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发明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数学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珠心算则是珠算的延伸,是珠算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经过长期的珠算训练后,在脑中形成珠像图,从而可以脱离算盘,直接在脑中进行计算,其速度完全可以超过计算机。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推行了珠心算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普及研究,并提出了笔算、珠算混合教学的可能性,编排1~3年级各学期珠算笔算混合教学的计划和配套书籍。这是一项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实验,旨在克服口算、笔算、珠算三者长期分离,珠算单独设科所造成的局限性和种种弊端,挖掘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实施中西方数学方法的融合,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我们认为,小学数学课程中珠算与笔算相结合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的能力,使得珠算和笔算真正融合起来,双方能彼此帮助,免去无谓的重复。
学习珠心算的最终目的是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要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通过前测和后测发现学生在专注力、反应力、记忆力等思维能力方面有了一定提升。
教育首先是传承,然后是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学校的任务是要把古代劳动人民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文化传统以及历史形成的各种规范和民族精神等精神财富,通过教育传递给年轻一代。教学内容应注重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本国实际,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培养一代新人的基础,是让他们理解本国的文化和传统并对它持正确态度。
几年的珠心算教学实践表明:珠心算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丰满学生的数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一、计算技能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加减法和乘除法都是通过口算和竖式计算来完成的。笔算不用口诀,笔算的正确与否是口算决定的;笔算的中间过程均留在书面上,无须瞬间记忆;计算过程保存完整,便于检查、复核、分析,笔算的速度取决于学生口算的速度。珠心算是以算盘为工具,凭借珠码进行运算的一种方法,不保存中间计算过程,指拨目睹,珠动数出,从高位算起和读数顺序一致,计算速度之快,尤其在加减计算中的优越性,是包括计算机在内的任何计算工具都无法相比的。当学生通过练习,形成心算能力之后,不再需要算盘,可以在大脑里直接心算结果,其速度无可比拟,“最强大脑”节目中,我国选手和日本选手的心算能力比赛就是最好的证明。我校进行珠心算实验研究,采用的是普及和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以5、5、5的形式展开教学,即课前5分钟的基本功训练,课堂教学中5分钟的融入,课后5分钟的练习。几年的教学中也涌现出一批心算高手,虽然速度无法和专业训练的选手比拟,但在同年级甚至高年级的学生计算能力比赛中惊艳四方。在与兄弟学校的三年级计算能力比赛,通过定时不定量的比赛形式发现学习珠心算的学生在做题的速度上远远领先于没有学习珠心算的学生;在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比赛中,每个年级挑选10名最优秀的学生进行对抗,结果六年级完败。学习珠心算的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的确有很大的提高。
二、丰满学生的数感
《数感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对学生培养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儿童数感的形成离不开儿童对实物的感知和实际操作。算盘以拨珠示数,以档示位,空档为零,形象直观,学生能看数拨珠和画珠,看珠读数和写数,促进了学生数感的形成。我校开展珠心算教学以后,有教师很开心地告诉我:现在一年级的学生真厉害,坐校车的学生,老师讲一遍车牌号码,他们都记住了,原来要经常讲,有时,一个月还有学生记不住。看来,珠心算教学更有利于数学的启蒙教育。
三、开发学生智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珠心算教学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拨珠计算的活动中促进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医学科学证明,人的双手和大脑是休戚相关的,手的活动是除大脑外最复杂的活动,脑的部分活动是以手的活动而体现。学生拨珠计算牵动五指神经,灵活性很强,手脑高度配合才能做到快速而准确。实践证明,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手指小肌肉群的适度强化训练,能够促进大脑细胞的健康发展,培养儿童智力。
在镇江市组织的珠心算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镇江特教学校的智障儿童也参加了展示,看着他们在台上精彩的珠算和心算表演,真是感慨万千。由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缺陷,他们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中的笔算教育很难接受和理解,但算盘既是算具又是玩具,能使智障儿童从喜欢算盘到对打算盘感兴趣直至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并在打算盘等活动中保持较持久的专注力。所以在智障儿童中进行珠算教学有助于智障儿童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并进而开发智障儿童的智能。这也是被大量的实践活动结果所证明的。
今后,我们将建立以珠心算为特色的课本文化建设,编写校本教材和珠心算习题集。以《小学数学课程中珠算与笔算相融合的教學研究》课题研究为依托,弘扬珠算文化,把珠算教学与笔算教学有机结合,使数学教学简易而高效,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能力。
【作者单位: 丹阳市访仙中心校 江苏】
学习珠心算的最终目的是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要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通过前测和后测发现学生在专注力、反应力、记忆力等思维能力方面有了一定提升。
教育首先是传承,然后是创新,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学校的任务是要把古代劳动人民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文化传统以及历史形成的各种规范和民族精神等精神财富,通过教育传递给年轻一代。教学内容应注重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结合本国实际,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培养一代新人的基础,是让他们理解本国的文化和传统并对它持正确态度。
几年的珠心算教学实践表明:珠心算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丰满学生的数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一、计算技能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加减法和乘除法都是通过口算和竖式计算来完成的。笔算不用口诀,笔算的正确与否是口算决定的;笔算的中间过程均留在书面上,无须瞬间记忆;计算过程保存完整,便于检查、复核、分析,笔算的速度取决于学生口算的速度。珠心算是以算盘为工具,凭借珠码进行运算的一种方法,不保存中间计算过程,指拨目睹,珠动数出,从高位算起和读数顺序一致,计算速度之快,尤其在加减计算中的优越性,是包括计算机在内的任何计算工具都无法相比的。当学生通过练习,形成心算能力之后,不再需要算盘,可以在大脑里直接心算结果,其速度无可比拟,“最强大脑”节目中,我国选手和日本选手的心算能力比赛就是最好的证明。我校进行珠心算实验研究,采用的是普及和融入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以5、5、5的形式展开教学,即课前5分钟的基本功训练,课堂教学中5分钟的融入,课后5分钟的练习。几年的教学中也涌现出一批心算高手,虽然速度无法和专业训练的选手比拟,但在同年级甚至高年级的学生计算能力比赛中惊艳四方。在与兄弟学校的三年级计算能力比赛,通过定时不定量的比赛形式发现学习珠心算的学生在做题的速度上远远领先于没有学习珠心算的学生;在三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比赛中,每个年级挑选10名最优秀的学生进行对抗,结果六年级完败。学习珠心算的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的确有很大的提高。
二、丰满学生的数感
《数感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对学生培养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儿童数感的形成离不开儿童对实物的感知和实际操作。算盘以拨珠示数,以档示位,空档为零,形象直观,学生能看数拨珠和画珠,看珠读数和写数,促进了学生数感的形成。我校开展珠心算教学以后,有教师很开心地告诉我:现在一年级的学生真厉害,坐校车的学生,老师讲一遍车牌号码,他们都记住了,原来要经常讲,有时,一个月还有学生记不住。看来,珠心算教学更有利于数学的启蒙教育。
三、开发学生智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珠心算教学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拨珠计算的活动中促进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医学科学证明,人的双手和大脑是休戚相关的,手的活动是除大脑外最复杂的活动,脑的部分活动是以手的活动而体现。学生拨珠计算牵动五指神经,灵活性很强,手脑高度配合才能做到快速而准确。实践证明,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手指小肌肉群的适度强化训练,能够促进大脑细胞的健康发展,培养儿童智力。
在镇江市组织的珠心算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镇江特教学校的智障儿童也参加了展示,看着他们在台上精彩的珠算和心算表演,真是感慨万千。由于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缺陷,他们对于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中的笔算教育很难接受和理解,但算盘既是算具又是玩具,能使智障儿童从喜欢算盘到对打算盘感兴趣直至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并在打算盘等活动中保持较持久的专注力。所以在智障儿童中进行珠算教学有助于智障儿童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并进而开发智障儿童的智能。这也是被大量的实践活动结果所证明的。
今后,我们将建立以珠心算为特色的课本文化建设,编写校本教材和珠心算习题集。以《小学数学课程中珠算与笔算相融合的教學研究》课题研究为依托,弘扬珠算文化,把珠算教学与笔算教学有机结合,使数学教学简易而高效,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能力。
【作者单位: 丹阳市访仙中心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