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思想还处于发展阶段,对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都缺乏辨析能力,对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等认识还比较模糊。而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的教育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作文教学,是教育学生的主渠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熏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无疑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要有明确的目标,写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受到什么教育?这些都要周密思考。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命题、选材、立意等都可以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熏陶学生的心灵呢?
一、从命题入手,明确价值取向
作文命题要有导向性,通过命题引导,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性格不断得到完善。
叶圣陶先生曾说:“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思考,务使他有话可说。”叶老的话强调的就是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学初,我指导学生写一篇一个熟悉的人的命题作文,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作文自然得心应手,文思泉涌。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捡破烂的同桌》的作文,文中记述了班中的一个男同学平时在学校里捡矿泉水瓶,星期天到路边或街道上捡破烂,被同学饥笑为乞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这位同学把捡破烂的全部积蓄都捐献给山区失学儿童,让失学儿童重新走进校园,让他们圆了读书梦。原来这位同学捡破烂是为了献爱心。作文所写的是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所以写得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十分感人。我在评讲时读了这篇作文,全班同学都为这位同学的爱心所感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教育。有些同学为了帮助山区失学儿童,主动加入到捡破烂的行列。甚至有些班干部在节假日组织同学帮助孤寡老人。
在我所任教的班里,不少学生滋长了叛逆的性格,如果自己犯了错误,父母亲批评一下,不但不接受,反而顶撞父母。为了引导学生审视自我,分辨对错,受到触动和感悟,我结合作文训练,指导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妈妈的唠叨》,引导学生写妈妈批评教育自己的事情。要求写出妈妈为什么批评自己,受到批评后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态度如何。因为所写的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我手写我口,倾吐的是心里话,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个叫吴小飞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当我犯了错误的时候,妈妈批评教育我,我却认为妈妈所说的话唠叨,听不入耳。现在想来,是我错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我终生难忘。”这样,达到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目的。
二、从选材入手,培养良好的习惯
文章的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选材是作文表达中心的关键所在,好的选材会升华文章的主题,所以作文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选材的指导,可以让学生糾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心灵得到熏陶。
初中生刚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大多数学生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例如晚自修我下班辅导,教室里冲斥着一股异味。原来是一些学生衣服脏了懒得洗,甚至几天都没洗澡没洗头,教室味道因而很浓。我了解到一些学生宿舍里被子不叠,地板不扫,甚至有的同学夜晚睡觉懒得上厕所,干脆就在宿舍门口小便,有的同学不愿意做作业和不愿意做家务是常事。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于是,我抓住这些真实材料,指导学生写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一个懒惰的人》。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衣、食、住、行等不良生活习惯方面去选材,如喜欢睡懒觉、厌恶学习、不爱劳动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写作相关的感性表象。”这样,学生拥有了前面的感性表象,就会很容易有条理地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通过作文逐渐认识到懒惰的可耻,必须及时改掉,养成讲卫生、爱劳动、爱学习的习惯。班里懒惰的同学渐渐少了。在后半学期,我班荣获“文明宿舍”的称号,并多次获得学校的流动红旗。作文真实生动的材料像春雨,点点滴滴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注重立意渗透,体验雷锋精神
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立意是作文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环节,立意的好坏,是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重要依据。有些文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时让人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文章立意深刻、新颖,能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
在作文立意方面进行思想教育,就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确定。如果是命题作文,立意正确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命题作文有一定的清晰度,题目本身就已很明确,意就很容易立正确。但材料作文就不同了,因为材料作文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模糊性,比较表面,需仔细地揣摩分析,透过现象挖本质,才能正确立意。
据报载,去年一位叫陈华生的解放军战士从部队回家探亲时救起一位落水儿童。儿童父母为表示感谢,给了陈华生100元,他拒绝不了,只好收下,人们对此有种种议论。请根据这则材料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说,解放军不应拿群众一针一线,他却收了100元;有的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做好事收取报酬是天经地义的,等等。这些观点,乍一听都有道理,究竟哪一种正确呢?也难怪学生莫衷一是,搞不明白应采取哪种意见。仔细琢磨,这些言论都集中在一个“钱”字上,都有点“唯钱至上”的思想,以“钱”为标准,是利己主义思想的产物,如果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争来争去,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我提示学生应向深一层分析,认识到陈华生的行为是雷锋精神的再现和发扬。当被救者父母非常诚恳地要他收下100元时,他收下了,如果非要说他贪财,他又何必只收下100元呢?他明白自己收下的是一颗心,而不单单是100元,也不是什么 “市场经济下做好事应得的报酬”。他的行为,是不能用金钱、用报酬来论断的。学生不必从该不该收钱上做文章,而应从陈华生的行为本身去挖掘主题,进行立意,这样的立意才深刻新颖。学生又一次接受雷锋精神的洗礼。
当然,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水平不同,再加上理解分析能力的高低,立意的深度也会不一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握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深刻的立意。诚然,作为初中学生,应写真诚实在、知情明理的文章。立意应该深则深,不一定非得字字写国家兴衰,句句点民族存亡,搞假大空。只要就近取材,反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反映周围的人和事,真实具体地写出自己的见闻、见解和体会就相当不错了。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从命题入手,明确价值取向
作文命题要有导向性,通过命题引导,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性格不断得到完善。
叶圣陶先生曾说:“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的心里去思考,务使他有话可说。”叶老的话强调的就是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学初,我指导学生写一篇一个熟悉的人的命题作文,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作文自然得心应手,文思泉涌。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捡破烂的同桌》的作文,文中记述了班中的一个男同学平时在学校里捡矿泉水瓶,星期天到路边或街道上捡破烂,被同学饥笑为乞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这位同学把捡破烂的全部积蓄都捐献给山区失学儿童,让失学儿童重新走进校园,让他们圆了读书梦。原来这位同学捡破烂是为了献爱心。作文所写的是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所以写得曲折有致,引人入胜,十分感人。我在评讲时读了这篇作文,全班同学都为这位同学的爱心所感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教育。有些同学为了帮助山区失学儿童,主动加入到捡破烂的行列。甚至有些班干部在节假日组织同学帮助孤寡老人。
在我所任教的班里,不少学生滋长了叛逆的性格,如果自己犯了错误,父母亲批评一下,不但不接受,反而顶撞父母。为了引导学生审视自我,分辨对错,受到触动和感悟,我结合作文训练,指导学生写一篇命题作文《妈妈的唠叨》,引导学生写妈妈批评教育自己的事情。要求写出妈妈为什么批评自己,受到批评后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态度如何。因为所写的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我手写我口,倾吐的是心里话,学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个叫吴小飞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当我犯了错误的时候,妈妈批评教育我,我却认为妈妈所说的话唠叨,听不入耳。现在想来,是我错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我终生难忘。”这样,达到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目的。
二、从选材入手,培养良好的习惯
文章的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选材是作文表达中心的关键所在,好的选材会升华文章的主题,所以作文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选材的指导,可以让学生糾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心灵得到熏陶。
初中生刚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大多数学生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例如晚自修我下班辅导,教室里冲斥着一股异味。原来是一些学生衣服脏了懒得洗,甚至几天都没洗澡没洗头,教室味道因而很浓。我了解到一些学生宿舍里被子不叠,地板不扫,甚至有的同学夜晚睡觉懒得上厕所,干脆就在宿舍门口小便,有的同学不愿意做作业和不愿意做家务是常事。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于是,我抓住这些真实材料,指导学生写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一个懒惰的人》。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衣、食、住、行等不良生活习惯方面去选材,如喜欢睡懒觉、厌恶学习、不爱劳动等。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写作相关的感性表象。”这样,学生拥有了前面的感性表象,就会很容易有条理地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通过作文逐渐认识到懒惰的可耻,必须及时改掉,养成讲卫生、爱劳动、爱学习的习惯。班里懒惰的同学渐渐少了。在后半学期,我班荣获“文明宿舍”的称号,并多次获得学校的流动红旗。作文真实生动的材料像春雨,点点滴滴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注重立意渗透,体验雷锋精神
意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立意是作文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环节,立意的好坏,是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重要依据。有些文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时让人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文章立意深刻、新颖,能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
在作文立意方面进行思想教育,就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确定。如果是命题作文,立意正确比较容易做到,因为命题作文有一定的清晰度,题目本身就已很明确,意就很容易立正确。但材料作文就不同了,因为材料作文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模糊性,比较表面,需仔细地揣摩分析,透过现象挖本质,才能正确立意。
据报载,去年一位叫陈华生的解放军战士从部队回家探亲时救起一位落水儿童。儿童父母为表示感谢,给了陈华生100元,他拒绝不了,只好收下,人们对此有种种议论。请根据这则材料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说,解放军不应拿群众一针一线,他却收了100元;有的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做好事收取报酬是天经地义的,等等。这些观点,乍一听都有道理,究竟哪一种正确呢?也难怪学生莫衷一是,搞不明白应采取哪种意见。仔细琢磨,这些言论都集中在一个“钱”字上,都有点“唯钱至上”的思想,以“钱”为标准,是利己主义思想的产物,如果停留在这个水平上,争来争去,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我提示学生应向深一层分析,认识到陈华生的行为是雷锋精神的再现和发扬。当被救者父母非常诚恳地要他收下100元时,他收下了,如果非要说他贪财,他又何必只收下100元呢?他明白自己收下的是一颗心,而不单单是100元,也不是什么 “市场经济下做好事应得的报酬”。他的行为,是不能用金钱、用报酬来论断的。学生不必从该不该收钱上做文章,而应从陈华生的行为本身去挖掘主题,进行立意,这样的立意才深刻新颖。学生又一次接受雷锋精神的洗礼。
当然,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水平不同,再加上理解分析能力的高低,立意的深度也会不一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握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深刻的立意。诚然,作为初中学生,应写真诚实在、知情明理的文章。立意应该深则深,不一定非得字字写国家兴衰,句句点民族存亡,搞假大空。只要就近取材,反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反映周围的人和事,真实具体地写出自己的见闻、见解和体会就相当不错了。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