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季老师,您在小升初培训方面有多年的经验,对于当前最引人注意的“占坑”现象,社会各界褒贬不一,您对此持何态度?
季民: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媒体都在批判“占坑班”,我先不作评判,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占坑班产生的缘由和本质意义。“占坑”现象的根源是好学校都需要招收优秀学生,而优秀学生都希望选择理想学校,这是一种长期且必然存在的双方需求。而我们教育政策的现状是要求学生通过就近、派位或推优等方式入学,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择校需求,也限制了好学校对优秀生源的吸引。而且近年来小升初择校政策日益趋紧,学生与学校都处在紧张慌乱、盲目无措的状态中,这反而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择校和择生的需求。那什么途径才能使得双方需求在政策缓和或允许时快速对接,只有一个好办法,学生在目标校占住待选位置,学校尽量通过阶段培训进行择优筛选,这应该就是社会上盛传的“占坑班”。
社会上把仁华学校作为最大的“坑班”,关于这点,我想多说几句。1996年起我就在仁华学校执教,并参与相关教学教研工作。我很了解仁华的办学理念和职业操守。1985年它由中国科学院华罗庚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创办,是经国家正式批准选拔超常儿童进行素质培养的实验基地,为人大附中输送了很多优质生源,近年来人大附中成绩迅速发展也得益于此。也正因如此,很多学校开始效仿、跟风,而且把仁华作为挡箭牌,一旦政策趋紧,矛头会先指向仁华。慢慢地大家就把仁华当成了最大的“占坑班”。事实上这是一个明显的概念错误,仁华与“占坑班”从政策源头、设立宗旨上都是不同的,这就有点像现在流行的“知识产权”与“山寨侵袭”,大部分人只看到表面现象与短期结果。
从隶属关系来讲,由于受到政策限制,“占坑班”只是各个中学的校外附属机构或是有连带关系的机构,基本上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它们和一般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现在很多民办培训机构声称自己能向多个学校推荐学生,是“万能坑”。这个概念看似不错,但其中有很多问题,第一,社会机构是赢利性单位,公办校是非赢利性单位,政策严禁双方挂钩,以避免影响教育公平、公正;第二,自有的“坑班”已经为学校留住了一大批供选生源,再从民办机构选择会破坏自己“坑班”学生的利益,所以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第三,社会机构向各校推荐学生也要通过学校考试或者参与“坑班”培训。综合上述几点,可以看出“万能坑”并不靠谱或者说还不成熟,只是暂时给人心理慰藉的一个美丽传说。
《中国教师》:您觉得“占坑班”应该存在么?花费大不大,会不会有违教育公平?
季民:我认为,“占坑”现象应该合理调控而不是盲目打压取缔,要以合理满足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为目的,而不要扼杀双方需求。扼杀会引起更大的问题,要从政策方面给学生明确指引,让学生心理定位更平衡。另外政策要给出空间,学校要做到提高培训质量和选拔的公开公正公平性,明确招生步骤。作为学生和家长一定要合理规划,保持良好心态,不要盲目跟风。在社会现象与政策的矛盾之间,三方都应该各退一步。
“占坑”花钱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家长最介意的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从投入到成功之间不确定的因素太多,难以把握。但是“占坑”终究是一个相对靠谱的升学渠道、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如果去靠关系、比砸钱,有多少家长有这样的关系,有这样的财力呢?所以,如果没有合理的政策出台,盲目取缔“占坑班”,割裂了好学生与好学校之间的双选渠道,势必导致家长心情更紧张、行为更疯狂,从而也会滋生更多的新名目。这就应了一句话“有了占坑班,家长苦,没有占坑班,家长更苦”!
同时,这就引出了根本的问题,教育资源是否能够达到均衡化。小升初虽然实行了派位、推优,但是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基础设施良莠不齐,家长和学生心理不平衡,这样教育均衡化很难推进下去。而且发展教育资源均衡化,绝不是通过打压好学校来向下均衡,而是应该把中、低水平的学校向上均衡。除了投入硬件设备,更多的要在师资、教学管理、教学理念上下大工夫,虚心向高水平学校学习,借鉴好的办学经验,缩短与优质校的差距。或者让好学校接管薄弱校,发展分校建设。同时在派位的基础上多一些双向选择,家长和学生在派位选择上对学校有信心,选择自由度大一些,也就没必要让孩子到处去“占坑”。学校方面则用更多的办学特色去吸引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样良性循环也就开始了,“占坑”现象自然就消除了。
《中国教师》:网上有个很著名的“占坑”论坛,里面有家长一封信,哭诉孩子“占坑”的辛苦,孩子甚至谈到了自杀,您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
季民:我遇到过很多对“占坑班”苦不堪言的家长和学生,在平和分析小升初现状之余,家长也承认这里面有点“自找”的因素。因为理论上每个孩子都可以遵循政策派位入学,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的重要保障,没有人会抛弃您的孩子不管。然而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又不错,催生了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更高的追求。人又或多或少会有点攀比心理,现阶段吃、穿、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心理,那么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便会成为目光的焦点,这种心理符合中国人“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
我们还有一句老话“不患寡,患不均”,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掉队,这一点要比吃、穿重要得多,甚至要强于自己的事业。但孩子是一个独立体,可以接受合理规划,却不应该被家长强行摆布。尤其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我们不能“逼子成龙”,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择校,心理和能力不提高而强行择校,孩子最终也会迫于压力被淘汰。所以家长在哭诉的过程中,也要分析自身问题,理性对待小升初。要知道,学习不只是为了小升初,小升初在长期的学习历程中只是一个换乘站。
《中国教师》:在这个论坛上,还有的家长埋怨“占坑班”也分“金坑”“银坑”“粪坑”,实际的培训效果良莠不齐。您觉得“坑班”只是用来“占”的,还是说学生可以真正学到知识?
季民:真正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学校里学的是校本基础知识,课外培训更多是超前知识的介绍与超越思维方式的培养,那么课外培训就一定要做到超越校本,实现突破。培训机构一定要有责任心与公益心,要对得起学生对你们的信任,多一些内敛与严谨,让我们的教育与培训真正出成绩、出效果,让孩子就算考不上也有收获。只要用心,每一个“坑班”都可以成为“金坑”。
如果从选学生比例的角度来讲,既然开设了“坑班”,就一定要给出比较明确的比例,在筛选的进程中也让家长、学生心里有数。不管“金坑”“银坑”,正大光明就是“好坑”。
当然,家长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影响“坑班”的效果,如果大家很珍惜“坑班”的课程,多关注教学质量,而不是功利地看重名额,我相信培训机构会加倍用心进行教学改革。换言之家长只考虑占位,一下子占三四个坑,孩子像赶场一样疲惫不堪,上课效果可想而知。这同样也影响了老师和培训机构的热情,久而久之就变成糊弄了事的恶性循环。
同时舆论导向也是这个恶性循环中的助推剂。有些“坑班”架不住下面举报、上面检查,三天两头停课,弄得学生学习没有连贯性,学校的教学安排也被打乱,选拔节奏受到影响。考试突然就来了,学生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结果更不稳定,家长怨声载道,对于真心想学习的孩子更是伤害不轻。
《中国教师》:有的学生可能二年级就去“占坑”了,您觉得这么早有必要么?
季民:基本上没有那么低年级的“坑班”概念,低年级学生一定以培养兴趣为主,这个时候不需要占任何坑,甚至选择培训班也不要太多,对于孩子思维习惯的早期塑性是不利的。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是从三、四年级开始的,五、六年级是重点突破阶段,也是“占坑班”主要考查成绩的阶段。合理的早期培养还是比较重要的,很多家长到了五、六年级才开始意识到升学的严峻性,这时候学习肯定是功利心较重的。逼急了一下上好多培训班,会有一定快速效果,但是对承受能力不足的学生伤害性也比较大。其实如果有了良性指导,家长和孩子选学校的目标也可以更明确,占一、两个足以。比方说家远的、教学理念不相符的学校就可以排除。
《中国教师》:学校点招“坑班”牛孩的时候要经过面试,面试主要看什么,证书的作用大不大?
季民:面试主要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以及基本素质,通过问答了解孩子的反应能力、性格特征等。同时学校观察学生家长的表现,通过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了解家庭教育观,校方希望吸收的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配合学校工作。
经常有人会问证书的作用,证书主要指各种考级、竞赛的获奖凭证,是学生水平的体现,可以给学生亮丽的简历再添一分色彩,但是不能完全代表学生水平。所以学校会先考察水平,再看证书。水平够了可以没有证书。水平不够,单凭证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对于考查机制不足的学校会适当参考相应证书。由于近年来各种证书的水分越来越多,所以最好的学校在这方面也是有所掂量的。
《中国教师》:看到您给我们揭示了很多“占坑班”的内幕,那作为圈内人,您觉得“占坑班”这个词形容得贴不贴切?
季民:揭示谈不上,因为现状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深刻思考与分析过。“占坑班”这个词还是挺有意思的,更形象地比喻应该是“钻洞”,大家都堵在洞口,等待按顺序钻洞。成绩好的牛孩有优先权,他们如果不钻过去或者离开,成绩稍差的学生自然就堵在后面焦急等待。
这里还有一个“坑散”的问题,每个孩子各自的占坑班都按顺序排好,最好的叫冲刺校,最差的叫保底校。保底校的offer如果早于冲刺校,他们就会继续堵在保底校洞口等着冲刺校的offer,这一般都是比较好的学生。在最好的选择出现之前,他们会一直堵在前面,殊不知后面的学生更加有苦难言。只要他们选择好了不用再堵洞口,后面的情况会大有好转。在优秀学生的群体里真正落选的并不多,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如果政策能合理指导不同层次学校的选拔节奏,就像中高考报志愿一样,“占坑”现状会缓解很多。总是限制学校点招,导致进程缓慢,最受煎熬的就是学生和家长了。
在“占坑”中,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学生可以脚踏多只船,即使和学校签了约可以不去。但学校一般不会毁约,部分被选中的牛孩“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对学校和其他学生非常不利。所以很多学校无奈中只好故意把考试时间挤在一起,让家长没有选择。
归结来归结去,政策、学校、学生甚至是培训机构,大家都很难。但是如果少一点打压,多一点调控;少一分神秘,多一分公正;少一些跟风,多一些理性;少一点忽悠,多一点指导,小升初说不定也能挺美好的。
(责任编辑:吴廖)
季民: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媒体都在批判“占坑班”,我先不作评判,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占坑班产生的缘由和本质意义。“占坑”现象的根源是好学校都需要招收优秀学生,而优秀学生都希望选择理想学校,这是一种长期且必然存在的双方需求。而我们教育政策的现状是要求学生通过就近、派位或推优等方式入学,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择校需求,也限制了好学校对优秀生源的吸引。而且近年来小升初择校政策日益趋紧,学生与学校都处在紧张慌乱、盲目无措的状态中,这反而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择校和择生的需求。那什么途径才能使得双方需求在政策缓和或允许时快速对接,只有一个好办法,学生在目标校占住待选位置,学校尽量通过阶段培训进行择优筛选,这应该就是社会上盛传的“占坑班”。
社会上把仁华学校作为最大的“坑班”,关于这点,我想多说几句。1996年起我就在仁华学校执教,并参与相关教学教研工作。我很了解仁华的办学理念和职业操守。1985年它由中国科学院华罗庚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创办,是经国家正式批准选拔超常儿童进行素质培养的实验基地,为人大附中输送了很多优质生源,近年来人大附中成绩迅速发展也得益于此。也正因如此,很多学校开始效仿、跟风,而且把仁华作为挡箭牌,一旦政策趋紧,矛头会先指向仁华。慢慢地大家就把仁华当成了最大的“占坑班”。事实上这是一个明显的概念错误,仁华与“占坑班”从政策源头、设立宗旨上都是不同的,这就有点像现在流行的“知识产权”与“山寨侵袭”,大部分人只看到表面现象与短期结果。
从隶属关系来讲,由于受到政策限制,“占坑班”只是各个中学的校外附属机构或是有连带关系的机构,基本上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它们和一般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现在很多民办培训机构声称自己能向多个学校推荐学生,是“万能坑”。这个概念看似不错,但其中有很多问题,第一,社会机构是赢利性单位,公办校是非赢利性单位,政策严禁双方挂钩,以避免影响教育公平、公正;第二,自有的“坑班”已经为学校留住了一大批供选生源,再从民办机构选择会破坏自己“坑班”学生的利益,所以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第三,社会机构向各校推荐学生也要通过学校考试或者参与“坑班”培训。综合上述几点,可以看出“万能坑”并不靠谱或者说还不成熟,只是暂时给人心理慰藉的一个美丽传说。
《中国教师》:您觉得“占坑班”应该存在么?花费大不大,会不会有违教育公平?
季民:我认为,“占坑”现象应该合理调控而不是盲目打压取缔,要以合理满足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为目的,而不要扼杀双方需求。扼杀会引起更大的问题,要从政策方面给学生明确指引,让学生心理定位更平衡。另外政策要给出空间,学校要做到提高培训质量和选拔的公开公正公平性,明确招生步骤。作为学生和家长一定要合理规划,保持良好心态,不要盲目跟风。在社会现象与政策的矛盾之间,三方都应该各退一步。
“占坑”花钱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家长最介意的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从投入到成功之间不确定的因素太多,难以把握。但是“占坑”终究是一个相对靠谱的升学渠道、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如果去靠关系、比砸钱,有多少家长有这样的关系,有这样的财力呢?所以,如果没有合理的政策出台,盲目取缔“占坑班”,割裂了好学生与好学校之间的双选渠道,势必导致家长心情更紧张、行为更疯狂,从而也会滋生更多的新名目。这就应了一句话“有了占坑班,家长苦,没有占坑班,家长更苦”!
同时,这就引出了根本的问题,教育资源是否能够达到均衡化。小升初虽然实行了派位、推优,但是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基础设施良莠不齐,家长和学生心理不平衡,这样教育均衡化很难推进下去。而且发展教育资源均衡化,绝不是通过打压好学校来向下均衡,而是应该把中、低水平的学校向上均衡。除了投入硬件设备,更多的要在师资、教学管理、教学理念上下大工夫,虚心向高水平学校学习,借鉴好的办学经验,缩短与优质校的差距。或者让好学校接管薄弱校,发展分校建设。同时在派位的基础上多一些双向选择,家长和学生在派位选择上对学校有信心,选择自由度大一些,也就没必要让孩子到处去“占坑”。学校方面则用更多的办学特色去吸引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样良性循环也就开始了,“占坑”现象自然就消除了。
《中国教师》:网上有个很著名的“占坑”论坛,里面有家长一封信,哭诉孩子“占坑”的辛苦,孩子甚至谈到了自杀,您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
季民:我遇到过很多对“占坑班”苦不堪言的家长和学生,在平和分析小升初现状之余,家长也承认这里面有点“自找”的因素。因为理论上每个孩子都可以遵循政策派位入学,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的重要保障,没有人会抛弃您的孩子不管。然而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又不错,催生了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更高的追求。人又或多或少会有点攀比心理,现阶段吃、穿、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心理,那么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便会成为目光的焦点,这种心理符合中国人“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
我们还有一句老话“不患寡,患不均”,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掉队,这一点要比吃、穿重要得多,甚至要强于自己的事业。但孩子是一个独立体,可以接受合理规划,却不应该被家长强行摆布。尤其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我们不能“逼子成龙”,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择校,心理和能力不提高而强行择校,孩子最终也会迫于压力被淘汰。所以家长在哭诉的过程中,也要分析自身问题,理性对待小升初。要知道,学习不只是为了小升初,小升初在长期的学习历程中只是一个换乘站。
《中国教师》:在这个论坛上,还有的家长埋怨“占坑班”也分“金坑”“银坑”“粪坑”,实际的培训效果良莠不齐。您觉得“坑班”只是用来“占”的,还是说学生可以真正学到知识?
季民:真正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学校里学的是校本基础知识,课外培训更多是超前知识的介绍与超越思维方式的培养,那么课外培训就一定要做到超越校本,实现突破。培训机构一定要有责任心与公益心,要对得起学生对你们的信任,多一些内敛与严谨,让我们的教育与培训真正出成绩、出效果,让孩子就算考不上也有收获。只要用心,每一个“坑班”都可以成为“金坑”。
如果从选学生比例的角度来讲,既然开设了“坑班”,就一定要给出比较明确的比例,在筛选的进程中也让家长、学生心里有数。不管“金坑”“银坑”,正大光明就是“好坑”。
当然,家长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影响“坑班”的效果,如果大家很珍惜“坑班”的课程,多关注教学质量,而不是功利地看重名额,我相信培训机构会加倍用心进行教学改革。换言之家长只考虑占位,一下子占三四个坑,孩子像赶场一样疲惫不堪,上课效果可想而知。这同样也影响了老师和培训机构的热情,久而久之就变成糊弄了事的恶性循环。
同时舆论导向也是这个恶性循环中的助推剂。有些“坑班”架不住下面举报、上面检查,三天两头停课,弄得学生学习没有连贯性,学校的教学安排也被打乱,选拔节奏受到影响。考试突然就来了,学生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结果更不稳定,家长怨声载道,对于真心想学习的孩子更是伤害不轻。
《中国教师》:有的学生可能二年级就去“占坑”了,您觉得这么早有必要么?
季民:基本上没有那么低年级的“坑班”概念,低年级学生一定以培养兴趣为主,这个时候不需要占任何坑,甚至选择培训班也不要太多,对于孩子思维习惯的早期塑性是不利的。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是从三、四年级开始的,五、六年级是重点突破阶段,也是“占坑班”主要考查成绩的阶段。合理的早期培养还是比较重要的,很多家长到了五、六年级才开始意识到升学的严峻性,这时候学习肯定是功利心较重的。逼急了一下上好多培训班,会有一定快速效果,但是对承受能力不足的学生伤害性也比较大。其实如果有了良性指导,家长和孩子选学校的目标也可以更明确,占一、两个足以。比方说家远的、教学理念不相符的学校就可以排除。
《中国教师》:学校点招“坑班”牛孩的时候要经过面试,面试主要看什么,证书的作用大不大?
季民:面试主要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以及基本素质,通过问答了解孩子的反应能力、性格特征等。同时学校观察学生家长的表现,通过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了解家庭教育观,校方希望吸收的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配合学校工作。
经常有人会问证书的作用,证书主要指各种考级、竞赛的获奖凭证,是学生水平的体现,可以给学生亮丽的简历再添一分色彩,但是不能完全代表学生水平。所以学校会先考察水平,再看证书。水平够了可以没有证书。水平不够,单凭证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对于考查机制不足的学校会适当参考相应证书。由于近年来各种证书的水分越来越多,所以最好的学校在这方面也是有所掂量的。
《中国教师》:看到您给我们揭示了很多“占坑班”的内幕,那作为圈内人,您觉得“占坑班”这个词形容得贴不贴切?
季民:揭示谈不上,因为现状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深刻思考与分析过。“占坑班”这个词还是挺有意思的,更形象地比喻应该是“钻洞”,大家都堵在洞口,等待按顺序钻洞。成绩好的牛孩有优先权,他们如果不钻过去或者离开,成绩稍差的学生自然就堵在后面焦急等待。
这里还有一个“坑散”的问题,每个孩子各自的占坑班都按顺序排好,最好的叫冲刺校,最差的叫保底校。保底校的offer如果早于冲刺校,他们就会继续堵在保底校洞口等着冲刺校的offer,这一般都是比较好的学生。在最好的选择出现之前,他们会一直堵在前面,殊不知后面的学生更加有苦难言。只要他们选择好了不用再堵洞口,后面的情况会大有好转。在优秀学生的群体里真正落选的并不多,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如果政策能合理指导不同层次学校的选拔节奏,就像中高考报志愿一样,“占坑”现状会缓解很多。总是限制学校点招,导致进程缓慢,最受煎熬的就是学生和家长了。
在“占坑”中,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学生可以脚踏多只船,即使和学校签了约可以不去。但学校一般不会毁约,部分被选中的牛孩“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对学校和其他学生非常不利。所以很多学校无奈中只好故意把考试时间挤在一起,让家长没有选择。
归结来归结去,政策、学校、学生甚至是培训机构,大家都很难。但是如果少一点打压,多一点调控;少一分神秘,多一分公正;少一些跟风,多一些理性;少一点忽悠,多一点指导,小升初说不定也能挺美好的。
(责任编辑:吴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