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对贫困生扶贫工作从单一资助向全面帮扶的可持续性、可创造性转变,实现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化,高校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资源,改变思路,完善制度,从服务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实践提升体系、激励体系加强对贫困生创业扶持,进而培养贫困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促使高校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创业扶持 学产研协同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充分体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学生资助制度日趋完善、学生资助取得重大进展,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扶贫工作从单一资助的阶段性向全面帮扶的可持续性、可创造性转变,实现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化,充分体现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贫困生创业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贫困生创业不仅可以缓解贫困生现实问题,提升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营造高校创业氛围,而且丰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涵,拓宽资助渠道。因此,高校贫困生创业是形势所需,也是形势所迫,逐渐引起各级教育部门、高校的重视。
一、高校贫困生创业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创业源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同时是时代背景下的主动选择。就贫困生创业而言,具有很多内、外部动力:1.社会环境宽松。近几年“大众创业,万人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各种鼓励政策、手段、方法纷纷出台,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社会活力,为高校贫困生创业提供宽松环境和条件保障。2.高校创业氛围深厚。随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强,在校学生创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高校通过创业比赛、孵化基地、创业园等形式加强对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3.同辈创业影响。政府、社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很多政策倾斜,提供创业资金、场地、技术、管理支持,使创业成功比率逐渐提高,不断有各类优秀成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出现,为贫困生创业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典型案例,增强贫困生的创业热情。4.贫困生个人条件。就贫困生个人而言,由于家庭环境、经济原因等赋予贫困生创业的迫切性和紧迫感,贫困生创业势在必行。加之,贫困生较为艰苦的成长经历决定他们具有创业者必须有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这使贫困生创业成为可能。
二、高校贫困生创业的困境
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社会资源和心理素质等因素,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困难重重的创业过程中显得更加“弱势”[1]。高校方面虽逐渐规范各项政策制度,但仍表现出:1.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层次性、阶段化的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针对贫困生的创业活动和教育有待进一步研究、实践与发展;2.学校对贫困生创业的重视度不高,创业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创业教育不够系统科学,学校对贫困生创业的支持、保障、倾向度不强,没有系统、具体的规章、办法;3.高校对贫困生创业可操作性不强,仅局限在对已有项目的推荐宣传,缺乏引导开发;在基础设置、帮扶体系方面相对薄弱,没有形成贫困生创业的整体气候;4.贫困生创业项目往往单一,与专业匹配度不高,项目可持续性不强;5.贫困生往往来自于偏远山区,对于市场、企业、行业缺乏认知,创业者的管理、财务、营销等知识相对欠缺,仅有创业热情却缺少创业资本。
基于此,各高校加倍关注贫困生在创业教育体系中的特殊情况,关注贫困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借助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对贫困生创业的引导、扶持。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与高校贫困生创业关系分析
产学研协同创新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主体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进行协同作用和资源共享,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高校贫困生创业。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高校人才培养,使教育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专业学习与行业技术之间的互补,能够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更开阔和丰富的实战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解决高校学创业上的问题:第一,一定程度上解决创业资金问题,通过企业实践、企业项目投资、企业助学金等形式为贫困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二,拓宽创业学生知识结构,解决创业学生对行业企业技术缺乏了解的现状;第三,充实创业学生管理知识,提供管理一线经验,提高贫困生管理水平;第四,提高创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实践岗位,强化企业认知,增加实践经验。
四、高校贫困生创业扶持机制研究——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1.貧困生创业扶持服务体系
第一,完善高校制度保障体系:高校根据相关文件,制定贫困生创业优惠政策,形成制度保障体系。如:实行创业免息贷款、降低贷款门槛等措施,激发贫困生创业的主动性,解决贫困生的创业难题[3],为贫困生创业打好基础。
第二,加大高校企业资金投入力度:高校要加大贫困生创业的经费支持力度,建设有相当规模的创业场地,在创业平台、孵化基地、创业园等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贫困生创业前期资金的投入力度、场地使用管理费的减免力度,特别针对首次创业家庭、低保家庭、孤残家庭等贫困生提供资金补贴;增加对创业比赛等经费支持。企业方面,联合合作企业设立“贫困生项目援助资金”,对贫困生创业项目增加企业资金的投入。
第三,注重校企项目合作倾斜:高校应对校企现有、即有合作项目,优先选择相关专业贫困生加入项目的开发和实践,为贫困生创业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可能;简化创业学生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手续,免费提供企业实践场地,等等。
第四,建设创业失败帮扶工程:高校为创业失败之后的贫困生提供优先企业实践、再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体系,为其再创业提供资源和平台并给予贫困生家庭关心与帮助等[4]。高校努力建设创业失败帮扶工程,形成从二次创业服务、专家团队指导、企业技术支持、心理建设辅导、专业知识巩固等方面的配套优先帮扶,使创业失败的贫困生尽快强大内心、分析原因、不断改进。 2.贫困生创业扶持教育教学体系
第一,“三导师”制度 “三课程”体系。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互动中,逐步建立“三导师”的教育教学制度,即学校的“学业导师”、企业的“职业导师”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导师”,“三导师”制度形成全方位的创业理论、实践知识教育力量。“三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知识课程、职业教育课程、专业研发课程三项,基础知识课程主要从专业知识、创业知识、财务知识、创业流程、创业政策方面进行教育;职业教育课程由职业导师对企业岗位剖析,从企业管理实务上加强学习引导;研发课程则从创新成果分享、成果转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专业学习与企业需求相联系。
第二,心理课程 心理辅导。某些贫困生自卑,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人际交流沟通能力不强,学校应聘请专门的心理中心教师对创业贫困生建立跟踪支持,建立“贫困生小档案”,使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创业心理品质。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讲座、个体心理辅导联系,不断强大贫困生心理。组织专门的“创业贫困生加油站”,对贫困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困境在心理上及时疏导,重树信心。
3.贫困生创业实践提升体系
第一,助学岗位铸基础。高校资源相对有限,在开展贫困生创业与扶持的时候容易面临力不从心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处境。基于发展性创业的维度,高校应采取“借东风、走出去”、“借平台、多实践”的方法,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以助学岗位的形式参与企业生产,实际上,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为贫困生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解决企业专业技术用工难的问题,更有利于贫困生对专业、行业、管理的一线了解,磨炼意志,为贫困生创业打下基础。
第二,创业模拟强体验。创业模拟是指大学生对创业管理项目进行全程模拟,该过程涵盖创业商机寻找、创业计划制订、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资金融资和创业项目管理等[5]。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通过类似于“挑战杯”的创业计划比赛、营销大赛、创业模拟大赛、创业孵化园模拟等形式,实现学生对创业的亲身体验,增强创业意识、创业动力、创业决心。高校注重与地方人社局(人力资源)形成合力,开展具有影响力的创业模拟,由创业成功人士给予专业指导,吸纳更多社会创业成功者的经验。
第三,创业孵化重实效。首先,高校借助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企业资源,将企业前沿技术、稀缺岗位、热门产业引入高校,将市场需求调研、行业需求分析等大数据与高校创业园共享,打造与专业、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创业项目,提升项目孵化成功率。其次,高校创业孵化需设立专人负责,在贫困生创业制度的建立、资金、技术支持上提供支持,帮助完成贫困生创业政策咨询、公司审批等事务工作,加强创业初期、创业中期、创业晚期的管理指导,实现分层次、有计划的创业指导;设置“晋级”激励制度,学校对用时较短、效益较好、专业相关度高的创业团体提供资金、场地、合作企业推介等方面的优先权,激励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全情投入。
第四,优质项目倡带动。针对高校现有的贫困生创业项目,通过“标杆管理法”建立“以优带团,以团带园”的贫困生创业园。对已有贫困生创业项目分类,从技术创业、互联网创业、公益创业等类别设置“创业团”,以团内优质项目引领其他同类项目,剖析其各个先进指标、研究成功要素,形成同类项目争比赶超的持续上升局面,以贫困生创业团队间的良性竞争、经验交流等形式实现各项目的齐头并进。
4.贫困生创业激励体系
激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環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个人目标的过程。贫困生在创业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外部、内部因素造成的压力,学校应构建合理的贫困生创业激励机制,激发创业的持久性。
第一,积分激励机制。学校依据前、中、后期分阶段专业人士评价,查看运行状况,对运行优秀、良好、较差的项目累计积分,对积分较低者进行专家评估,适时整改,积分较高者表彰奖励。
第二,资金激励机制。依据创业项目的类别、项目投入、效益,运行情况等进行初期、中期、后期的资金奖励,首先对贫困生创业资金欠缺有效补充,其次实现过程管理的有效监督,再次激发可持续动力。对创业团进行项目大类间评估,择优对运行较好的创业团以资金激励。
第三,表彰激励机制。遴选优秀创业项目,通过典型宣传、事迹推介等形式对其报道,评选优秀创业人、优秀合作伙伴等,对个人创业典型予以表彰。
五、结语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资金因素、个人因素等,给贫困生创业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应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资源,从高校创新思路,摸索符合自我发展的贫困生创业扶持体系,为高校贫困生创业保驾护航,有效提高贫困生创业成功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亚宾.基于发展性维度的高校贫困生创业探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9):36-38.
[2]张名艳.产学研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J].就业方略,2017(10):85-89.
[3]卢颖,顾宇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贫困生创业困境及路径探索[J].职业教育,2017(2):108-109.
[4]许可,陈福虽,雷芬.高校贫困生创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52-54.
[5]徐颖云,蒋春美.产学研高度契合的创业教育研[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6):27-28.
研究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6FYHLX112;2016年度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教科研课题,批准序号:201609。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创业扶持 学产研协同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充分体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学生资助制度日趋完善、学生资助取得重大进展,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形式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扶贫工作从单一资助的阶段性向全面帮扶的可持续性、可创造性转变,实现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化,充分体现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贫困生创业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贫困生创业不仅可以缓解贫困生现实问题,提升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营造高校创业氛围,而且丰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内涵,拓宽资助渠道。因此,高校贫困生创业是形势所需,也是形势所迫,逐渐引起各级教育部门、高校的重视。
一、高校贫困生创业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创业源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同时是时代背景下的主动选择。就贫困生创业而言,具有很多内、外部动力:1.社会环境宽松。近几年“大众创业,万人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各种鼓励政策、手段、方法纷纷出台,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社会活力,为高校贫困生创业提供宽松环境和条件保障。2.高校创业氛围深厚。随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强,在校学生创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各高校通过创业比赛、孵化基地、创业园等形式加强对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支持,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3.同辈创业影响。政府、社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很多政策倾斜,提供创业资金、场地、技术、管理支持,使创业成功比率逐渐提高,不断有各类优秀成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出现,为贫困生创业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典型案例,增强贫困生的创业热情。4.贫困生个人条件。就贫困生个人而言,由于家庭环境、经济原因等赋予贫困生创业的迫切性和紧迫感,贫困生创业势在必行。加之,贫困生较为艰苦的成长经历决定他们具有创业者必须有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这使贫困生创业成为可能。
二、高校贫困生创业的困境
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社会资源和心理素质等因素,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困难重重的创业过程中显得更加“弱势”[1]。高校方面虽逐渐规范各项政策制度,但仍表现出:1.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层次性、阶段化的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针对贫困生的创业活动和教育有待进一步研究、实践与发展;2.学校对贫困生创业的重视度不高,创业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性不强,创业教育不够系统科学,学校对贫困生创业的支持、保障、倾向度不强,没有系统、具体的规章、办法;3.高校对贫困生创业可操作性不强,仅局限在对已有项目的推荐宣传,缺乏引导开发;在基础设置、帮扶体系方面相对薄弱,没有形成贫困生创业的整体气候;4.贫困生创业项目往往单一,与专业匹配度不高,项目可持续性不强;5.贫困生往往来自于偏远山区,对于市场、企业、行业缺乏认知,创业者的管理、财务、营销等知识相对欠缺,仅有创业热情却缺少创业资本。
基于此,各高校加倍关注贫困生在创业教育体系中的特殊情况,关注贫困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借助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对贫困生创业的引导、扶持。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与高校贫困生创业关系分析
产学研协同创新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主体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进行协同作用和资源共享,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2]。
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高校贫困生创业。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高校人才培养,使教育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专业学习与行业技术之间的互补,能够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更开阔和丰富的实战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解决高校学创业上的问题:第一,一定程度上解决创业资金问题,通过企业实践、企业项目投资、企业助学金等形式为贫困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二,拓宽创业学生知识结构,解决创业学生对行业企业技术缺乏了解的现状;第三,充实创业学生管理知识,提供管理一线经验,提高贫困生管理水平;第四,提高创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实践岗位,强化企业认知,增加实践经验。
四、高校贫困生创业扶持机制研究——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1.貧困生创业扶持服务体系
第一,完善高校制度保障体系:高校根据相关文件,制定贫困生创业优惠政策,形成制度保障体系。如:实行创业免息贷款、降低贷款门槛等措施,激发贫困生创业的主动性,解决贫困生的创业难题[3],为贫困生创业打好基础。
第二,加大高校企业资金投入力度:高校要加大贫困生创业的经费支持力度,建设有相当规模的创业场地,在创业平台、孵化基地、创业园等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贫困生创业前期资金的投入力度、场地使用管理费的减免力度,特别针对首次创业家庭、低保家庭、孤残家庭等贫困生提供资金补贴;增加对创业比赛等经费支持。企业方面,联合合作企业设立“贫困生项目援助资金”,对贫困生创业项目增加企业资金的投入。
第三,注重校企项目合作倾斜:高校应对校企现有、即有合作项目,优先选择相关专业贫困生加入项目的开发和实践,为贫困生创业提供与企业合作的可能;简化创业学生与企业的项目合作手续,免费提供企业实践场地,等等。
第四,建设创业失败帮扶工程:高校为创业失败之后的贫困生提供优先企业实践、再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体系,为其再创业提供资源和平台并给予贫困生家庭关心与帮助等[4]。高校努力建设创业失败帮扶工程,形成从二次创业服务、专家团队指导、企业技术支持、心理建设辅导、专业知识巩固等方面的配套优先帮扶,使创业失败的贫困生尽快强大内心、分析原因、不断改进。 2.贫困生创业扶持教育教学体系
第一,“三导师”制度 “三课程”体系。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互动中,逐步建立“三导师”的教育教学制度,即学校的“学业导师”、企业的“职业导师”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导师”,“三导师”制度形成全方位的创业理论、实践知识教育力量。“三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知识课程、职业教育课程、专业研发课程三项,基础知识课程主要从专业知识、创业知识、财务知识、创业流程、创业政策方面进行教育;职业教育课程由职业导师对企业岗位剖析,从企业管理实务上加强学习引导;研发课程则从创新成果分享、成果转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专业学习与企业需求相联系。
第二,心理课程 心理辅导。某些贫困生自卑,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人际交流沟通能力不强,学校应聘请专门的心理中心教师对创业贫困生建立跟踪支持,建立“贫困生小档案”,使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创业心理品质。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讲座、个体心理辅导联系,不断强大贫困生心理。组织专门的“创业贫困生加油站”,对贫困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困境在心理上及时疏导,重树信心。
3.贫困生创业实践提升体系
第一,助学岗位铸基础。高校资源相对有限,在开展贫困生创业与扶持的时候容易面临力不从心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处境。基于发展性创业的维度,高校应采取“借东风、走出去”、“借平台、多实践”的方法,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以助学岗位的形式参与企业生产,实际上,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校企合作机制,一方面为贫困生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解决企业专业技术用工难的问题,更有利于贫困生对专业、行业、管理的一线了解,磨炼意志,为贫困生创业打下基础。
第二,创业模拟强体验。创业模拟是指大学生对创业管理项目进行全程模拟,该过程涵盖创业商机寻找、创业计划制订、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资金融资和创业项目管理等[5]。高校在对贫困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同时,通过类似于“挑战杯”的创业计划比赛、营销大赛、创业模拟大赛、创业孵化园模拟等形式,实现学生对创业的亲身体验,增强创业意识、创业动力、创业决心。高校注重与地方人社局(人力资源)形成合力,开展具有影响力的创业模拟,由创业成功人士给予专业指导,吸纳更多社会创业成功者的经验。
第三,创业孵化重实效。首先,高校借助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企业资源,将企业前沿技术、稀缺岗位、热门产业引入高校,将市场需求调研、行业需求分析等大数据与高校创业园共享,打造与专业、社会需求相契合的创业项目,提升项目孵化成功率。其次,高校创业孵化需设立专人负责,在贫困生创业制度的建立、资金、技术支持上提供支持,帮助完成贫困生创业政策咨询、公司审批等事务工作,加强创业初期、创业中期、创业晚期的管理指导,实现分层次、有计划的创业指导;设置“晋级”激励制度,学校对用时较短、效益较好、专业相关度高的创业团体提供资金、场地、合作企业推介等方面的优先权,激励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全情投入。
第四,优质项目倡带动。针对高校现有的贫困生创业项目,通过“标杆管理法”建立“以优带团,以团带园”的贫困生创业园。对已有贫困生创业项目分类,从技术创业、互联网创业、公益创业等类别设置“创业团”,以团内优质项目引领其他同类项目,剖析其各个先进指标、研究成功要素,形成同类项目争比赶超的持续上升局面,以贫困生创业团队间的良性竞争、经验交流等形式实现各项目的齐头并进。
4.贫困生创业激励体系
激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環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个人目标的过程。贫困生在创业过程中必然遇到各种外部、内部因素造成的压力,学校应构建合理的贫困生创业激励机制,激发创业的持久性。
第一,积分激励机制。学校依据前、中、后期分阶段专业人士评价,查看运行状况,对运行优秀、良好、较差的项目累计积分,对积分较低者进行专家评估,适时整改,积分较高者表彰奖励。
第二,资金激励机制。依据创业项目的类别、项目投入、效益,运行情况等进行初期、中期、后期的资金奖励,首先对贫困生创业资金欠缺有效补充,其次实现过程管理的有效监督,再次激发可持续动力。对创业团进行项目大类间评估,择优对运行较好的创业团以资金激励。
第三,表彰激励机制。遴选优秀创业项目,通过典型宣传、事迹推介等形式对其报道,评选优秀创业人、优秀合作伙伴等,对个人创业典型予以表彰。
五、结语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由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资金因素、个人因素等,给贫困生创业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应利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资源,从高校创新思路,摸索符合自我发展的贫困生创业扶持体系,为高校贫困生创业保驾护航,有效提高贫困生创业成功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亚宾.基于发展性维度的高校贫困生创业探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9):36-38.
[2]张名艳.产学研协同创新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J].就业方略,2017(10):85-89.
[3]卢颖,顾宇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贫困生创业困境及路径探索[J].职业教育,2017(2):108-109.
[4]许可,陈福虽,雷芬.高校贫困生创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52-54.
[5]徐颖云,蒋春美.产学研高度契合的创业教育研[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6):27-28.
研究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6FYHLX112;2016年度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教科研课题,批准序号: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