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社会的畸形儿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f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教学课上,围绕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学生们展开了深入探究。
  生A: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深入社会肌体,使少数的读书人爬上去,作威作福,而多数不能“进学”的如孔乙己之流的读书人成为任人践踏的牺牲品。
  生B: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世态炎凉置他于死地。他在笑声中登场,又在笑声中“走”去。
  生C:封建等级制度、等级观念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他们以嘲笑更不幸的人取乐。
  生D: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狠毒冷酷,摧残了孔乙己的肉体,将他推上了绝路。
  生E:自己不争气,自身原因造成。诸如好吃懒做,四体不勤,思想守旧,迂腐、麻木不仁等,使他成为一个时代的落伍者,生活中的多余人。
  生F:“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科举的毒害深入他的骨髓,社会的势利引诱他发狂,畸形的性格酿成他悲剧的命运。
  师:诸如同学们上述之科举毒害说、世态炎凉说、等级观念说、统治阶级摧残说、自身不争气说、性格悲剧说等,可谓各抒己见,精彩纷呈。前几种属社会原因,乃客观原因,后两种属自身原因,乃主观原因,那么,其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激烈争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社会原因,尤其是科举毒害说与世态炎凉说,但还有学生坚持自身原因说。
  生G:社会原因固然深刻,自身原因尤显重要。首先,设想,孔乙己早年在经历了“举”路坎坷时,如能悬崖勒马,凭他高大的身体,写得一手好字,自食其力解决温饱还是容易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活该!其次,名人说过,“性格即命运”。孔乙己自身的一系列悲剧性格,决定了他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其三,社会原因充其量只是客观因素,是外因,而自身原因属主观因素,凡事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不过是起辅助作用,催化作用。
  此言一出,立刻镇住了好多人,尤其是第三条理由引用哲学上的内因决定说,没有人敢轻易反驳,同学们面面相觑,注视老师,寻求答案。
  于是,我在肯定了该同学分析角度的新颖、思维的创新、论述的严密外,引导分析:在一个正常、文明、和谐的社会中,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奋斗程度,内因起决定作用。但在清末这一病态的封建末世中生活的孔乙己,假如他改掉陋习,勤习八股,也许能侥幸得中,如范进一样“大器晚成”,但千千万万个如孔乙己一样的读书人的命运,又能否全部改变呢?“进学”乃偶然,“落第”属必然。于是又提供如下一则材料: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同学们恍悟,在病态社会中,才有这种外因起决定作用的畸形现象。孔乙己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于是,我引导学生们探析另外几个畸形社会外因起决定作用的畸形发展的例子:
  生H:《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无论他怎样要强、拼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最终只能堕落、毁灭。
  生I:《子夜》中吴荪甫,果敢、干练、精明、沉稳,近乎完美的民族资本家,最终却以破产告终。
  生J:《红与黑》中的于连,无论他如何地向上流社会冲刺,但最终个人奋斗史成了毁灭史。
  最后,由班里的“问题专家”对孔乙己悲剧原因进行了小结:孔乙己悲剧的表面原因是其自身不争气,直接原因是统治者的狠毒冷酷,吊打致残,而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原因,尤其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只有在这病态的社会中,才有这许许多多的畸形儿、多余人产生。只有社会的整体文明、进步、和谐,才有个人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小诗,深得读者喜爱。不仅因为“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李清照语),含蓄而余意不尽,更因为它主旨蕴藉、深刻,诵读常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诗一开始就描述女子的情态:“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音响的延伸暗示季节的漫长、等候的漫长。莲花的开落在日复一日——时间在流淌,无声的,悠远的,女子美丽的容颜也在悄悄远逝。接着,又揭示女子的心态:“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是小小的
期刊
《陌上桑》是汉乐府叙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成功的人物形象——罗敷。诗中通过叙述一个太守挑逗一个采桑女子而遭严词拒绝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的恶劣品质,热情地赞美了罗敷的美丽、坚贞和聪明,成功塑造了一个内外兼修的人物形象。  全诗共分三节,首节写罗敷形貌的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在东升旭日的阳光照耀下,盛装艳服的采桑女——罗敷出场了:
期刊
一江春水向东流,命世才人居上游。  末路降王非不幸,两篇绝调足千秋。  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大家启功先生论李煜词的绝句,对于两篇绝调的说法,见仁见智。从李煜词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来看,《虞美人》当为其中一绝调。  《虞美人》是一首感怀故国、悲愤愁苦至极的作品,是以作者的血泪生涯换来的愁绪与思绪谱写成的生命之歌。  “春花秋月何时了”,开篇就向人们摆出了两种寻常人都能感受到的美好景物,花开烂漫,花香醉人,花
期刊
清道光十九年,龚自珍因触犯时忌,辞官南归故里。是年,他写了315首七言绝句,总称《乙亥杂诗》,其中第125首这样写到: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心曲:要使中国具有蓬勃的生气,必须依仗疾风惊雷的涤荡和震撼。清皇朝统治下死气沉沉的局面是令人痛心的,奉劝天公重新振作抖擞精神,打破常规,任用贤才。  这首诗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表达了诗
期刊
写文章不一定总要端起架子/表情达意不一定“字正腔圆”/我的内心不一定绝对隐私/我的生活不一定一片暗淡/议论文不一定总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记叙文不一定都是做好事、讲奉献/抒情散文不一定都是“啊,我爱你,大自然!”/议中适当抒情是点睛之笔/为议而议、无病呻吟往往适得其反/记叙文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激越也可平淡/散文则重在感悟重在体验——写作本来就是多种多样,小说,诗歌或者寓言/多种文体结合,求
期刊
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韵、华美的辞藻登上唐诗抒情艺术新高峰的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事爱情诗创作的诗人,但由于其诗句含蓄、多义的特点,尤其是一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历来被评论家称为诗谜,千余年来注家辈出,诸说纷呈、莫衷一是。高中阶段所选李商隐的诗作主要是三首,即《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锦瑟》,这三首都是属于李商隐“无题”诗的范畴,它们在内容和表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中华文明、民族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滋生的时候,一批有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的作家转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跨越千年的民族文化之根,“文化寻根”热勃然兴起,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发人深省的、有着厚重传统文化积淀的“文化寻根”小说和诗歌,表现出作者清醒的文化意识和重铸民族之魂的理想。这一思潮在80年代中期的几年内蔚然成风,然而却很快地靡然消散了。值得欣慰和庆贺的是,在“文
期刊
文采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是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的一种强化和美化,是某种意思的多样化表达方式。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久远。回想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文名篇,哪一篇不是文采斐然,令人回味不已、拍案叫绝呢。高考作文亦如此:言之无文,高分难得。考场上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会让阅卷老师爱不释手,赞赏有加。作为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基本要求之一,《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期刊
教育生活是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如何把它演绎得更神奇、更有魅力,就用教育随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的“随笔”来源于教学,回归于教学。  一、课上小组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初三语文教学是初中的高级阶段,课文内容的掌握已占主流,怎样让学生从字词的理解基础上升到对课文的熟知?我认为课上讨论的方法比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在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他们会为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在得不出圆满的结论时,学生们
期刊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这种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电教化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了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一些弊端。如何摆正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和现代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