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某数学老师
监制:某数学老师
主演:某校七年级某班全体学生及某数学老师
道具:画有小鸡、小兔的大头像若干,口哨一个,一间桌椅摆放在四周、中间空出的某班教室。
序幕:优美、舒畅的轻音乐缓缓响起,一些头戴小鸡、小兔大头像的学生们徐徐进入教室。可爱的小鸡们展开双翅在尽情歌舞,活泼的小兔们在欢快地追逐。教室里被特制的舞台烟雾笼罩着,小鸡、小兔们的身影若隐若现、朦朦胧胧,宛如人间仙境。
师:现在有鸡、兔的头共46个,脚122只,你们知道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吗?
生立刻展开热烈讨论。
第一场:甲组同学讨论后迅速举手,师示意其代表上讲台前演示。
甲组代表板书:
解:设有x只鸡,y只兔,根据题意得:
解得:
答:有小鸡31只,小兔15只。
师:他做对了吗?你认为对的请鼓掌。
热烈掌声响起来。
师:刚才甲组同学用的是我们已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解决问题,很好!请问你们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立刻又展开讨论。
第二场:生讨论后未果,愁眉不展,无人能上前演示。
师:没有人知道吗?好,老师给你们表演一段节目,你们想看吗?
生:想看。
生愁眉顿扫,兴趣猛增,热烈鼓掌。
师吹一声口哨后命令:小鸡们,金鸡独立(师做单脚独立状引导,所有的小鸡们都金鸡独立);小兔们,玉兔拜月(师做两手拱起作揖状,所有的小兔们纷纷仿效,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师:现在小鸡、小兔们站着的脚是原来的多少?站着的脚有多少只?
生:一半,61只(因各收起了一半的脚,现在站着的是61只脚,学生很容易回答)。
师:46个头,61只脚,一个头对一个脚,站着的脚比头多几只?
生:61-46=15(只)。
师:这15只脚是哪种动物多出来的?为什么?
生:一只鸡对一只站着的脚,一只兔对两只站着的脚,多出来的脚是每只兔子多的。
师:哪种动物的数量可以首先算出来?
生:兔子。
师:多少只?
生:一只兔子多一只脚,多了15只脚,所以有15只兔子。
师:小鸡是多少?
生:46-15=31(只)
师: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在师的引导下,师生密切配合,在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解决了问题,生情绪逐渐高昂起来)。
师:老师表演了一段,下面还有谁也愿意出来试一试?
生立刻分组讨论,情绪激动,甚至有点手舞足蹈。
第三场:乙组同学讨论后迅速举手。师示意其出来表演。
乙组代表出来后也学老师吹一声哨后命令:小鸡们,别动!小兔子们,玉兔再拜月!
乙组代表:现在每一个动物的头对应几只站着的脚?
生:两只。
乙组代表:有多少只站着的脚?
生:46×2=92(只)
乙组代表:鸡兔本身总共有多少只脚?现在站着的脚比原来少多少只?
生:原来共122只,现在站着的脚比原来少30只。
乙组代表:少的30只脚是什么动物少的,每只少多少只脚?
生:是小兔子少的,每只少2只脚。
乙组代表:你们能告诉我小兔子的数量吗?
生:一只小兔子少2只脚,现在少了30只脚,当然是15只小兔子啰!
乙组代表:太棒了,小鸡是多少呢?
生:46-15=31(只)
乙组代表:谢谢大家!我们组的表演到此结束。
热烈掌声响起,生的情绪已达到巅峰状态,每一位同学的大脑都在飞速的运转,学习兴趣被精彩的表演激发出来了。
师:还有谁愿意上前表演?
第四场:丙组代表急不可待跳了出来。
丙组代表:小兔有4只脚,跑得很快,小鸡们不服气,恨不得鸡妈妈再给他(她)们生出2只脚,但小鸡没有另外2只脚,怎么办呢?(丙代表两手做飞翔状)。小鸡还有2只翅膀,它们也可以看作脚呀!(丙代表两手做着地状,学生们被他的滑稽样逗得哈哈大笑)。
丙代表吹一声口哨后命令:小鸡们,放下你们的两只前“脚”来(扮演小鸡们的学生纷纷两翅着地)。
丙代表:每个动物现在有几只“脚”?
生:4只。
丙代表:每个动物1个头,46个头有多少只“脚”?
生:46×4=184(只)
丙代表:此时的“脚”怎么比原来的122只脚多了62只呢?是什么动物多长了“脚”?
生:每只小鸡多长了2只“脚”。
丙代表:能算出小鸡的个数吗?怎么算?
生:1只小鸡多2只脚,多了62只脚,所以有小鸡62÷2=31(只)
丙代表:小鸡31只,小兔呢?
生:46-31=15(只)
丙代表:我们的表演精彩吗?谢谢大家!
(掌声如暴风雨般响起,每一位同学都陶醉在精彩的节目表演中,数学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如痴似狂,很多学生在下面情不自禁的抬脚伸手,也想出来一试身手)。
结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用四种方法解决了鸡兔同室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你们今天的表演非常精彩,你们体会到数学中的乐趣了吗?
生:太有趣了,我们还想继续表演。
师:老师知道你们很聪明,相信还有同学也一定能出来表演得非常精彩。但很遗憾,下课时间到了,你们下课后再继续表演好吗?
本剧到此结束,再见啦!
(学生们意犹未尽,剧情在高潮中结束)
设计思路:数学这门学科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女生)而言是枯燥的,是很不喜欢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能让学生越来越讨厌数学。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数学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示数学教学是为了让数学教学动起来、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轻轻松松解决了数学问题。本剧的设计意图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虽然对书本上的知识本剧仅仅在剧场一中体现,但剧场二、三、四都是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个目标而设计的,本剧以如何“趣”为重点,整个剧本以“趣”为中心,一学年有这么一堂表演课,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剧的背景是(人教版)七年级下102页习题中的第4题,在讲解这节习题课时,学生情绪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灵机一动,决定将此题改编成一舞台剧的形式在下一次课中表演,结果效果很好。平常最讨厌数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
由活泼可爱的小鸡、小兔们的歌舞,烟雾朦胧的场景拉开了本剧的序幕,新奇的形式已悄悄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第一场戏是对书本上知识的照应,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是初中学生常用的办法,它既是培养七年级学生用已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对后来剧情的一个铺垫。
学生的知识面毕竟狭窄,由老师表演的第二戏使剧情进入了发展阶段,老师表演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得以体现。
受老师表演的启发,乙组代表表演的第三场戏将剧情推向了一个高潮,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学生们情绪高涨,枯燥乏味的数学在学生们眼中变成了魔幻世界,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已体现)。
丙组代表的表演将剧情推向了高潮的顶峰,神秘的数学让学生如痴似狂,欲罢不能。
在高潮中结束的剧情意犹未尽,数学的无穷魅力让学生真正喜欢它,不由自主探究它,想去学好它,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笔者对本课设计的目标,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后记:数学课=舞台剧?看起来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说实话,笔者心里对本课的设计也是底气不足的。数学课改已进行几年了,怎么改、改什么的问题一直困绕着笔者。多媒体教学手段效果固然很好,但在山区几乎没有哪一个学校在教室里面是配齐的,教师就必须因地制宜,研究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改革。把数学课改变成舞台剧对一些人而言也许是荒诞的,但笔者认为只要效果好,什么样的过程都是可以的。
监制:某数学老师
主演:某校七年级某班全体学生及某数学老师
道具:画有小鸡、小兔的大头像若干,口哨一个,一间桌椅摆放在四周、中间空出的某班教室。
序幕:优美、舒畅的轻音乐缓缓响起,一些头戴小鸡、小兔大头像的学生们徐徐进入教室。可爱的小鸡们展开双翅在尽情歌舞,活泼的小兔们在欢快地追逐。教室里被特制的舞台烟雾笼罩着,小鸡、小兔们的身影若隐若现、朦朦胧胧,宛如人间仙境。
师:现在有鸡、兔的头共46个,脚122只,你们知道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吗?
生立刻展开热烈讨论。
第一场:甲组同学讨论后迅速举手,师示意其代表上讲台前演示。
甲组代表板书:
解:设有x只鸡,y只兔,根据题意得:
解得:
答:有小鸡31只,小兔15只。
师:他做对了吗?你认为对的请鼓掌。
热烈掌声响起来。
师:刚才甲组同学用的是我们已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解决问题,很好!请问你们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生立刻又展开讨论。
第二场:生讨论后未果,愁眉不展,无人能上前演示。
师:没有人知道吗?好,老师给你们表演一段节目,你们想看吗?
生:想看。
生愁眉顿扫,兴趣猛增,热烈鼓掌。
师吹一声口哨后命令:小鸡们,金鸡独立(师做单脚独立状引导,所有的小鸡们都金鸡独立);小兔们,玉兔拜月(师做两手拱起作揖状,所有的小兔们纷纷仿效,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师:现在小鸡、小兔们站着的脚是原来的多少?站着的脚有多少只?
生:一半,61只(因各收起了一半的脚,现在站着的是61只脚,学生很容易回答)。
师:46个头,61只脚,一个头对一个脚,站着的脚比头多几只?
生:61-46=15(只)。
师:这15只脚是哪种动物多出来的?为什么?
生:一只鸡对一只站着的脚,一只兔对两只站着的脚,多出来的脚是每只兔子多的。
师:哪种动物的数量可以首先算出来?
生:兔子。
师:多少只?
生:一只兔子多一只脚,多了15只脚,所以有15只兔子。
师:小鸡是多少?
生:46-15=31(只)
师: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在师的引导下,师生密切配合,在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解决了问题,生情绪逐渐高昂起来)。
师:老师表演了一段,下面还有谁也愿意出来试一试?
生立刻分组讨论,情绪激动,甚至有点手舞足蹈。
第三场:乙组同学讨论后迅速举手。师示意其出来表演。
乙组代表出来后也学老师吹一声哨后命令:小鸡们,别动!小兔子们,玉兔再拜月!
乙组代表:现在每一个动物的头对应几只站着的脚?
生:两只。
乙组代表:有多少只站着的脚?
生:46×2=92(只)
乙组代表:鸡兔本身总共有多少只脚?现在站着的脚比原来少多少只?
生:原来共122只,现在站着的脚比原来少30只。
乙组代表:少的30只脚是什么动物少的,每只少多少只脚?
生:是小兔子少的,每只少2只脚。
乙组代表:你们能告诉我小兔子的数量吗?
生:一只小兔子少2只脚,现在少了30只脚,当然是15只小兔子啰!
乙组代表:太棒了,小鸡是多少呢?
生:46-15=31(只)
乙组代表:谢谢大家!我们组的表演到此结束。
热烈掌声响起,生的情绪已达到巅峰状态,每一位同学的大脑都在飞速的运转,学习兴趣被精彩的表演激发出来了。
师:还有谁愿意上前表演?
第四场:丙组代表急不可待跳了出来。
丙组代表:小兔有4只脚,跑得很快,小鸡们不服气,恨不得鸡妈妈再给他(她)们生出2只脚,但小鸡没有另外2只脚,怎么办呢?(丙代表两手做飞翔状)。小鸡还有2只翅膀,它们也可以看作脚呀!(丙代表两手做着地状,学生们被他的滑稽样逗得哈哈大笑)。
丙代表吹一声口哨后命令:小鸡们,放下你们的两只前“脚”来(扮演小鸡们的学生纷纷两翅着地)。
丙代表:每个动物现在有几只“脚”?
生:4只。
丙代表:每个动物1个头,46个头有多少只“脚”?
生:46×4=184(只)
丙代表:此时的“脚”怎么比原来的122只脚多了62只呢?是什么动物多长了“脚”?
生:每只小鸡多长了2只“脚”。
丙代表:能算出小鸡的个数吗?怎么算?
生:1只小鸡多2只脚,多了62只脚,所以有小鸡62÷2=31(只)
丙代表:小鸡31只,小兔呢?
生:46-31=15(只)
丙代表:我们的表演精彩吗?谢谢大家!
(掌声如暴风雨般响起,每一位同学都陶醉在精彩的节目表演中,数学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如痴似狂,很多学生在下面情不自禁的抬脚伸手,也想出来一试身手)。
结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用四种方法解决了鸡兔同室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你们今天的表演非常精彩,你们体会到数学中的乐趣了吗?
生:太有趣了,我们还想继续表演。
师:老师知道你们很聪明,相信还有同学也一定能出来表演得非常精彩。但很遗憾,下课时间到了,你们下课后再继续表演好吗?
本剧到此结束,再见啦!
(学生们意犹未尽,剧情在高潮中结束)
设计思路:数学这门学科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女生)而言是枯燥的,是很不喜欢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能让学生越来越讨厌数学。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数学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示数学教学是为了让数学教学动起来、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轻轻松松解决了数学问题。本剧的设计意图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虽然对书本上的知识本剧仅仅在剧场一中体现,但剧场二、三、四都是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这个目标而设计的,本剧以如何“趣”为重点,整个剧本以“趣”为中心,一学年有这么一堂表演课,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剧的背景是(人教版)七年级下102页习题中的第4题,在讲解这节习题课时,学生情绪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灵机一动,决定将此题改编成一舞台剧的形式在下一次课中表演,结果效果很好。平常最讨厌数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
由活泼可爱的小鸡、小兔们的歌舞,烟雾朦胧的场景拉开了本剧的序幕,新奇的形式已悄悄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第一场戏是对书本上知识的照应,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是初中学生常用的办法,它既是培养七年级学生用已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对后来剧情的一个铺垫。
学生的知识面毕竟狭窄,由老师表演的第二戏使剧情进入了发展阶段,老师表演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主导得以体现。
受老师表演的启发,乙组代表表演的第三场戏将剧情推向了一个高潮,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学生们情绪高涨,枯燥乏味的数学在学生们眼中变成了魔幻世界,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已体现)。
丙组代表的表演将剧情推向了高潮的顶峰,神秘的数学让学生如痴似狂,欲罢不能。
在高潮中结束的剧情意犹未尽,数学的无穷魅力让学生真正喜欢它,不由自主探究它,想去学好它,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笔者对本课设计的目标,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被充分地体现出来。
后记:数学课=舞台剧?看起来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说实话,笔者心里对本课的设计也是底气不足的。数学课改已进行几年了,怎么改、改什么的问题一直困绕着笔者。多媒体教学手段效果固然很好,但在山区几乎没有哪一个学校在教室里面是配齐的,教师就必须因地制宜,研究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改革。把数学课改变成舞台剧对一些人而言也许是荒诞的,但笔者认为只要效果好,什么样的过程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