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无定规,教无定法。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校的“开放型高效学堂”的课堂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广泛开展,课堂上教师如何驾驭课堂,恰当处理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熟虑和真诚面对的问题。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如何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我们每个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相关的探索,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借助语文学历史。在纷繁复杂的悠悠历史长河中,微微泛起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都是一件件历史的时间、历史的人物、历史的事件,要想让每一个学生做到底清数明,说州知州,说县知县,绝非易事,教师必须想出一定的好办法,让其心领神会,铭记到心灵的深处。比如我在教《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就想到罗斯福总统走马上任时的情境与语文课上《出师表》中诸葛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回忆《出师表》中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学生立即心明眼亮,罗斯福这一名字自然就铭记不忘了。又如我在教《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课文中涉及到了华盛顿和拿破仑这两个重要人物,我就让学生们回忆《故乡》中,杨二嫂的一句对白:“……仿佛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似的……”,学生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如梦初醒,兴致倍增。再如,我在教《戊戌变法》中谭嗣同就义时说的话,我引导学生忆起了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自然会对近代的仁人志士肃然起敬,接着我又发问:“一千年前的人尚且具有这样伟大‘先忧后乐’‘先苦后甜’的精神,那么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个个情趣盎然,侃侃而谈,都互相表达着自己努力学习的决心,顺利成章的就把教学工作推到了情趣教育的最高境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只要我们教师开动脑筋,思前想后,构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微妙联系,学生自然茅塞顿开,达到知识、趣味、情感“三合一”的良好效果。
第二借助歌曲学历史。众所周知,歌曲能陶冶人的情操,把人带入美的世界,尽情享受乐曲带给我们奇妙的愉悦。但歌曲同样会引领学生进入历史空间,感受历史史实的真谛。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出现四次,感情层层递进,把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要求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爹娘啊,爹娘啊”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九一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与直接让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歌曲起到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以愉悦、轻松的情绪进入这节课。再如在学习《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这一节时,让学生一起欣赏《南泥湾》:“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没有人烟”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歌曲也展现陕甘宁边区部队、学校、机关的生产热潮,特别是三五九旅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严重的经济困难,使学生对大生产运动开展的情况及成效有了鲜活的印象。最后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节时,让学生讨论“五四”精神的内涵,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播放《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这首歌并请学生一起放声歌唱“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听着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味着这耐人寻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五四精神随着激昂的曲子久留学生心中。从而达到运用音乐,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第三借助“野史”学历史所谓“野史”,就是古代官方和现行大、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并未记载的历史,可以是民间故事,也可以是民间传说,如果能适时用于课堂教学的话,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我在上新课讲了一段“岳母刺宇”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其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学生兴趣起来了,也盼望我讲新课,也更好的推动了我继续上下面的课。又如教学《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教师以亲切生动的语言讲述几个历史小故事: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深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欺凌。一次,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一名美国记者看见周总理使用着美国的钢笔,便想羞辱周总理一番,于是带着挑衅的口对周总理说:“你堂堂中国总理,为什么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周总理笑了笑对这名记者说:“你可能不知道,这支钢笔是我的一个战友在朝鲜战场上,从美国侵略者身上缴获的战利品,送给我做纪念品的。”美国记者黯然离开。还有一次,美国记者问周总理,中国走的路为什么叫马路?周总理回答说:“因为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亲切动人的历史故事,使学生由然而生对周总理的敬意,便带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新课的学习。所以“野史”并非是扯淡,它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补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这些要求我们教师要博览群书的,多方搜集各种传说,和民间故事来充实自己的。
巧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融洽了师生关系,缓和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
第一借助语文学历史。在纷繁复杂的悠悠历史长河中,微微泛起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都是一件件历史的时间、历史的人物、历史的事件,要想让每一个学生做到底清数明,说州知州,说县知县,绝非易事,教师必须想出一定的好办法,让其心领神会,铭记到心灵的深处。比如我在教《罗斯福新政》一课时,就想到罗斯福总统走马上任时的情境与语文课上《出师表》中诸葛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回忆《出师表》中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学生立即心明眼亮,罗斯福这一名字自然就铭记不忘了。又如我在教《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课文中涉及到了华盛顿和拿破仑这两个重要人物,我就让学生们回忆《故乡》中,杨二嫂的一句对白:“……仿佛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似的……”,学生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如梦初醒,兴致倍增。再如,我在教《戊戌变法》中谭嗣同就义时说的话,我引导学生忆起了范仲淹名篇《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学生自然会对近代的仁人志士肃然起敬,接着我又发问:“一千年前的人尚且具有这样伟大‘先忧后乐’‘先苦后甜’的精神,那么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个个情趣盎然,侃侃而谈,都互相表达着自己努力学习的决心,顺利成章的就把教学工作推到了情趣教育的最高境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只要我们教师开动脑筋,思前想后,构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微妙联系,学生自然茅塞顿开,达到知识、趣味、情感“三合一”的良好效果。
第二借助歌曲学历史。众所周知,歌曲能陶冶人的情操,把人带入美的世界,尽情享受乐曲带给我们奇妙的愉悦。但歌曲同样会引领学生进入历史空间,感受历史史实的真谛。如在学习《难忘九一八》时,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出现四次,感情层层递进,把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要求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爹娘啊,爹娘啊”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迫不及待想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九一八,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九一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会主动学习、积极探究。这与直接让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歌曲起到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以愉悦、轻松的情绪进入这节课。再如在学习《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这一节时,让学生一起欣赏《南泥湾》:“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南泥湾由“杂草众生,没有人烟”开辟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过程。歌曲也展现陕甘宁边区部队、学校、机关的生产热潮,特别是三五九旅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严重的经济困难,使学生对大生产运动开展的情况及成效有了鲜活的印象。最后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节时,让学生讨论“五四”精神的内涵,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播放《光荣啊,中国共青团》这首歌并请学生一起放声歌唱“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听着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味着这耐人寻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五四精神随着激昂的曲子久留学生心中。从而达到运用音乐,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目的。
第三借助“野史”学历史所谓“野史”,就是古代官方和现行大、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并未记载的历史,可以是民间故事,也可以是民间传说,如果能适时用于课堂教学的话,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时,我在上新课讲了一段“岳母刺宇”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其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学生兴趣起来了,也盼望我讲新课,也更好的推动了我继续上下面的课。又如教学《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教师以亲切生动的语言讲述几个历史小故事: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深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欺凌。一次,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一名美国记者看见周总理使用着美国的钢笔,便想羞辱周总理一番,于是带着挑衅的口对周总理说:“你堂堂中国总理,为什么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周总理笑了笑对这名记者说:“你可能不知道,这支钢笔是我的一个战友在朝鲜战场上,从美国侵略者身上缴获的战利品,送给我做纪念品的。”美国记者黯然离开。还有一次,美国记者问周总理,中国走的路为什么叫马路?周总理回答说:“因为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亲切动人的历史故事,使学生由然而生对周总理的敬意,便带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新课的学习。所以“野史”并非是扯淡,它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补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这些要求我们教师要博览群书的,多方搜集各种传说,和民间故事来充实自己的。
巧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融洽了师生关系,缓和了课堂气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