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经典阅读之花开遍了全国基础学校,但出现整本经典阅读的课堂指导难操作、学生对中外经典不太感冒、对“单篇课文教学——整本书教学”的方向迷茫等问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适应就是智力的本质。”而同化就是适应的前提条件。 所谓同化,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举个学习语文的例子: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用画思维导图来为单篇课文学习做笔记,现在读了一本小说,学生自然想到用思维导读来梳理小说的三要素,如果成功了,就是技能同化了。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同化原理”可以为我们的名著阅读指导指引一条光明的大道。下面,笔者以《简·爱》为教学实例探究如何运用“同化原理”指导名著阅读。
一、把“课前三分钟”的分享迁移到经典阅读上,激发兴趣
对于“同化原理”,皮亚杰曾有过下面的阐述:第一,主体对客体的同化和反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只有符合主体需要,能够被主体所同化的刺激,才能引起主体的反应。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同化采取主体所能吸收的形式。据此,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认为,皮亚杰的阐释于我们教学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构成学生的适宜刺激;二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是否构成学生最易吸收的形式。我们在单篇课文教学的课堂里,一线老师都喜欢在课前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为什么?一来孩子们自己上台演讲的内容符合他们自身的心理和认知,孩子们乐于接受;二来这样的演讲形式基本上是为了让孩子们上台展示自我,分享自己心中的某个观点或故事,能够被主体所同化,在分享中会吸收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于是,我把“课前三分钟”的分享迁移到名著阅读中来。名著分享做得好了,孩子们喜欢,或者是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那么,我们鼓励他去阅读的这种心愿,就已经有了最好的注脚。因此,笔者非常注重课前的名著分享,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名著的分享真正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真心喜欢这部作品?首先是教师的分享——比如《简·爱》中的名人名言:“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一下子,孩子们被这样“霸气”的话语抓住了,对名著《简·爱》的好奇,就越发地感兴趣了。然后,同学的现身说法,让他们上台分享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初步阅读体验。同时,我还借助“互联网 ”进行分享,在网络上收集了关于简爱的最新改编电影,利用教室的网络平台现场展示分享名著电影的片段,再次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所以,通过“教师分享” “同伴分享” “电影引路”三个步骤,我从现场观察到同学们对这本书是非常喜欢的。事实证明,运用“同化原理”,把同学们平常喜闻乐见的“课前三分钟”分享环节迁移到名著阅读中来,不仅继续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成功地推销这部名著,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是符合学生主体的需要并能够为主体所乐于接受,孩子们在“同化”中进步和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二、把“思维导图”的绘制迁移到名著阅读上,促进把握故事情节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我们在单篇课文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往往这样创设思维导图的学习:先组建“思导”小组,然后独立自主绘制思导,紧接着就是交流汇报,最后再修正自己的思导。笔者在单篇课文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运用此法学习,能否运用“同化”的原理,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开展类似的活动呢?于是,笔者带着跃跃欲试的心态,设置了思维导图绘制:小组合作绘制“地图里的故事情节”等环节。首先,我布置了让孩子们在利用课外时间去创建小组。同时,我还利用了自习课时间,在课堂上和他们开展了一个小组的“破冰行动”活动。其次,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正式上课的上半场——“绘制地图”活动,所有人都讨论小说中出现的经典场景,讨论主要的人物有哪些,主要的事件有哪几件等。紧接着,孩子们继续分享“地图里的故事”。
課堂在继续证明,运用“同化原理”,把同学们平常耳熟能详的“思维导图绘制”的单篇课文教学环节迁移到名著阅读中来,不仅给予孩子们独立思考与动手的机会,而且继续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成功地推销这部名著,更妙的是孩子们在“同化”中继续享受着名著阅读“赐给”自己的进步和提升。
三、把“课本剧表演”迁移到名著阅读上,体会经典主题
作为单篇课文收尾的一个拓展,同学们都会始终抱着一种热情与支持的态度。 那么,换了整本经典阅读的“课本剧”会有相同的效果吗?事实上,经过前两个环节,同学们对《简·爱》已经是通读完毕,逐渐地熟悉和喜欢上了简爱这个善良和独立的女性,但是,他们能理解小说的主题吗?于是,带着疑问,笔者带着孩子们就来到了这个名著经典的拓展环节。
其实经典阅读的“课本剧”早早就已经开始了:课前一周,我照旧布置全班同学分好小组,利用课余和周末的时间创作和排练课本剧。一周后,课堂才正式拉开帷幕:开头是热身节目:小组的名著知识竞赛,慢慢地,进入到大家都非常喜欢的课本剧,总的来说,同学们四大组的课本剧表演都非常精彩。运用“同化原理”,创设“课本剧表演”活动,把同学们最为喜欢的再创造形式迁移到名著阅读中来,不仅给予孩子们他们展示表演天赋的机会,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理解了简·爱,更妙的是孩子们在这样的“同化”进程中读懂了经典名著。
归根到底,皮亚杰的同化原理就是主体把外界刺激纳入到自身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图式中去,就像一个人喝了一杯牛奶,吸收了, 牛奶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一个人学了一条定律,理解了,定律成为人的智能的一部分。同理,运用“同化原理”,笔者在名著阅读指导中通过迁移“课前三分钟分享”“思维导图绘制”“课本剧表演”等单篇教学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简·爱》的情节、人物乃至主题这些小说的精魂嵌入其中,就相当于把一杯杯的牛奶送到了孩子的嘴里,让文学的牛奶进入他们的身体,也让简·爱的精神品质从此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
[2]余文森.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R].福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2009.
(注:本论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农村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应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导初中阶段学生经典阅读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1201564920。)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同化原理”可以为我们的名著阅读指导指引一条光明的大道。下面,笔者以《简·爱》为教学实例探究如何运用“同化原理”指导名著阅读。
一、把“课前三分钟”的分享迁移到经典阅读上,激发兴趣
对于“同化原理”,皮亚杰曾有过下面的阐述:第一,主体对客体的同化和反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只有符合主体需要,能够被主体所同化的刺激,才能引起主体的反应。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同化采取主体所能吸收的形式。据此,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认为,皮亚杰的阐释于我们教学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构成学生的适宜刺激;二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处理是否构成学生最易吸收的形式。我们在单篇课文教学的课堂里,一线老师都喜欢在课前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为什么?一来孩子们自己上台演讲的内容符合他们自身的心理和认知,孩子们乐于接受;二来这样的演讲形式基本上是为了让孩子们上台展示自我,分享自己心中的某个观点或故事,能够被主体所同化,在分享中会吸收他人的观点和想法。
于是,我把“课前三分钟”的分享迁移到名著阅读中来。名著分享做得好了,孩子们喜欢,或者是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那么,我们鼓励他去阅读的这种心愿,就已经有了最好的注脚。因此,笔者非常注重课前的名著分享,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名著的分享真正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真心喜欢这部作品?首先是教师的分享——比如《简·爱》中的名人名言:“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一下子,孩子们被这样“霸气”的话语抓住了,对名著《简·爱》的好奇,就越发地感兴趣了。然后,同学的现身说法,让他们上台分享自己对这部作品的初步阅读体验。同时,我还借助“互联网 ”进行分享,在网络上收集了关于简爱的最新改编电影,利用教室的网络平台现场展示分享名著电影的片段,再次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所以,通过“教师分享” “同伴分享” “电影引路”三个步骤,我从现场观察到同学们对这本书是非常喜欢的。事实证明,运用“同化原理”,把同学们平常喜闻乐见的“课前三分钟”分享环节迁移到名著阅读中来,不仅继续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成功地推销这部名著,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是符合学生主体的需要并能够为主体所乐于接受,孩子们在“同化”中进步和提升。何乐而不为呢?
二、把“思维导图”的绘制迁移到名著阅读上,促进把握故事情节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我们在单篇课文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往往这样创设思维导图的学习:先组建“思导”小组,然后独立自主绘制思导,紧接着就是交流汇报,最后再修正自己的思导。笔者在单篇课文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运用此法学习,能否运用“同化”的原理,引导学生在经典阅读中开展类似的活动呢?于是,笔者带着跃跃欲试的心态,设置了思维导图绘制:小组合作绘制“地图里的故事情节”等环节。首先,我布置了让孩子们在利用课外时间去创建小组。同时,我还利用了自习课时间,在课堂上和他们开展了一个小组的“破冰行动”活动。其次,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正式上课的上半场——“绘制地图”活动,所有人都讨论小说中出现的经典场景,讨论主要的人物有哪些,主要的事件有哪几件等。紧接着,孩子们继续分享“地图里的故事”。
課堂在继续证明,运用“同化原理”,把同学们平常耳熟能详的“思维导图绘制”的单篇课文教学环节迁移到名著阅读中来,不仅给予孩子们独立思考与动手的机会,而且继续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成功地推销这部名著,更妙的是孩子们在“同化”中继续享受着名著阅读“赐给”自己的进步和提升。
三、把“课本剧表演”迁移到名著阅读上,体会经典主题
作为单篇课文收尾的一个拓展,同学们都会始终抱着一种热情与支持的态度。 那么,换了整本经典阅读的“课本剧”会有相同的效果吗?事实上,经过前两个环节,同学们对《简·爱》已经是通读完毕,逐渐地熟悉和喜欢上了简爱这个善良和独立的女性,但是,他们能理解小说的主题吗?于是,带着疑问,笔者带着孩子们就来到了这个名著经典的拓展环节。
其实经典阅读的“课本剧”早早就已经开始了:课前一周,我照旧布置全班同学分好小组,利用课余和周末的时间创作和排练课本剧。一周后,课堂才正式拉开帷幕:开头是热身节目:小组的名著知识竞赛,慢慢地,进入到大家都非常喜欢的课本剧,总的来说,同学们四大组的课本剧表演都非常精彩。运用“同化原理”,创设“课本剧表演”活动,把同学们最为喜欢的再创造形式迁移到名著阅读中来,不仅给予孩子们他们展示表演天赋的机会,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理解了简·爱,更妙的是孩子们在这样的“同化”进程中读懂了经典名著。
归根到底,皮亚杰的同化原理就是主体把外界刺激纳入到自身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图式中去,就像一个人喝了一杯牛奶,吸收了, 牛奶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一个人学了一条定律,理解了,定律成为人的智能的一部分。同理,运用“同化原理”,笔者在名著阅读指导中通过迁移“课前三分钟分享”“思维导图绘制”“课本剧表演”等单篇教学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简·爱》的情节、人物乃至主题这些小说的精魂嵌入其中,就相当于把一杯杯的牛奶送到了孩子的嘴里,让文学的牛奶进入他们的身体,也让简·爱的精神品质从此扎根在孩子们的心里。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
[2]余文森.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对教学的指导意义[R].福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2009.
(注:本论文是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农村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应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导初中阶段学生经典阅读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120156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