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体现出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可以说情感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个体,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尤为重要,积极的师生交流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是学生学习兴趣持久的助推器,是情感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表现,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桥梁。
关键词:初中语文;推进;师生;情感交流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这充分说明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而成的教学,实质是一种交往,更是一种情感交流。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情感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新的目标维度提出,而“态度”“价值观”无不与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对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关注教师本身的人格和学识魅力是推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用热爱和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教师不单单要注重知识的丰富、品格的修养,更要注重外表形象的树立,用美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一个衣着得体、教态严谨、语调优雅、举止大方的语文教师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象。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教师如果被学生接受,那么学生就会接受其教育和约束,或者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其言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一个语文教师的精神风貌、生活情趣、看似是个小问题,然而,从文学的形象性这一理论来讲,熏陶是培养学生文学兴趣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因此,语文教师美好的形象就好似无声的语言,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或左右着学生。老师的朝气蓬勃、老师的热爱生活,老师的勤奋努力,都会给学生制造一种氛围,这种无声的情感交流所产生的效果远远高于许多有声的教诲和训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以最佳的形象影响学生,以最佳的精神气质感染学生。
二、重视自身情感与学生情感沟通是推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情绪状态。教师是师生情感互动的主导力量,但他不应表现为课堂上的权威和支配者,而应是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者,致力于创造一种真挚理解的师生关系,从而缓解学生的退缩性焦虑。要做到自身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实现行为自我与批评自我之间的和解,取得两个自我之间的和谐一致。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原始的、尚未加以评价的信息而非评价性信息,为学生提供一种安全的、具有支持性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应努力营造“注意—进取”的课堂气氛。“注意”意味着学生采取积极的学习姿态。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支配语言授课、训练内容和课堂进程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教师,其“注意”和“进取”便会有机结合在一起。良好师生情感沟通可以让学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
三、运用激励机制增强学生信心是推进师生情感交流的着力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和意愿。我常常在学生自由发表观点、见解的时候,自始自终对学生报以微笑,耐心地听他讲,从不急于纠正他的不足。尤其对一些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一次批评或纠错之后,心理上的焦虑程度增加了,下次更是不敢开口。所以教师要敢于大胆地把“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挥,鼓励他们发表见解和观点。对于学习者而言,兴趣、方法、成功的体验、奋斗的目标、外界的欣赏和承认等等都是其不断深入探索的内趋力。如:在朗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四、非语言因素是推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催化剂
课堂语言之外,诸如眼神、表情、语调等都能传达出教者的褒贬、幽默、期望、鼓励,这些都属于意识信号系统。这里也凝聚着教师的思想观点、知识掌握程度、教学的经验与艺术。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者的目光、眼神是无声的教学语言。当学生为学习中的困难而畏葸不前时,教师应投以激励的目光;当学生奋发进取刻苦钻研时,应投以赞许的目光;宣传真理时,目光宜坚定刚毅;批驳错误观点,目光要凝重犀利。当然这是教师多年内在修养与知识积累的综合体现,是为师的思想、学识、道德修养所派生的。目光、眼神、表情、语调等等这些非语言因素,的确是师生感情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是推进师生情感交流的飞跃
情感交流不仅可在课堂上进行,还可通过课下谈心以及在作业批改中进行。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例如,笔者有一次看到一位平时写作文不好的同学写作有进步,就写到:“这次作文写得真好,下次加油,得A+,好不好?”使他很受鼓舞,进步很快。通过多种方式的情感交流,师生的情感会越来越浓,学生的学习劲头也会越来越大。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感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方能使教学境界达到理想高度。
参考文献:
[1]于淑梅.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4年15期
[2]王书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推进;师生;情感交流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这充分说明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而成的教学,实质是一种交往,更是一种情感交流。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情感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新的目标维度提出,而“态度”“价值观”无不与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交流,对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关注教师本身的人格和学识魅力是推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用热爱和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教师不单单要注重知识的丰富、品格的修养,更要注重外表形象的树立,用美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一个衣着得体、教态严谨、语调优雅、举止大方的语文教师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象。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教师如果被学生接受,那么学生就会接受其教育和约束,或者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其言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一个语文教师的精神风貌、生活情趣、看似是个小问题,然而,从文学的形象性这一理论来讲,熏陶是培养学生文学兴趣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因此,语文教师美好的形象就好似无声的语言,每时每刻都在影响或左右着学生。老师的朝气蓬勃、老师的热爱生活,老师的勤奋努力,都会给学生制造一种氛围,这种无声的情感交流所产生的效果远远高于许多有声的教诲和训斥。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以最佳的形象影响学生,以最佳的精神气质感染学生。
二、重视自身情感与学生情感沟通是推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关键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情绪状态。教师是师生情感互动的主导力量,但他不应表现为课堂上的权威和支配者,而应是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者,致力于创造一种真挚理解的师生关系,从而缓解学生的退缩性焦虑。要做到自身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实现行为自我与批评自我之间的和解,取得两个自我之间的和谐一致。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原始的、尚未加以评价的信息而非评价性信息,为学生提供一种安全的、具有支持性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应努力营造“注意—进取”的课堂气氛。“注意”意味着学生采取积极的学习姿态。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支配语言授课、训练内容和课堂进程的是他们自己而不是教师,其“注意”和“进取”便会有机结合在一起。良好师生情感沟通可以让学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
三、运用激励机制增强学生信心是推进师生情感交流的着力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和意愿。我常常在学生自由发表观点、见解的时候,自始自终对学生报以微笑,耐心地听他讲,从不急于纠正他的不足。尤其对一些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一次批评或纠错之后,心理上的焦虑程度增加了,下次更是不敢开口。所以教师要敢于大胆地把“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发挥,鼓励他们发表见解和观点。对于学习者而言,兴趣、方法、成功的体验、奋斗的目标、外界的欣赏和承认等等都是其不断深入探索的内趋力。如:在朗读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后,即可让他们分别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再相互之间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教师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再如,作文教学中进行的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四、非语言因素是推进师生情感交流的催化剂
课堂语言之外,诸如眼神、表情、语调等都能传达出教者的褒贬、幽默、期望、鼓励,这些都属于意识信号系统。这里也凝聚着教师的思想观点、知识掌握程度、教学的经验与艺术。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教者的目光、眼神是无声的教学语言。当学生为学习中的困难而畏葸不前时,教师应投以激励的目光;当学生奋发进取刻苦钻研时,应投以赞许的目光;宣传真理时,目光宜坚定刚毅;批驳错误观点,目光要凝重犀利。当然这是教师多年内在修养与知识积累的综合体现,是为师的思想、学识、道德修养所派生的。目光、眼神、表情、语调等等这些非语言因素,的确是师生感情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拓展语文课堂教学是推进师生情感交流的飞跃
情感交流不仅可在课堂上进行,还可通过课下谈心以及在作业批改中进行。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例如,笔者有一次看到一位平时写作文不好的同学写作有进步,就写到:“这次作文写得真好,下次加油,得A+,好不好?”使他很受鼓舞,进步很快。通过多种方式的情感交流,师生的情感会越来越浓,学生的学习劲头也会越来越大。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感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方能使教学境界达到理想高度。
参考文献:
[1]于淑梅.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4年15期
[2]王书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