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808289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的。语言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尴尬境地:理论上的被重视和实际上的被忽视。其直接结果便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欠缺:面对具体的语言材料缺乏敏锐的感觉,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没能将它与其他领域作广泛的交流。
  我们说,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然不能脱离具体的生活场景,因而在教学中,应将语言教学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到与之相关的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培养语言的理解能力
  学习语言,首先要掌握汉语的有关知识。汉语知识的教学方法通常有两种:静态教学和动态教学。静态教学是指以没有进入交际活动的语言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语言结构本身进行静态的分析;动态的语言教学则是指以进入交际活动的语言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对语言结构及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动态的分析。前者研究语言结构的组合及格式,后者研究语言结构的使用及功能。传统的语言教学比较侧重于对语言现象的静态分析,讲分类、讲划界、讲格式等,导致语言教学脱离语言的实际应用。
  实际上,语言总是和一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语境既对语言单位的选择具有制约作用,同时又赋予语言单位以特定的含义。以词语为例,语境对词语有四种功能:确定功能、补足功能、选择功能、生成功能。有了一定的语境,原先呈现多义的词语便被确定了意义;有了一定的语境,就可以在上下文中省略部分成分;有了一定的语境,有时可以选择词语的超常规搭配,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有了一定的语境,可以使词语产生字面意义以外的隐含语义。总之,词语同语境结合,才能表达具体的思想、感情。当然,动态的语言考察必须建立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之上,应该将静态的语言学习和动态的考察相结合。例如,教学各种句式,首先要讲清各种句式的结构特点及它们的表意功能,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定语境,正确使用相应的句式,这样将语言知识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一起,把语言教学扩大到语用的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
  二、语言和文化相结合,提高语言理解的层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往往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说过:“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所以,在语言教学中,把语言和文化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民族的文化,从更深层次上了解民族的语言,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层次。首先拿“汉字”来说,作为汉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结构的重心居正、不偏不倚是汉民族中正平和的美学原则的体现;汉字书写过程中的既讲究顺序、又不能因先写而占据其他部件位置的互让规律,是汉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伦秩序的体现;汉字的造字系统是人们思维系统的逐步完善的反映。对汉字构造所蕴涵的严密、系统的思维模式的认识,可以为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供条件;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的形义之间的联系为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提供了材料。其次从句法结构来看,语言的句法结构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主要载体,两者互相适应,互为表里,思维方式制约着句法结构的表现形式。我们说,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是重意念、重意在言外,反映到句法结构上就是结构的“意合”,这和西方语言的重结构形式的特点有着明显的不同。此外,汉语句子常常省略主语体现的不重本体的思维方式,在语序的排列中从已知到未知、从大到小的思维习惯等等,这一切既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又形成了我们民族语言的特点,在教学中,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能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民族语言的特点。
  三、语言和生活相联系,培养对语言现象的研究能力
  语言总是与社会共变的,我们从语言的变化中可以探索社会生活的奥秘。尤其是跟社会关系最密切的词语,更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例如,市场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对于在市场打拼的人来说,苦点累点都没什么,最怕的就是机会不均等,“竞争上岗”便应运而生,成为人才市场最通用的原则;“跳槽”一词最初使用时也许略带贬义,但现在却变得越来越时尚,重新择业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在不经意间,生活中冒出了许多新词,它浓缩着社会前进的步伐,折射出百姓的新生活。“网友”、“网虫”、“网吧”、“宽带”、“电子商务”等网络新词折射出人们生活的网络化;“地价”、“房展”、“期房”、“物业”、“楼盘”、“楼市”等新词反映了房地产业的规范化;“双层大巴”、“空调大巴”、“旅游大巴”、“电动自行车”、“跑车”、“私家车”等新词说明了人们出行的便捷化;“假日经济”、“黄金周”、“数码相机”、“蹦迪”、“大片”等新词告诉人们一向生活拘谨的中国人如今不但讲究“玩”了,而且追求娱乐的个性化了。新词的背后,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旋律,映射出人们更加富裕安康的新生活。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捕捉新的语言信息,透过语言去关注社会生活,把语言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并进而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
其他文献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古代优秀文化的精华所在。优秀的古典诗词更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而千古流传。中小学加强诗词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多读古诗词,还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然而在现行的中小学教材中,由于内容的限制,所选的诗词虽是精品但数量有限,
期刊
近年来,贵阳市初中语文升学考试试卷中一道常规题“诗歌赏析”很受重视,并且在阅读考查中也有文学作品鉴赏题,这与课标要求是吻合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两次提到“鉴赏”一词:“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品。”  课标在“鉴赏”前加了“初步”作为定语,考虑到初中学生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不仅仅是提法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观念上的改变,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口语交际能力是听话说话的发展,与听说训练不同,它不仅要求训练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在口语交流中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达意等综合能力和基本素养。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期刊
“大语文”的教学观主张“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语文学习不仅仅在课堂在学校,家庭、书店、街头,游戏、影视、聊天……时时处处都有语文,时时处处可学语文。科学地设计语文作业,让语文作业接接“地气”,语文学习就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每个新学年开始不久就是教师节,我一直尝试把这个重要的校园节日与语文学习对接。起初的作业是要求学生给自己的小学老师写一封信,但是书信是很私密的,搞不清学生写
期刊
不论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用第三人称,不论是用顺叙、插叙或是倒叙,叙述的基本要求都是一样的,即要把一件事的始末,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终结,交待得清清楚楚。其线索要明朗,事件的发展变化也要在情理之中。古文中的记叙,以简明称著,司马迁、罗贯中等作家,都是这方面的大师。这里就古文记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作一些整合和评鉴。  一、注重选材  秦代末年的项羽,是一个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一生的经历,涉及到军事、政治、外
期刊
在七—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题,无论是平时的检测还是初中升学考试试题中均占25%左右的分值。怎样才能快速解答好现代文阅读题,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提高解题效率。  第一、 再现文体概念,理清文体知识,弄清现代文阅读题的出题点。解题前再现大脑内储存的知识点、出题点是解答好这类问题的首要一步。七-九年级现代文体从表达方式上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
期刊
那天去听一位稍有名气的语文老师讲课,讲的课文是《七颗钻石》。讲课过程是这样的:老师先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看了十几张大地干旱至极,人们急需要水的幻灯片。然后老师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罐教具,依照课文简单演示了水罐的变化过程就总结了课文。而且结论是女孩如何感恩,如何有爱心终于感动了上天,使水罐源源不断流出清水。然后花了大量时间教学生唱了一支歌——《感恩的心》。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也很热闹。课结束后博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自我倾诉的过程。然而,在初中的记叙文写作中,一些学生常常忽视写作方法,也有一些学生虽然想用写作方法,但写作方法有哪些,怎么用,却茫然而困惑。  一、写作技法有哪些  写作技法多得数不胜数,浩如烟海。它是一个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地被创造出来,并永远被创造下去,没有止境的东西。  常用的技法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期刊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篇章文质兼美,具有很高的美学鉴赏价值。我们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美,挖掘美、体验美呢?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学作品的必由之径。我们提倡反复、多样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美、体验美,提高审美能力。  一、 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获得美感。  诵读一定要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首先,结合具体文章,把握其感情基调。其次,教师范读,感染并激发学生。
期刊
多年前的一个教师节,我收到了一张贺卡和一个小礼物。这是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给我邮寄来的。在随卡片寄来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往事历历在目,在我最最困难的时候,您的关心和爱护让我感动,让我冰封的内心融化,我不知用什么样的话语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之情……现在所有的路都要靠自己走过,只希望自己以后的路能走的正,步伐迈地坚定有力。”  读着这些真诚的话语,我的鼻子有点酸,眼睛也渐渐模糊了。我的眼前禁不住又浮现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