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文化习得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提高对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成为有独创能力的语言使用者和具有双重身份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关键词:英语教学;习得;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60—02
一、语言、文化和外语教学
关于语言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理论。Spain的语言功能论,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Saussure的语言结构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Chomsky的语言心理论,语言是人脑中一种特有的能力机制;Meillet的语言社会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所讨论的语言是指人类用来进行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它是与文化,教学联系最为紧密的符号系统。符号性、工具性和信息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
关于文化的定义,较为有影响和被普遍接受的是人类学家Edward Tylor的定义:文化和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综合体。还有一些学者主张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他们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层次。我们可以认为文化就是人们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思维,感觉等的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必然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语言学家将文化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研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语言决定论强调语言和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不同社会文化以独特的方式使用语言和描述现实世界。各种语言的编码不尽相同,每一种语言有其独特的概念体系。这些语义上的差异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异,同时也影响理解和表述现实的方式。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符号、语用和文化系统信息的转换。外语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被理解为一种文化背景的个人去习得和学得另一种文化规则的过程。语言的个性和相对性是外语教学关注的所在,而非语言的共性。语言学习是不断反思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思维模式的过程。从广义来说,语言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知识体系,是人内在化了的知识总和。实际教学中,我们只有将两种语言文化加以整和,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二、外语教学的现状及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日常教学中人们总是提到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四项技能,教学中多采用“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因素”的纯语言教学模式。词汇分析,语法讲解,句型操练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已经习惯把语言作为工具来进行教授,忽略言语交际的生成机制;习惯于做语言内部的传授,较少关注语言以外的文化因素。而学生的理解往往就是:只要记住了单词,掌握了语法,能造出正确的句子就算是学好了英语。语言习得过程是两种文化相互沟通渗透的过程,只有抽象、生硬的语言符号和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当前教学模式的结果表现为: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却不能较好地应付工作和生活中的日常英语,即使有些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准确度和流利度有所提高,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却经常犯语用错误。N.Wolston说过:“与外族人交往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意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足以说明文化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语言方面的错误性质更严重。
在过去对文化行为的研究后,理論界为外语教学(FLT)提出了语言能力这个新的概念。“交际能力”是由语言学家Hymes在“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1972)中提出来的,他指出交际能力应该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能分析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二)能分析实际可以接受的语言形式;(三)能分析得体的语言形式;(四)能分析语言的常见程度。这其中包含了语言知识和能力运用两层意义,交际活动中不仅需要言语行为正确性,而且更要求得体性。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往的时候,必然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交流的困难和冲突。语言能力概念逐步为交际能力概念所取代,因为后者更强调语言与语境的关系。文化知识本身就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通过简单的语言训练能获得的,它还与语言心理和文化背景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所以外语教学只传授语言知识是片面的,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文化教学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减少文化震惊,这是学好语言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教学能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由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自身意义的建构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发挥学习主体性,学生能够自觉地加强对语言文化的感知,辨别和适应能力,使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内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实现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文化习得,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的使用者和学习者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种其它语种,而且非母语使用者的人数大大超过母语使用者的人数。越来越多的交际场合是在来自不同文化的非母语讲话者之间进行的。在这样的交流情景中,超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各种教学理论,阅读书刊杂志,提高文化素养,真正从理论上认清语言和文化,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间的关系,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在讲授语言知识时,不仅停留在简单的语言符号表层,也要解释语言符号下的深层文化含义,在增加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其次,教师应该以加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意识和自学能力为目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广泛课外阅读,接触原版语言材料,举办讲座,让学生自觉地从多角度多层次汲取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性。 (二)教学过程中,多途径帮助学生习得外语文化知识
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必须熟谙双方的语言编码系统。这就是一种相对稳定又不断调整的交际能力。它强调交际者超越自身文化的局限,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文化的概念纳入FLT中,这需要对传统的课程设置有所调整。外语学习是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化教学本身也是相对有序的一个整体。因此文化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感悟能力为出发点,保持和各年级的语言教学同步,切不可急于求成。在初级阶段,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是讲解英汉词语意义和运用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另外,也可以介绍一些日常生活和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言语交际能力。高年级阶段的学习中,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力,宽容性。这个阶段需要关注学生对英语国家所涉及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信仰等深层文化的理解,提高其文化领悟力和文化品位,以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完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四、结语
人们的处事行为方式受到社会语境的约束。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使用母语和习得的外语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学习者为了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减少母语思维定式和语言习惯的影响,自觉的应用交际过程中潜在的文化要素。文化教学既是語言教学的内容又是语言学习的有效手段。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对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文化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学习者可以通过先习得外语的话语系统,再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超越,成为有独创能力的语言使用者和具有双重身份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Bhabha,Homi.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London University,1994.
[2]Fiske,John.Interpreting Popular Culture.Boston: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英语教学;习得;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360—02
一、语言、文化和外语教学
关于语言的研究,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理论。Spain的语言功能论,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Saussure的语言结构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Chomsky的语言心理论,语言是人脑中一种特有的能力机制;Meillet的语言社会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所讨论的语言是指人类用来进行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它是与文化,教学联系最为紧密的符号系统。符号性、工具性和信息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
关于文化的定义,较为有影响和被普遍接受的是人类学家Edward Tylor的定义:文化和文明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在内的综合体。还有一些学者主张文化是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他们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层次。我们可以认为文化就是人们知识的积累,是一种思维,感觉等的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必然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语言学家将文化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研究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语言决定论强调语言和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不同社会文化以独特的方式使用语言和描述现实世界。各种语言的编码不尽相同,每一种语言有其独特的概念体系。这些语义上的差异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异,同时也影响理解和表述现实的方式。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符号、语用和文化系统信息的转换。外语教学的过程从本质上被理解为一种文化背景的个人去习得和学得另一种文化规则的过程。语言的个性和相对性是外语教学关注的所在,而非语言的共性。语言学习是不断反思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思维模式的过程。从广义来说,语言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知识体系,是人内在化了的知识总和。实际教学中,我们只有将两种语言文化加以整和,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二、外语教学的现状及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日常教学中人们总是提到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四项技能,教学中多采用“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因素”的纯语言教学模式。词汇分析,语法讲解,句型操练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环节。教师已经习惯把语言作为工具来进行教授,忽略言语交际的生成机制;习惯于做语言内部的传授,较少关注语言以外的文化因素。而学生的理解往往就是:只要记住了单词,掌握了语法,能造出正确的句子就算是学好了英语。语言习得过程是两种文化相互沟通渗透的过程,只有抽象、生硬的语言符号和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当前教学模式的结果表现为: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却不能较好地应付工作和生活中的日常英语,即使有些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准确度和流利度有所提高,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却经常犯语用错误。N.Wolston说过:“与外族人交往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意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足以说明文化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语言方面的错误性质更严重。
在过去对文化行为的研究后,理論界为外语教学(FLT)提出了语言能力这个新的概念。“交际能力”是由语言学家Hymes在“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1972)中提出来的,他指出交际能力应该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能分析合乎语法的语言形式;(二)能分析实际可以接受的语言形式;(三)能分析得体的语言形式;(四)能分析语言的常见程度。这其中包含了语言知识和能力运用两层意义,交际活动中不仅需要言语行为正确性,而且更要求得体性。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往的时候,必然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交流的困难和冲突。语言能力概念逐步为交际能力概念所取代,因为后者更强调语言与语境的关系。文化知识本身就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通过简单的语言训练能获得的,它还与语言心理和文化背景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所以外语教学只传授语言知识是片面的,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强文化教学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减少文化震惊,这是学好语言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教学能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由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自身意义的建构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发挥学习主体性,学生能够自觉地加强对语言文化的感知,辨别和适应能力,使所学的语言文化知识内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实现个体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文化习得,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的使用者和学习者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种其它语种,而且非母语使用者的人数大大超过母语使用者的人数。越来越多的交际场合是在来自不同文化的非母语讲话者之间进行的。在这样的交流情景中,超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各种教学理论,阅读书刊杂志,提高文化素养,真正从理论上认清语言和文化,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间的关系,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在讲授语言知识时,不仅停留在简单的语言符号表层,也要解释语言符号下的深层文化含义,在增加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其次,教师应该以加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意识和自学能力为目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广泛课外阅读,接触原版语言材料,举办讲座,让学生自觉地从多角度多层次汲取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性。 (二)教学过程中,多途径帮助学生习得外语文化知识
多元文化语境中,语言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必须熟谙双方的语言编码系统。这就是一种相对稳定又不断调整的交际能力。它强调交际者超越自身文化的局限,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文化的概念纳入FLT中,这需要对传统的课程设置有所调整。外语学习是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化教学本身也是相对有序的一个整体。因此文化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感悟能力为出发点,保持和各年级的语言教学同步,切不可急于求成。在初级阶段,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是讲解英汉词语意义和运用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了解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另外,也可以介绍一些日常生活和交际方面的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言语交际能力。高年级阶段的学习中,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力,宽容性。这个阶段需要关注学生对英语国家所涉及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信仰等深层文化的理解,提高其文化领悟力和文化品位,以便学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言语行为完成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四、结语
人们的处事行为方式受到社会语境的约束。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使用母语和习得的外语时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学习者为了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减少母语思维定式和语言习惯的影响,自觉的应用交际过程中潜在的文化要素。文化教学既是語言教学的内容又是语言学习的有效手段。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对文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融为一体,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文化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学习者可以通过先习得外语的话语系统,再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超越,成为有独创能力的语言使用者和具有双重身份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Bhabha,Homi.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London University,1994.
[2]Fiske,John.Interpreting Popular Culture.Boston: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