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举办的教育管理人员高级研修班,这是一段理念洗礼、实践印证、反思前行的教育旅程,让教师们满怀憧憬和梦想而来,满载收获和希望而归。一场场讲座,一所所名校,一次次智慧的碰撞,让我受益良多,对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尤其是在课程领导力方面。接下来,我将从憧憬、洗礼、体验、反思和构想五个方面介绍我的“课程理解过程”。
一、憧憬:课程离我有多远
在开始这段旅程之前,我对个性化课程的了解仅限于手头的书籍,例如薛瑞萍主编的晨诵课程“日有所诵”,倡导用健康的语言为学生构筑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常丽华的诗词文化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以农历的节气和传统的节日为主线,串起了与之相关的古诗词;蒋军晶的成长录“从课堂走向课程”,介绍了他从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理念;深圳滨海小学的德育课程“国旗下讲话”将国旗下的讲话变成课程文化,展现了全新的办学理念……这些阅读使我憧憬全新的课程设置。然而,作为农村教师,获取资源难免会受到限制,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课程建设搞得好则可,搞不好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徒劳无功。种种困惑和焦虑让我对课程建设望而却步,但始终满怀憧憬。
二、洗礼:课程头脑风暴
参加教育管理人员高级研讨班对我来说是一次机遇,或许主办方知道我们是带着问题而来的,第一周的理论培训就安排了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的讲座,内容精彩纷呈,理论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真是一场头脑风暴。他们的发言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例如马骉在题为《坚守并创建——当代教育人的两大使命》的发言中讲到“一个学校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办学的质量,要聚焦课堂、坚守课堂、创新课堂”;郑万瑜的《学校发展规划与教育督导评估》中强调“要做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创造及构建能力”;冯恩洪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在他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发言中说到“校本课程的出现给学生生命潜能提供了释放的机会,给教师的特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金辉的发言强调了在转型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在他的《转型教育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中,他认为“提供可供选择的个性化课程,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境界。要旗帜鲜明地树立好教师的新标准:上好一门基础课、指导一门选修课、开出一门研究课”。
专家的激情演说,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教育视窗。面对课程建设的挑战,作为教师,要积极应对。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指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能力),它最终体现在教师的课程实践中,并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三、体验:演绎课程精彩
经过理论学习后,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对多所名校的实地考察,我着实感受到了绿色生态课程建设带来的精彩:江湾初级中学以“提兴趣、挖潜能、学方法、促思维”为课程开发核心理念,将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进行整合、丰富、优化,提炼为智慧型课程,力求用教师的教学智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激发管理者的管理才能;钟山初级中学开展“项目引领下的学校课程建设和校本研修”研究,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办学宗旨,保障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第六中心小学的拓展型课程以“温馨趣乐园、自主共成长”为主题,采用教师走班、学生自主选课的形式,开辟“探究乐园、实践乐园、主题乐园、特色乐园”四大板块校本课程,四个板块各具特色;凉城三小以“基于三维目标统整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为抓手,夯实基础性课程,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师生共进的形式带动学习。
想要课程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就要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经过考察,我看到很多教育工作者大胆行动、小心求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好每一步,将基础性课程校本化研究和拓展型课程个性化开发建设作为工作的常态,见识到了多所名校的智慧。课程领导力扎根于学校,根植于教师,成长于课堂,教师只有以学校特色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导向,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水平,才能真正获得课程领导力。
四、反思:走向课程,世界将大为不同
经过培训,反思一下我主持参与的省市课题研究,不论是书香校园、作业管理、故事育人、快乐集邮、人人会游泳,还是学校的防风文化、种植园、民俗画、科普实践活动、三习四步教学法,都凝结着师生的心血,闪烁着教学管理的智慧,折射着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却缺少一根串联的主线,那就是课程。如果让这些活动走向课程,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
回顾自己的参观体验,我对我的课程研究和华东师大附属小学的课题研究作了一下对比,如下图所示:
经过对比和反思,我认为,上海市虹口区因时、因地、因校、因人而异的课程设置特色鲜明、生机勃勃,而一哄而上的应景工程、面子工程、雷同工程,往往奄奄一息。如果把我们学校的特色活动课程化,让这些活动真正地走向课堂,将会给师生带来更多的财富,给学校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
五、构想:让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引擎
提升课程领导力,是梦想、探索,是发现、革新,更是机遇和挑战。我认为,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对课程的领导,应该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要讲科学、重调研,要倾听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开发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例如,本学期我们就根据师生座谈会上的建议,采取了一、二年级教师走班,三至六年级学生选班的编排形式,一、二年级每学期每班由4位教师走班,每个班每月参加同一个项目的活动,一学期每个学生能学4门有趣的课程。中高年级学生自主选择三门最喜欢的课程,然后学校汇总、调剂,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感兴趣的项目中活动,从而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我希望,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上,城乡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团队整合,差异互补,让团队合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团队文化辐射教师群体,共研、共建、共享,让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引擎。今后,我们打算举行校际之间的联谊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师生外出参观学习。同时,邀请专业人士和社会名家为学校师生开讲座,借助社会资源丰富活动形式,提升课程内涵。
强有力的课程领导力绝不是领导个人能力和成就的体现,而是要激发教师的潜能,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凝聚智慧,使它成为全校课程发展的动力,这才是课程领导力的最好表现。我们将建立“人人都是课程领导者”专业发展档案,鼓励教师个人与集体进行课程开发研究,将优秀成果结集出版,从而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以增强教师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潜能。
(作者单位:浙江省德清县三合乡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徐晓卿)
一、憧憬:课程离我有多远
在开始这段旅程之前,我对个性化课程的了解仅限于手头的书籍,例如薛瑞萍主编的晨诵课程“日有所诵”,倡导用健康的语言为学生构筑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常丽华的诗词文化课程“在农历的天空下”,以农历的节气和传统的节日为主线,串起了与之相关的古诗词;蒋军晶的成长录“从课堂走向课程”,介绍了他从单篇到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理念;深圳滨海小学的德育课程“国旗下讲话”将国旗下的讲话变成课程文化,展现了全新的办学理念……这些阅读使我憧憬全新的课程设置。然而,作为农村教师,获取资源难免会受到限制,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课程建设搞得好则可,搞不好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徒劳无功。种种困惑和焦虑让我对课程建设望而却步,但始终满怀憧憬。
二、洗礼:课程头脑风暴
参加教育管理人员高级研讨班对我来说是一次机遇,或许主办方知道我们是带着问题而来的,第一周的理论培训就安排了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的讲座,内容精彩纷呈,理论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真是一场头脑风暴。他们的发言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例如马骉在题为《坚守并创建——当代教育人的两大使命》的发言中讲到“一个学校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办学的质量,要聚焦课堂、坚守课堂、创新课堂”;郑万瑜的《学校发展规划与教育督导评估》中强调“要做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创造及构建能力”;冯恩洪特别注重学生的发展,在他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发言中说到“校本课程的出现给学生生命潜能提供了释放的机会,给教师的特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金辉的发言强调了在转型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的重要性,在他的《转型教育背景下的学校管理》中,他认为“提供可供选择的个性化课程,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境界。要旗帜鲜明地树立好教师的新标准:上好一门基础课、指导一门选修课、开出一门研究课”。
专家的激情演说,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教育视窗。面对课程建设的挑战,作为教师,要积极应对。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指规划和实施课程的能力),它最终体现在教师的课程实践中,并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三、体验:演绎课程精彩
经过理论学习后,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对多所名校的实地考察,我着实感受到了绿色生态课程建设带来的精彩:江湾初级中学以“提兴趣、挖潜能、学方法、促思维”为课程开发核心理念,将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进行整合、丰富、优化,提炼为智慧型课程,力求用教师的教学智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激发管理者的管理才能;钟山初级中学开展“项目引领下的学校课程建设和校本研修”研究,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办学宗旨,保障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第六中心小学的拓展型课程以“温馨趣乐园、自主共成长”为主题,采用教师走班、学生自主选课的形式,开辟“探究乐园、实践乐园、主题乐园、特色乐园”四大板块校本课程,四个板块各具特色;凉城三小以“基于三维目标统整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为抓手,夯实基础性课程,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师生共进的形式带动学习。
想要课程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就要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经过考察,我看到很多教育工作者大胆行动、小心求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走好每一步,将基础性课程校本化研究和拓展型课程个性化开发建设作为工作的常态,见识到了多所名校的智慧。课程领导力扎根于学校,根植于教师,成长于课堂,教师只有以学校特色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为导向,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水平,才能真正获得课程领导力。
四、反思:走向课程,世界将大为不同
经过培训,反思一下我主持参与的省市课题研究,不论是书香校园、作业管理、故事育人、快乐集邮、人人会游泳,还是学校的防风文化、种植园、民俗画、科普实践活动、三习四步教学法,都凝结着师生的心血,闪烁着教学管理的智慧,折射着学校的文化与特色,却缺少一根串联的主线,那就是课程。如果让这些活动走向课程,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
回顾自己的参观体验,我对我的课程研究和华东师大附属小学的课题研究作了一下对比,如下图所示:
经过对比和反思,我认为,上海市虹口区因时、因地、因校、因人而异的课程设置特色鲜明、生机勃勃,而一哄而上的应景工程、面子工程、雷同工程,往往奄奄一息。如果把我们学校的特色活动课程化,让这些活动真正地走向课堂,将会给师生带来更多的财富,给学校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
五、构想:让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引擎
提升课程领导力,是梦想、探索,是发现、革新,更是机遇和挑战。我认为,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对课程的领导,应该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要讲科学、重调研,要倾听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开发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例如,本学期我们就根据师生座谈会上的建议,采取了一、二年级教师走班,三至六年级学生选班的编排形式,一、二年级每学期每班由4位教师走班,每个班每月参加同一个项目的活动,一学期每个学生能学4门有趣的课程。中高年级学生自主选择三门最喜欢的课程,然后学校汇总、调剂,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感兴趣的项目中活动,从而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我希望,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上,城乡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团队整合,差异互补,让团队合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团队文化辐射教师群体,共研、共建、共享,让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引擎。今后,我们打算举行校际之间的联谊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组织师生外出参观学习。同时,邀请专业人士和社会名家为学校师生开讲座,借助社会资源丰富活动形式,提升课程内涵。
强有力的课程领导力绝不是领导个人能力和成就的体现,而是要激发教师的潜能,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凝聚智慧,使它成为全校课程发展的动力,这才是课程领导力的最好表现。我们将建立“人人都是课程领导者”专业发展档案,鼓励教师个人与集体进行课程开发研究,将优秀成果结集出版,从而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以增强教师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潜能。
(作者单位:浙江省德清县三合乡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徐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