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班主任的做法都是相似的,但成功的班主任的做法各有特点。在班主任工作中,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在具有爱心的基础上,必须做到细心与尽心。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破窗效应”,指的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物上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这个理论的提出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浦·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当时,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几个小时后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恶果。
其实,这个“破窗效应”,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随处可见。在上学期,我带初三,一日早操,见体育委员吴江头戴一顶帽子,我很诧异,因为他在初中这几年来从来没有带过帽子,但并未过问。跑完操,回到办公室,数学陈老师才说吴江理了个贝克汉姆似的头型,害怕我过问,所以戴了帽子遮掩。我当时并未在意,心想学生到底到了初三了,挺有个性的,不但没有生气,心底隐约还有点赞赏。但没过两周,我班上的另一学生郭玉龙竟然理了个“Z”字发型,并且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我当时极为恼火,责令郭同学立即修复。回到办公室,心里想“破窗效应”出现了。正因为我在吴江身上出现不符合学生身份的特殊发型时没有及时制止,才会出现郭玉龙的第二个,如果再不制止,就会出现第三个,第四个……
经过这次“事件”,我深刻地体会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我的粗心大意,才酿成了这次“事件”。从此,真正感到班主任工作无小事,必须要极度地细心地发现问题,尽心的处理好问题。
送走了初三的学生,这学期迎来了初一的新生。开学组织学生军训,开头三天一切正常,在我带的班没有出现一个“掉队”的,我深感欣慰,心想这届学生不错,意志力还是挺顽强的。谁知到了第四天一大早,在操场上发现,当别的学生军训时,陈思慧同学竟大模大样地坐在操场边的椅子上。看到这种情形,我当时极为生气,心想别人都能坚持,惟独你坚持不了,太不像话了。于是加快了脚步,心里想一定要给她一个“下马威”。但就在走近她时,我改变了主意,觉得问问她原因,再作处理会好一些。一问才知道,她昨天晚上被蚊虫之类的叮咬了,因为痒,口丁咬处被挠破了,结果发炎了,一条小腿肿得硬邦邦的。我暗自庆幸,幸亏临时改变了主意,否则今天可不知该怎么收场。于是我带她到诊所找大夫看了看,打了一针,又取了一些涂抹的药回到学校。自此后,陈思慧同学在各方面表现得很是积极。经历过这件事后,我深感到细心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的好处,托马斯。亨利·拉格胥利曾经说过:“或许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使你去做那些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只要那是你该做的,不管你喜不喜欢。”是啊,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必须要付出比其他老师多得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班级之中,采取各种方法,去及时发现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好的或不好的苗头。好的要鼓励、支持、发扬光大,不好的要随时采取措施,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绝不能使其蔓延、扩大。这样久而久之,良好的班风自然会逐渐形成,班级的管理工作会更进一步。
综上所述,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细心,积极发现“第一块被打破的窗户”,并且要尽心地及时修补好这块“被打破的传呼”。防微杜渐,哪怕事情微不足道,也要细心得尽心地把他做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决不只作百分之九十九。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破窗效应”,指的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物上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这个理论的提出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浦·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的一项实验。当时,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几个小时后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恶果。
其实,这个“破窗效应”,在我们的班主任工作中随处可见。在上学期,我带初三,一日早操,见体育委员吴江头戴一顶帽子,我很诧异,因为他在初中这几年来从来没有带过帽子,但并未过问。跑完操,回到办公室,数学陈老师才说吴江理了个贝克汉姆似的头型,害怕我过问,所以戴了帽子遮掩。我当时并未在意,心想学生到底到了初三了,挺有个性的,不但没有生气,心底隐约还有点赞赏。但没过两周,我班上的另一学生郭玉龙竟然理了个“Z”字发型,并且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我当时极为恼火,责令郭同学立即修复。回到办公室,心里想“破窗效应”出现了。正因为我在吴江身上出现不符合学生身份的特殊发型时没有及时制止,才会出现郭玉龙的第二个,如果再不制止,就会出现第三个,第四个……
经过这次“事件”,我深刻地体会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重要性。正是因为我的粗心大意,才酿成了这次“事件”。从此,真正感到班主任工作无小事,必须要极度地细心地发现问题,尽心的处理好问题。
送走了初三的学生,这学期迎来了初一的新生。开学组织学生军训,开头三天一切正常,在我带的班没有出现一个“掉队”的,我深感欣慰,心想这届学生不错,意志力还是挺顽强的。谁知到了第四天一大早,在操场上发现,当别的学生军训时,陈思慧同学竟大模大样地坐在操场边的椅子上。看到这种情形,我当时极为生气,心想别人都能坚持,惟独你坚持不了,太不像话了。于是加快了脚步,心里想一定要给她一个“下马威”。但就在走近她时,我改变了主意,觉得问问她原因,再作处理会好一些。一问才知道,她昨天晚上被蚊虫之类的叮咬了,因为痒,口丁咬处被挠破了,结果发炎了,一条小腿肿得硬邦邦的。我暗自庆幸,幸亏临时改变了主意,否则今天可不知该怎么收场。于是我带她到诊所找大夫看了看,打了一针,又取了一些涂抹的药回到学校。自此后,陈思慧同学在各方面表现得很是积极。经历过这件事后,我深感到细心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带来的好处,托马斯。亨利·拉格胥利曾经说过:“或许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它能使你去做那些你不得不做的事情,只要那是你该做的,不管你喜不喜欢。”是啊,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必须要付出比其他老师多得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班级之中,采取各种方法,去及时发现在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好的或不好的苗头。好的要鼓励、支持、发扬光大,不好的要随时采取措施,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绝不能使其蔓延、扩大。这样久而久之,良好的班风自然会逐渐形成,班级的管理工作会更进一步。
综上所述,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细心,积极发现“第一块被打破的窗户”,并且要尽心地及时修补好这块“被打破的传呼”。防微杜渐,哪怕事情微不足道,也要细心得尽心地把他做好;能完成百分之百,就决不只作百分之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