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的。语言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尴尬境地:理论上的被重视和实际上的被忽视。其直接结果便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欠缺:面对具体的语言材料缺乏敏锐的感觉,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没能将它与其他领域作广泛的交流。
我们说,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然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活场景,因而在教学中,应将语言教学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到与之相关的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培养语言的理解能力
学习语言,首先要掌握汉语的有关知识。汉语知识的教学方法通常有两种:静态教学和动态教学。静态教学是指以没有进入交际活动的语言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语言结构本身进行静态的分析;动态的语言教学则是指以进入交际活动的语言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语言结构及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动态的分析。前者研究语言结构的组合及格式,后者研究语言结构的使用及功能。传统的语言教学比较侧重于对语言现象的静态分析,讲分类、讲划界、讲格式等,导致语言教学脱离语言的实际应用。
实际上,语言总是和一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语境既对语言单位的选择具有制约作用,同时又赋予语言单位以特定的含义。以词语为例,语境对词语有四种功能:确定功能、补足功能、选择功能、生成功能。有了一定的语境,原先呈现多义的词语便被确定了意义;有了一定的语境,就可以在上下文中省略部分成分;有了一定的语境,有时可以选择词语的超常规搭配,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有了一定的语境,可以使词语产生字面意义以外的隐含语义。总之,词语同语境结合,才能表达具体的思想、感情。当然,动态的语言考察必须建立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之上,应该将静态的语言学习和动态的考察相结合。例如,教学各种句式,首先要讲清各种句式的结构特点及它们的表意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定语境,正确使用相应的句式,这样将语言知识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一起,把语言教学扩大到语用的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
二、语言和文化相结合,提高语言理解的层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往往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说过:“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所以,在语言教学中,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民族的文化,从更深层次上了解民族的语言,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层次。首先拿“汉字”来说,作为汉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结构的重心居正、不偏不倚是汉民族中正平和的美学原则的体现;汉字书写过程中的既讲究顺序、又不能因先写而占据其他部件位置的互让规律,是汉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伦秩序的体现;汉字的造字系统是人们思维系统的逐步完善的反映。对汉字构造所蕴涵的严密、系统的思维模式的认识,可以为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供条件;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的形义之间的联系为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提供了材料。其次从句法结构来看,语言的句法结构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主要载体,两者互相适应,互为表里,思维方式制约着句法结构的表现形式。我们说,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是重意念、重意在言外,反映到句法结构上就是结构的“意合”,这和西方语言的重结构形式的特点有着明显的不同。此外,汉语句子常常省略主语体现的不重本体的思维方式,在语序的排列中从已知到未知、从大到小的思维习惯等等,这一切既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又形成了我们民族语言的特点,在教学中,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能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民族语言的特点。
三、语言和生活相联系,培养对语言现象的研究能力
语言总是与社会共变的,我们从语言的变化中可以探索社会生活的奥秘。尤其是跟社会关系最密切的词语,更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例如,市场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对于在市场打拼的人来说,苦点累点都没什么,最怕的就是机会不均等,“竞争上岗”便应运而生,成为人才市场最通用的原则;“跳槽”一词最初使用时也许略带贬义,但现在却变得越来越时尚,重新择业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在不经意间,生活中冒出了许多新词,它浓缩着社会前进的步伐,折射出百姓的新生活。“网友”、“网虫”、“网吧”、“宽带”、“电子商务”等网络新词折射出人们生活的网络化;“地价”、“房展”、“期房”、“物业”、“楼盘”、“楼市”等新词反映了房地产业的规范化;“双层大巴”、“空调大巴”、“旅游大巴”、“电动自行车”、“跑车”、“私家车”等新词说明了人们出行的便捷化;“假日经济”、“黄金周”、“数码相机”、“蹦迪”、“大片”等新词告诉人们一向生活拘谨的中国人如今不但讲究“玩”了,而且追求娱乐的个性化了。新词的背后,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旋律,映射出人们更加富裕安康的新生活。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捕捉新的语言信息,透过语言去关注社会生活,把语言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并进而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
我们说,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然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活场景,因而在教学中,应将语言教学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到与之相关的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培养语言的理解能力
学习语言,首先要掌握汉语的有关知识。汉语知识的教学方法通常有两种:静态教学和动态教学。静态教学是指以没有进入交际活动的语言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语言结构本身进行静态的分析;动态的语言教学则是指以进入交际活动的语言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语言结构及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动态的分析。前者研究语言结构的组合及格式,后者研究语言结构的使用及功能。传统的语言教学比较侧重于对语言现象的静态分析,讲分类、讲划界、讲格式等,导致语言教学脱离语言的实际应用。
实际上,语言总是和一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语境既对语言单位的选择具有制约作用,同时又赋予语言单位以特定的含义。以词语为例,语境对词语有四种功能:确定功能、补足功能、选择功能、生成功能。有了一定的语境,原先呈现多义的词语便被确定了意义;有了一定的语境,就可以在上下文中省略部分成分;有了一定的语境,有时可以选择词语的超常规搭配,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有了一定的语境,可以使词语产生字面意义以外的隐含语义。总之,词语同语境结合,才能表达具体的思想、感情。当然,动态的语言考察必须建立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之上,应该将静态的语言学习和动态的考察相结合。例如,教学各种句式,首先要讲清各种句式的结构特点及它们的表意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定语境,正确使用相应的句式,这样将语言知识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一起,把语言教学扩大到语用的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
二、语言和文化相结合,提高语言理解的层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往往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说过:“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所以,在语言教学中,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民族的文化,从更深层次上了解民族的语言,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层次。首先拿“汉字”来说,作为汉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结构的重心居正、不偏不倚是汉民族中正平和的美学原则的体现;汉字书写过程中的既讲究顺序、又不能因先写而占据其他部件位置的互让规律,是汉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伦秩序的体现;汉字的造字系统是人们思维系统的逐步完善的反映。对汉字构造所蕴涵的严密、系统的思维模式的认识,可以为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供条件;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的形义之间的联系为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提供了材料。其次从句法结构来看,语言的句法结构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主要载体,两者互相适应,互为表里,思维方式制约着句法结构的表现形式。我们说,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是重意念、重意在言外,反映到句法结构上就是结构的“意合”,这和西方语言的重结构形式的特点有着明显的不同。此外,汉语句子常常省略主语体现的不重本体的思维方式,在语序的排列中从已知到未知、从大到小的思维习惯等等,这一切既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又形成了我们民族语言的特点,在教学中,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能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民族语言的特点。
三、语言和生活相联系,培养对语言现象的研究能力
语言总是与社会共变的,我们从语言的变化中可以探索社会生活的奥秘。尤其是跟社会关系最密切的词语,更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例如,市场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对于在市场打拼的人来说,苦点累点都没什么,最怕的就是机会不均等,“竞争上岗”便应运而生,成为人才市场最通用的原则;“跳槽”一词最初使用时也许略带贬义,但现在却变得越来越时尚,重新择业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在不经意间,生活中冒出了许多新词,它浓缩着社会前进的步伐,折射出百姓的新生活。“网友”、“网虫”、“网吧”、“宽带”、“电子商务”等网络新词折射出人们生活的网络化;“地价”、“房展”、“期房”、“物业”、“楼盘”、“楼市”等新词反映了房地产业的规范化;“双层大巴”、“空调大巴”、“旅游大巴”、“电动自行车”、“跑车”、“私家车”等新词说明了人们出行的便捷化;“假日经济”、“黄金周”、“数码相机”、“蹦迪”、“大片”等新词告诉人们一向生活拘谨的中国人如今不但讲究“玩”了,而且追求娱乐的个性化了。新词的背后,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旋律,映射出人们更加富裕安康的新生活。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捕捉新的语言信息,透过语言去关注社会生活,把语言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并进而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