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媒 感受语文之美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q1981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即语言文字。它的美不仅体现在我们可以听到的如同音乐般的美妙语音上,体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不同形状的美丽文字上,更体现在深藏其中耐人寻味的妙不可言的意蕴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到语文的这些美。感受这些美的途径有很多:绘画、音乐、表演、多媒体……这些方式对学生理解和感受的确有所帮助,但是要真正感受那些静默的文字背后灵动的语文之美,就只有通过朗读。朗读最直接的功能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对作者情感和作品意境的感受。在朗读中,通过对语言的音节、语调、语气、语速、语脉以及轻重缓急的节奏、韵律的感受,可以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意趣,从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朱自清先生曾经明确指出:“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训练。朗读训练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的过程,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这篇课文也就有了基本的理解。朗读又是一种语文能力,朗读能力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感情,而能力的获得要靠反复的有指导的训练。因此,教师应该逐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逐步提高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朗读的魅力,引导学生在有效的朗读中享受到语文之美、提高审美能力呢?
  一、给足朗读时间,在充分的朗读中唤醒感知美的直觉
  1.教学误区
  反思我们的教学,很多老师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或者一个劲儿地煽情,一味地让学生感悟、体会;或者借助于大量的音像资料“狂轰滥炸”……殊不知,缺乏深入朗读的感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充分有效的朗读,再高明的手段也无法触及学生心灵最柔软的一处。大谈感悟、“狂轰滥炸”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有效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看看某些第一课时,看看某些高年级的语文课堂竟成这样的常态:学生先自由读课文一遍,检查预习时再指名读一遍,接下来就开始课文理解的教学。朗读成了匆匆过客。再有,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理解、交流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为了不浪费课堂时间,为了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教师盯住的常常是几个“顶梁柱”,读来读去,就是那七八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众、陪客,这样怎能落实让每一个孩子会读书、让每一个孩子享受语文无穷魅力的理念呢?《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说:“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终生的阅读者。”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少或几乎不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又怎能奢望他们在课后成为自主朗读者?培养他们成为终生阅读者更是不可能了。
  2.指导策略
  我们知道,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汉语言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音乐美:燕语莺歌的清脆美,响遏行云的高亢美,杨柳扶风的纤弱美,黄钟大吕的浑厚美,溪水潺潺的流利美……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朗读作为有声语言,能直接唤醒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接触语言,和语言直接交流,活化语言蕴藏的美感,触摸到语言最根本的灵魂。在我们的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比比皆是,只有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尽情朗读,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美感才会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真实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怎样汲取?怎样培育?唯有触及心灵才会产生喜爱之情,这种由内而外萌发的感情才是最真实最鲜活的。学生感受语言魅力的最佳途径就是朗读,有效的朗读会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能一次次地激发学生触摸语言的欲望。而如果学生在感性上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直觉上缺少默契的相通,那么不管教师如何去灌输、启发,语言独特的美感、文化的丰厚博大都不能植入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喋喋不休地讲解、声泪俱下地煽情,不如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会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注重朗读指导,在有效的朗读中提升理解美的能力
  1.教学误区
  有些老师对朗读教学不够重视。首先,既不注重自身的朗读示范作用,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也缺乏有效点拨,往往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者对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独特的情感朗读体验淡然视之,缺乏有效评价和赏识激励,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所以,甚至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还频频出现停顿不当、读不达义、“唱读现象”泛滥的情况。其次,只是单纯地重视朗读的数量和形式,而忽视了朗读的质量和目的,至于每读一遍有何要求、意义何在、每请一个学生朗读的目的如何还不清晰,整节语文课要么是充斥耳房的强而有力的高声齐读,要么是目不暇接的“走马点兵”的随意朗读。这些显然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语文之美,当然,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更成了奢求。
  2.指导策略
  朗读使静止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眼、耳、口、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先映于眼,后出于口,再入于耳,最后了然于心”。所以,我们的朗读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到上,教师要适当示范、启发、指导学生在这个多种感官并用的过程中,调动大脑中所存储的生活表象,把那些不同形状的文字组合还原成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生动画面,并使文章在脑中形成的画面逐渐清晰起来,学生就能更准确、更生动、更透彻地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艺术形象的魅力,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更好地体悟语言的内在美。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语文的味道”就是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情、理、趣。寻得这种味道,是阅读主体和文本双向运动产生的感受,并通过阅读主体自己个性化的朗读表现出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反复交流,产生共鸣,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由内而外,情动辞发,自主追寻语文的真味。一句话,就是在引导、启发上下工夫。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重点写了法布尔对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怎样引领学生感受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法布尔的那颗跳动的童心之美、那番无尽的童趣之美,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请看一位老师的指导:
  【语段】“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妈妈一看,儿子的手里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1.捕捉关键词品读:你从“终于”这个词中读懂了什么?(寻找的时间长,找得不容易,捉到后很兴奋……)
  2.场景铺陈,激发情感:整整三天了,法布尔一直在寻找。也许,他从清晨一直找到黄昏;也许,明月星光下,他还在静静地守候,细细地寻找。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只会唱歌的虫子!假如你就是法布尔,你兴奋吗?你自豪吗?读法布尔说的话——
  3.融入角色,个性朗读:(师扮演母亲)描述: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妈妈忙完了一天的农活,正要回家,突然发现小法布尔不见了!妈妈边跑边喊:“法布尔,孩子,你在哪儿呀?”
  妈妈都急坏了,快回答我——
  也许,你在离我很远的地方,远远地告诉我——
  也许你突然从我身边的草丛里冒出来——
  也许你会手舞足蹈地飞奔过来,喊叫着——
  4.小结: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朗读,但不同的朗读表现的是同样的情感——对昆虫的痴迷。
  这样的语言渲染、启发引读,可以将学生欲言未言,想言而不知如何言的体会和感情在读中体现出来。
  三、创设朗读情境,在多元的朗读中追寻蕴含美的意境
  1.教学误区
  有些老师上课,学生刚接触课题,就要求学生带着激动或者沉重的心情、深情的或者陶醉的等感情朗读;有时在分析完之后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甚至强令学生,把某一个字或词读得重(轻)些,把某个地方读得快(慢)些,结果往往出现了学生的朗读听起来有轻有重、有快有慢,但死板机械,单调乏味,缺少美感。因为这并不是他们心底的声音,并不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真实的感情是学生受到课文感染之后,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感情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光靠几个孤零零的概念,更不是靠老师生硬的指令来强加的。
  2.指导策略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只有被引导着进入情境,才能从字里行间寻觅到作者的情感轨迹,才能体会出作者的言外之意、语中之情,才能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才能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艺术地再现情意之美。所以,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创设一种与文章相应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走进课文,将自己的心灵与文本的内涵、作者的情感交融,并逐步走向高潮,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以意溢于海”。如教学《天鹅的故事》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感悟老天鹅的形象与精神之美——
  放开声音,读读老天鹅破冰动作的第五自然段,说说哪儿最让你震惊。(生交流汇报:如“腾空而起”“重重地扑打”“沉重的一击”“像石头似的”)
  师:石头是没有生命的,是不知道疼痛的,可是,同学们,老天鹅是石头吗?它是血肉之躯啊!请你们伸出右手,握成拳头,重重地击下!疼吗?
  生:(右手握拳,敲击桌面)疼!
  师:你们是腾空而起的吗?
  生:不是!
  师:击打的是贝加尔湖的冰面吗?
  生:不是!
  师:这沉重的一击将给老天鹅带来多大的痛苦啊!纵使它不会说话,却用行动谱写了世界上最壮美的诗篇!(出示将第五自然段改成分行排列的诗句)
  师引读:它头昏眼花,身体钻心地疼,但它还是坚强地站起来——(生读)冰面还是没有破,它飞得更高,落得更重——(生接读);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了,老天鹅又一次竭尽全力地——(生接读);冰面上血迹斑斑,白羽片片,老天鹅全然不顾,又一次——(生接读)老天鹅的翅膀折了,腿断了,趴在冰面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然而它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张开翅膀——(生接读);就这样,第二次,第三次……(音乐起)
  这个片段创设了情境,活化了文本,以诗行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在想象画面、一咏三叹的过程中深入领会语言文字,丰满老天鹅的形象,感悟其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之美。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蕴之美的过程。我们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把握读这一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咀嚼思考、品味赏析,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积极创造美,从而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练习是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练习绝不是简单地解决教材中的习题,而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本文以“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练习)”教学为例,具体说明了任务驱动的练习课的学习方式转变,就是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大胆重组教材,将教材中的习题转化为递进式的任务。这可以有效驱动学生思维,进而提升练习课的实效。  【关键词】任务驱动 递进式任务 思维进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厘清稍复
【摘要】本文聚焦“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从确定主题与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三个方面进行学习活动、开展多元评价等环节进行大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关键词】大单元 整体教学 教学设计  “大单元设计”提出的背景是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实施和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提出,从聚焦“这一篇”到重视教材、语文能力与生活的关联。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以整合的思想组织单元教
本研究检测了种蛋贮存时间和贮存过程中的热处理对种蛋孵化率、出雏时间及低龄肉种鸡所产雏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在罗斯344×罗斯308肉种鸡28~29周龄期间,收集其产于机械产蛋箱中的种蛋,并置于平板蛋托上,放在温度为17 ℃、相对湿度为75 %的种蛋贮存室中过夜(1 d,试验1和试验2)。  之后种蛋被转移至塑料托盘,继续留在贮存室中(对照组),或置于部分装满的蛋托中,按26 ℃加热2 h、37.8
【关键词】英语阅读Sight words APP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要求应以创新教育理念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把建设优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作为基础,核心工作在于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文件,强调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
【摘要】本文以“圆柱的表面积”自探教学为例,阐述了数学教学需要实现儿童本位理念的价值回归,“以学定教、以教导学”,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索活动,在“跌打滚爬”中“且探且思”,获得真实体验与真知。  【关键词】微项目儿童本位理念回归数学案例  呼唤儿童本位理念的回归,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向标,也是本校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立项课题“观察·支持”儿童学习的教学策略
【摘要】特级教师王崧舟《天籁》一课启发笔者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内容与难度进行反思。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百年变迁的历史进行梳理与解释有利于帮助我们对文言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得以确认。本文在实践考量与理论辨析的基础上阐明了小学文言课程提前起步的“可能”,并在结构主义的视角中对提前起步后小学文言文教学设计的“可为”进行了解释与说明。  【关键词】王崧舟《天籁》 小学文言文 教学设计 结构主义  四、课程重估:小学
【摘要】角色扮演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活动,用以巩固和反馈语篇或对话教学的效果,却往往被忽略了该活动中立德树人的重大作用。本文以新常态教育理念为背景,结合新课标理念,从具体的课堂实例中论证角色扮演在英语教学中立德树人的体现。  【关键词】角色扮演 小学英语 立德树人 交际法教学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角色扮演是一种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群体参与模式,尤其适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许多国外学者对它在教学中的
【摘要】数学学习,需要把握知识的“本质”,触及知识的“内核”,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笔者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从计算出发,让学生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感受演绎推理的价值;在回顾反思的过程中感受多元表征的方式;在理解本质意义的过程中让深度学习发生。  【关键词】本质 意义 推理 深度学习  一、课前思考  笔者观摩了好多课堂,发现一些教师非常注重“如何教”,却不注重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
【摘要】复习是指再一次学习,把以前遗忘的知识记起来,重复学过的东西,使印象更加深刻,在脑海中存留的时间更长一些。因为是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一遍,所以很多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仿佛是“炒冷饭”。其实,复习的宗旨就是让学生能把知识通联起来,是在对知识点的回顾和再研究中帮助学生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梳理成知识体系;复习也不能一味地增加难度,而是要在拓展知识的宽度和厚度的基础上来打通知识的“
【摘要】统编版语文教材十分强调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教师和家长也提出了建议,指明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系统的、科学的课外阅读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都非常重要。笔者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以《库珀岛的秘密》这本书为例子,引导学生有策略地读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知识性文本 阅读策略 阅读思维  2019年秋季,统编版教材全面投入使用。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