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是达成其他诸素养的必要途径。乡土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资源。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一、搜集乡土资源,拓展史料来源
目前,学生阅读的史料主要来源于教材与试题。乡土资源因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备《辛亥革命》一课时,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杂志以及网络搜索,发现了纪录片《辛亥革命中的常州人》以及《常州辛亥英杰》一书。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PPT展示出赵凤昌的肖像和文字史料。然后抛出相关问题,由此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
在辛亥革命的起义准备阶段,教师播放视频,展示辛亥革命中的第二个常州人庄蕴宽曾解救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和黄兴的片段,并提问:“庄蕴宽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常州人在辛亥革命中所做的贡献。
教师要做到:(1)熟悉乡土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实地考察本地的人文历史场馆。常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常州三杰纪念馆、常州博物馆、护王府等丰富的历史资源。(2)选取并利用合适的乡土资源。并非所有的乡土都可以作为历史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史料进行合理的摘编。如果教师能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就能拓展史料来源,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实证,指实际的证明;确凿的验证。见《宋书·范晔传》:“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实证意识是指根据确切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和判断的意识,简言之就是论从史出的意识。有的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法,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使得学生缺乏实证意识。因此,教师要提供史料并精心设问,带领学生解读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得出结论,养成论从史出的实证意识。
在“袁氏当国”片段中,教师继续展示庄蕴宽的事迹。1915年袁世凯称帝,全国60位约法会议员,59位表态支持。唯庄蕴宽一人拍案而起,冒死请徐世昌代递公开信,痛陈帝制不可为,民意不可欺,时代潮流不可逆。公然提出取消洪憲年号,撤销大典筹备处,引起袁世凯勃然震怒。教师设问:(1)为什么袁世凯称帝需要经过约法会议员投票?(2)为什么议员大多表示支持?(3)你对庄蕴宽的做法有何认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议会掌握立法权,袁世凯称帝必须经议会同意。仅庄蕴宽一人提出反对意见,表现了骨鲠之士不畏强权的亮节高风。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根据史料内容进行设问。第二,问题的难度要有层次性。能引发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对材料进行解读。第三,要根据学情进行设问。针对史料进行精心设问,才能帮助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度解读,在此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提升史料实证意识。
三、引入阅读技巧,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是史料实证素养中的最基本的能力。然而,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在这一方面比较欠缺,具体表现为提炼的信息不完整,对史料的意思概括得有偏差。教师在本课中尝试把历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合,借鉴语文学科的阅读方法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或白话文史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阅读方法有待改善。以对辛亥革命中的常州人盛宣怀的评价为例:
材料: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宣怀的评价:“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鲁迅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新京报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盛宣怀。
首先,在审题时,一审时间、空间、角度、程度、范围等限制词,二审设问的中心词及方向(否定、肯定),三审与知识点有联系的关键词。根据本题,限定词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第二,充分利用括号里的信息。第三,留意材料出处,可帮助定位时间和考查方向。第四,既要逐字逐句仔细分析材料,又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核心信息,切忌只看局部。此段材料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间接引发了辛亥革命;第二,对盛宣怀评价方面的争议,第二层次又分为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盛宣怀作为买办商人和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作为买办商人,与外国侵略者、封建统治者联系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
《辛亥革命》一课的设计与实践说明,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极大地拓展了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来源。根据史料精心设计提问,带领学生深度解读史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同时,教师在阅读技巧上给予的指导又能增强学生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乡土资源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宝库,教师要增强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参考文献:
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90.
编辑 杜元元
一、搜集乡土资源,拓展史料来源
目前,学生阅读的史料主要来源于教材与试题。乡土资源因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备《辛亥革命》一课时,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杂志以及网络搜索,发现了纪录片《辛亥革命中的常州人》以及《常州辛亥英杰》一书。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PPT展示出赵凤昌的肖像和文字史料。然后抛出相关问题,由此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
在辛亥革命的起义准备阶段,教师播放视频,展示辛亥革命中的第二个常州人庄蕴宽曾解救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和黄兴的片段,并提问:“庄蕴宽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到常州人在辛亥革命中所做的贡献。
教师要做到:(1)熟悉乡土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实地考察本地的人文历史场馆。常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常州三杰纪念馆、常州博物馆、护王府等丰富的历史资源。(2)选取并利用合适的乡土资源。并非所有的乡土都可以作为历史教学资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取舍,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史料进行合理的摘编。如果教师能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就能拓展史料来源,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精心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实证,指实际的证明;确凿的验证。见《宋书·范晔传》:“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实证意识是指根据确切的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和判断的意识,简言之就是论从史出的意识。有的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法,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使得学生缺乏实证意识。因此,教师要提供史料并精心设问,带领学生解读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并得出结论,养成论从史出的实证意识。
在“袁氏当国”片段中,教师继续展示庄蕴宽的事迹。1915年袁世凯称帝,全国60位约法会议员,59位表态支持。唯庄蕴宽一人拍案而起,冒死请徐世昌代递公开信,痛陈帝制不可为,民意不可欺,时代潮流不可逆。公然提出取消洪憲年号,撤销大典筹备处,引起袁世凯勃然震怒。教师设问:(1)为什么袁世凯称帝需要经过约法会议员投票?(2)为什么议员大多表示支持?(3)你对庄蕴宽的做法有何认识?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议会掌握立法权,袁世凯称帝必须经议会同意。仅庄蕴宽一人提出反对意见,表现了骨鲠之士不畏强权的亮节高风。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根据史料内容进行设问。第二,问题的难度要有层次性。能引发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对材料进行解读。第三,要根据学情进行设问。针对史料进行精心设问,才能帮助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度解读,在此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提升史料实证意识。
三、引入阅读技巧,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是史料实证素养中的最基本的能力。然而,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在这一方面比较欠缺,具体表现为提炼的信息不完整,对史料的意思概括得有偏差。教师在本课中尝试把历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合,借鉴语文学科的阅读方法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或白话文史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阅读方法有待改善。以对辛亥革命中的常州人盛宣怀的评价为例:
材料:1910年初,就任邮传部大臣之后,盛宣怀提出“铁路国有”政策,下令将已经承诺由民间商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路权收回作抵押,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借款600万英镑,以统一全国的轨道。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引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从去世那一天起,盛宣怀就成为一个难以盖棺定论的历史人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宣怀传》的作者夏东元对盛宣怀的评价:“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鲁迅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摘编自新京报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盛宣怀。
首先,在审题时,一审时间、空间、角度、程度、范围等限制词,二审设问的中心词及方向(否定、肯定),三审与知识点有联系的关键词。根据本题,限定词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第二,充分利用括号里的信息。第三,留意材料出处,可帮助定位时间和考查方向。第四,既要逐字逐句仔细分析材料,又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核心信息,切忌只看局部。此段材料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盛宣怀的“铁路国有”政策间接引发了辛亥革命;第二,对盛宣怀评价方面的争议,第二层次又分为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盛宣怀作为买办商人和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作为买办商人,与外国侵略者、封建统治者联系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
《辛亥革命》一课的设计与实践说明,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极大地拓展了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来源。根据史料精心设计提问,带领学生深度解读史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同时,教师在阅读技巧上给予的指导又能增强学生从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乡土资源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宝库,教师要增强开发利用乡土资源的意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参考文献:
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90.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