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至关重要,文中就重点谈谈如何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情境;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情真境中学习语言、陶冶情感,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自主而愉快地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他们愉快地学习,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促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引进激励竞争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因此,教学中,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背记格言警句、介绍名胜古迹等等,让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把竞争引入语文课堂。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强、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激励竞争的情境,从而有效防止学生产生疲劳厌烦情绪,以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课堂中,我还常以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你回答得可真棒!”、“你们组的设计真有创意,让大家佩服!”、“你读得比老师还好!”孩子们的潜能在一句句赞扬声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加强合作探究
契诃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情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四人小组,全班共十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这样,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以四人或六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就在全班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小组就成为同学们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战斗集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领会文章内容后,我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方,就“我”该不该向万方要回羚羊木雕所引出的家庭矛盾的是非展开讨论。各小组摆事实讲道理,据理力争,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充分展开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似的合作探究情境,孩子们乐于接受。他们大胆发言,讨论热烈,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对为人的道理了解得更明白。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探究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发表看法、交流见解,相互启发帮助,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写出一个成语,背会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筛选正确的信息,理出课文思路,掌握文章结构,领悟作者意图,最终获得知识,受到感染。教师再适时地做出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课堂中,我常以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你回答得可真棒!”、“你们组的设计真有创意,让大家佩服!”、“你读得比老师还好!”孩子们的潜能在一句句赞扬声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或编排课本剧,让他们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他们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理解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扮演课本剧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成功愉快的体验,也就越能增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力。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大家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五、加强联想和想象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而“想象是创造之母”。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至关重要。推想猜测法,是一种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方法,它就是通过对某件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推想猜测,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我常请学生补叙课文、续写童话、虚构故事、补换结尾,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励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的文章。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我组织学生想象讨论交流: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①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②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所创设的联想想象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从多角度进行想象,设计出新的结尾,补写出新的故事,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心理学研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 国际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尽可能地让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我在《春》、《行道树》、《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绘形绘声绘色的课件作品(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新课改语文课中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应熟悉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新课改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情境;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情真境中学习语言、陶冶情感,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自主而愉快地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气氛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他们愉快地学习,活泼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促使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引进激励竞争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因此,教学中,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背记格言警句、介绍名胜古迹等等,让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把竞争引入语文课堂。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强、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激励竞争的情境,从而有效防止学生产生疲劳厌烦情绪,以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课堂中,我还常以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你回答得可真棒!”、“你们组的设计真有创意,让大家佩服!”、“你读得比老师还好!”孩子们的潜能在一句句赞扬声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加强合作探究
契诃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情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优、中、差搭配,编成四人小组,全班共十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这样,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以四人或六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就在全班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小组就成为同学们互助合作,共同进步的战斗集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领会文章内容后,我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方,就“我”该不该向万方要回羚羊木雕所引出的家庭矛盾的是非展开讨论。各小组摆事实讲道理,据理力争,根据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充分展开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似的合作探究情境,孩子们乐于接受。他们大胆发言,讨论热烈,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对为人的道理了解得更明白。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探究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发表看法、交流见解,相互启发帮助,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写出一个成语,背会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筛选正确的信息,理出课文思路,掌握文章结构,领悟作者意图,最终获得知识,受到感染。教师再适时地做出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课堂中,我常以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你回答得可真棒!”、“你们组的设计真有创意,让大家佩服!”、“你读得比老师还好!”孩子们的潜能在一句句赞扬声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于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课文或编排课本剧,让他们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他们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理解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扮演课本剧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成功愉快的体验,也就越能增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力。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大家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五、加强联想和想象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而“想象是创造之母”。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至关重要。推想猜测法,是一种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方法,它就是通过对某件事物的某些方面的推想猜测,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中,我常请学生补叙课文、续写童话、虚构故事、补换结尾,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励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的文章。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我组织学生想象讨论交流: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①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②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所创设的联想想象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从多角度进行想象,设计出新的结尾,补写出新的故事,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心理学研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 国际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的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尽可能地让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我在《春》、《行道树》、《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绘形绘声绘色的课件作品(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新课改语文课中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应熟悉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使新课改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