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七到九年级的阅读要求是“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写作的要求是“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教学建议则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开发利用教材,从课文或文章中提取信息,读写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处在教与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严重脱节的状态。“语文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这是不少语文教师的抱怨;“语文课堂越来越提不起兴趣”,这是很多学生的抱怨,产生这种抱怨有几个原因:
(一)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模式。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考纲是什么,语文课堂就重点教什么。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语文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整个教学过程,考纲、考试题型是教学目标,教师是教学主体,而学生处于极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主动性几乎没有。
(二)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结果是无积极意识地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语文课堂上不用动脑筋,教师的提问也不用思考。作文怎么写,看教师怎么说;写得好不好,看教师怎么说……学生习惯于接受语文教师安排的程序和知识点,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也没有探究欲望。
(三)课标和教材框架没有非常大的变化,而新时代的学生受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冲击非常大,尤其是手机、网络的影响,学生渐渐对传统的著作,甚至是课文失去兴趣,或由于著作与现代生活的差距,学生理解不了传统著作的精髓,造成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甚至是中考必考的12部名著与学生的爱好脱节,学生根本没兴趣阅读。学生上课阅读做笔记,也就是为了应付教师而做,根本不是主动的,也就不能从阅读教学中提高语文阅读、写作水平。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当前的语文教学正处在较劣势的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开发利用教材,运用单元旁批阅读教学,创建读写结合的语文新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新语文阅读教学法。
现行的“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至九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除了八、九年级的第三、六单元纯古诗文外每册六个单元,每一单元有一篇有旁批的自读课文。因此,教师可以先学习每一单元中那一篇有旁批的课文,再模仿其方法在其它课文旁边进行自读旁批,搭建支架,让学生学会自读。尔后,教师再紧扣单元目标,结合一课或同单元的几课的旁批进行单元写作训练,组织成文,写单元感想体会,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达到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既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又可开发利用教材,达到读写结合的好效果。
一、开发利用教材,读写结合
有人说:“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从某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但对语文教师来说却是个很“尴尬”的问题:每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教材(课文),但除了文言文外,其它的在考试中不考,那教它干什么?要怎么教?六本书是不是成了六块“鸡肋”?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开发利用教材,创建新的语文课堂。
1.“单元旁批”阅读教学。即是先阅读学习单元中有旁批的课文,再模仿阅读学习其它课文,注意不是批注,不用勾划与圈点,也不是注写在课文的中间或字句段的上面、下面,而是把你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写在课文的旁边,求精求准,避免冗杂。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现代文单元阅读教学。教学过程由单篇走向单元,结合单元目标,从单元整体上来把握教材,处理教材。围绕单元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倡自主评价,把自己阅读时的感受、见解写在课文旁边,然后选择单元中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一两篇课文,结合单元目标,把旁批的内容组成一篇小短文或读后感。多角度挖掘教材资源,并摘取学生喜欢的句段,加上自己的感想,简单地记述下来。这样既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又有利于开发利用教材。
如,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该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社会风貌。我们可以先自读带有旁批的《溜索》,开头的旁批:“起笔突兀,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中”,这个特定的情境就是怒江的险恶。后面的旁批有精妙词句、结构等,“想象溜索的画面,体会‘小’字的精妙”。这些“小”字既突出溜索速度的快,又写出人在大自然中的“小”。“這里为什么细写牛的情状”——烘托峡谷的险峻与溜索汉子们的沉着、果断等等,从结构到精妙词句的品析表现人在险峻大自然面前接受挑战与战胜艰险的勇气。
接着用同样的方式阅读其它课文,如,《变色龙》,我们可以抓住四次描写“军大衣”和六次对小狗的不同判决来阅读理解课文并进行读写结合。开头“穿着新的军大衣”,点明这是“沙皇警犬”的标志,借以吓人的工具。“帮我把大衣脱下来”与“给我穿上大衣”,则是内心恐惧,想借此来推翻刚才的判决,最后“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私自走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俄国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底层老百姓受尽欺凌的现实,也写出沙皇警犬们善变、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特点。
2.结合单元目标进行“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阅读是消化吸收,作文的表达运用,狭义的“读写结合”,可以是阅读一篇课文或一单元后,结合单元目标组写一篇读后感式的作文,或者是仿写一篇或一个片段的习作教学。这样,学生在“写”中思考,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也积累作文素材和提高写作水平。教学中,紧扣教材,开发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与单元主题、课后练习进行训练,学生在训练中升华情感、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效果。
途径一:旁批阅读整个单元,然后结合主题整理旁批的内容。 途径二:仿写典句语段,进行小短文写作。
途径三:结合单元目标,运用写作技巧进行写作训练。
如,在《溜索》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在险峻大自然面前的“小”,要在大自然面前接受挑战,并要有战胜艰险的勇气,我们要有溜索汉子们的勇敢、娴熟的技艺,才能克服艰难险阻。
二、开发利用教材,大胆联想想象
随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新的语文课堂更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核心阵地。课堂上,如何調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把学知识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结合起来,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借助《天上的街市》,进行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
1.“大吃一惊”。在上课时,笔者通过投影显示一些图片,创设情景,然后抛出问题:“面对‘月夜星空’,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突然一问,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看到流星,想到许愿的;有看到月亮,想到嫦娥奔月的;有看到……从学生的回答中,笔者大吃一惊,他们的联想想象原来如此丰富,如果借助郭沫若这首诗的阅读学习,再运用联想想象的写作手法进行读写结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效果应该很好。
2.“出乎意料”。对课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沿着诗人的思维,放飞你的想象力:‘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天上的街市究竟有珍奇物品?假如我们一同飞到天上的街市,你将买回怎样的物品?为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学生们的回答:
“我要到天上的街市买回一件衣服,为什么?因为‘天衣无缝’,我想看看是怎样的。”“那我要买回真情,为什么?因为真情无价,我要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关爱。”“我要捧回一颗流星,为什么?因为流星是美丽的,可它太短暂了,一闪而过,我要让美丽变成永恒。”……答案因为学生的纯真、善良、美丽,出乎了笔者的意料,甚至有些还让笔者感动。开发利用教材,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措手不及”。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时说过:“(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教。”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关于诗中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可以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一起讨论交流。”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流星’为什么用‘朵’作量词?”“用‘朵’作为流星的量词,会使人感觉到飞逝的流星像花一样很美丽,也写出天上的街市像花一样美好。”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为什么用‘闲游’和‘走’这两个动词?能否调换位置?”笔者一时想不出恰当的答案,班里一片沉静后,一个男生举手后站起来答。他借助第三节诗的内容解决了这个问题,笔者也松了一口气。“我觉得本诗通过远远的街灯,联想和想象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除了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了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这个主题外,还有感情在这里面。感觉到当时诗人是不是想起他的日本恋人,借助牛郎织女表现了两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闲游’到‘走’是个憧憬的过程,不可调换。”学生的回答让笔者“措手不及”,想不到他分析得如此全面。笔者虽然不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但笔者认为自己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这也就是给学生示范、点拔、启发、诱导,激发起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联想、想象,做到创造性的学习、阅读、写作,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要我们面对现实,认真钻研教材与语文新课标,开发利用教材,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阅读教学应用单元旁批阅读教学法,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生成新的智慧,结出新成果,定能创建读写结合的语文新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处在教与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严重脱节的状态。“语文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这是不少语文教师的抱怨;“语文课堂越来越提不起兴趣”,这是很多学生的抱怨,产生这种抱怨有几个原因:
(一)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模式。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考纲是什么,语文课堂就重点教什么。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语文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整个教学过程,考纲、考试题型是教学目标,教师是教学主体,而学生处于极被动学习的地位,学习主动性几乎没有。
(二)学生的被动接受导致的结果是无积极意识地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语文课堂上不用动脑筋,教师的提问也不用思考。作文怎么写,看教师怎么说;写得好不好,看教师怎么说……学生习惯于接受语文教师安排的程序和知识点,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也没有探究欲望。
(三)课标和教材框架没有非常大的变化,而新时代的学生受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冲击非常大,尤其是手机、网络的影响,学生渐渐对传统的著作,甚至是课文失去兴趣,或由于著作与现代生活的差距,学生理解不了传统著作的精髓,造成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甚至是中考必考的12部名著与学生的爱好脱节,学生根本没兴趣阅读。学生上课阅读做笔记,也就是为了应付教师而做,根本不是主动的,也就不能从阅读教学中提高语文阅读、写作水平。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当前的语文教学正处在较劣势的地位,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开发利用教材,运用单元旁批阅读教学,创建读写结合的语文新课堂,是行之有效的新语文阅读教学法。
现行的“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至九年级的语文教材中,除了八、九年级的第三、六单元纯古诗文外每册六个单元,每一单元有一篇有旁批的自读课文。因此,教师可以先学习每一单元中那一篇有旁批的课文,再模仿其方法在其它课文旁边进行自读旁批,搭建支架,让学生学会自读。尔后,教师再紧扣单元目标,结合一课或同单元的几课的旁批进行单元写作训练,组织成文,写单元感想体会,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达到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既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又可开发利用教材,达到读写结合的好效果。
一、开发利用教材,读写结合
有人说:“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从某个角度看,是有道理的,但对语文教师来说却是个很“尴尬”的问题:每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教材(课文),但除了文言文外,其它的在考试中不考,那教它干什么?要怎么教?六本书是不是成了六块“鸡肋”?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开发利用教材,创建新的语文课堂。
1.“单元旁批”阅读教学。即是先阅读学习单元中有旁批的课文,再模仿阅读学习其它课文,注意不是批注,不用勾划与圈点,也不是注写在课文的中间或字句段的上面、下面,而是把你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写在课文的旁边,求精求准,避免冗杂。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现代文单元阅读教学。教学过程由单篇走向单元,结合单元目标,从单元整体上来把握教材,处理教材。围绕单元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倡自主评价,把自己阅读时的感受、见解写在课文旁边,然后选择单元中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一两篇课文,结合单元目标,把旁批的内容组成一篇小短文或读后感。多角度挖掘教材资源,并摘取学生喜欢的句段,加上自己的感想,简单地记述下来。这样既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又有利于开发利用教材。
如,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该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社会风貌。我们可以先自读带有旁批的《溜索》,开头的旁批:“起笔突兀,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中”,这个特定的情境就是怒江的险恶。后面的旁批有精妙词句、结构等,“想象溜索的画面,体会‘小’字的精妙”。这些“小”字既突出溜索速度的快,又写出人在大自然中的“小”。“這里为什么细写牛的情状”——烘托峡谷的险峻与溜索汉子们的沉着、果断等等,从结构到精妙词句的品析表现人在险峻大自然面前接受挑战与战胜艰险的勇气。
接着用同样的方式阅读其它课文,如,《变色龙》,我们可以抓住四次描写“军大衣”和六次对小狗的不同判决来阅读理解课文并进行读写结合。开头“穿着新的军大衣”,点明这是“沙皇警犬”的标志,借以吓人的工具。“帮我把大衣脱下来”与“给我穿上大衣”,则是内心恐惧,想借此来推翻刚才的判决,最后“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私自走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俄国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社会,底层老百姓受尽欺凌的现实,也写出沙皇警犬们善变、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特点。
2.结合单元目标进行“读写结合”的作文教学,阅读是消化吸收,作文的表达运用,狭义的“读写结合”,可以是阅读一篇课文或一单元后,结合单元目标组写一篇读后感式的作文,或者是仿写一篇或一个片段的习作教学。这样,学生在“写”中思考,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也积累作文素材和提高写作水平。教学中,紧扣教材,开发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与单元主题、课后练习进行训练,学生在训练中升华情感、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效果。
途径一:旁批阅读整个单元,然后结合主题整理旁批的内容。 途径二:仿写典句语段,进行小短文写作。
途径三:结合单元目标,运用写作技巧进行写作训练。
如,在《溜索》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在险峻大自然面前的“小”,要在大自然面前接受挑战,并要有战胜艰险的勇气,我们要有溜索汉子们的勇敢、娴熟的技艺,才能克服艰难险阻。
二、开发利用教材,大胆联想想象
随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新的语文课堂更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核心阵地。课堂上,如何調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把学知识与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结合起来,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借助《天上的街市》,进行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
1.“大吃一惊”。在上课时,笔者通过投影显示一些图片,创设情景,然后抛出问题:“面对‘月夜星空’,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突然一问,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看到流星,想到许愿的;有看到月亮,想到嫦娥奔月的;有看到……从学生的回答中,笔者大吃一惊,他们的联想想象原来如此丰富,如果借助郭沫若这首诗的阅读学习,再运用联想想象的写作手法进行读写结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效果应该很好。
2.“出乎意料”。对课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沿着诗人的思维,放飞你的想象力:‘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天上的街市究竟有珍奇物品?假如我们一同飞到天上的街市,你将买回怎样的物品?为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学生们的回答:
“我要到天上的街市买回一件衣服,为什么?因为‘天衣无缝’,我想看看是怎样的。”“那我要买回真情,为什么?因为真情无价,我要让我们的生活充满关爱。”“我要捧回一颗流星,为什么?因为流星是美丽的,可它太短暂了,一闪而过,我要让美丽变成永恒。”……答案因为学生的纯真、善良、美丽,出乎了笔者的意料,甚至有些还让笔者感动。开发利用教材,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措手不及”。叶圣陶先生在论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时说过:“(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教。”为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关于诗中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可以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全班一起讨论交流。”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流星’为什么用‘朵’作量词?”“用‘朵’作为流星的量词,会使人感觉到飞逝的流星像花一样很美丽,也写出天上的街市像花一样美好。”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为什么用‘闲游’和‘走’这两个动词?能否调换位置?”笔者一时想不出恰当的答案,班里一片沉静后,一个男生举手后站起来答。他借助第三节诗的内容解决了这个问题,笔者也松了一口气。“我觉得本诗通过远远的街灯,联想和想象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除了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了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这个主题外,还有感情在这里面。感觉到当时诗人是不是想起他的日本恋人,借助牛郎织女表现了两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闲游’到‘走’是个憧憬的过程,不可调换。”学生的回答让笔者“措手不及”,想不到他分析得如此全面。笔者虽然不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但笔者认为自己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这也就是给学生示范、点拔、启发、诱导,激发起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联想、想象,做到创造性的学习、阅读、写作,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要我们面对现实,认真钻研教材与语文新课标,开发利用教材,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阅读教学应用单元旁批阅读教学法,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生成新的智慧,结出新成果,定能创建读写结合的语文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