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在执教《米的认识》一课时,引领孩子们经历了如下五次的合作学习,不愧为有效合作学习的典范,尤其是较难操作的的低年级的合作学习。
第一次小组合作1:量一量“自己身上哪儿离地面是1米?”第二次小组合作2:量一量“从指尖到哪儿是1米?”第三次小组合作3:在舞台上找个东西量,量一量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第四次小组合作4:“想不想知道自己1米走几步?每人走一走。”第五次小组合作5:“每组同学剪一个1米长的绸带。”
五次合作学习操作具体阐释:
合作1:量一量“自己身上哪儿离地面是1米?”老师语速缓慢且外加相应的手势形象具体说明合作要求:“孩子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离地面1米高?每个组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量其中的1个人。当然了,我们有合作就得有分工。比如说,我们这4个同学呀,可以一个同学像张老师这样站直了,第2个同学拿着米尺去量,第3个同学仔细瞧瞧,检查检查方法,第4个同学拿着标签去贴。你们会合作吗?”“下面就请一个小组给大家合作看一下。底下的同学就仔细瞧瞧他们是怎么合作的?你们谁是组长啊?赶快分工。”到台前展示的一组孩子们有序合作操作。
师:“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他们贴完标签后,4个孩子同时用眼睛打量这个标签,我在猜想,你们心一定在说:是这儿离地面有1米高。”
“你们也能像他们这样合作好吗?贴完标签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仔细地打量打量,行吗?……”当一组展示测量时,老师对座位上的其他同学说:“底下的同学要仔细瞧瞧他们是怎么合作的。”进一步明确有效合作的要求,纠正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在处理这一环节时,老师说了一句“善意的谎言”:“ 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老师一句善意的提醒,多数同学量完后也会不由自主的进行这一步,“哦,1米原来是这么高。”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全部合作完毕后,张老师再请几组代表到台前展示贴的标签所在的身体位置,并有效地提问:“为什么都是1米而标签贴的地方不一样呢?”最终达成这样的共识:“虽然标签贴在每位身高不同的同学身上的位置不一样,但都离地面的距离是1米。”,到此,每位同学的心目中初步建立了1米有多高的印象。
合作2:量一量“从指尖到哪儿是1米?”
师:“有了第一次的合作经验,这次合作应注意什么?”。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合作和有效示范,孩子们说起来合作要求可是头头是道。这时老师就没有必要再“絮叨”合作要求,而是放手让学生说注意点,然后再在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上又提出新的要求:“这一次角色交换交换。”简单的9个字,学生又很快有效投入到第二次合作中去。
合作3:在舞台上找个东西量,量一量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分工继续交换,比划出1米的长度。
合作4:“想不想知道自己1米走几步?每人走一走。”从步测中感知1米的长度,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合作5:“每组同学剪一个1米长的绸带。”这是本次合作的点睛之笔,也是课堂的高潮之所在,乍一看合作要求无任何精彩之妙,但当你聽完老师的要求后肯定会拍手称赞。“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的长度,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不许用米尺,好好地用你脑中的米尺估计一下,动手剪下1米长的绸带。”剪完后一展示,基本和1米相差无几。听课的老师无不惊叹“好准”,多个学生的长度误差在0.5厘米左右。
总整堂课来看,老师在指导学生合作时第一次要求详细,然后越来越简单,最后只提问题。每次合作的要求也略有不同,方式是有扶到放,每次要求要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而是由浅入深,但效果却越来越好,在学生的脑海中,心目中,有形的米尺已经转化成了无形的米尺,这不就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的最高境界吗。什么是有效的合作学习?通过张老师的课例,加以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我觉得以下几点至关重要:首先是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其次是组内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关键是人人参与;实时的角色互换;
制定有明确合作学习规则;低年级合作教师的指导示范至关重要;教师应适时监控介入;恰当的评价……
以上几点也与吴晓红教授发表在2012年《课程·教材·教法》中《什么是有效的合作学习》所提到的不谋而合,所以老师们在进行合作教学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有效地合作学习是合作目标、设计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有效地合作学习是学科知识与合作知识的融合、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有效地合作学习是充分了解学情、促成积极合作意愿是有效合作的基础;有效合作学习的成果是学生认知与身份的共同发展。
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在执教《米的认识》一课时,引领孩子们经历了如下五次的合作学习,不愧为有效合作学习的典范,尤其是较难操作的的低年级的合作学习。
第一次小组合作1:量一量“自己身上哪儿离地面是1米?”第二次小组合作2:量一量“从指尖到哪儿是1米?”第三次小组合作3:在舞台上找个东西量,量一量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第四次小组合作4:“想不想知道自己1米走几步?每人走一走。”第五次小组合作5:“每组同学剪一个1米长的绸带。”
五次合作学习操作具体阐释:
合作1:量一量“自己身上哪儿离地面是1米?”老师语速缓慢且外加相应的手势形象具体说明合作要求:“孩子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离地面1米高?每个组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量其中的1个人。当然了,我们有合作就得有分工。比如说,我们这4个同学呀,可以一个同学像张老师这样站直了,第2个同学拿着米尺去量,第3个同学仔细瞧瞧,检查检查方法,第4个同学拿着标签去贴。你们会合作吗?”“下面就请一个小组给大家合作看一下。底下的同学就仔细瞧瞧他们是怎么合作的?你们谁是组长啊?赶快分工。”到台前展示的一组孩子们有序合作操作。
师:“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他们贴完标签后,4个孩子同时用眼睛打量这个标签,我在猜想,你们心一定在说:是这儿离地面有1米高。”
“你们也能像他们这样合作好吗?贴完标签以后也要像他们一样仔细地打量打量,行吗?……”当一组展示测量时,老师对座位上的其他同学说:“底下的同学要仔细瞧瞧他们是怎么合作的。”进一步明确有效合作的要求,纠正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在处理这一环节时,老师说了一句“善意的谎言”:“ 有一个细节让我感动,……”老师一句善意的提醒,多数同学量完后也会不由自主的进行这一步,“哦,1米原来是这么高。”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全部合作完毕后,张老师再请几组代表到台前展示贴的标签所在的身体位置,并有效地提问:“为什么都是1米而标签贴的地方不一样呢?”最终达成这样的共识:“虽然标签贴在每位身高不同的同学身上的位置不一样,但都离地面的距离是1米。”,到此,每位同学的心目中初步建立了1米有多高的印象。
合作2:量一量“从指尖到哪儿是1米?”
师:“有了第一次的合作经验,这次合作应注意什么?”。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合作和有效示范,孩子们说起来合作要求可是头头是道。这时老师就没有必要再“絮叨”合作要求,而是放手让学生说注意点,然后再在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上又提出新的要求:“这一次角色交换交换。”简单的9个字,学生又很快有效投入到第二次合作中去。
合作3:在舞台上找个东西量,量一量从哪儿到哪儿是1米。分工继续交换,比划出1米的长度。
合作4:“想不想知道自己1米走几步?每人走一走。”从步测中感知1米的长度,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合作5:“每组同学剪一个1米长的绸带。”这是本次合作的点睛之笔,也是课堂的高潮之所在,乍一看合作要求无任何精彩之妙,但当你聽完老师的要求后肯定会拍手称赞。“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的长度,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不许用米尺,好好地用你脑中的米尺估计一下,动手剪下1米长的绸带。”剪完后一展示,基本和1米相差无几。听课的老师无不惊叹“好准”,多个学生的长度误差在0.5厘米左右。
总整堂课来看,老师在指导学生合作时第一次要求详细,然后越来越简单,最后只提问题。每次合作的要求也略有不同,方式是有扶到放,每次要求要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而是由浅入深,但效果却越来越好,在学生的脑海中,心目中,有形的米尺已经转化成了无形的米尺,这不就是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的最高境界吗。什么是有效的合作学习?通过张老师的课例,加以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我觉得以下几点至关重要:首先是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其次是组内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关键是人人参与;实时的角色互换;
制定有明确合作学习规则;低年级合作教师的指导示范至关重要;教师应适时监控介入;恰当的评价……
以上几点也与吴晓红教授发表在2012年《课程·教材·教法》中《什么是有效的合作学习》所提到的不谋而合,所以老师们在进行合作教学时应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有效地合作学习是合作目标、设计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有效地合作学习是学科知识与合作知识的融合、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有效地合作学习是充分了解学情、促成积极合作意愿是有效合作的基础;有效合作学习的成果是学生认知与身份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