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余一梅著名书籍设计师、漫画家、策划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上海天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OO,上海第7印象设计事务所CEO。
被《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新浪网、上海热线等多家媒体誉为“畅销作家背后推手”。以全新的设计理念包装出上百本畅销书,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蜗居》、《奋斗》。被蔡骏、安意如等诸多畅销书作者誉为“药到病除”、“非此不可”的御用设计师。
设计风格:擅长中国古风与现代审美融合的新古典主义设计,偏爱水墨、毛笔字等元素,喜欢探究纸张、油墨与工艺的融合。
出版作品:《书衣魅影——余一梅书籍设计作品集》、《中国字》、《宅是一个人的狂欢》(绘本)
从世界上第一本书郭店楚简的发掘,到明清刻本小说的流行,再到民国时期鲁迅等大家亲自参与到书籍设计中,以及如今书籍设计被当做一个独立的设计门类存在。书籍设计可以说走过了一条长达千年的漫长道路。
每一代的书籍设计人都默默地在书出版的背后,做着裁衣纳线的工作,很少有人能如数家珍般道出他们的名字,但大家对他们的作品都耳熟能详。
随着印刷工艺的飞速发展,出版物的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对于封面的需求也越发庞大。记得有一年,我第一次去参加北京书展。那年我做了数百本图书的封面设计,满心以为能遍地开花,但到了现场,才发现品类繁多的图书简直多到令人窒息的程度。后来实在忍不住找了位编辑打听,他说这次参加书展的图书大概有几十到上百万种之多。计算自己所做封面在总数中仅占微不足道的百分比时,当时真的很震惊。我突然意识到,这么多本书,每本都是编辑、美编或独立设计师合作的成果,每位设计师每年能做的量是个相对固定的数字,那么在全国,其实我的同行多到一个超出我想象的数字。
有那么多人看书爱书,有那么多人推着小车装着一筐筐书逛来逛去。当我疲惫地坐在墙角的时候,突然觉得,我做的这个幕后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人们只有满足了基本的阅读需求后,才会开始寻求设计、美感。当一本书出现多种版本后,读者会开始有意识地购买一些装帧设计精美的版本。
在开始设计的一段时间,我曾接到很多畅销小说的订单。它们流行一时,半年一年后便消失了踪影,两年以后更无人知晓。于是我开始反思,什么样的封面会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是做数量还是做质量?
如今我所接的订单中,大多是一些典藏版的设计或印量较大的新书。它们需要有独特的设计,第一眼就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长久地留在书店的书架上,做到两年三年不过时;还要从设计中得到长久的惊喜,能感觉到设计者的心意。这些要求全部要体现在一本书上很难,但是整个设计思考的过程,却是让我快乐的——我更希望自己所做的设计,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编辑的认可和作者的认可,当然,最重要的是时间的认可。
我将自己的心意一点一滴融入到设计中,有些设计的巧妙之处甚至不是当时就能觉察。或许会在数年后无意中从书中体察出设计的巧妙之处,如同香水的前香、中香、后香,让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绵长而深刻。如同雪天里的梅花,你不需要真的看见,但是你能从风中嗅到淡淡的清香,便知道它的存在,这是我所希望达到的境界。
《杯雪》 小椴 著
杯雪初雪
《杯雪》是武侠名家小椴的成名作,出版十年后所作的典藏版。因出版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收藏,所以不需要太多言辞的修饰,更多需要体现文字的苍凉感。
编辑熊嵩提供了一段想体现出的文字:一骑孤驼,一只木杯,一柄弧剑,一捧初雪。谁知淮上一杯酒,能醉天涯万里人。
这是很诗意的画面,于是我大胆地将此书的封面化为一幅写意国画。以我手写的狂草体做书名,形似国画的画名。封面提示语的处理,尽量贴近国画的感觉,将之设计为题诗,作者名处理为提款。原意是使用有雪花感的特种纸,然出版方受成本所限,改为白卡纸。如此一来,成书画面会显得平板,于是添加了左侧仿古书装订的装饰线。但这些都不是这本书设计的最亮点,在设计之初,我曾做出漫天雪花,飞扬而下。然制作过程中,我开始逐渐删除我以为所不必要的图案。于是一朵朵雪花被我删除殆尽,最后只留下一大半空白的封面。
那是空白吗?我相信看到这个封面的读者会知道,那不是空白,那是一片苍茫雪地。有人牵着骆驼在雪地中行过,天上有雪在簌簌落下,甚至可以听到雪块拍打在山林上的声音;感觉到脚陷进雪地里那种滞涩的触感;嗅到风中雪块清凉的味道;睫毛上挂着雪花,呵气成冰。
“袁安卧雪”的故事为很多人所熟悉,那幅传世名画如今已无人得以一窥真容,但我可以大胆揣测,王维所画的雪,是否和我设计的这本《杯雪》封面,所用的表现形式一致?
日前,此书上市,得到作者以及作者朋友的好评和读者的赞誉,大家自发在微博上疯狂转发。除了喜欢外,甚至有读者觉得看到这个封面后,感到寒冷。
在平面的设计上,创造出五感体验,这不是书籍设计师一个人能办到的事情。而更需要和读者形成互动。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简而言之,便是还原读者可能经历过的某个场景,并提炼出当中的细节,加以美化。了解读者对美感的需求,并满足这种需求,且将其延伸化。巧妙地对读者进行引导,让读者看到设计师看到的,与之共鸣。
《蝶翅·丰饶的园林》 席慕容著
《蝶翅·丰饶的园林》
席慕蓉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她的作品有数十个版本。这套典藏版在给我之前,编辑已经找别的设计师做了数稿,但都没有得到作者通过。接到这本书后,我先查阅了席慕蓉的所有作品。幸运的是,我的表姐是席慕蓉的铁杆粉丝,曾经把席慕蓉的作品抄在笔记本上,大概抄了十来本。所以我很早就对席慕蓉的作品比较熟悉,一些知名的篇章也能背下来。所以在跟编辑初步沟通时,就非常顺利。
交谈中,编辑刘婧小姐也很无奈地提到,有些设计师对于作者的作品、写作背景、写作风格完全不了解,大家合作起来,编辑也会觉得压力很大。作为编辑是很希望设计师在设计之前,能够去读一读这本书,然后再开始设计。
对于这点,我亦有同感。作者的文风千变万化,设计师的风格也多种多样。如同两个圆,务必从中去寻找到一个绝妙的契合点。
我也曾与编辑开玩笑,说书籍设计师好比医生,哪怕一个小小的感冒,也得区分是风寒还是过热所致,才能对症下药。不然就会相去甚远、南辕北辙。如果单纯从设计技巧上来说,实操经验十年以上的设计师,水平差不多都在一个层面上。而区别在于对于客户实际需求的把握和引导。即要明白,文字中的奥妙之处。那一段优美伤感的文字下,是否潜藏着一颗火热灼烈的心。故而,设计师必须先自己理解了文字的内涵,才有可能寻找到适合这本书的唯一的封面。
一开始做设计的时候,也常常有客户要求改稿,觉得改得越多,就代表设计师越有诚意,编辑所花费的心血也越多。但到后面,我开始觉得这样的做法,其实只是让自己辛苦,给自己一个交代,却并不一定能换得与文字所匹配的设计。往往最后是临近印刷期限,编辑、设计师、作者都审美疲劳,然后在一堆封面里挑了一个相对顺眼的印刷。这样,便是最无奈的结局。
在设计这套《席慕蓉文集》的时候,我和编辑、作者的沟通占到了设计总量的一半多。除了纸张、装订方式采用了一般畅销书不会采用的特殊做法,在占据封面大部分位置的腰封上,我们最后决定用手绘的方法去体现这本书的收藏感。
半透明的腰封上,我用手绘的方法绘制了白描图案,这些图案的内容跟每一本书的主题相衬。比如《蝶翅》一本,便是以封面提示语:“岁月飞逝,世事果然都如浮光掠影。可是,那炽热的红字刻在灰黑色的纸页间,如蝶翅般颤动着的片段,不知道为什么,在又隔了这么多年之后, 依旧会不时地飞进她的心中。” 所绘制的一幅从蔷薇花中飞舞出的蝴蝶图。还原了本书中同名篇目《蝶翅》中所描绘的情景。
此外,这套书第一批出版了两本,后面的每本都是一幅这一类型的画。当读者把全套书都收集齐全,并无意中把拆掉的腰封按顺序放在一起时,会很惊讶地发现,原来竟然能拼出一整幅画。那种含蓄的心意,不喧哗而娴静着,淡淡地停留在那里,等待有一天你能发现的心情,是与席慕蓉文字最美好的契合。
《人生若只如初见》 安意如著
今年,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观音》四册将重新出纪念版。这套发行超过百万的图书,出版五年后,作者和出版社都一致决定,要给它一套崭新的华服,不惜工本。
虽说不惜工本,也是针对正常读者能够买得起的范围,而不是要将它束之高阁、惟以观瞻。
在设计的过程中,光内文的排版就重排了三遍,务求尽善尽美。而封面的装订方式、用纸也是讨论了很长的时间。我在2010年便做出了设计稿,之后便是长达一年的时间来选择纸张和装订方式的组合。
最初选择的是传统的手工打孔穿线装订,实际沟通下来发现除了成本高昂外,最大的障碍是印量太大,印厂没有那么多工人来穿线,这倒是个很实际的困难。通常使用手工穿线装订的书籍都是古籍类,这套文集刚好是写古诗词鉴赏,所以是绝佳组合。但拘于畅销图书与限量版图书的实际操作差别,不单要考虑到首印铺货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后面不断加印给印刷厂带来的压力,最终只能放弃。
当我和两位编辑王一珂、宋强都觉得“人生”进入胶装时代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还有种介于手工穿线和胶状之间的装订方式——穿线薄胶装订。于是编辑们又忙起来,找印厂询价看样,万幸这种装订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除了特殊的装订方式,配合封面设计,我选择了手感细腻的棉纸,具体使用的克重也是个难题。不同品牌纸张间有着微妙的不同,多赖编辑在印制部门和印刷厂之间周旋。我还希望书名的部分能延续古风,体现原汁原味,使用手工粘贴标题区的方式。并使用硫酸纸的腰封放置广告语,完全不破坏封面的古意。使用了多种专色油墨,并且对油墨使用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指定。最终的出片导致出片公司大崩溃,大家都不知道到底该出几张片子才正确。
我的一些奇思妙想和对细节的坚持给编辑们的成本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天才的编辑们最后竟然将这么多手工工艺、特种纸、专色油墨集于一身的书定价在26—30元之间,我除了佩服也真是无话可说。
拿到封面打样的那天是7月7日,我的生日,我对那套美丽的打样一见钟情,是我所收到最美丽的生日礼物。可以想见,当嫣红、润黄、青岚、点翠真的从电脑上移到纸上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要知道,电脑所能显示的颜色和印刷所能呈现的颜色是不同的。你看到的,并不是你能拿到的。
这套书在今年七夕上市,会是送给心爱人的好礼。如广告语所写:那江山美人的至真哀怨,那才子佳人的离情悲欢,那一幕幕凄美欢欣的旷世之恋,隽永清新,纯真唯美。
最近我在写作一本名为《中国字》的关于中国字字体设计的图书,因写作的缘故,需查阅大量史料。遂更加了解我们这个千百年前便存在的行业。她从远古走来,至今仍活跃在这个时代。从最早的图书“郭店楚简”到如今的电子版,图书载体的形式越发多样,从泥板刻画演变到声光电集合。我们知道它从何处来,但它未来将去向何方,其实是个谜。书籍会不会历经千年后,被txt文档所取代,读者还需不需要闻到油墨的清香,还需不需要摩挲纸张的感觉,还需不需要书籍设计所带来的美感。现在,我们都不得而知。可知的是每一位编辑、书籍设计师、作者……参与到书籍制作过程中的人都为每一本书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和汗水。或许图书最终会湮灭于历史的洪流,但需记得有一天,我们曾认真而踏实地去做过一本书,曾给某位读者带去片刻欢愉,兴许还有一些启发,这便足够。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被《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新浪网、上海热线等多家媒体誉为“畅销作家背后推手”。以全新的设计理念包装出上百本畅销书,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蜗居》、《奋斗》。被蔡骏、安意如等诸多畅销书作者誉为“药到病除”、“非此不可”的御用设计师。
设计风格:擅长中国古风与现代审美融合的新古典主义设计,偏爱水墨、毛笔字等元素,喜欢探究纸张、油墨与工艺的融合。
出版作品:《书衣魅影——余一梅书籍设计作品集》、《中国字》、《宅是一个人的狂欢》(绘本)
从世界上第一本书郭店楚简的发掘,到明清刻本小说的流行,再到民国时期鲁迅等大家亲自参与到书籍设计中,以及如今书籍设计被当做一个独立的设计门类存在。书籍设计可以说走过了一条长达千年的漫长道路。
每一代的书籍设计人都默默地在书出版的背后,做着裁衣纳线的工作,很少有人能如数家珍般道出他们的名字,但大家对他们的作品都耳熟能详。
随着印刷工艺的飞速发展,出版物的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对于封面的需求也越发庞大。记得有一年,我第一次去参加北京书展。那年我做了数百本图书的封面设计,满心以为能遍地开花,但到了现场,才发现品类繁多的图书简直多到令人窒息的程度。后来实在忍不住找了位编辑打听,他说这次参加书展的图书大概有几十到上百万种之多。计算自己所做封面在总数中仅占微不足道的百分比时,当时真的很震惊。我突然意识到,这么多本书,每本都是编辑、美编或独立设计师合作的成果,每位设计师每年能做的量是个相对固定的数字,那么在全国,其实我的同行多到一个超出我想象的数字。
有那么多人看书爱书,有那么多人推着小车装着一筐筐书逛来逛去。当我疲惫地坐在墙角的时候,突然觉得,我做的这个幕后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人们只有满足了基本的阅读需求后,才会开始寻求设计、美感。当一本书出现多种版本后,读者会开始有意识地购买一些装帧设计精美的版本。
在开始设计的一段时间,我曾接到很多畅销小说的订单。它们流行一时,半年一年后便消失了踪影,两年以后更无人知晓。于是我开始反思,什么样的封面会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是做数量还是做质量?
如今我所接的订单中,大多是一些典藏版的设计或印量较大的新书。它们需要有独特的设计,第一眼就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长久地留在书店的书架上,做到两年三年不过时;还要从设计中得到长久的惊喜,能感觉到设计者的心意。这些要求全部要体现在一本书上很难,但是整个设计思考的过程,却是让我快乐的——我更希望自己所做的设计,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编辑的认可和作者的认可,当然,最重要的是时间的认可。
我将自己的心意一点一滴融入到设计中,有些设计的巧妙之处甚至不是当时就能觉察。或许会在数年后无意中从书中体察出设计的巧妙之处,如同香水的前香、中香、后香,让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绵长而深刻。如同雪天里的梅花,你不需要真的看见,但是你能从风中嗅到淡淡的清香,便知道它的存在,这是我所希望达到的境界。
《杯雪》 小椴 著
杯雪初雪
《杯雪》是武侠名家小椴的成名作,出版十年后所作的典藏版。因出版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收藏,所以不需要太多言辞的修饰,更多需要体现文字的苍凉感。
编辑熊嵩提供了一段想体现出的文字:一骑孤驼,一只木杯,一柄弧剑,一捧初雪。谁知淮上一杯酒,能醉天涯万里人。
这是很诗意的画面,于是我大胆地将此书的封面化为一幅写意国画。以我手写的狂草体做书名,形似国画的画名。封面提示语的处理,尽量贴近国画的感觉,将之设计为题诗,作者名处理为提款。原意是使用有雪花感的特种纸,然出版方受成本所限,改为白卡纸。如此一来,成书画面会显得平板,于是添加了左侧仿古书装订的装饰线。但这些都不是这本书设计的最亮点,在设计之初,我曾做出漫天雪花,飞扬而下。然制作过程中,我开始逐渐删除我以为所不必要的图案。于是一朵朵雪花被我删除殆尽,最后只留下一大半空白的封面。
那是空白吗?我相信看到这个封面的读者会知道,那不是空白,那是一片苍茫雪地。有人牵着骆驼在雪地中行过,天上有雪在簌簌落下,甚至可以听到雪块拍打在山林上的声音;感觉到脚陷进雪地里那种滞涩的触感;嗅到风中雪块清凉的味道;睫毛上挂着雪花,呵气成冰。
“袁安卧雪”的故事为很多人所熟悉,那幅传世名画如今已无人得以一窥真容,但我可以大胆揣测,王维所画的雪,是否和我设计的这本《杯雪》封面,所用的表现形式一致?
日前,此书上市,得到作者以及作者朋友的好评和读者的赞誉,大家自发在微博上疯狂转发。除了喜欢外,甚至有读者觉得看到这个封面后,感到寒冷。
在平面的设计上,创造出五感体验,这不是书籍设计师一个人能办到的事情。而更需要和读者形成互动。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简而言之,便是还原读者可能经历过的某个场景,并提炼出当中的细节,加以美化。了解读者对美感的需求,并满足这种需求,且将其延伸化。巧妙地对读者进行引导,让读者看到设计师看到的,与之共鸣。
《蝶翅·丰饶的园林》 席慕容著
《蝶翅·丰饶的园林》
席慕蓉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她的作品有数十个版本。这套典藏版在给我之前,编辑已经找别的设计师做了数稿,但都没有得到作者通过。接到这本书后,我先查阅了席慕蓉的所有作品。幸运的是,我的表姐是席慕蓉的铁杆粉丝,曾经把席慕蓉的作品抄在笔记本上,大概抄了十来本。所以我很早就对席慕蓉的作品比较熟悉,一些知名的篇章也能背下来。所以在跟编辑初步沟通时,就非常顺利。
交谈中,编辑刘婧小姐也很无奈地提到,有些设计师对于作者的作品、写作背景、写作风格完全不了解,大家合作起来,编辑也会觉得压力很大。作为编辑是很希望设计师在设计之前,能够去读一读这本书,然后再开始设计。
对于这点,我亦有同感。作者的文风千变万化,设计师的风格也多种多样。如同两个圆,务必从中去寻找到一个绝妙的契合点。
我也曾与编辑开玩笑,说书籍设计师好比医生,哪怕一个小小的感冒,也得区分是风寒还是过热所致,才能对症下药。不然就会相去甚远、南辕北辙。如果单纯从设计技巧上来说,实操经验十年以上的设计师,水平差不多都在一个层面上。而区别在于对于客户实际需求的把握和引导。即要明白,文字中的奥妙之处。那一段优美伤感的文字下,是否潜藏着一颗火热灼烈的心。故而,设计师必须先自己理解了文字的内涵,才有可能寻找到适合这本书的唯一的封面。
一开始做设计的时候,也常常有客户要求改稿,觉得改得越多,就代表设计师越有诚意,编辑所花费的心血也越多。但到后面,我开始觉得这样的做法,其实只是让自己辛苦,给自己一个交代,却并不一定能换得与文字所匹配的设计。往往最后是临近印刷期限,编辑、设计师、作者都审美疲劳,然后在一堆封面里挑了一个相对顺眼的印刷。这样,便是最无奈的结局。
在设计这套《席慕蓉文集》的时候,我和编辑、作者的沟通占到了设计总量的一半多。除了纸张、装订方式采用了一般畅销书不会采用的特殊做法,在占据封面大部分位置的腰封上,我们最后决定用手绘的方法去体现这本书的收藏感。
半透明的腰封上,我用手绘的方法绘制了白描图案,这些图案的内容跟每一本书的主题相衬。比如《蝶翅》一本,便是以封面提示语:“岁月飞逝,世事果然都如浮光掠影。可是,那炽热的红字刻在灰黑色的纸页间,如蝶翅般颤动着的片段,不知道为什么,在又隔了这么多年之后, 依旧会不时地飞进她的心中。” 所绘制的一幅从蔷薇花中飞舞出的蝴蝶图。还原了本书中同名篇目《蝶翅》中所描绘的情景。
此外,这套书第一批出版了两本,后面的每本都是一幅这一类型的画。当读者把全套书都收集齐全,并无意中把拆掉的腰封按顺序放在一起时,会很惊讶地发现,原来竟然能拼出一整幅画。那种含蓄的心意,不喧哗而娴静着,淡淡地停留在那里,等待有一天你能发现的心情,是与席慕蓉文字最美好的契合。
《人生若只如初见》 安意如著
今年,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观音》四册将重新出纪念版。这套发行超过百万的图书,出版五年后,作者和出版社都一致决定,要给它一套崭新的华服,不惜工本。
虽说不惜工本,也是针对正常读者能够买得起的范围,而不是要将它束之高阁、惟以观瞻。
在设计的过程中,光内文的排版就重排了三遍,务求尽善尽美。而封面的装订方式、用纸也是讨论了很长的时间。我在2010年便做出了设计稿,之后便是长达一年的时间来选择纸张和装订方式的组合。
最初选择的是传统的手工打孔穿线装订,实际沟通下来发现除了成本高昂外,最大的障碍是印量太大,印厂没有那么多工人来穿线,这倒是个很实际的困难。通常使用手工穿线装订的书籍都是古籍类,这套文集刚好是写古诗词鉴赏,所以是绝佳组合。但拘于畅销图书与限量版图书的实际操作差别,不单要考虑到首印铺货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后面不断加印给印刷厂带来的压力,最终只能放弃。
当我和两位编辑王一珂、宋强都觉得“人生”进入胶装时代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还有种介于手工穿线和胶状之间的装订方式——穿线薄胶装订。于是编辑们又忙起来,找印厂询价看样,万幸这种装订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
除了特殊的装订方式,配合封面设计,我选择了手感细腻的棉纸,具体使用的克重也是个难题。不同品牌纸张间有着微妙的不同,多赖编辑在印制部门和印刷厂之间周旋。我还希望书名的部分能延续古风,体现原汁原味,使用手工粘贴标题区的方式。并使用硫酸纸的腰封放置广告语,完全不破坏封面的古意。使用了多种专色油墨,并且对油墨使用进行了非常严格的指定。最终的出片导致出片公司大崩溃,大家都不知道到底该出几张片子才正确。
我的一些奇思妙想和对细节的坚持给编辑们的成本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天才的编辑们最后竟然将这么多手工工艺、特种纸、专色油墨集于一身的书定价在26—30元之间,我除了佩服也真是无话可说。
拿到封面打样的那天是7月7日,我的生日,我对那套美丽的打样一见钟情,是我所收到最美丽的生日礼物。可以想见,当嫣红、润黄、青岚、点翠真的从电脑上移到纸上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要知道,电脑所能显示的颜色和印刷所能呈现的颜色是不同的。你看到的,并不是你能拿到的。
这套书在今年七夕上市,会是送给心爱人的好礼。如广告语所写:那江山美人的至真哀怨,那才子佳人的离情悲欢,那一幕幕凄美欢欣的旷世之恋,隽永清新,纯真唯美。
最近我在写作一本名为《中国字》的关于中国字字体设计的图书,因写作的缘故,需查阅大量史料。遂更加了解我们这个千百年前便存在的行业。她从远古走来,至今仍活跃在这个时代。从最早的图书“郭店楚简”到如今的电子版,图书载体的形式越发多样,从泥板刻画演变到声光电集合。我们知道它从何处来,但它未来将去向何方,其实是个谜。书籍会不会历经千年后,被txt文档所取代,读者还需不需要闻到油墨的清香,还需不需要摩挲纸张的感觉,还需不需要书籍设计所带来的美感。现在,我们都不得而知。可知的是每一位编辑、书籍设计师、作者……参与到书籍制作过程中的人都为每一本书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和汗水。或许图书最终会湮灭于历史的洪流,但需记得有一天,我们曾认真而踏实地去做过一本书,曾给某位读者带去片刻欢愉,兴许还有一些启发,这便足够。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