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品教学,是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奠基,而思品教学中道德准则的践行,离不开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结合他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他们的生活经验。只有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才能让他们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让学生走近生活,探讨生活,明白事理,实现教学的主体化
传统的思品教学,学生的视野禁锢于教材,定格在课堂,切断了与生活的渊源,使得教学进入了一片荒芜的境地。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会,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为品德教育提供丰厚的学习资源。
1.走向校园,搜录校园生活中多彩的生活素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在这个小小社会中,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就可以搜索到许许多多即时信息,为思品教学提供最新最活的教学素材。例如:春暖花开的季节,学校组织春游活动,这真是《集体活动守纪律》一课的现时教材,我让学生围绕“活动中应注意些什么”展开讨论,最后明确集体活动要守纪律,如果不守纪律,不仅会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时还可能发生意外事故。活动时,同学们个个遵守纪律,使道德行为得到了实践训练。
2.走向家庭,挖掘家庭生活中温馨的课程素材。
思品课教材上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时例举的事情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对学生现实指导意义不明显,我们要求教师在思品教学时,用发散性的眼光看教材,将身边事情与之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性。如《孝敬父母》一课例举了“小黄香,能温席”的古代事例,显然,这一举动放在现实社会已不相称,我们的教学则要抓住“孝敬长辈”这个中心,引导学生谈谈现实生活中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可以举一些生活小事,如为父母做点家务事,自觉学习为父母解忧等等,让学生明白点滴小事也能体现对长辈的孝敬,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该如何做。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教师把道德知识讲授给学生,他们即使会背诵,考试取得好成绩,也不能说他们已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也不能确认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要做的是精心地为实现某种教育目的创设体验情境,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让学生自觉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地通过体验来实现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自我心灵的塑造者。
3.走向社会,收集社会生活多姿的课程素材。
社会是大课堂,我们的学生长大后一个个都要展翅飞向广阔的社会大世界。因此,我鼓励学生走近社会,观察社会,及时发现生活中真善美,假恶丑,用自己的慧根分辨是非,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现实,为教学储存可贵的素材。
二、让学生走上生活大舞台,实践生活,实现教学的“优质化”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以“知”到“得”,让学生亲身体验。
1.课堂是学生体验的大舞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德,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2.课外是学生实践的天地。
道德行为的实践指导,不能单靠课堂还必须延伸至课外,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经验。”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自我探索,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我们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利用多种渠道,创造性开展丰富多采的社区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自主组织,自主开展,自主小结,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区活动中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通过参观、游览、考察、宣传、公益服务等社区活动,把课堂搬进生活,搬进社会,感受生活,体验社会,在真情实感中完成自主教育。
总之,我们的教学要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之中,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有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最大限度地实现整合,为教育教学服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实践证明,走出课堂天地宽!
一、让学生走近生活,探讨生活,明白事理,实现教学的主体化
传统的思品教学,学生的视野禁锢于教材,定格在课堂,切断了与生活的渊源,使得教学进入了一片荒芜的境地。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社会,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为品德教育提供丰厚的学习资源。
1.走向校园,搜录校园生活中多彩的生活素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在这个小小社会中,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就可以搜索到许许多多即时信息,为思品教学提供最新最活的教学素材。例如:春暖花开的季节,学校组织春游活动,这真是《集体活动守纪律》一课的现时教材,我让学生围绕“活动中应注意些什么”展开讨论,最后明确集体活动要守纪律,如果不守纪律,不仅会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时还可能发生意外事故。活动时,同学们个个遵守纪律,使道德行为得到了实践训练。
2.走向家庭,挖掘家庭生活中温馨的课程素材。
思品课教材上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时例举的事情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对学生现实指导意义不明显,我们要求教师在思品教学时,用发散性的眼光看教材,将身边事情与之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性。如《孝敬父母》一课例举了“小黄香,能温席”的古代事例,显然,这一举动放在现实社会已不相称,我们的教学则要抓住“孝敬长辈”这个中心,引导学生谈谈现实生活中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可以举一些生活小事,如为父母做点家务事,自觉学习为父母解忧等等,让学生明白点滴小事也能体现对长辈的孝敬,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该如何做。
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教师把道德知识讲授给学生,他们即使会背诵,考试取得好成绩,也不能说他们已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也不能确认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要做的是精心地为实现某种教育目的创设体验情境,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让学生自觉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地通过体验来实现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自我心灵的塑造者。
3.走向社会,收集社会生活多姿的课程素材。
社会是大课堂,我们的学生长大后一个个都要展翅飞向广阔的社会大世界。因此,我鼓励学生走近社会,观察社会,及时发现生活中真善美,假恶丑,用自己的慧根分辨是非,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现实,为教学储存可贵的素材。
二、让学生走上生活大舞台,实践生活,实现教学的“优质化”
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以“知”到“得”,让学生亲身体验。
1.课堂是学生体验的大舞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德,体验情感,规范行为。
2.课外是学生实践的天地。
道德行为的实践指导,不能单靠课堂还必须延伸至课外,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进行道德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经验。”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自我探索,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我们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利用多种渠道,创造性开展丰富多采的社区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设计,自主组织,自主开展,自主小结,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区活动中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通过参观、游览、考察、宣传、公益服务等社区活动,把课堂搬进生活,搬进社会,感受生活,体验社会,在真情实感中完成自主教育。
总之,我们的教学要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之中,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有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最大限度地实现整合,为教育教学服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实践证明,走出课堂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