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教育就是尊重人的自我个性、自我条件、自我选择、自我兴趣,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个性的解释略有不同。如,有的把个性解释为性格,侧重于品性;有的认为个性是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所表现的不同的精神特征,即各个精神作用方面所表现的个人的特异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面对的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优势,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卢梭说:“教育就是生长。”杜威也曾对此进一步阐述说“教育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对于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是应该为学生提供环境,顺其生长,发展个性,使之有能力将来获得五彩缤纷的幸福生活。每个学生的生理素质、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发现、激发其内在潜能,让学生循着自己的方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把人的智能分为8类: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以上8种智能,但每个人的优势智能不同,智能组合也不同,独特的智能轮廓,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不管用任何方法,我们都不可能把任何2个独立的个体教育成相同的人,就犹如再大的森林也不可能生长出一模一样的两棵树木。同样,面对任何2个不同的个体,我们也不可能试图用同一种方法去培养他们。所以,真正为学生负责的教育,就是应该以个体为中心,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个性教育,从而构建其个人强项。
笔者的一位学生,从小学习艺术体操,曾获省业余组冠军。但是,她在其它学科的学习方面却一直让人感到无能为力。考试时,经常读不懂题目,答非所问。初三年级历次化学考试,分数基本在20-40分。其它学科的情况基本相同。教师和家长一起,想了很多办法,却收效甚微。历次考试的挫折,几乎要挫伤她所有的自信。高中去了一所国际学校,逃离了传统的中学课程,选择了走专业的道路,这让她终于有了展示特长的机会,终于有了自信。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终生幸福。尊重生命个体,激发内在潜能,促进个性成长,是学生获得幸福的原动力。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否可以将其兴趣特长、才智优势等跟工作职业结合,是其是否获得职业幸福感或取得更大成就的关键。人生规划需趁早,我国以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新一轮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催生生涯规划教育需求。中学生生涯规划,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个性,把个人的兴趣爱好,才智优势、社会家庭提供的发展机会相合起来。
笔者的另一位学生,曾以中学生的视角跟笔者探讨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她认为,一所好学校,首先是一所为每个学生负责的学校。每个学生能力不同,爱好和特点也不同,学校就应该提供很多机会,让不同特点的人都能有机会提高并且获得成功的喜悦,从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此外,她建议学校应该把学生的时间按7:2:1分配,70%的时间用来发展术科学习,20%的时间通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特人格特质,另外10%也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自由,他们希望用这10%的时间亲身体验社会,体验各类人际关系,学习如何“好好生活”。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是我国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其中健康生活素养是应该最重要的一项,这是学生成长的前提,也是他们将来安身立命所需的最基本素质。面对将来,他们需要首先学会生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健康生活,身心和谐生长;学会感受幸福,阳光面对生活。这些,都离不开他们自己亲身体验。学会好好生活,也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父母。《人民日报》公众号曾经推文《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为每个生命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创造适合的教育,尊重个性,培养特长,引领学生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促使学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笔者所在学校依托中山大学整合成不同的校本课程套餐,供学选择。经过不断探索,初中部现已形成“博济教育”特色课程,分为“博”之系列和“济”之系列两大板块。“博”之系列为干课程,包含英语发展特色课程、“英·日”双外语特色课程、“英·德”双外语特色课程、“品思数学”特色课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济”之系列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素养,如专家教授讲座课程、学生社团活动、逸仙艺术节、博济科技节等综合实践类课程,“济”系列课程支撑主干课程,以达到课程统整之完美效果。在高中部,我们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开设了“云梯计划”特色课程,目标是培养个性化发展、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涵盖通识型、拓潜型和研究型三大类型、九大学习领域的20多门类,真正做到了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为目的。
卢梭说:“教育就是生长。”杜威也曾对此进一步阐述说“教育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对于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是应该为学生提供环境,顺其生长,发展个性,使之有能力将来获得五彩缤纷的幸福生活。每个学生的生理素质、成长环境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发现、激发其内在潜能,让学生循着自己的方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把人的智能分为8类: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以上8种智能,但每个人的优势智能不同,智能组合也不同,独特的智能轮廓,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异。不管用任何方法,我们都不可能把任何2个独立的个体教育成相同的人,就犹如再大的森林也不可能生长出一模一样的两棵树木。同样,面对任何2个不同的个体,我们也不可能试图用同一种方法去培养他们。所以,真正为学生负责的教育,就是应该以个体为中心,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个性教育,从而构建其个人强项。
笔者的一位学生,从小学习艺术体操,曾获省业余组冠军。但是,她在其它学科的学习方面却一直让人感到无能为力。考试时,经常读不懂题目,答非所问。初三年级历次化学考试,分数基本在20-40分。其它学科的情况基本相同。教师和家长一起,想了很多办法,却收效甚微。历次考试的挫折,几乎要挫伤她所有的自信。高中去了一所国际学校,逃离了传统的中学课程,选择了走专业的道路,这让她终于有了展示特长的机会,终于有了自信。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终生幸福。尊重生命个体,激发内在潜能,促进个性成长,是学生获得幸福的原动力。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是否可以将其兴趣特长、才智优势等跟工作职业结合,是其是否获得职业幸福感或取得更大成就的关键。人生规划需趁早,我国以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新一轮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催生生涯规划教育需求。中学生生涯规划,强调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个性,把个人的兴趣爱好,才智优势、社会家庭提供的发展机会相合起来。
笔者的另一位学生,曾以中学生的视角跟笔者探讨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她认为,一所好学校,首先是一所为每个学生负责的学校。每个学生能力不同,爱好和特点也不同,学校就应该提供很多机会,让不同特点的人都能有机会提高并且获得成功的喜悦,从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此外,她建议学校应该把学生的时间按7:2:1分配,70%的时间用来发展术科学习,20%的时间通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特人格特质,另外10%也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自由,他们希望用这10%的时间亲身体验社会,体验各类人际关系,学习如何“好好生活”。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是我国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其中健康生活素养是应该最重要的一项,这是学生成长的前提,也是他们将来安身立命所需的最基本素质。面对将来,他们需要首先学会生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健康生活,身心和谐生长;学会感受幸福,阳光面对生活。这些,都离不开他们自己亲身体验。学会好好生活,也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父母。《人民日报》公众号曾经推文《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业》。为每个生命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创造适合的教育,尊重个性,培养特长,引领学生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促使学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笔者所在学校依托中山大学整合成不同的校本课程套餐,供学选择。经过不断探索,初中部现已形成“博济教育”特色课程,分为“博”之系列和“济”之系列两大板块。“博”之系列为干课程,包含英语发展特色课程、“英·日”双外语特色课程、“英·德”双外语特色课程、“品思数学”特色课程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济”之系列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素养,如专家教授讲座课程、学生社团活动、逸仙艺术节、博济科技节等综合实践类课程,“济”系列课程支撑主干课程,以达到课程统整之完美效果。在高中部,我们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开设了“云梯计划”特色课程,目标是培养个性化发展、具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课程涵盖通识型、拓潜型和研究型三大类型、九大学习领域的20多门类,真正做到了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