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责任感作为一个人重要的心理品质,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家庭和集体、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需要、情感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分析了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和原因,从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来探讨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现状;对策
一、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
(一)自我责任意识弱化
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同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他们的回答是不会做,不如等老师来评讲作业的时候补等等。这种想法在这些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当中很常见,对于完成作业这种最基本的责任他们也达不到。不能自己独立整理学习生活用品的小学生比例也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对待自己的物品缺乏负责的态度。
(二)家庭责任意识弱化
据一份调查材料介绍,中国城市的孩子每天劳动的时间平均不足0.2小时,是世界儿童中参加劳动最少的一群。大部分的小学生在家不会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只管自己的学习,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父母包办。这其中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同时也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失误所造成的。
(三)集体责任意识弱化
校园和教室的卫生状况最能体现学生的责任感。班级人多,空间小,地上常有纸屑,课桌也经常歪斜。但能发现地上有垃圾就弯腰捡一下、课桌椅歪了动手移一下、讲台脏了用抹布擦一下、作业本乱了着手理一下的学生并不多。有一次上课发现了一个学生的椅子下有一张废纸,让他捡起来扔了,他很理直气壮地拒绝:“不是我扔的,我为什么要捡起来?”这就是集体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四)社会责任意识弱化
一些节日,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街道打扫卫生,或是利用休息时间做好事,每次报名的同学就是原来那些,一些同学甚至六年都没有做过,这些人在假期里总是有自己的事情,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意去帮助社会上需要的人。
二、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式有待改善
现今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父母、长辈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和长辈,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目标有待完善
目前的学校教育,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忽视淡化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哪怕有这方面的教育,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只限于空洞的说教。而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当今的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三)社会不良风气有待转变
目前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诸如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假冒伪劣现象、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以及身边一些损人利己行为,言行不一致的现象等,学生耳闻目睹,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从而影响了责任感的形成。
三、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策略
孩子并不是天生具有责任感的,它是在适宜的条件和精心的培植下,随年龄和心灵的成长而成长起来的。因此,笔者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思考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学校方面
1. 提供多种角色,提高责任认知
在一个班级里,那些学生干部经常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其他学生也会说,“他是班干部,应该做好。”他们的职务经常影响着这些同学自身的做法以及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特定的角色赋予学生的魅力,在班级中除了每个同学都具有的“学生”这一特定身份之外,一部分学生还兼顾着另一重身份,比如说小组长、科代表、学习委员、班长、中队长等这些角色赋予了学生新的责任,他们会努力让自己和这些身份相称,这些同学往往比普通的同学做事更积极,对待学习、工作更有热情,更愿意到位地完成一件事。因而在学校这个环境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各种角色,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翁的负责精神,提高他们的责任认知。任何事情,都交给孩子们做,让学生在这种岗位责任的规范中历练出自己良好的岗位责任感,孩子们的责任感就这样逐渐培养起来了。
2. 发挥榜样作用,唤醒责任需要
由于小学生可塑性极大、模仿性极强,是非观念还很不明确,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唤醒学生责任需要的捷径。榜样是少年儿童模仿的对象,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极大,在班级教育中经常注意发挥三种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古今中外伟人和楷模的榜样作用;二是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辐射作用;三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榜样作用发挥得好,学生亲眼所见,使抽象的责任认知具体化,无需教师加以强调,让有责任意识的榜样带动责任教育,在班级内形成“尽责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褒贬评价,让其他同学产生努力向他们靠拢的想法,从而唤醒学生的责任需要,使学生的责任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二)家庭维度
1. 给予孩子一定的职责
经验告诉我们,相信孩子,让他们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孩子才会有责任意识。如果凡事都由父母做主或者代劳,孩子负责的对象就会缺失。如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加入适当的劳动教育,给孩子一定量的家务劳动,长期坚持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一些看似细微的任务,不但能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还会促进儿童对自我价值的积极态度。
2. 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
采用民主、信任、友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责任意识。许多研究表明,家教方式与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塑造出孩子相应不同的人格心理,进而直接影响到儿童责任意识的发展。因此,父母应当作风民主,为孩子留下一些自由的空间,能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兴趣及正当需要,并引导其作出选择或决定;对子女不正当的要求,则应及时给予说服教育或行为暗示。
3. 在沟通交流中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经常跟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臵、人事来往,请孩子谈谈看法,或者出出主意,并且虚心向孩子求教,听取孩子的建议并予以采纳,给孩子具体的生活情境和选择的机会。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心中就会油然而生地产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三)社会维度
努力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方面,首先需要我们成年人做好表率,注意自己的行为,要求青少年做到的行为规范,我们自己首先做到;要求青少年不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
各社区应有计划、有安排地和周围的小学达成共识,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最直接的感悟中体会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且要注重活动的延续性,不要虎头蛇尾,也不能只图表面形式,要讲究实效,要让学生时刻感觉自己是一个有责任意识的小公民。除了社区的活动以外,实地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也可以丰富学生生活,从不同角度培养其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互相配合,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责任教育网络。家长应是责任教育的主力军,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激活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和热情;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归宿,应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学校要把责任感的培养放在教育工作之首,“要想成才,先学做人”,把培养有责任心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陈兴安.家庭教育中儿童责任心培养的招数[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2006(02).
[2]梁其贵.对学校责任教育意识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6).
[3]冯林涛.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J].上海教育,1993(07).
[4]梁东标,汤礼深主编.亲子心理辅导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5]何学民.小学很关键[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6]李坤崇.班级团体辅导[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
[7]谭小宏,秦启文.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5(04).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现状;对策
一、小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
(一)自我责任意识弱化
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同学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他们的回答是不会做,不如等老师来评讲作业的时候补等等。这种想法在这些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当中很常见,对于完成作业这种最基本的责任他们也达不到。不能自己独立整理学习生活用品的小学生比例也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对待自己的物品缺乏负责的态度。
(二)家庭责任意识弱化
据一份调查材料介绍,中国城市的孩子每天劳动的时间平均不足0.2小时,是世界儿童中参加劳动最少的一群。大部分的小学生在家不会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只管自己的学习,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父母包办。这其中有孩子自身的原因,同时也可能是家庭教育的失误所造成的。
(三)集体责任意识弱化
校园和教室的卫生状况最能体现学生的责任感。班级人多,空间小,地上常有纸屑,课桌也经常歪斜。但能发现地上有垃圾就弯腰捡一下、课桌椅歪了动手移一下、讲台脏了用抹布擦一下、作业本乱了着手理一下的学生并不多。有一次上课发现了一个学生的椅子下有一张废纸,让他捡起来扔了,他很理直气壮地拒绝:“不是我扔的,我为什么要捡起来?”这就是集体责任感缺失的表现。
(四)社会责任意识弱化
一些节日,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街道打扫卫生,或是利用休息时间做好事,每次报名的同学就是原来那些,一些同学甚至六年都没有做过,这些人在假期里总是有自己的事情,宁愿在家看电视也不愿意去帮助社会上需要的人。
二、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式有待改善
现今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父母、长辈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和长辈,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目标有待完善
目前的学校教育,往往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忽视淡化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哪怕有这方面的教育,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只限于空洞的说教。而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当今的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三)社会不良风气有待转变
目前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诸如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假冒伪劣现象、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以及身边一些损人利己行为,言行不一致的现象等,学生耳闻目睹,给其还未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混乱,从而影响了责任感的形成。
三、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策略
孩子并不是天生具有责任感的,它是在适宜的条件和精心的培植下,随年龄和心灵的成长而成长起来的。因此,笔者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思考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学校方面
1. 提供多种角色,提高责任认知
在一个班级里,那些学生干部经常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其他学生也会说,“他是班干部,应该做好。”他们的职务经常影响着这些同学自身的做法以及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特定的角色赋予学生的魅力,在班级中除了每个同学都具有的“学生”这一特定身份之外,一部分学生还兼顾着另一重身份,比如说小组长、科代表、学习委员、班长、中队长等这些角色赋予了学生新的责任,他们会努力让自己和这些身份相称,这些同学往往比普通的同学做事更积极,对待学习、工作更有热情,更愿意到位地完成一件事。因而在学校这个环境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各种角色,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翁的负责精神,提高他们的责任认知。任何事情,都交给孩子们做,让学生在这种岗位责任的规范中历练出自己良好的岗位责任感,孩子们的责任感就这样逐渐培养起来了。
2. 发挥榜样作用,唤醒责任需要
由于小学生可塑性极大、模仿性极强,是非观念还很不明确,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唤醒学生责任需要的捷径。榜样是少年儿童模仿的对象,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极大,在班级教育中经常注意发挥三种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古今中外伟人和楷模的榜样作用;二是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辐射作用;三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榜样作用发挥得好,学生亲眼所见,使抽象的责任认知具体化,无需教师加以强调,让有责任意识的榜样带动责任教育,在班级内形成“尽责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褒贬评价,让其他同学产生努力向他们靠拢的想法,从而唤醒学生的责任需要,使学生的责任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二)家庭维度
1. 给予孩子一定的职责
经验告诉我们,相信孩子,让他们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孩子才会有责任意识。如果凡事都由父母做主或者代劳,孩子负责的对象就会缺失。如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加入适当的劳动教育,给孩子一定量的家务劳动,长期坚持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一些看似细微的任务,不但能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还会促进儿童对自我价值的积极态度。
2. 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
采用民主、信任、友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责任意识。许多研究表明,家教方式与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塑造出孩子相应不同的人格心理,进而直接影响到儿童责任意识的发展。因此,父母应当作风民主,为孩子留下一些自由的空间,能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兴趣及正当需要,并引导其作出选择或决定;对子女不正当的要求,则应及时给予说服教育或行为暗示。
3. 在沟通交流中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经常跟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臵、人事来往,请孩子谈谈看法,或者出出主意,并且虚心向孩子求教,听取孩子的建议并予以采纳,给孩子具体的生活情境和选择的机会。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心中就会油然而生地产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三)社会维度
努力为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方面,首先需要我们成年人做好表率,注意自己的行为,要求青少年做到的行为规范,我们自己首先做到;要求青少年不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
各社区应有计划、有安排地和周围的小学达成共识,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从最直接的感悟中体会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且要注重活动的延续性,不要虎头蛇尾,也不能只图表面形式,要讲究实效,要让学生时刻感觉自己是一个有责任意识的小公民。除了社区的活动以外,实地考察、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也可以丰富学生生活,从不同角度培养其责任意识。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互相配合,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责任教育网络。家长应是责任教育的主力军,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激活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和热情;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归宿,应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学校要把责任感的培养放在教育工作之首,“要想成才,先学做人”,把培养有责任心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陈兴安.家庭教育中儿童责任心培养的招数[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2006(02).
[2]梁其贵.对学校责任教育意识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6).
[3]冯林涛.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J].上海教育,1993(07).
[4]梁东标,汤礼深主编.亲子心理辅导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5]何学民.小学很关键[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6]李坤崇.班级团体辅导[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
[7]谭小宏,秦启文.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