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促进石家庄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通过对本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访谈,查找影响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因素。提出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实施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策略,为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的真正有效实施提供可行性依据。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 常态化 机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55-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需要常态化,即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成为一门普遍开设的必修课,教师能积极有效的操作实施,学生能主动投入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并产生实效和收获。但从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整体实施时间有限,各地实施程度参差不齐,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正常有效的开展。综合分析各种问题,本质上可以归结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常态化机制和有效策略问题,这在我市和其他各地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着手加以解决。
1 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影响因素
为了了解石家庄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情况,笔者对我市所辖城乡的两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所市内学校和四所农村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回收到有效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共136份。从中了解到了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开展的一些现状和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具体问题。
调查问卷和访谈显示,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因素主要有外在和内在两大方面。外在因素主要有: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和领导的重视;综合实践课程不能有效地与地域特色和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即使有所开展也感到不和谐、不到位;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与配合不够影响着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2 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管理机制
根据调查反映的情况,结合本地实际,笔者提出了建立从市级到区级再到校级的三个层级的管理机制,以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化实施。
(1)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在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指导纲要基础上,制定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指导纲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和实施意识。制定具体的保障综合实践课常态化实施的政策,内容应包括经费投入保障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和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估制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制度以及保障课程实施的基地建设等制度。
(2)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按照市级相关制度,结合区域特点,对所辖区域的学校进行课程实施的管理、指导和评估,以促进综合实践课程是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
(3)各校制定以校长负责制为责任保障的全方位校级管理制度,包括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制度、课程实施情况考核与评价制度、指导教师学习与经验交流制度、校内外设施设备使用及安全保障制度、家长和社区有效参与制度等,用以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常态化。
3 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有效策略
为了促进石家庄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的有效实施,结合调查访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3.1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实施管理
在管理政策上加大力度,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必须性和价值性的普及工作。教育部门对开展较好的地区和学校要进一步引入深度,提高质量,树立典型;开展薄弱的地区和学校要重点督查和扶持,切实解决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突出问题。
3.2 建立常态化的教师培养培训和学习交流制度
师范院校作为课程师资的主要培养机构,应当积极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方案和教学方式,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开展培养专业师资。对于已从事综合实践课一线教学的教师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通过专家学者的讲座,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来更新和深化教育理念,挖掘教师自身潜能,市区校三级机构应建立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如定期分析研讨、网络分享交流等形式,以便于从整体上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3.3 建立有效地课程资源开发模式
本地化课程资源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实施的操作核心。为此,市级教育部门应负责组织建立研究开发本地资源的专家团队全面开发本地课程资源,区级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区域资源的实施管理和有效利用,基层学校负责组织本校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3.4 建立多元化课程组织实施形式
根据综合和实践活动课的性质,在组织形式上不仅要考虑四大领域的内容,更要注重从活动的主题背景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进行组织和实施。在课程组织形式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结合,从学生角度可以注重横向的模仿与创造与纵向的认知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具体来说把学生的实践活动分为:探究性实践、应用性实践、体验性实践和参与性实践四种形式。教师应注重组织形式的具體化和操作形式,以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实施的灵活形式。
3.5 建立积极有效的课程评价模式
综合实践课不适用学科课程的分数评价,必须寻找适合的保证实施质量的评价方式。具体来说需要从教师的课程设计、实施,学生的参与、成长、发展着眼。教师角度包括从“实施的目标、设计、组织、效果”四个方面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实施目标要注重以三维目标为本,看是否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来评价;实施设计要注重设计的主题价值、活动参与形式的广泛性、设计取材是否简洁合理安全、活动时间安排科学有效来评价;实施的组织应该从教师的启迪引入、实施中的有效推进、活动中的灵活引导以及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来进行评价;实施的效果可以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践操作的程度、交流沟通程度以及展示作品的质量等几方面来进行。学生角度要做到课上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课上评价即在教师公正、平等的基础上,及时让学生有效了解自己参与中的优缺点,适时调整,以促进其提高和成长;期末评价即在每学期末通过自评、小组互评等形式对每个学生给予客观公正、全面具体的综合考评。
3.6 建立全面的硬件保障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需要在硬件资源上予以充分保障,校外的街道社区、公司企业、青少年活动中心、实践教育基地,校内的文体科技活动室、图书馆、实验室等都是给学生们提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素质、能力的必备场所。
参考文献
[1] 熊斯曼.构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制度保障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5).
[2] 李影.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的指导策略[J].综合实践活动,2011(1).
[3] 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期研究述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0,11(3).
[4] 郑晓燕.略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J].教学月刊,2011(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 常态化 机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55-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需要常态化,即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成为一门普遍开设的必修课,教师能积极有效的操作实施,学生能主动投入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并产生实效和收获。但从近年来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整体实施时间有限,各地实施程度参差不齐,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正常有效的开展。综合分析各种问题,本质上可以归结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常态化机制和有效策略问题,这在我市和其他各地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着手加以解决。
1 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影响因素
为了了解石家庄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情况,笔者对我市所辖城乡的两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三所市内学校和四所农村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回收到有效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共136份。从中了解到了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开展的一些现状和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具体问题。
调查问卷和访谈显示,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因素主要有外在和内在两大方面。外在因素主要有: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和领导的重视;综合实践课程不能有效地与地域特色和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即使有所开展也感到不和谐、不到位;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与配合不够影响着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2 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管理机制
根据调查反映的情况,结合本地实际,笔者提出了建立从市级到区级再到校级的三个层级的管理机制,以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化实施。
(1)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在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指导纲要基础上,制定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指导纲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提高重视程度和实施意识。制定具体的保障综合实践课常态化实施的政策,内容应包括经费投入保障制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制度、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和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估制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制度以及保障课程实施的基地建设等制度。
(2)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按照市级相关制度,结合区域特点,对所辖区域的学校进行课程实施的管理、指导和评估,以促进综合实践课程是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
(3)各校制定以校长负责制为责任保障的全方位校级管理制度,包括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制度、课程实施情况考核与评价制度、指导教师学习与经验交流制度、校内外设施设备使用及安全保障制度、家长和社区有效参与制度等,用以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常态化。
3 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的有效策略
为了促进石家庄市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的有效实施,结合调查访谈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
3.1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实施管理
在管理政策上加大力度,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必须性和价值性的普及工作。教育部门对开展较好的地区和学校要进一步引入深度,提高质量,树立典型;开展薄弱的地区和学校要重点督查和扶持,切实解决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突出问题。
3.2 建立常态化的教师培养培训和学习交流制度
师范院校作为课程师资的主要培养机构,应当积极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方案和教学方式,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开展培养专业师资。对于已从事综合实践课一线教学的教师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通过专家学者的讲座,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来更新和深化教育理念,挖掘教师自身潜能,市区校三级机构应建立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如定期分析研讨、网络分享交流等形式,以便于从整体上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3.3 建立有效地课程资源开发模式
本地化课程资源开发是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实施的操作核心。为此,市级教育部门应负责组织建立研究开发本地资源的专家团队全面开发本地课程资源,区级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区域资源的实施管理和有效利用,基层学校负责组织本校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3.4 建立多元化课程组织实施形式
根据综合和实践活动课的性质,在组织形式上不仅要考虑四大领域的内容,更要注重从活动的主题背景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进行组织和实施。在课程组织形式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结合,从学生角度可以注重横向的模仿与创造与纵向的认知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具体来说把学生的实践活动分为:探究性实践、应用性实践、体验性实践和参与性实践四种形式。教师应注重组织形式的具體化和操作形式,以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实施的灵活形式。
3.5 建立积极有效的课程评价模式
综合实践课不适用学科课程的分数评价,必须寻找适合的保证实施质量的评价方式。具体来说需要从教师的课程设计、实施,学生的参与、成长、发展着眼。教师角度包括从“实施的目标、设计、组织、效果”四个方面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实施目标要注重以三维目标为本,看是否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来评价;实施设计要注重设计的主题价值、活动参与形式的广泛性、设计取材是否简洁合理安全、活动时间安排科学有效来评价;实施的组织应该从教师的启迪引入、实施中的有效推进、活动中的灵活引导以及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来进行评价;实施的效果可以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践操作的程度、交流沟通程度以及展示作品的质量等几方面来进行。学生角度要做到课上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课上评价即在教师公正、平等的基础上,及时让学生有效了解自己参与中的优缺点,适时调整,以促进其提高和成长;期末评价即在每学期末通过自评、小组互评等形式对每个学生给予客观公正、全面具体的综合考评。
3.6 建立全面的硬件保障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课常态化实施需要在硬件资源上予以充分保障,校外的街道社区、公司企业、青少年活动中心、实践教育基地,校内的文体科技活动室、图书馆、实验室等都是给学生们提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升素质、能力的必备场所。
参考文献
[1] 熊斯曼.构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制度保障体系[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5).
[2] 李影.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的指导策略[J].综合实践活动,2011(1).
[3] 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期研究述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0,11(3).
[4] 郑晓燕.略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J].教学月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