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文从激发学生主动质疑和培养质疑习惯入手,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14-01
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学生主动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支点。“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 营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质疑
“学贵有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求新知的开始。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老师不能以讲代问,搞“一言堂”,切忌填鸭式教学,要走到学生中间,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主动与同学、教师交流质疑,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中,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敢于质疑,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如教《草船借箭》一文,初读课文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心术不正,他不是‘借箭’,分明是‘骗箭’!”在学习“借箭”这一重点部分时,还有学生提出“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呢?”等质量较高的问题,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一统天下的局面,朝着主动质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改写如果曹操用火箭后的故事发展。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敢说,敢问,还使学生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要让学生主动质疑,还需要老师真诚、热情的鼓励,促使学生乐问。小学生的问题往往显得“幼稚、走题”,表达不清等,当学生学习遇到难点或疑惑时,老师要以真诚之心相待,呵护、支持和鼓励学生的发问精神,尤其是他们有问题向老师提问后切不可马虎应对,或一口回绝,或不了了之,更不能鄙视嘲笑,即使无关课文问题也不能冷淡处理,要告知学生以后予以解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勇于参与,乐于发问。
同时,对于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大胆发问,创新思维的种子便会扼杀。如学习《狐狸和乌鸦》有的学生从狐狸是如何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来理解这一寓言:狐狸虽然狡猾,但正体现了它的聪明,当它遇到困难时能想出办法来解决,说明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这是很有独创性的见解,教师对这个发“怪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肯定。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尤其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新颖思维,应用赞扬的话语热情鼓励,这样学生创新欲望的火苗就会借着教师鼓励的春风越烧越旺,逐步形成勇于创新的良好课堂气氛。
学生敢问乐问,老师善于鼓励,激发学生主动质疑,学生的创新意识便会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会更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識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2 开拓思路,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常言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预习环节可重点抓住题目质疑。题目往往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或主题,教这些课文时,引导学生预习要从题目入手,抓题目质疑,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我布置学生预习《将相和》一文,要求从题目中找出“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答案,增强了学习的兴趣。长期下来,学生的质疑习惯将会慢慢形成。
如教学中可抓重点难点质疑。首先可抓住重点词语,如学习《狐假虎威》中的第二节时指导学生问:这一节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学生很快就找到“骨碌一转、扯着嗓子”等词语,当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狐狸的狡猾、心虚。其次,可紧扣重难点内容质疑,紧扣重难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用系统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教学《鲁滨孙造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鲁滨孙坚韧不拔、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设计对文章第八自然段“造船”这一精彩片断进行重点学习,引导学生围绕树干大、花时长、劳动苦中的几组数字进行质疑,反复阅读文段,激发出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有效地突破难点。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中,有意识指导学生从课文情节、与主题有关的内容、与文本有关的问题等方面发问,打开学生的质疑思路,对于养成学生质疑习惯大有帮助。
3 延伸课堂,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语文实践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须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如教学《鲁滨孙造船》时,在学生理解第八自然段鲁滨孙怎样造船这一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质疑:鲁滨孙造船前是怎样想的?说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一石激起千重浪”。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质疑欲望,走进文本寻求答案。学生从第五自然段“我觉得这不但可能,而且很容易做到。”体会到鲁滨孙对造船很有信心,体会到鲁滨孙是一个做事充满信心的人。学生从第六自然段“假如这些工作全部完成后,小船仍不得不留在原地而无法下水,那对我又有什么用处呢?”这个反问句体会到鲁滨孙对船不能下水的担心,体会到他是一个做事考虑周全的人。正是通过质疑,让学生走进鲁滨孙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不拔的乐观的生活态度,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鲁滨孙造船》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质疑:你如何用现代的机械设备,帮助他的船下水?船下水后,鲁滨孙后来会怎么样……以此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并在表现中逐步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在校内创办演讲比赛、进行剪贴报展、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访问等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总之,创新是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让我们从“质疑”这里起航,扬起创新的风帆,呈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质疑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14-01
新课程教学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学生主动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支点。“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 营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质疑
“学贵有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求新知的开始。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建立平等师生关系,老师不能以讲代问,搞“一言堂”,切忌填鸭式教学,要走到学生中间,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主动与同学、教师交流质疑,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中,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敢于质疑,是开启创新思维的钥匙。如教《草船借箭》一文,初读课文后,学生质疑:“我觉得诸葛亮心术不正,他不是‘借箭’,分明是‘骗箭’!”在学习“借箭”这一重点部分时,还有学生提出“曹操为什么不用火箭呢?”等质量较高的问题,打破了传统的师问生答,一统天下的局面,朝着主动质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改写如果曹操用火箭后的故事发展。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敢说,敢问,还使学生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要让学生主动质疑,还需要老师真诚、热情的鼓励,促使学生乐问。小学生的问题往往显得“幼稚、走题”,表达不清等,当学生学习遇到难点或疑惑时,老师要以真诚之心相待,呵护、支持和鼓励学生的发问精神,尤其是他们有问题向老师提问后切不可马虎应对,或一口回绝,或不了了之,更不能鄙视嘲笑,即使无关课文问题也不能冷淡处理,要告知学生以后予以解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勇于参与,乐于发问。
同时,对于常发“怪问”的学生不仅一般教师不喜欢,同学也易产生反感,认为是“出风头”,如果不鼓励这种学生大胆发问,创新思维的种子便会扼杀。如学习《狐狸和乌鸦》有的学生从狐狸是如何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来理解这一寓言:狐狸虽然狡猾,但正体现了它的聪明,当它遇到困难时能想出办法来解决,说明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这是很有独创性的见解,教师对这个发“怪问”的学生要给予充分肯定。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怪问”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尤其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新颖思维,应用赞扬的话语热情鼓励,这样学生创新欲望的火苗就会借着教师鼓励的春风越烧越旺,逐步形成勇于创新的良好课堂气氛。
学生敢问乐问,老师善于鼓励,激发学生主动质疑,学生的创新意识便会不断强化。在课堂上,学生会更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識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2 开拓思路,培养学生质疑习惯
常言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预习环节可重点抓住题目质疑。题目往往揭示了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或主题,教这些课文时,引导学生预习要从题目入手,抓题目质疑,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我布置学生预习《将相和》一文,要求从题目中找出“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答案,增强了学习的兴趣。长期下来,学生的质疑习惯将会慢慢形成。
如教学中可抓重点难点质疑。首先可抓住重点词语,如学习《狐假虎威》中的第二节时指导学生问:这一节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学生很快就找到“骨碌一转、扯着嗓子”等词语,当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狐狸的狡猾、心虚。其次,可紧扣重难点内容质疑,紧扣重难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用系统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教学《鲁滨孙造船》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鲁滨孙坚韧不拔、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设计对文章第八自然段“造船”这一精彩片断进行重点学习,引导学生围绕树干大、花时长、劳动苦中的几组数字进行质疑,反复阅读文段,激发出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有效地突破难点。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就“水到渠成”了。
在教学中,有意识指导学生从课文情节、与主题有关的内容、与文本有关的问题等方面发问,打开学生的质疑思路,对于养成学生质疑习惯大有帮助。
3 延伸课堂,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语文实践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须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如教学《鲁滨孙造船》时,在学生理解第八自然段鲁滨孙怎样造船这一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质疑:鲁滨孙造船前是怎样想的?说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一石激起千重浪”。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质疑欲望,走进文本寻求答案。学生从第五自然段“我觉得这不但可能,而且很容易做到。”体会到鲁滨孙对造船很有信心,体会到鲁滨孙是一个做事充满信心的人。学生从第六自然段“假如这些工作全部完成后,小船仍不得不留在原地而无法下水,那对我又有什么用处呢?”这个反问句体会到鲁滨孙对船不能下水的担心,体会到他是一个做事考虑周全的人。正是通过质疑,让学生走进鲁滨孙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不拔的乐观的生活态度,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鲁滨孙造船》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质疑:你如何用现代的机械设备,帮助他的船下水?船下水后,鲁滨孙后来会怎么样……以此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并在表现中逐步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在校内创办演讲比赛、进行剪贴报展、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访问等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总之,创新是教育教学永恒的主题。让我们从“质疑”这里起航,扬起创新的风帆,呈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