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定势心理的消极作用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中一个主要的心理障碍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建构主义为基点树立正确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牢固掌握“双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逐步解决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消极定势心理的问题。
【关 键 词】 定势心理;思维;数学;策略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普遍存在,而且思维定势在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存在消极作用。由于思维定势所产生的消极因素很难由学生自己进行修订或是消除,必须由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训练,才能逐步解决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消极定势心理的问题。
一、以建构主义为基点树立正确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刻诠释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才能使他们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才能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就会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建构数学知识。
新课改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发展,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一)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材料与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素材为依托的,数学课本上的例题就是其中一部分。但是,这些学习的素材是为了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它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它与其他知识的学习有何关联?这些却是作为小学生无法了解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于教材所要表达的意图应该在头脑中应有一个明晰的概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课本上提供的例题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人对它的处理方式却是千差万别的,而不同的处理方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最终效果。
有这样一道题目:某年级有4个班去旅游,一班36人、二班30人、三班35人、四班34人,现在有两辆车,每辆能乘坐70人,应该怎样组合呢?教师在教学时通常是引导学生用两个数相加,看结果是否大于70。如果教师能换个角度提问:“孩子们,不用算你能写出一种方案,一定能合理安排吗?”引导学生学会用最大数与最小数搭配,中间数互相搭配。这样的教学,就不再局限于题目本身的解决,而给予了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今天,教师应该深入思考数学教学的本质,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二)寻找数学与生活连接点,使探究成为可能
生活是数学的基石,数学是生活最简炼的表现形式。学生的数学知识并不完全是在课堂中“学”到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习”得。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有机结合点,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成为他们解决生活难题最有力的武器,这样他们就会很乐意地探寻数学中的一个个问题,并使之成为一种乐此不疲的快乐源泉。
(三)适时调控课堂学习过程,使数学课堂同样富有情感
数学是由数字、符号、定理等比较理性的部分组成的学科,总让人觉得缺少人文气息,这是对数学认识的误区。其实数学课堂同样充满着师生的相互倾听、交流,学生仔细地观察、缜密地思考、充分地辩论、大胆地推理与猜测、判断同样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展现。
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时有这样一个片段:算出小明家每人每天用水量1吨,而我国贫困地区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只有3千克,这时候吴老师就问了:“孩子,你想对他说什么?”一个孩子说:“小明,你真浪费!”吴老师说:“你批评他了。”另一个孩子说:“我希望小明要节约。”吴老师笑着说:“你没有责怪小明,还让他知道应该怎样改正,谢谢!”这样看来不经意的点评,让学生学会宽容。由此可见,数学学习同样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牢固掌握“双基”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具有奠基作用,能力和素质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
学生对于各种概念、定理、公式、技能技巧的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说也就是建立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策略的积极定势,形成了一些常规化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即通常所说的“熟能生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但能让学生终生受益,还能够有效地避免受消极心理定势影响而发生的错误。例如审题能力的培养可分段提出不同要求: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可让学生一方面结合图画弄清题意,同时用手指着每一个字逐句进行跟读;转入中段以后,可以用二次阅读的方式审题;高年级的孩子则可以将答案放入题目中进行有效的检查。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爱思考,善质疑。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看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得到答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由问题开始,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了发展。
四、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它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核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训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注意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减少思维中的绝对化而呈现的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直线具有无限延长的特征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同时教师用生动语言描述:直线的两端向两边延伸,已经伸出了教室,伸向马路,伸向田野……想象能力弥补了操作无法实现的缺失,使学生在想象的广阔天地中任意驰骋,这样的教学设计闪烁着创意的光辉。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合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有效地促进知识和经验的正迁移,同时寻找更加有效的策略避免其消极影响,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数学学科的独特优势,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柯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J].成功(教育),2008(09).
[2] 马琴. 小学数学教学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3] 王键. 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师之友,2000(02).
[4] 李俊英.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5).
[5] 贺成珍.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8).
【关 键 词】 定势心理;思维;数学;策略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普遍存在,而且思维定势在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存在消极作用。由于思维定势所产生的消极因素很难由学生自己进行修订或是消除,必须由教师在教学中加以训练,才能逐步解决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消极定势心理的问题。
一、以建构主义为基点树立正确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刻诠释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才能使他们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才能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学生从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就会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去建构数学知识。
新课改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关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发展,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一)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材料与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素材为依托的,数学课本上的例题就是其中一部分。但是,这些学习的素材是为了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它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它与其他知识的学习有何关联?这些却是作为小学生无法了解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于教材所要表达的意图应该在头脑中应有一个明晰的概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课本上提供的例题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人对它的处理方式却是千差万别的,而不同的处理方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最终效果。
有这样一道题目:某年级有4个班去旅游,一班36人、二班30人、三班35人、四班34人,现在有两辆车,每辆能乘坐70人,应该怎样组合呢?教师在教学时通常是引导学生用两个数相加,看结果是否大于70。如果教师能换个角度提问:“孩子们,不用算你能写出一种方案,一定能合理安排吗?”引导学生学会用最大数与最小数搭配,中间数互相搭配。这样的教学,就不再局限于题目本身的解决,而给予了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方式的今天,教师应该深入思考数学教学的本质,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
(二)寻找数学与生活连接点,使探究成为可能
生活是数学的基石,数学是生活最简炼的表现形式。学生的数学知识并不完全是在课堂中“学”到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习”得。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有机结合点,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成为他们解决生活难题最有力的武器,这样他们就会很乐意地探寻数学中的一个个问题,并使之成为一种乐此不疲的快乐源泉。
(三)适时调控课堂学习过程,使数学课堂同样富有情感
数学是由数字、符号、定理等比较理性的部分组成的学科,总让人觉得缺少人文气息,这是对数学认识的误区。其实数学课堂同样充满着师生的相互倾听、交流,学生仔细地观察、缜密地思考、充分地辩论、大胆地推理与猜测、判断同样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展现。
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平均数》时有这样一个片段:算出小明家每人每天用水量1吨,而我国贫困地区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只有3千克,这时候吴老师就问了:“孩子,你想对他说什么?”一个孩子说:“小明,你真浪费!”吴老师说:“你批评他了。”另一个孩子说:“我希望小明要节约。”吴老师笑着说:“你没有责怪小明,还让他知道应该怎样改正,谢谢!”这样看来不经意的点评,让学生学会宽容。由此可见,数学学习同样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牢固掌握“双基”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具有奠基作用,能力和素质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
学生对于各种概念、定理、公式、技能技巧的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说也就是建立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策略的积极定势,形成了一些常规化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即通常所说的“熟能生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但能让学生终生受益,还能够有效地避免受消极心理定势影响而发生的错误。例如审题能力的培养可分段提出不同要求: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可让学生一方面结合图画弄清题意,同时用手指着每一个字逐句进行跟读;转入中段以后,可以用二次阅读的方式审题;高年级的孩子则可以将答案放入题目中进行有效的检查。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爱思考,善质疑。如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看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得到答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由问题开始,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了发展。
四、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它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核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训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采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不迷恋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注意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使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减少思维中的绝对化而呈现的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直线具有无限延长的特征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同时教师用生动语言描述:直线的两端向两边延伸,已经伸出了教室,伸向马路,伸向田野……想象能力弥补了操作无法实现的缺失,使学生在想象的广阔天地中任意驰骋,这样的教学设计闪烁着创意的光辉。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合理利用其积极的一面,有效地促进知识和经验的正迁移,同时寻找更加有效的策略避免其消极影响,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数学学科的独特优势,培养出跨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柯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J].成功(教育),2008(09).
[2] 马琴. 小学数学教学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3] 王键. 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师之友,2000(02).
[4] 李俊英.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5).
[5] 贺成珍. 小学数学思维培养方法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