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窦桂梅课堂教学言语互动的特点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s129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言语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连接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激发学生爱学语文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言语的简练生动、感染力、情感性等都会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为每篇课文的感情色彩不同,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的需要,因为课程改革的要求,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言语能够创设良好的互动氛围,启迪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的对话能力,带给学生愉悦美好的感受。
  笔者以“新生代”特级教师窦桂梅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被观察者三个阶段的三节有代表性的公开课视频,分别是《葡萄沟》《秋天的怀念》《丑小鸭》。采用了定量课堂观察中著名的弗兰德斯言语互动分析系统,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又结合其教学案例和访谈等定性研究的资料,发现了窦桂梅老师在成功的课堂教学言语互动中所展示出的教师言语特点。
  一、研究工具简介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课堂研究中收集可靠资料的重要手段[1]。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C)是一种著名的教室观察系统,主要分析的是教室情境中的师生言语。它主要是运用一套代码系统,记录在教室中师生言语互动的情形,用以分析教学行为,进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FIAC由这样几个部分组成: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见表2),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一套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互动分析方法。
  二、所选课例的矩阵统计表
  三、窦桂梅教学言语特点
  1.激励性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评价有这样的建议: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2]。在对整体样本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所选取的3个样本中第七类言语的频次都是0,即教师在课堂上从未出现批评学生、维护权威的言语现象。1—4类教师言语的所占比例,显示了窦桂梅老师教学言语饱含激励性,这些充满激励性的言语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上。
  数据带给我们的分析总是难免单调而抽象,枯燥而乏味,下面笔者结合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该特点的分析。
  在《晏子使楚》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有多处课堂言语体现了这一特点。
  师(使劲、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你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动都读出来了。
  师:你的回答就是与众不同,别人想到楚王的无礼、傲慢,你则想到楚王的可爱。了不起!
  师(握学生的手):我非常想和你较量一下。
  师(有力量地抚摸):你看,你的朗读、你的认识让我们感受到这么多的快乐。
  师(夸张地拍拍学生的肩膀):晏子什么也没改,他的秉性,他的潇洒、自信。虽然我很矮,我很小,但我的气质不凡。
  ……
  基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这样富含激励性的言语太多了,并且也不单单体现在教学的评价语上,在过渡语、讲授语中也都有体现。这样的评价语带给孩子的是鼓励、赞扬,是不露痕迹地接受、引用和深化,是对学生的悦纳,这种悦纳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赖。正如弗莱雷所强调的,“在接触这一点上,既没有完全的无知者,也没有完美的圣贤。只能是一起努力进步”[3]。教师对学生的高度信赖和尊重铸就了窦桂梅老师教学言语的激励性特点。
  2.情感性
  对样本进行整体分析时,在接纳学生的情感上,样本1所显示的数据最高,样本2和3数据接近,标准差为3.09,差异不明显。虽然就整体的言语比例来说,这类言语还应提高,但是较之平常的课堂这一数据已经不低。从这一统计中,我们看到了专家型教师的言语中饱含着浓浓的情感性。结合样本的矩阵统计图,我们看到序对(5,5)的数据量很大,依次为158、159、216。这一序对虽然是传统教学中线性言语的体现,但是,这样的线性言语背后却隐藏着教师言语的情感性,也才使得序对(9,9)在《秋天的怀念》中达29次,在《葡萄沟》《丑小鸭》中多达37次。
  如《秋天的怀念》中一个片段。
  师(深情的):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这“扑”,这“抓”后的“忍”——除了忍住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打击!这是一种怎样的忍啊?!
  生:从这忍中,我感觉到了母亲所忍住的巨大痛苦!
  师:大爱无形。儿子的得病、自己的重病让母亲苦上加苦——然而母亲依然是苦口——
  生:苦口婆心。
  师:也是母亲的良苦——
  生:良苦用心。
  师: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
  上述教师的言语在弗兰德斯定量的课堂观察系统中,都记入了编码5这一项,但是正是这些蘸着激情与思考的言语,挑动了学生参与的欲望,勾起了学生言说的激情。学生在这样生动的讲述中、情感的抒发中、深切的体验中,与教师进行了极其丰富的、淋漓尽致的互动。“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学生”[4],窦桂梅老师用教学言语中浓浓的情感性将学生紧紧地粘在了课堂上。
  3.幽默性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教师言语的幽默能够激发学生更多的第九类言语行为。在对样本进行整体统计时,我们发现学生第九类言语的标准差为5.79,差异性不显著。三个样本的该项频次依次为54、40、45,虽然较常模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堂教学中,这一比例数据出现的情况还是不多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窦桂梅老师通过带有幽默性的言语创设了良好的互动氛围,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笔者在对窦桂梅老师进行第二次访谈时,她讲述了这样一段教学中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既体现了教师的机智性,又是教师言语幽默性的最好阐释。   访谈实录(节选)
  问:您在师生的互动言语上很有自己的特色,能否以一节课为例,谈谈您印象最为深刻的、机智的、幽默的课堂互动言语。
  答:比如我讲的《葡萄沟》一课,我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什么叫一大串一大串的呢?是一串还是两串吗?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这个“一大串一大串的”……在我正讲着讲着,正画着画着葡萄架的时候,黑板突然塌了,当时听课的孩子和后面的老师都惊呆了,然后,我马上幽默了一下,说:“同学们,你们快瞧呀,这葡萄一大串儿一大串儿的,它们长得太饱满了(教师拉长音加以强调),你瞧把葡萄架都压趴下了。孩子们哈哈大笑,然后我说:“快,来,我们一起把葡萄架支起来!”然后马上有人帮我把黑板支了起来,我说:“嗨!主要原因还是葡萄太好了!”
  从上面的访谈实录中,我们看到窦桂梅老师用及其幽默的言语化解了课堂中的尴尬,使师生在笑声中继续展开学习。同时教师幽默的言语、幽默的处理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幽默的教学言语就像味精一样,有了它,教学才有味道,才不会是一杯白开水,才能产生神奇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效果。
  4.精炼性
  精炼的教学言语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体现为言简意赅。窦桂梅老师言语的精炼性从对个案进行序对解析时,所获得的数据可以得到较好的印证。我们发现序对(4,8)在3个样本中的频次依次为14、6、18,而序对(8,8)出现的频次为89、173、144。这样两个反差性极大的序对说明了师生言语互动中教师言语的精炼性。
  案例: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 十易其稿的故事[5]。
  在对公开课《秋天的怀念》进行教学设计时,窦桂梅老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精心打造尽显其对言语精炼性的追求。如第四稿的导入语是:“有一位作家生活在北京,叫史铁生,已经54岁了。从21岁起到现在,他坐在轮椅上已经33年,他写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都很有名。当然,在他写的文字中有很多是写给母亲的。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她觉得,这样下来的公开课还是显得太“平”,而且这样的资料上网一搜就成,老师不必交代。偶然间想到史铁生当年就在清华附属学校读书,如果以一位校友的身份引入,再把这段话改编一下,那该多好!于是,就有了第五稿的导入语:“有一位曾经就读我们学校的校友,他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遗憾的是,从21岁起,他已经坐在轮椅上33年。……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想到……于是……,想到……于是……,到了第九稿之后,窦老师还在反思导入语中的一处词语,于是她这样写道:“‘苦’不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经历吗,长路漫漫,谁没有过‘苦’的感觉?……我们当然有过这样的感受,于是这‘苦’中的‘好好儿活’是一缕阳光,它提示着我们,人要活出的是尊严,是个性,是自我!”后来,她在自己的第九稿教案中的“苦”后面特意加上了一个“?”,这个问号在第十次课结束的时候,随着教师黑板擦下消失的“苦”字已经化作了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无尽的思考。
  在这样的故事中,我们看到教学设计中的导入语竟有如此复杂的生成过程,更何况整个设计中的其他言语呢?亦如,窦老师自己所说“课上的每一句话往往都是集腋成裘的结果”。由此可见,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言语的精炼性来自何处。也正是这样精炼的言语,才铸就了一堂堂优质高效的公开课,使学生在课堂中行走的每一分钟,都充满着紧张的快乐。
  5.主题性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言语的这一特点,更是窦桂梅老师所独具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多数课例是其结合“主题教学”研究所进行的有益探索,正如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主题教学是拿课来说话的。在她与学生的言语互动中,一招一式,你来我往,交相辉映,都是在一个个“主题语词”照映下完成的。窦桂梅老师对教学主题是这样解释的: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体系的“全身”,即由主题“语词”把那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统整成一个“集成块”,使文章的“文眼”成为教学的触发点、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师生成长的共振点、教学的课眼、课堂的灵魂。从各阶段的数据分析中,我们也能看出“主题性”所导致的区别。
  笔者结合定量课堂观察的数据及原因分析,提炼出了这样的观点,下面结合定性课堂观察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能更完善地说明这一特点。
  案例《丑小鸭》
  师:看来,他的藏,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姿态。原来,这个“藏”,是小鸭从世俗的世界跨入天鹅世界的“藏”。此时幸福的小鸭,藏在心中的是他成功后的谦虚,幸福中依然觉得自己渺小、卑微。“谦虚、卑微”合起来,可以用一个词概括——
  生:大概叫“谦卑”吧。(掌声,并板书“谦卑”。)
  师:说说你怎么就“创造”了“谦卑”这个词呢?
  生:把“谦虚”的“谦”和“卑微”的“卑”合起来,就是“谦卑”。
  师:当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时候,已经不仅仅是谦虚和卑微的两个意思了。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对“谦卑”有着更深层意义的理解与感悟。此刻,请你用上这“幸福”和“谦卑”两个词,再给幸福的小鸭题词吧。
  生:小鸭啊,你是多么幸福啊,可你却是谦卑的。
  生:既然上半句是“苦难中追求梦想”,我想这句应该是“幸福中怀有谦卑”。
  上述《丑小鸭》师生言语片段,是窦桂梅老师在为主题语词“高贵”作铺垫,整堂课的设计体现了窦老师把“高贵”具体化的过程。她引领着学生将“高贵”一词,解读为“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怀有谦卑”。这14个字的提炼,是在课堂师生的言语互动中一点一点地生成的,循序渐进地使“高贵”这棵大树巍然屹立。
  又如其他一些经典课例的主题:《珍珠鸟》中的“信赖”,《村居》中的“安居乐业”,《晏子使楚》中的“尊重”,《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窦桂梅老师也是和学生一起在主题语词的引领下,串联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段段难忘的历史和一份份厚重的思想与情感。师生言语互动的“主题性”,实现了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与统一,弘扬了母语文化[6],成为“主题教学”的重要实施途径。
  从定量的数据分析和定性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了窦桂梅老师教学言语的这些特点,也正是这些言语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魅力。师生在充满激情、幽默,又饱含文化与主题的言语互动中,愉快地沟通情感、交流智慧,课堂上焕发着师生的生命活力[7]。正如李海林教师在《言语教学论》中说:“看一个语文老师是不是一个称职的、优秀的语文老师,主要看他是不是有较强的语言能力[8]。”窦桂梅老师教学言语的特点是她“赢在课堂”的原因之一,也是她的课堂“语文味”十足的原因之一,更是点燃学生的言语热情的重要原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言语充满激励性、情感性、幽默性、精炼性等,这样我们才能引着学生走入灿烂的文化,去发现那睿智的思想,去品味那高尚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
  [3]保罗·弗莱雷.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4]马建明.把语文课上到孩子的心里[J].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5]窦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 十易其稿的故事[J].人民教育,2007(1).
  [6]窦桂梅.窦桂梅的阅读课堂[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7.
  [7]杨光泉.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3.
  [8]贾隽.用诗意的语言到达理想的彼岸——解读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J].吉林教育,2011(3).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马赞)
其他文献
在孩童时期,最重要的是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非赢在起跑线上的百米冲刺。让孩子上学是为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准备,而非争得第一。  北欧人认为,教育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儿童充分的自由。在北欧,我们会看到他们在幼儿园的教室摆有新鲜的水果和从外面捡来的石头、树枝,这里的教师会用这些自然物品让孩子学习数学、科学以及语言等,了解大自然。他们认为,“用这种从自然中收集来的物品取代教学具和纸笔,会将孩子
国家语委重大课题“面向基础教育的阅读行动研究”课题组将与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中国教师》杂志社、《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山东城市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举办“教师阅读与基础教育”研讨会。研讨会将于2017年4月22日在北京師范大学召开。  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教师阅读与基础教育”,下设四个分论题:“教师阅读与教师素养”“教师阅读与专业发展”“教师阅读与语文教育”“教师阅读与立德树人”。
俞正强,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浙江省金华市金师附小校长。  “对数学这门学科,很多人并不喜欢,这种不喜欢经常是从小学数学就已开始。我们总认为是数学本身不讨人喜欢,觉得小朋友不会做数学题,慢慢地会发现,其实不是小朋友不喜欢数学,也不是数学不让小朋友喜欢,而是教师把数学教得让他们不喜欢了。”这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俞正强的教学智慧。  他自1986
2012年,联合国在大数据白皮书“Big Data for Development: Challenges
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关于作业量的规定引发争议,焦点汇聚在无作业或者减少作业量上。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新课改倡导的是个性化培养和创造性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扮演鼓励、引导和启发的角色,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要想真正解决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不能只考虑作业量的问题,笔者认为,研究视角应转移到做什么和怎么做,以改变目前靠作业数量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粗浅做法
本刊讯 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切实做好教育扶贫工作,2017年8月,安徽省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协助国家在安徽省安庆市所辖的岳西、望江、宿松、太湖、潜山等贫困县开展教育扶贫活动。  针对安庆市贫困县的师资状况和需求,本次活动确定主要的教育扶贫方式为专题培训、名师送教等。目前,在安庆市师资培训中心协助下,安徽省北京师范大学校友会已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活动是品德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堂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感受、体会、领悟、交流的时空,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精心设计的有效课堂活动能实现生活课堂的有效构建和认知有效内化的目标,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分解目标,以细化促深入  合理分解总目标,对每一个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定位就会更为准确。在学生交流体验、分享感悟时,教师更为清晰到位的点拨与引导会让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认识提升也水到渠成。可
学生每临考试,尤其面临关乎人生重大转折的考试时,难免要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与焦虑。对此,家长一筹莫展,教师们也束手无策。其实,关于解除考前焦虑,不乏心理学研究者的理论著述,但多因远离学生实际,未能给学生们答疑解惑,未能给教师和家长“充饥解渴”而被束之高阁。  一位长期从事学生心理咨询的中学教师王常春,根据多年来丰富的咨询经验,以及自己辅导孩子从备受高考煎熬到战胜焦虑的体会,本着帮助众多考生同样摆脱考
编者按:幼儿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课程具有灵活性、丰富性特点,它与中小学相比,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有更大的自主权。如何以儿童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幼儿教育课程的自主权,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儿童,是幼儿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本期《课程与教学》栏目特别甄选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文章,供大家借鉴。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已告别传统的、统一的由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式,开始思考如何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的年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条件;而“尊重学生”是教师应接受并内化于心的道德观念。如今,倡导“尊重学生”不仅是未来社会的需要,更是学生谋求幸福生活的需求。换句话说,在社会生活中,一个学生能否被尊重,且有尊严地生活,直接关系到他的幸福感。因此,当民主、平等和自由成为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时,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和权利自然成为教育目的的思想基础。  “尊重学生”,即尊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