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背景下,导学案模式应运而生。导学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而与传统教案相区别。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在教学与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将以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为例,探讨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制及在编制过程中所存在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导学案 自主学习 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82-01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背景下,導学案模式应运而生。导学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而与传统教案相区别。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在教学与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将以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为例,探讨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制及在编制过程中所存在的几点问题。
1 导学案编制的基本框架
一份完整的导学案的基本框架是: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指导、知识链接、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练习巩固、总结反馈。以《湖心亭看雪》为例,笔者将本课导学案设计为以下模式。
1.1 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笔者认为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其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疏通全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其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与掌握文章中运用的白描手法:体会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艺术特色。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的态度。另外笔者认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应是学习与掌握文章中运用的白描手法,而学习的难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指导学习方法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适当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本课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可提供以下学习方法:(1)充分预习课文,使用工具书查阅不懂字词,疏通全文大意。(2)课堂上交流部分自主学习成果,相互补充。
1.3 知识链接
在语文导学案的编制中,教师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链接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本篇《湖心亭看雪》中可提供给学生以下相关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张岱(1591—1679),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人,侨寓杭州。明末清初文学家明王朝覆灭后,他消极避世,隐居于浙江山中,一心从事著述,尤以散文著称。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时时流露出明亡后怀旧感伤的情绪,于追忆往昔之繁华中流露对亡明的缅怀。文笔清新干练,富于诗意。著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2)湖心亭简介: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环抱,青山遥峙,水色山光一片,正是西湖赏景的好地方,因此,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1.4 自主学习
导学案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参与,因此,保证学生预习时间的充分性是必要的。另外在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设置客观性问题,而主观性的问题更多应该放到课堂的合作探究中来完成。基于笔者认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块中可设置以下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
崇祯( ) 更定( ) 毳衣( ) 一芥( )
沆砀( ) 雾凇( ) 强饮( ) 喃喃(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人鸟声俱绝( ) 是日更定( ) 余拏一小船( ) 拥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上下一白( ) 焉得更有此人( ) 强饮三大白而别( )
莫说相公痴( ) 客此( )
(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章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的句子是( )
②文章中描写具体的雪景的句子是( )
1.5 小组合作
结合课文的注释翻译课文,疑难句做出相应标记并在小组内部提出进行讨论。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6 问题探究
(1)文章中的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细细品味它的美,并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此类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请问这是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否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相矛盾?
(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
(4)请问作者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吗?
1.7 练习巩固
辨析多义词:
(1)是:①是日更定矣( ) (2)一:①余挐一小舟( )
②是金陵人( ) ②上下一白( )
(3)白:①上下一白( ) (4)更:①是日更定矣( )
②余强饮三大白( )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文章运用了白描手法描写景色,这种手法是否在之前学过的课文中遇到过,如有请你适当举例。
搜集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句,并写出其作者与出处。
1.8 总结反馈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运用了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世界,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也有偶遇知音的欣喜。
2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第一,如何在统一的基础上体现设计者的个性。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有着一定的标准,但是导学案又是个人智慧的体现,因此如何将坚持统一标准与体现教师的个性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导学案实施基础是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其自学能力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得导学案面向全体学生也是值得探讨的。第三,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教师把导学案当成是练习题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问题设计层级较为混乱,造成学习目标落实不当。
参考文献
[1] 王益辉.“导学案”之思与辩[J].教育科学论坛,2011(9).
[2] 管开全,吴佑波.打造高效课堂的法宝—— 导学案[J].现代阅读,2011(10).
关键词:导学案 自主学习 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82-01
在《新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背景下,導学案模式应运而生。导学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而与传统教案相区别。一份优秀的导学案在教学与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将以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为例,探讨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制及在编制过程中所存在的几点问题。
1 导学案编制的基本框架
一份完整的导学案的基本框架是: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指导、知识链接、自主学习、问题探究、练习巩固、总结反馈。以《湖心亭看雪》为例,笔者将本课导学案设计为以下模式。
1.1 确定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笔者认为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其一,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疏通全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其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与掌握文章中运用的白描手法:体会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艺术特色。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的态度。另外笔者认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应是学习与掌握文章中运用的白描手法,而学习的难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指导学习方法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适当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本课导学案设计过程中可提供以下学习方法:(1)充分预习课文,使用工具书查阅不懂字词,疏通全文大意。(2)课堂上交流部分自主学习成果,相互补充。
1.3 知识链接
在语文导学案的编制中,教师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链接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本篇《湖心亭看雪》中可提供给学生以下相关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张岱(1591—1679),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人,侨寓杭州。明末清初文学家明王朝覆灭后,他消极避世,隐居于浙江山中,一心从事著述,尤以散文著称。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时时流露出明亡后怀旧感伤的情绪,于追忆往昔之繁华中流露对亡明的缅怀。文笔清新干练,富于诗意。著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
(2)湖心亭简介: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环抱,青山遥峙,水色山光一片,正是西湖赏景的好地方,因此,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1.4 自主学习
导学案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参与,因此,保证学生预习时间的充分性是必要的。另外在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设置客观性问题,而主观性的问题更多应该放到课堂的合作探究中来完成。基于笔者认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块中可设置以下问题。
(1)给加点字注音:
崇祯( ) 更定( ) 毳衣( ) 一芥( )
沆砀( ) 雾凇( ) 强饮( ) 喃喃(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人鸟声俱绝( ) 是日更定( ) 余拏一小船( ) 拥毳衣炉火( )
雾凇沆砀( ) 上下一白( ) 焉得更有此人( ) 强饮三大白而别( )
莫说相公痴( ) 客此( )
(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章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的句子是( )
②文章中描写具体的雪景的句子是( )
1.5 小组合作
结合课文的注释翻译课文,疑难句做出相应标记并在小组内部提出进行讨论。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6 问题探究
(1)文章中的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细细品味它的美,并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此类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请问这是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法?“独往湖心亭看雪”是否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相矛盾?
(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
(4)请问作者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吗?
1.7 练习巩固
辨析多义词:
(1)是:①是日更定矣( ) (2)一:①余挐一小舟( )
②是金陵人( ) ②上下一白( )
(3)白:①上下一白( ) (4)更:①是日更定矣( )
②余强饮三大白( )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文章运用了白描手法描写景色,这种手法是否在之前学过的课文中遇到过,如有请你适当举例。
搜集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句,并写出其作者与出处。
1.8 总结反馈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运用了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世界,流露出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独自赏雪的孤寂,也有偶遇知音的欣喜。
2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第一,如何在统一的基础上体现设计者的个性。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有着一定的标准,但是导学案又是个人智慧的体现,因此如何将坚持统一标准与体现教师的个性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导学案实施基础是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其自学能力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得导学案面向全体学生也是值得探讨的。第三,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但是在教学中也存在不少教师把导学案当成是练习题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问题设计层级较为混乱,造成学习目标落实不当。
参考文献
[1] 王益辉.“导学案”之思与辩[J].教育科学论坛,2011(9).
[2] 管开全,吴佑波.打造高效课堂的法宝—— 导学案[J].现代阅读,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