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坑”是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63268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季老师,您在小升初培训方面有多年的经验,对于当前最引人注意的“占坑”现象,社会各界褒贬不一,您对此持何态度?
  季民: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媒体都在批判“占坑班”,我先不作评判,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占坑班产生的缘由和本质意义。“占坑”现象的根源是好学校都需要招收优秀学生,而优秀学生都希望选择理想学校,这是一种长期且必然存在的双方需求。而我们教育政策的现状是要求学生通过就近、派位或推优等方式入学,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择校需求,也限制了好学校对优秀生源的吸引。而且近年来小升初择校政策日益趋紧,学生与学校都处在紧张慌乱、盲目无措的状态中,这反而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择校和择生的需求。那什么途径才能使得双方需求在政策缓和或允许时快速对接,只有一个好办法,学生在目标校占住待选位置,学校尽量通过阶段培训进行择优筛选,这应该就是社会上盛传的“占坑班”。
  社会上把仁华学校作为最大的“坑班”,关于这点,我想多说几句。1996年起我就在仁华学校执教,并参与相关教学教研工作。我很了解仁华的办学理念和职业操守。1985年它由中国科学院华罗庚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联合创办,是经国家正式批准选拔超常儿童进行素质培养的实验基地,为人大附中输送了很多优质生源,近年来人大附中成绩迅速发展也得益于此。也正因如此,很多学校开始效仿、跟风,而且把仁华作为挡箭牌,一旦政策趋紧,矛头会先指向仁华。慢慢地大家就把仁华当成了最大的“占坑班”。事实上这是一个明显的概念错误,仁华与“占坑班”从政策源头、设立宗旨上都是不同的,这就有点像现在流行的“知识产权”与“山寨侵袭”,大部分人只看到表面现象与短期结果。
  从隶属关系来讲,由于受到政策限制,“占坑班”只是各个中学的校外附属机构或是有连带关系的机构,基本上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它们和一般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现在很多民办培训机构声称自己能向多个学校推荐学生,是“万能坑”。这个概念看似不错,但其中有很多问题,第一,社会机构是赢利性单位,公办校是非赢利性单位,政策严禁双方挂钩,以避免影响教育公平、公正;第二,自有的“坑班”已经为学校留住了一大批供选生源,再从民办机构选择会破坏自己“坑班”学生的利益,所以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第三,社会机构向各校推荐学生也要通过学校考试或者参与“坑班”培训。综合上述几点,可以看出“万能坑”并不靠谱或者说还不成熟,只是暂时给人心理慰藉的一个美丽传说。
  《中国教师》:您觉得“占坑班”应该存在么?花费大不大,会不会有违教育公平?
  季民:我认为,“占坑”现象应该合理调控而不是盲目打压取缔,要以合理满足学生学校的双向选择为目的,而不要扼杀双方需求。扼杀会引起更大的问题,要从政策方面给学生明确指引,让学生心理定位更平衡。另外政策要给出空间,学校要做到提高培训质量和选拔的公开公正公平性,明确招生步骤。作为学生和家长一定要合理规划,保持良好心态,不要盲目跟风。在社会现象与政策的矛盾之间,三方都应该各退一步。
  “占坑”花钱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家长最介意的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从投入到成功之间不确定的因素太多,难以把握。但是“占坑”终究是一个相对靠谱的升学渠道、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如果去靠关系、比砸钱,有多少家长有这样的关系,有这样的财力呢?所以,如果没有合理的政策出台,盲目取缔“占坑班”,割裂了好学生与好学校之间的双选渠道,势必导致家长心情更紧张、行为更疯狂,从而也会滋生更多的新名目。这就应了一句话“有了占坑班,家长苦,没有占坑班,家长更苦”!
  同时,这就引出了根本的问题,教育资源是否能够达到均衡化。小升初虽然实行了派位、推优,但是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基础设施良莠不齐,家长和学生心理不平衡,这样教育均衡化很难推进下去。而且发展教育资源均衡化,绝不是通过打压好学校来向下均衡,而是应该把中、低水平的学校向上均衡。除了投入硬件设备,更多的要在师资、教学管理、教学理念上下大工夫,虚心向高水平学校学习,借鉴好的办学经验,缩短与优质校的差距。或者让好学校接管薄弱校,发展分校建设。同时在派位的基础上多一些双向选择,家长和学生在派位选择上对学校有信心,选择自由度大一些,也就没必要让孩子到处去“占坑”。学校方面则用更多的办学特色去吸引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样良性循环也就开始了,“占坑”现象自然就消除了。
  《中国教师》:网上有个很著名的“占坑”论坛,里面有家长一封信,哭诉孩子“占坑”的辛苦,孩子甚至谈到了自杀,您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
  季民:我遇到过很多对“占坑班”苦不堪言的家长和学生,在平和分析小升初现状之余,家长也承认这里面有点“自找”的因素。因为理论上每个孩子都可以遵循政策派位入学,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国家提供的重要保障,没有人会抛弃您的孩子不管。然而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又不错,催生了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更高的追求。人又或多或少会有点攀比心理,现阶段吃、穿、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心理,那么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便会成为目光的焦点,这种心理符合中国人“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
  我们还有一句老话“不患寡,患不均”,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掉队,这一点要比吃、穿重要得多,甚至要强于自己的事业。但孩子是一个独立体,可以接受合理规划,却不应该被家长强行摆布。尤其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我们不能“逼子成龙”,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择校,心理和能力不提高而强行择校,孩子最终也会迫于压力被淘汰。所以家长在哭诉的过程中,也要分析自身问题,理性对待小升初。要知道,学习不只是为了小升初,小升初在长期的学习历程中只是一个换乘站。
  《中国教师》:在这个论坛上,还有的家长埋怨“占坑班”也分“金坑”“银坑”“粪坑”,实际的培训效果良莠不齐。您觉得“坑班”只是用来“占”的,还是说学生可以真正学到知识?
  季民:真正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学校里学的是校本基础知识,课外培训更多是超前知识的介绍与超越思维方式的培养,那么课外培训就一定要做到超越校本,实现突破。培训机构一定要有责任心与公益心,要对得起学生对你们的信任,多一些内敛与严谨,让我们的教育与培训真正出成绩、出效果,让孩子就算考不上也有收获。只要用心,每一个“坑班”都可以成为“金坑”。
  如果从选学生比例的角度来讲,既然开设了“坑班”,就一定要给出比较明确的比例,在筛选的进程中也让家长、学生心里有数。不管“金坑”“银坑”,正大光明就是“好坑”。
  当然,家长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影响“坑班”的效果,如果大家很珍惜“坑班”的课程,多关注教学质量,而不是功利地看重名额,我相信培训机构会加倍用心进行教学改革。换言之家长只考虑占位,一下子占三四个坑,孩子像赶场一样疲惫不堪,上课效果可想而知。这同样也影响了老师和培训机构的热情,久而久之就变成糊弄了事的恶性循环。
  同时舆论导向也是这个恶性循环中的助推剂。有些“坑班”架不住下面举报、上面检查,三天两头停课,弄得学生学习没有连贯性,学校的教学安排也被打乱,选拔节奏受到影响。考试突然就来了,学生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结果更不稳定,家长怨声载道,对于真心想学习的孩子更是伤害不轻。
  《中国教师》:有的学生可能二年级就去“占坑”了,您觉得这么早有必要么?
  季民:基本上没有那么低年级的“坑班”概念,低年级学生一定以培养兴趣为主,这个时候不需要占任何坑,甚至选择培训班也不要太多,对于孩子思维习惯的早期塑性是不利的。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是从三、四年级开始的,五、六年级是重点突破阶段,也是“占坑班”主要考查成绩的阶段。合理的早期培养还是比较重要的,很多家长到了五、六年级才开始意识到升学的严峻性,这时候学习肯定是功利心较重的。逼急了一下上好多培训班,会有一定快速效果,但是对承受能力不足的学生伤害性也比较大。其实如果有了良性指导,家长和孩子选学校的目标也可以更明确,占一、两个足以。比方说家远的、教学理念不相符的学校就可以排除。
  《中国教师》:学校点招“坑班”牛孩的时候要经过面试,面试主要看什么,证书的作用大不大?
  季民:面试主要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以及基本素质,通过问答了解孩子的反应能力、性格特征等。同时学校观察学生家长的表现,通过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了解家庭教育观,校方希望吸收的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配合学校工作。
  经常有人会问证书的作用,证书主要指各种考级、竞赛的获奖凭证,是学生水平的体现,可以给学生亮丽的简历再添一分色彩,但是不能完全代表学生水平。所以学校会先考察水平,再看证书。水平够了可以没有证书。水平不够,单凭证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对于考查机制不足的学校会适当参考相应证书。由于近年来各种证书的水分越来越多,所以最好的学校在这方面也是有所掂量的。
  《中国教师》:看到您给我们揭示了很多“占坑班”的内幕,那作为圈内人,您觉得“占坑班”这个词形容得贴不贴切?
  季民:揭示谈不上,因为现状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深刻思考与分析过。“占坑班”这个词还是挺有意思的,更形象地比喻应该是“钻洞”,大家都堵在洞口,等待按顺序钻洞。成绩好的牛孩有优先权,他们如果不钻过去或者离开,成绩稍差的学生自然就堵在后面焦急等待。
  这里还有一个“坑散”的问题,每个孩子各自的占坑班都按顺序排好,最好的叫冲刺校,最差的叫保底校。保底校的offer如果早于冲刺校,他们就会继续堵在保底校洞口等着冲刺校的offer,这一般都是比较好的学生。在最好的选择出现之前,他们会一直堵在前面,殊不知后面的学生更加有苦难言。只要他们选择好了不用再堵洞口,后面的情况会大有好转。在优秀学生的群体里真正落选的并不多,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如果政策能合理指导不同层次学校的选拔节奏,就像中高考报志愿一样,“占坑”现状会缓解很多。总是限制学校点招,导致进程缓慢,最受煎熬的就是学生和家长了。
  在“占坑”中,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学生可以脚踏多只船,即使和学校签了约可以不去。但学校一般不会毁约,部分被选中的牛孩“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对学校和其他学生非常不利。所以很多学校无奈中只好故意把考试时间挤在一起,让家长没有选择。
  归结来归结去,政策、学校、学生甚至是培训机构,大家都很难。但是如果少一点打压,多一点调控;少一分神秘,多一分公正;少一些跟风,多一些理性;少一点忽悠,多一点指导,小升初说不定也能挺美好的。
  (责任编辑:吴廖)
其他文献
“移动教育资源与培训中心项目”是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携手合作,在四川省青川县和苍溪县、甘肃省西和县和平凉市崆峒区开展的教育项目,旨在加速地震灾区学校实现“重建更美好”的目标。该项目自2009年年底开始,在5年的时间里,一方面为项目校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包,另一方面组建县级导师团队并建立导师定期下校指导的机制,对项目学校教师进行持续的专业指导。项目最突出的特点是“移动性”,即一部分教学资源包由导师团
编者按  青年教师意味着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欣喜地发现,近些年教师队伍中活跃着这样一批“新锐教师”,教育因他们而不同。他们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但不再严肃、古板;他们前卫、时尚、有活力,甚至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他们眼界开阔、知识渊博、富有锐气,把最新潮也最有趣的东西引入课堂;他们是敏锐的年轻人,也是理想的教育革新者;他们是学生的朋友,也是他们的青春合伙人。  为庆祝第32个教师节,我们将
基布兹是以色列最具特色,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基布兹”的字面含义是“聚集”,它是犹太人的集体农庄,是一个所有成员没有私人财产、凡物公用的农耕小区。在基布兹的一所幼儿园参观访问期间,走进他们的“儿童乐园”,我们吃惊地发现,这里俨然像一个废品回收站。在一块沙地上,简单竖起一片遮阴篷,里面横七竖八散满了废油桶、废轮胎、旧微波炉、旧的小型洗衣机、木板架子,甚至是一些不锈钢的瓢盆。但细细看,这里又不是废品
上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诗就是舒婷的《致橡树》;走上讲台后,我盼望自己长成一棵挺立在天地间的树,呵护众多的小树苗,与他们一起迎朝霞送夕阳,看繁星满天,听虫语蛙鸣;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成了特级教师,成了别人眼中一棵高大挺拔的树。但是,我不想成为灌木丛中不愁阳光但没有竞争的大树,我希望身旁有高大的木棉、挺拔的青松,我期望置身于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每天向上的生命的森林里。成为名师工作室的“领头雁”以后,
2016年10月30至31日,首届明远教育论坛成功举办。在此次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石中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民生、山西省教育厅正厅级督学张卓玉、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屈哨兵、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浙江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俞正强以及来自一线的校长、教师们,围绕教育活力这一主题做了报告。石中英教授所在的课题组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的支持下,做了“办学体制机制和学校活力关系
2013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举办的教育管理人员高级研修班,这是一段理念洗礼、实践印证、反思前行的教育旅程,让教师们满怀憧憬和梦想而来,满载收获和希望而归。一场场讲座,一所所名校,一次次智慧的碰撞,让我受益良多,对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尤其是在课程领导力方面。接下来,我将从憧憬、洗礼、体验、反思和构想五个方面介绍我的“课程理解过程”。  一、憧憬:课程离我有多远  在开始这段
孙先亮,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青岛二中分校校长,知名教育专家。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孙先亮提出了“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学校“终身发展”的教育思想,形成“系统教育观”“教育即环境”等教育观念,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首届年度教育创新人物十佳校长、第二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校长奖、青岛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中国教师:“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
DNA可以解释我们是什么,身份可以解释我们是谁。教师身份则包含了教师关于“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同时,教师身份建构对教师学习“怎么成为一名教师”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教师身份建构可以帮助教师发展其教育哲学,进行教师决策,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教学效率[1]。  对教师身份建构的研究还有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教学过程。布瑞兹曼(Britzman)认为教学不仅包含认知层面的知识和教学技术的
《中国教师》:美国大学招生目前有何困境?  罗宾森:成本问题是目前美国高校招生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即使在联邦政府资助下,低收入家庭依然负担不起学费,因此学生不得不贷款。然而美国目前失业率较高,许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法偿还贷款,因此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同时在过去十年里美国高校费用支出不断上涨,是所有公共事业支出中最为庞大的一项,超过汽车、医疗等领域的支出。公立大学会得到州政府的大部分资金补助
小班化的教育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教学中加强同伴间的交往互动,能大幅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师生间的有效互动频率,使个体之间充满激情的燃烧和智慧的碰撞。  一、同伴交往与儿童的良好阅读习惯  1.同伴交往与儿童社会化  简单地说,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过程。随着儿童进入小学,他们与同龄伙伴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