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的、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二、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控制节奏,“欲速则不达”是万古不变的真理
在制图软件教学中,软件的学习是典型的活动课程,通常以快节奏方式展开,避免出现迟钝和厌倦的情况,让学生感到课程在不断的进行,总觉得有新的事情要做,节奏十分的重要。即使个别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所讲的内容,老师也不能为了“部分”,而放弃“决大多数”,要坚持着把知识点讲完。之后,再对不懂的同学进行个别的辅导,并在以后的练习题目中,多多涉及今天所讲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分析。如果教师讲课中没有遵守这个节奏,在大多数的同学已经听懂这个命令的情况下,教师又一再的重复,大多数学生就会精神松懈、思路中断、开小差。没办法集中精神后,会落掉之后的一些重要的内容。
掌握节奏也不单单只体现在讲课速度上,还可以体现在讲课的内容上。在一堂课中讲几个知识点、哪几个知识点,这也是需要控制节奏的。如果这个知识点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的知识点可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这也是节奏的一种体现――给学生释放教学内容的“节奏”。例如,在三维软件中,很多男生对建模这方面有很浓厚的兴趣,女生在听模型课的时候,就没有男生那么积极,怎么办?这就需要在讲模型的时候,略带一点材质的内容,就是带些色彩和质感的东西给女生学习,女生就会多一点兴趣,不觉得这堂课没有收获,这也是一种控制节奏的方式――控制的是授课的内容。
三、在国外的教学中,有很多的国家都用到了协作小组
第一、它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师的时间经常由过多的上课时间所占用,不能随时代进步,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件无意的事情。学生是向老师学习的,老师自己都没有了进步,那又怎么让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就业呢?所以,在上课之外,学生要是组成了协作小组,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学生教师都取得进步。
第二、它有助于促成富有成效的、积极活跃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增加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可以在向其他人传授知识中获取快乐,有的同学则能在同龄的同学那更好的将问题理解。
第三、协作小组给了学生更多的参与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采取主動、做出选择,并培养自己很多优良、主动的学习习惯。
第四、协作小组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与公司、企业接触的机会。例如:在某企业中有项目需要完成,而学生又愿意参与这样的社会实践,但是――他们的个人力量是没办法完成的。而协作小组就可以让他们达成理想,抓住这样的机会,获得项目后,他们有在实践中增长了更多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第五、协作小组可以共享很多学习资源,例如:一些昂贵的学习书籍,这些书籍凭借学生个人的经济能力是没有办法购买的,但是通过学校对协作小组的鼓励政策,就可以为他们购买一些书籍,帮助他们学习。
四、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也待发展。而學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我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能得到开拓。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有利环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五、模拟公司竞标的模式,来挖掘他们的动力
在一些课程中,学生们是可以直接看到全班同学的作品的,那么在这些作品中,他们自然会在心中思考与评价,肯定是想发表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又渴望别人的认同。这个时候,教师就独一无二的发言权和地位了,只有教师才适合组织起这样一个全班级规模的“竞标”模式的评比。把各位同学的作品都列在前面,平行比较,好坏自然分晓。但这只是初步,必须让他们有发言的空间,否则就没有把这种教育做彻底。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为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它的含义、来由、我是怎么思考的、又觉得那里不足。这样全班的同学得到了及时的交流,这个及时很重要,“及时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崔丽媛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13)
[2]周双华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五法[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05)
[3]李玉平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浅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7(06)
[4]林晓丽谈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4)
[5]吴迪美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09(15)
[6]刘美丽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浅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08)
一、要有“吸引力”,从“外在化”到“内在化”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的、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
二、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需要控制节奏,“欲速则不达”是万古不变的真理
在制图软件教学中,软件的学习是典型的活动课程,通常以快节奏方式展开,避免出现迟钝和厌倦的情况,让学生感到课程在不断的进行,总觉得有新的事情要做,节奏十分的重要。即使个别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所讲的内容,老师也不能为了“部分”,而放弃“决大多数”,要坚持着把知识点讲完。之后,再对不懂的同学进行个别的辅导,并在以后的练习题目中,多多涉及今天所讲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分析。如果教师讲课中没有遵守这个节奏,在大多数的同学已经听懂这个命令的情况下,教师又一再的重复,大多数学生就会精神松懈、思路中断、开小差。没办法集中精神后,会落掉之后的一些重要的内容。
掌握节奏也不单单只体现在讲课速度上,还可以体现在讲课的内容上。在一堂课中讲几个知识点、哪几个知识点,这也是需要控制节奏的。如果这个知识点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的知识点可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这也是节奏的一种体现――给学生释放教学内容的“节奏”。例如,在三维软件中,很多男生对建模这方面有很浓厚的兴趣,女生在听模型课的时候,就没有男生那么积极,怎么办?这就需要在讲模型的时候,略带一点材质的内容,就是带些色彩和质感的东西给女生学习,女生就会多一点兴趣,不觉得这堂课没有收获,这也是一种控制节奏的方式――控制的是授课的内容。
三、在国外的教学中,有很多的国家都用到了协作小组
第一、它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师的时间经常由过多的上课时间所占用,不能随时代进步,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讲,也是件无意的事情。学生是向老师学习的,老师自己都没有了进步,那又怎么让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就业呢?所以,在上课之外,学生要是组成了协作小组,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学生教师都取得进步。
第二、它有助于促成富有成效的、积极活跃的学习。学生可以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增加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可以在向其他人传授知识中获取快乐,有的同学则能在同龄的同学那更好的将问题理解。
第三、协作小组给了学生更多的参与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采取主動、做出选择,并培养自己很多优良、主动的学习习惯。
第四、协作小组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与公司、企业接触的机会。例如:在某企业中有项目需要完成,而学生又愿意参与这样的社会实践,但是――他们的个人力量是没办法完成的。而协作小组就可以让他们达成理想,抓住这样的机会,获得项目后,他们有在实践中增长了更多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第五、协作小组可以共享很多学习资源,例如:一些昂贵的学习书籍,这些书籍凭借学生个人的经济能力是没有办法购买的,但是通过学校对协作小组的鼓励政策,就可以为他们购买一些书籍,帮助他们学习。
四、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也待发展。而學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我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能得到开拓。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有利环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五、模拟公司竞标的模式,来挖掘他们的动力
在一些课程中,学生们是可以直接看到全班同学的作品的,那么在这些作品中,他们自然会在心中思考与评价,肯定是想发表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又渴望别人的认同。这个时候,教师就独一无二的发言权和地位了,只有教师才适合组织起这样一个全班级规模的“竞标”模式的评比。把各位同学的作品都列在前面,平行比较,好坏自然分晓。但这只是初步,必须让他们有发言的空间,否则就没有把这种教育做彻底。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为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它的含义、来由、我是怎么思考的、又觉得那里不足。这样全班的同学得到了及时的交流,这个及时很重要,“及时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崔丽媛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13)
[2]周双华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五法[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05)
[3]李玉平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浅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7(06)
[4]林晓丽谈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4)
[5]吴迪美浅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09(15)
[6]刘美丽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浅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