘桥速度;湖小的成长彰显了湖小力量:湖小的发展成为武进教育的范例!由内而外的湖小力量来自何处?    基石:来自政府的推力    教育集团成立以来,武进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镇村两级领导给予充分信任,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为武进新城区的居民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教育服务,为解决“上学难”、“上好学难”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打开了
这是一份让我们期待已久的“纲要”。历时一年半,数十次易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终于在2010年2月正式向社会公布。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还是没有让我们彻底失望。  坚持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这份“纲要”的指导思想。让我们更加欣喜的是,“纲要”的制定者以一种“真的猛士”的精神直面中国教育当下的问题,并将其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