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班级德育管理是初中学校管理系统的首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初中班级德育管理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本文从农村初中班级德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入手,提出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德育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级德育;问题对策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的黄金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学生品质修炼、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初中班级德育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十分重要。
一、农村初中班级德育问题与成因
现实中的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由于受到学校内外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班级管理的德育问题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一)家庭监管缺失,导致不良行为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初中学校学生有很多家长外出务工或经商。调查发现,农村初中学校中的“留守学生”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甚至有的托付亲戚、朋友。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家庭教育方面无法享受父母的“亲情”教育和“关爱”,使学生缺少家庭关怀和心灵沟通。这就导致留守学生长期远离父母,亲情缺失,性格变得孤僻冷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听祖辈的教导,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少,孤独、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在学校表现出不合群、性格孤僻,导致常有迟到、旷课,有的逃课等不良行为习惯。
(二)家校共育脱节,增加班级德育难度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了,物质和精神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起来,农村电视媒体发达,遍布农村各个角落。然而,在家訪中发现,一些家长对学生的溺爱娇宠过度,家长认为在外忙着攒钱,有的忙于农活,就是给家里创造好条件,让孩子有好环境学习。但一些家长对子女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同时受传媒的误导,导致了学生在家时“玩手机、看电视”,甚至长时间沉溺网络。尽管班主任对班级德育的重视,但有些班主任德育方法简单,以管代教、单向灌输,没有主动与家长联系,以致家校共育脱节,从而增加了班级德育难度。
(三)德育重教轻育,德育评价督导欠缺
在德育教育层面看,普遍重于“说教”,而轻于“培育”。尤其在农村地区,人们评价一所学校一般都着眼于教学质量,甚至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一好遮百丑。正是由于对德育的关注被放到了次要地位或淡化。常常只是把不迟到早退、不违规、不损班级荣誉作为行为准则,班主任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缺乏及时引导、系统培育。往往因教学事务繁忙,对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表现缺乏记录与梳导,缺乏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细致研究;对班级不良行为的学生缺乏主动作为。在学校管理层面上,对课堂教学研究和评价督导的较多、而对班级德育管理评价督导的较少,德育细致评价片面,心理教育不足。导致学生是非判别力低,甚至于以非为是。
二、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德育对策
农村初中学校班级管理本质上是班级的德育管理。其德育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加强农村初中班级管理德育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
(一)注重家校共育研究,提高自我管理的品德素养
注重家校共育研究,对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品德素养在农村初中教育中至关重要。注重家校共育研究,贵在方法,重在整合。方法对,路径通。注重整合家校合作方法研究,有利于增强教育合力,有利于争取家长对班级管理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提高班级学生的品德素养,形成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的自觉行动。因此,班主任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谐交流,还要善待、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此外,要及时给家长提供学生在班级的信息和有关情况,传递彼此内心想法,主动争取家长给予配合,这样,让家长扮演好学生德育的“配角”,形成家校德育共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尤其是争取家长多一点时间关爱留守学生,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尊重老师、关心班级,克服“我行我素”的不良倾向和“违规违纪”的不良行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品德素养。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人文关怀的班级文化
时下,相对于城镇初中,农村初中学校的课程配套与设备设施还存在不完善或不齐全,很多农村初中的心理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师严重不足,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一方面,作为学校来讲,必须重视心理健康的课程教学,主动的争取上级调进心理教师;另一方面,作为班主任来讲,要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注重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创设人文关怀的班级文化,让班级学生有“家”的文化氛围,包容相处,时刻感受到教师与同学的关怀,体验到班级就像“家”的温暖。这样,学生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愿意为班级体这个“大家庭”而努力拼搏,以自家为荣,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都能找到成功和自信,从而热爱自己的班级、热爱自己的学校。
(三)完善德育评价管理,提升“三全”育人的合作能力
农村初中德育光靠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说教”去落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完善的德育评价管理。只有完善德育评价管理,提升“三全”育人的合作能力,才能把德育落到实处。为此,学校除了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化于管理过程之外,还应当要求班主任加强与班级各学科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使各学科教学都能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润物细无声”熏陶。“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就是要使家长、老师和社区的育人因素调动起来,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全程育人,就是要使德育既关注过程,又注重结果的评价与督导;全方位育人,就是要课内课外育人、活动育人、教学育人。通过有序的为学生创设“走进福利院志愿者,慰问孤寡老人;走进蔬菜大棚,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等活动,让学生懂得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严禁碰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彰显学个性才能,促进校园文明的建设。
总而言之,农村初中班级德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奠基。
【参考文献】
[1]刘永军.重视道德品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J].中国教师,2009(S1):45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2.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级德育;问题对策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的黄金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重要时期,是学生品质修炼、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加强农村初中班级德育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十分重要。
一、农村初中班级德育问题与成因
现实中的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由于受到学校内外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班级管理的德育问题面临着一些新问题。
(一)家庭监管缺失,导致不良行为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初中学校学生有很多家长外出务工或经商。调查发现,农村初中学校中的“留守学生”多数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甚至有的托付亲戚、朋友。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家庭教育方面无法享受父母的“亲情”教育和“关爱”,使学生缺少家庭关怀和心灵沟通。这就导致留守学生长期远离父母,亲情缺失,性格变得孤僻冷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听祖辈的教导,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少,孤独、自闭、忧郁等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在学校表现出不合群、性格孤僻,导致常有迟到、旷课,有的逃课等不良行为习惯。
(二)家校共育脱节,增加班级德育难度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了,物质和精神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起来,农村电视媒体发达,遍布农村各个角落。然而,在家訪中发现,一些家长对学生的溺爱娇宠过度,家长认为在外忙着攒钱,有的忙于农活,就是给家里创造好条件,让孩子有好环境学习。但一些家长对子女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同时受传媒的误导,导致了学生在家时“玩手机、看电视”,甚至长时间沉溺网络。尽管班主任对班级德育的重视,但有些班主任德育方法简单,以管代教、单向灌输,没有主动与家长联系,以致家校共育脱节,从而增加了班级德育难度。
(三)德育重教轻育,德育评价督导欠缺
在德育教育层面看,普遍重于“说教”,而轻于“培育”。尤其在农村地区,人们评价一所学校一般都着眼于教学质量,甚至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一好遮百丑。正是由于对德育的关注被放到了次要地位或淡化。常常只是把不迟到早退、不违规、不损班级荣誉作为行为准则,班主任对学生的言行举止缺乏及时引导、系统培育。往往因教学事务繁忙,对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表现缺乏记录与梳导,缺乏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细致研究;对班级不良行为的学生缺乏主动作为。在学校管理层面上,对课堂教学研究和评价督导的较多、而对班级德育管理评价督导的较少,德育细致评价片面,心理教育不足。导致学生是非判别力低,甚至于以非为是。
二、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德育对策
农村初中学校班级管理本质上是班级的德育管理。其德育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加强农村初中班级管理德育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
(一)注重家校共育研究,提高自我管理的品德素养
注重家校共育研究,对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品德素养在农村初中教育中至关重要。注重家校共育研究,贵在方法,重在整合。方法对,路径通。注重整合家校合作方法研究,有利于增强教育合力,有利于争取家长对班级管理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提高班级学生的品德素养,形成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的自觉行动。因此,班主任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谐交流,还要善待、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此外,要及时给家长提供学生在班级的信息和有关情况,传递彼此内心想法,主动争取家长给予配合,这样,让家长扮演好学生德育的“配角”,形成家校德育共识: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尤其是争取家长多一点时间关爱留守学生,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尊重老师、关心班级,克服“我行我素”的不良倾向和“违规违纪”的不良行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品德素养。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人文关怀的班级文化
时下,相对于城镇初中,农村初中学校的课程配套与设备设施还存在不完善或不齐全,很多农村初中的心理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师严重不足,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是极其不利的。因此,一方面,作为学校来讲,必须重视心理健康的课程教学,主动的争取上级调进心理教师;另一方面,作为班主任来讲,要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注重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创设人文关怀的班级文化,让班级学生有“家”的文化氛围,包容相处,时刻感受到教师与同学的关怀,体验到班级就像“家”的温暖。这样,学生们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愿意为班级体这个“大家庭”而努力拼搏,以自家为荣,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都能找到成功和自信,从而热爱自己的班级、热爱自己的学校。
(三)完善德育评价管理,提升“三全”育人的合作能力
农村初中德育光靠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说教”去落实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完善的德育评价管理。只有完善德育评价管理,提升“三全”育人的合作能力,才能把德育落到实处。为此,学校除了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细化于管理过程之外,还应当要求班主任加强与班级各学科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使各学科教学都能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润物细无声”熏陶。“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就是要使家长、老师和社区的育人因素调动起来,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全程育人,就是要使德育既关注过程,又注重结果的评价与督导;全方位育人,就是要课内课外育人、活动育人、教学育人。通过有序的为学生创设“走进福利院志愿者,慰问孤寡老人;走进蔬菜大棚,接受劳动教育;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魅力”等活动,让学生懂得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严禁碰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彰显学个性才能,促进校园文明的建设。
总而言之,农村初中班级德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奠基。
【参考文献】
[1]刘永军.重视道德品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J].中国教师,2009(S1):45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