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魔,也是神

来源 :精品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acky_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造梦,有这么样的两个故事。
  21世纪的人类已经有了控制梦的技术,于是多了一类患有梦瘾症的人。他们每天按时来报到按时入梦,因为故去的世界太美好,现实太残酷,所以宁愿在梦里不要醒来,自己做自己的造梦师,造出城市、道路、高楼、卧室、花园,将所有的记忆片段清理,只剩那些美好与欢乐。只愿从此,再也不要醒来,不再有分手、离散、遗失、死亡,不再有虚伪、冷漠、背叛、血泪。
  这是《盗梦空间》里的故事。
  地球上最大的人造岛,这里的日出日落云朵雨水,全部由人工控制。只因为一个导演要造出一部令世界惊奇的实景真人秀。于是,一个男孩从出生开始就活在无数的摄影机下。他的房间藏着无数的针孔摄影机,每天24小时滚动播出他的动态。为了扼杀他要离开的想法,导演费劲心思。直到他发现:这是一个梦,只是不是属于他的梦。再也没有谁可以阻挡他离开的想法,当他乘船躲过暴风雨,划到天尽头,猛然撞到的居然是人造的墙壁。
  “你真的要出去么?相信我,外面的世界并不会比这里更好,这里才是专属你的世界。”对着镜头,他向观众展露出最后一丝笑容,转身离开,永远消失在摄影机下。
  这个故事是《楚门的世界》。
  有人死也要待在梦里,就有人死也要从梦里走出来。
  有人拼命想走进围墙里,就有人拼命也想从围墙里出来。
  这世界的痛苦说起来大概也就只有这么两大类:一类是想要的得不到,另一类是得到的不想要。得到与失去,总是难以同时遂心。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1998年上映的《楚门的世界》是一个对乌托邦梦想的反讽。即便外面的世界有未知的险恶、有难以规避的风险,有太多的无法控制,他依然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开。在他消失的那一瞬间,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欣喜若狂热泪盈眶,仿佛从中得到了新生的力量,仿佛得到了面对一切厄运的勇气,仿佛得到了释怀和解脱。
  而十几年后上映的《盗梦空间》里,那个为了区分现实和梦境的旋转陀螺,又是在暗示着什么呢?
  人类对于生命的真相有着无止境的探求欲望,但是再伟大的智者却也无法给出一个终结答案。眼有左和右,耳分两边,手有两只,脚有两双。再完美的生命,也无法有浑然如克隆一般对称的躯体。这是注定的喜悲同在。
  白天我们在现实面前难免挫败,于是就有了夜晚的存在,让我们得以梦境里修复。每一天的平凡中都孕育着日升月落的禅意,只是我们在不断的重复中忽视着这些启示,只想选择一条更简单的路来行:永恒留在梦里还是享受做现实的赢家。然而,不管是梦亦或现实,其实你都无法逃避他们,就如同昼夜更替才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天。
  巴厘岛药师说:人是魔鬼,也是神。梦在左,现实在右,平衡梦与现实,是永恒的命题,亦是永恒的宿命。好莱坞编剧们深谙此道。
其他文献
“只要我们能够梦想到的,我们就能够实现!”这是刻在美国肯尼迪宇航中心西大门上的宣言,也是刻在每个美国公民心中的铭志。  整整一个世纪,美国一直以世界第一强国的姿态傲视天下。1978年,中美两国重启双方交往的大门。时至今日,中美两国正全面建立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无需置疑,美国作为中国在全球最重要的外交对手,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祖国统一的最突出的外部力量。另一方面,美国也是中
期刊
钢琴敲出了零落的音符,一个黑衣人从右至左缓缓牵开大幕,舞台深处,另一个黑衣人高举一只纸折飞鸟,以相反的方向划过人们的视线。一个满脸皱纹、头发灰白的老头蹒跚着从黑暗中走出来,开始讲那遥远的故事——一开场,《安魂曲》便充满了童话般的梦幻气氛。这是一个空的舞台,没有道具,剧情如一本插画书一般展开:50年琐碎生活堆积出来的破旧小木屋,孤零零挂在夜空的巨大月亮,嘶鸣、奔跑和不断咀嚼着干草的马,前后左右颠簸的
期刊
下面的故事也许是人家故意编写的。但这个简单的故事,透视着中美教育的根本区别。  美国老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喜好,并把他们的喜好引导为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比之下,中国老师‘恨铁不成钢’,巴不得让每个学生变成莎士比亚。中国老师越是急于求成,学生越是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什么也没有学好。  美国老师,其实英国老师也是这样,他们更加重视引导式的教育,先把学生兴趣调动起来,再培养他们的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
期刊
我最近经常旅行,每次我坐飞机的时候我都要跟飞机上的乘务人员进行下面类似的对话。  “飞机要降落,请您关闭您的Kindle。”  “我已经把3G关掉了。我可以不关闭Kindle,我只需滑动到墙纸模式,这种模式下我也能看到文字。”  “那么就请调到墙纸模式吧。”  “无论我坐在这里看着屏幕上的字,还是看墙纸模式下的图片文字,我想这两种情况下都不可能对飞机造成潜在的干扰吧。”  “我想这估计不管用吧。还
期刊
夏天,怕吃到过甜的甜点,在东京的某家和果子老铺买了盒看上去就清爽的西瓜冰霜。仔细看,盒子上写着须常温保存的,于是营业员姑娘就跟我解释说,其实这冰霜,常温吃起来就是果冻的口感,在冰箱里冻一冻,迅速就成了又细又柔又沙的霜体,拿一把小勺刮着吃,依然会有小片的果肉不小心嵌到唇齿之间来。最大的好处,则是这西瓜冰霜跟我期待的完全一样,不太甜。那种淡淡的口感,在燥热的夏天,不烦人,不腻人,不袭人。这便是西瓜这种
期刊
黄昏摊在西天,斜斜的夕阳射进长廊,轮椅上的老人都静静地在阳光中坐着、呆呆地看着前方。儿童游乐场上孩子们尖叫追逐、孕妇挺着大肚子缓缓走过。回头望,芙蓉醉了,红红地像几个熟透的小桃子,在晚风里颤抖……    从北京飞台北,车子将进首都机场了,突然看见路边树丛里摇曳着几朵粉红色的大花,不是蔷薇也非玫瑰,叶片宽宽的、花柄长长的,倒有点像芙蓉,难道因为地球暖化,在北京也能种植南国的花卉了?  算算时间,农历
期刊
历史以来,中国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从你开始接触,他就瞬间侵入你的观念、预想,从头到尾,毫不留情,彻底打破?  熟悉的人第一个会想到李敖。自称“多面怪杰”的李敖,从言论到行动,更像来自外星球。好在他的学识,他的思维,没有让人感到异质。  李敖从不欢迎他人评价,他总是抢在他人前面先自我评价:我最得意的就是,中国有史以来居然出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光芒万丈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立独行的并且是快快乐乐的头脑
期刊
一  黄裳颇不善言谈,与之面对,常常是你谈他听,不然,就是久久沉默,真正可称为“枯坐”。电话更是简洁得要命,一问一答,你问几句,他答几个字,绝无多的发挥,可说是再单调不过的色彩。我甚至一度怀疑,他这样的性格,当年做记者时又该如何进行采访?  然而,这只是一种外表或者说假象。一个在大学学电机专业的人,却改行走进了文化圈,且以藏书家、散文家、剧评家等多种身份独领风骚,这自有他注定要成为文人的必然。读他
期刊
民国初年,湖南龙阳才子易实甫在京城混到一小官,整日与倡优周旋,并形诸诗文。一日,他白天参加了女子敦谊会的慈善音乐演出,晚上又去妓院喝酒。隔天报上登出他的新作七言诗,把这两件事扯在一起,让名媛贵妇和青楼姐妹打成一片。这首诗起首两句是:“林下丰标女界推,双飞还共凤凰来。”  这一则逸闻初见于虞公的《民国趣闻》。我猜古龙读过《民国趣闻》,并记下“林下丰标”。易实甫自称“三十余年内,初为神童,为才子;继为
期刊
下班时候,公司小姑娘提醒对桌:“哎,晚上记得看任知了。”  这种话,20多年前就有过,那时候人们不说“看射雕”,而是说“看黄蓉”,后来,又有不说“看还珠格格”,而是“看小燕子”,还有不说“看士兵突击”,而是“看许三多”……  总结起来,似乎只有电视剧里那些“智力另类”者才能享受此等殊荣,又其实是他们或她们在某些类型的表演上极为出色,可以夺走一部剧的主题,成为它的符号。  王丽坤在饰演此疯女孩任知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