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的发现,现在的孩子们思维很活跃,有个性,有想法,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一个难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学呢?老师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上课不认真听讲,感兴趣的内容就把手举得老高争着回答,一旦老师没叫到,就自顾自得玩起来。不感兴趣的根本连听都不听,积极性很难调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呢?
一、 创设和谐情境,让课堂放飞希望。
“创设情境”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那种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而设计的情景是不可取的。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右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在教学过程中捕捉“错误”,演绎精彩。
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当预设与生成产生分歧时,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具有批判性的再思考。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我在讲《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新课部分按照课前的预设上得井然有序,接下来是练习环节: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电脑逐一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不等腰的三角形、不等腰的梯形等图片,速度由慢到快,当学生判断到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意见。)
生:“是!”“不是!”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举手。
(这时一大半同学举起手)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动手折。
(这时好多学生动手折起了平行四边形。折着折着同学们就纷纷议论起来:不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通过折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有自己的看法,下面就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你们看,我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过来折,不管怎么折,两侧的图形都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此时同学们好像统一了意见,纷纷点头应和,我也认为大功告成了,却不想一个执着的声音响起)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皱起了眉头)
师:你能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吗?
(好多同学点点头,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
生:(边演示边说)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了。(见此情景,同学们一片哗然,有些不知所措,我也一怔,随即拿过他的图形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问题)
师:大家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与你们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对比观察)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菱形,他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还学过那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那你们现在的结论是什么?
生:普通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说得很好。我欣赏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也欣赏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更加欣赏这位同学的坚持。正是这种坚持,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才会理解得这么清晰,这么深刻,我们应把掌声送给他。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由此可见,课堂上“意外”情况发生时,教师若能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往往能产生耳目一新的课堂效果。
三、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老师的引导,但是他不能失去自己的空间。老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方案的形成的过程。如在讲《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课时,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哪一个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我并没有立刻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先让学生观察猜测,思考如何利用学具来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你的想法。因为经验的积累是個性化的,这就决定了经验的积累首先要由学生独立尝试。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回顾已有的经验,形成初步积淀,在迁移感悟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下一次制定类似操作活动的方案奠定基础。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爱充满课堂。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到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对学习表现出极大地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上课,我就宣布要进行一个画圆比赛,谁愿来试一试,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高高举起了手,我特别叫了两个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没有借助任何东西当然画不圆,台下的学生就笑了。其中的一个学生急中生智,拿起讲桌上的圆形笔筒,沿着圆形底面画了一个圆,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这时,另一名学生也受到了启发,拿出自己的圆形纸片在黑板上描了一个圆。这时我及时评价:“你们真聪明,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学得更好”。此时,我再讲解圆的画法,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后,我又让他们信手涂鸦用圆来作画,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难怪一个学生禁不住问道:“老师,我们这是在上美术课吗?”我反问道:“谁说数学课就不能像美术课那样有趣呢?”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让爱充满课堂。
总之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 创设和谐情境,让课堂放飞希望。
“创设情境”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那种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而设计的情景是不可取的。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平移》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金鱼向右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在教学过程中捕捉“错误”,演绎精彩。
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为他们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当预设与生成产生分歧时,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具有批判性的再思考。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我在讲《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新课部分按照课前的预设上得井然有序,接下来是练习环节:
师: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电脑逐一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不等腰的三角形、不等腰的梯形等图片,速度由慢到快,当学生判断到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意见。)
生:“是!”“不是!”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请举手。
(这时一大半同学举起手)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动手折。
(这时好多学生动手折起了平行四边形。折着折着同学们就纷纷议论起来:不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通过折大家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有自己的看法,下面就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你们看,我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过来折,不管怎么折,两侧的图形都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此时同学们好像统一了意见,纷纷点头应和,我也认为大功告成了,却不想一个执着的声音响起)
生: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皱起了眉头)
师:你能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吗?
(好多同学点点头,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
生:(边演示边说)这个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了。(见此情景,同学们一片哗然,有些不知所措,我也一怔,随即拿过他的图形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问题)
师:大家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与你们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对比观察)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生:菱形,他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还学过那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那你们现在的结论是什么?
生:普通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说得很好。我欣赏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也欣赏同学们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更加欣赏这位同学的坚持。正是这种坚持,我们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才会理解得这么清晰,这么深刻,我们应把掌声送给他。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由此可见,课堂上“意外”情况发生时,教师若能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往往能产生耳目一新的课堂效果。
三、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也是课改积极提倡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老师的引导,但是他不能失去自己的空间。老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方案的形成的过程。如在讲《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课时,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哪一个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我并没有立刻让学生动手操作,而是先让学生观察猜测,思考如何利用学具来解决这个问题,说一说你的想法。因为经验的积累是個性化的,这就决定了经验的积累首先要由学生独立尝试。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回顾已有的经验,形成初步积淀,在迁移感悟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下一次制定类似操作活动的方案奠定基础。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爱充满课堂。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到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对学习表现出极大地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上课,我就宣布要进行一个画圆比赛,谁愿来试一试,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高高举起了手,我特别叫了两个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没有借助任何东西当然画不圆,台下的学生就笑了。其中的一个学生急中生智,拿起讲桌上的圆形笔筒,沿着圆形底面画了一个圆,赢得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这时,另一名学生也受到了启发,拿出自己的圆形纸片在黑板上描了一个圆。这时我及时评价:“你们真聪明,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学得更好”。此时,我再讲解圆的画法,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就水到渠成了。在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后,我又让他们信手涂鸦用圆来作画,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更浓了,难怪一个学生禁不住问道:“老师,我们这是在上美术课吗?”我反问道:“谁说数学课就不能像美术课那样有趣呢?”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让爱充满课堂。
总之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