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外政策的深入推行,英语学科的学习不断受到各方的重视,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除了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应当培养其思辨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为基本讨论对象,探讨教师在当前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且针对当前出现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思辨
【作者简介】秦小惠,三峽大学外语学院。
要完全地掌握一门外语,除了要求学生能看懂、能听清、会讲述、会书写之外,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对于成熟的外语教学模式来说,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为了能够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能够主动开阔视野,形成对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学生也可以就接收到的各方信息进行全面的思考与筛选,进而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因此,对教师而言,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并不轻松的,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充足的准备。
一、 思辨的内涵
在国际上,人们对于“思辨”的理解存在许多版本,但无论各国学者如何在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上加以阐释,“思辨”的整体精神内核却是受到一致认同的,即批评性精神。“思辨”最初的起源就是来自国外学者提出的 “critical thinking”这一词,因此可以说,掌握思辨能力的先决条件就培养接收者的批判能力,它指的并不是对所有的事物与观点都抱有怀疑的态度,而是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应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对比新论点与固有思维的差别,并根据总结出的不同内容积极地加以分析,检验各种假设与可能性,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观点的灌输。
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只是在口头上加以强调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将学科知识与思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将知识灌输与人文精神的熏染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于自身定位的理解有误。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外,大学课堂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均将英语课程当成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来看待,他们学习的目的是在最终的考核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他们将重点放在课本上重点段落的背诵、单词库的默写以及教师交代的演示作业的完成上,因此不会考虑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思辨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他们出于自身底气不足或是工作态度懈怠等原因,并没有发挥良好的领路人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将每日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在期末考试中顺利通关就是自己的工作职责;而对于另一部分教师来说,他们虽然意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但因为觉得在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授课时没有学科归属感,进而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甚至在尝试对学生们开展思辨能力的培养时,遭到了学生的不理解和质疑,使得教师在随后的教学规划中剔除了培养思辨能力的相关内容。
2. 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并未落到实处。由于思辨能力的培养并不属于硬性规定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教学内容中关于思辨能力培养的优劣,另一方面,当前各高校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检测机制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有关思辨能力培养工作时无法切实可行地落实相关工作。例如,部分教师存在迎合培养思辨能力潮流的情况,他们虽然打着“思辨”的标签,但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的仍是传统教学方式,传授的仍是传统教学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结果造成学生在学期末课程结束后仍未感受到自身思辨能力的提升。当然,也有少数教师过分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对接国外的先进经验,结果忽略了英语学科基础知识的培养,反而偏离了最初的授课目标。
3. 高校与教师在学科建设上尚未达成一致。对于许多高校的领导层而言,思辨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因此他们并未将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工作安排到每个学院,而是选定了开放性与人文气息浓厚的几个学院加以强调,如外语学院,这就在无形之中带给授课教师一定的压力。为了达成即时的效果,许多教师往往急于求成,在没有收集足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盲目地向学生灌输相应的理念,结果造成学生对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排斥,反而使得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显著的提升。具体来说,由于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以往理性化的知识传授,往往需要教师转变策略,以更开放、更活跃的课堂设计来开展课堂教学,这样的方式通常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则会造成学生们偏离了原本应当掌握的教学内容而错误地关注了其他方向;而如果课堂内容过于抽象,则会造成许多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产生敬畏心理,而主动放弃学习的机会,结果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惠及了少数个人能力较好的学生。
三、 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 教师应当掌握恰当的教学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会帮助教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感知到所要学习的内容既有实用意义又富有趣味性时,很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建立学习小组与转换师生角色等方法来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和对于英语语言认知程度的不同,将所有学生平均分成人数一致的小组,根据每个小组的进度与反馈效果进行教学任务的实时调整,随后教师应放弃原有的一人说全班听的单向教学模式,而是将每日的教学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培养其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并在授课当天留出一定时间供各小组进行学习内容的讨论,讨论基本结束后,随机抽取小组内的任意成员,邀请他们上台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这样一来,教师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辨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 增强教师对于思辨能力的认识。想要教师做好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工作,首先需要教师自己对思辨能力有清晰的认知,应当深刻认识到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并正确处理语言技能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将英语学科的功能属性与人文属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同行业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并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课堂中。虽然英语教师传授的是与国外有关的思维体系与语言风格,但身处于全球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当加大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这样才可以汲取中西方文化中各自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既具备了国际视野,又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多元化扩充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现阶段,高校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是在学期末进行书面考核,这样的手段不仅较为僵化,而且无法得到学生真实的能力评定结果。因此,高校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例如,除了最基本的书面测试外,教师可以开展口试测试或鼓励学生撰写相关内容的小论文,也可以将平时的课堂分享纳入考核量度,这既能改变僵化的传统教育体制,也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思辨能力。
四、结语
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课堂设计中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教学改革的新理念结合时代背景积极融入学科建设的潮流,发现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学习国内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而优化自己的教学成果,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淑琴.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面临的困扰和出路[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3(3):81-84.
[2]武雁飞.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8,(9):79-81.
[3]李慧艳.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环球市场, 2018(28):26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思辨
【作者简介】秦小惠,三峽大学外语学院。
要完全地掌握一门外语,除了要求学生能看懂、能听清、会讲述、会书写之外,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对于成熟的外语教学模式来说,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是为了能够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能够主动开阔视野,形成对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学生也可以就接收到的各方信息进行全面的思考与筛选,进而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因此,对教师而言,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并不轻松的,需要教师进行多方面充足的准备。
一、 思辨的内涵
在国际上,人们对于“思辨”的理解存在许多版本,但无论各国学者如何在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上加以阐释,“思辨”的整体精神内核却是受到一致认同的,即批评性精神。“思辨”最初的起源就是来自国外学者提出的 “critical thinking”这一词,因此可以说,掌握思辨能力的先决条件就培养接收者的批判能力,它指的并不是对所有的事物与观点都抱有怀疑的态度,而是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应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对比新论点与固有思维的差别,并根据总结出的不同内容积极地加以分析,检验各种假设与可能性,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观点的灌输。
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只是在口头上加以强调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将学科知识与思辨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将知识灌输与人文精神的熏染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于自身定位的理解有误。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外,大学课堂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均将英语课程当成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来看待,他们学习的目的是在最终的考核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他们将重点放在课本上重点段落的背诵、单词库的默写以及教师交代的演示作业的完成上,因此不会考虑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思辨能力的培养。而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他们出于自身底气不足或是工作态度懈怠等原因,并没有发挥良好的领路人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将每日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在期末考试中顺利通关就是自己的工作职责;而对于另一部分教师来说,他们虽然意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但因为觉得在面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授课时没有学科归属感,进而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甚至在尝试对学生们开展思辨能力的培养时,遭到了学生的不理解和质疑,使得教师在随后的教学规划中剔除了培养思辨能力的相关内容。
2. 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并未落到实处。由于思辨能力的培养并不属于硬性规定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国家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标准来衡量教师教学内容中关于思辨能力培养的优劣,另一方面,当前各高校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检测机制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有关思辨能力培养工作时无法切实可行地落实相关工作。例如,部分教师存在迎合培养思辨能力潮流的情况,他们虽然打着“思辨”的标签,但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的仍是传统教学方式,传授的仍是传统教学内容,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结果造成学生在学期末课程结束后仍未感受到自身思辨能力的提升。当然,也有少数教师过分强调思辨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对接国外的先进经验,结果忽略了英语学科基础知识的培养,反而偏离了最初的授课目标。
3. 高校与教师在学科建设上尚未达成一致。对于许多高校的领导层而言,思辨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新鲜的命题,因此他们并未将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工作安排到每个学院,而是选定了开放性与人文气息浓厚的几个学院加以强调,如外语学院,这就在无形之中带给授课教师一定的压力。为了达成即时的效果,许多教师往往急于求成,在没有收集足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盲目地向学生灌输相应的理念,结果造成学生对于思辨能力培养的排斥,反而使得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显著的提升。具体来说,由于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以往理性化的知识传授,往往需要教师转变策略,以更开放、更活跃的课堂设计来开展课堂教学,这样的方式通常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则会造成学生们偏离了原本应当掌握的教学内容而错误地关注了其他方向;而如果课堂内容过于抽象,则会造成许多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产生敬畏心理,而主动放弃学习的机会,结果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惠及了少数个人能力较好的学生。
三、 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1. 教师应当掌握恰当的教学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会帮助教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感知到所要学习的内容既有实用意义又富有趣味性时,很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建立学习小组与转换师生角色等方法来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和对于英语语言认知程度的不同,将所有学生平均分成人数一致的小组,根据每个小组的进度与反馈效果进行教学任务的实时调整,随后教师应放弃原有的一人说全班听的单向教学模式,而是将每日的教学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培养其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并在授课当天留出一定时间供各小组进行学习内容的讨论,讨论基本结束后,随机抽取小组内的任意成员,邀请他们上台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这样一来,教师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辨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 增强教师对于思辨能力的认识。想要教师做好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工作,首先需要教师自己对思辨能力有清晰的认知,应当深刻认识到培养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并正确处理语言技能培养与思辨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将英语学科的功能属性与人文属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学习同行业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并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课堂中。虽然英语教师传授的是与国外有关的思维体系与语言风格,但身处于全球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当加大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这样才可以汲取中西方文化中各自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既具备了国际视野,又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多元化扩充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现阶段,高校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是在学期末进行书面考核,这样的手段不仅较为僵化,而且无法得到学生真实的能力评定结果。因此,高校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例如,除了最基本的书面测试外,教师可以开展口试测试或鼓励学生撰写相关内容的小论文,也可以将平时的课堂分享纳入考核量度,这既能改变僵化的传统教育体制,也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思辨能力。
四、结语
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课堂设计中逐渐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教学改革的新理念结合时代背景积极融入学科建设的潮流,发现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学习国内国外的先进经验,进而优化自己的教学成果,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淑琴.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面临的困扰和出路[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3(3):81-84.
[2]武雁飞.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8,(9):79-81.
[3]李慧艳.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环球市场, 2018(2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