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挑战、激情与喜悦。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们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光凭激情和热情去面对新课改,而应有方法、有步骤,并且必须在每一段的实践中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我们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通过冷静、客观、科学的分析理清认识上的困惑,以积极有效的探索与解决策略来纠正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从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实践反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材让我们耳目一新,使基础教育焕发出勃然生机。本以为,投入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以前在教学中所碰到的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进行,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问题。课堂虽然活跃但容易失控,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到头来还需要教师“炒冷饭”,从头讲解,真正的知识点无法落实,班级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等等许多现象。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有深深的体会。我们是否真正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都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实践中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大脑,时刻反思,以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夯实基础,发展综合能力
教育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夯实基础与发展各种实践能力都是教学的目标。当前,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搜集、整理活动材料,小组忙于热火朝天、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组织、展开一个个活动,穿梭于各小组之间。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这些活动,这是正常合理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热闹场面而活动,我们必须予以关注。这些现象应值得我们深入反思: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该怎么教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我想要从两个层面入手:1.应抓牢双基,当堂巩固,形成学科体系,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活动的设计不应只注意其外在表现方式,而应更注重其根本目的,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反之,只追求活动场面的热闹,忽视对活动效果的关注,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2.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活动形式与活动的有效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二、理性学习,师生高效合作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其中过程和方法最为关键,因为它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投入的情感、态度,更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何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新课改倡导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进行学习。然而,课堂教学中,对于这些学习方式的引导和运用,我们仍存在许多误解,学习方式流于形式,作秀味道太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探究活动遍及各个学科,从自然科学到语文、社会、英语、音乐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过度探究,重探究的形式却无视探究的成效,重探究的内容而无视探究的实际条件。课堂评价硬性规定讲解不得超过多少分钟,以至于教师不敢讲解。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很多内容都是单纯通过学生的探究无法解决了的,以至于在课下教师还要花精力时间重新补充讲解。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通过教师讲授就可以掌握和记忆;程序性知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个体性和活动性,不能单靠讲授、告诉的方式为学生掌握,而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转化为内在技能。由此可见,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新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各种学习方法都各有优点和局限。
三、认真思考,恰当有效引导
新课改在热切的期待中隆重登场。在运用新思想、新理念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没有考虑到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摒弃以前旧有的模式、方法,热情高涨地运用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轰轰烈烈的尝试,课堂活跃热闹了可学生学的效果不大,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于是观望徘徊,出现急躁情绪。
由此,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对于新与旧、取与舍我们必须进行冷静的判断。教育每一天都是新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把旧有的东西全然抛弃,因为教育改革与创新不能割断历史。因此,对学习内容的取与舍、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不能太理想化,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背景加以考虑。教材编写的版本过多,编写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一些农村地区,有关都市题材的课文被替换掉,反之,在城市,则取消了反映农村生活的诸多内容。过去的教育、学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动严重隔离,从根本上排斥了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新课程提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谋求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作肤浅的、表层的理解。为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忽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违背的。对于学生,我们也应进行适当引导。有的学生认为新课改的教学应全然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他们是学习主体,是完全自由地想学什么都可以。对于学生这种简单的理解,教师应及时地纠正。在这里,必须澄清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并不等于学生要亲历、实践一切。实际上,事事都亲历、体验、实践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别人、前人却可能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因而,在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利用已知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和学习,不断促使学生变未知为已知,再拓展到对更广泛、更高水平的未知世界的探究。总之,任何时候,教育都需要引导、整理、改造和丰富学生的经验,避免这种只满足于学生当前的需要和兴趣、只停留在零散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中,而缺乏必要的拓展和提升。
四、注重个体,突出学习整体
新课程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课程改革是一种以人的培养为出发点和旨归的教育改革活动,要强调人的发展,突出人的作用。这就需要不断回到对象上,不断理解,从而抛弃主观随意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只有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构建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这个知识的理解。而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学生独立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后,并不意味着他的解决策略是最佳的、他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提问、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其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整合到最优的解决策略上。这是一种既集中又发散的方式,教师应让每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本意。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及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以上凸显的种种观念与行动中的困惑与偏差,反映出新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成长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因为变革是个漫长的旅程,它注定是一条崎岖不平、充满荆棘的道路,其中会发生怎样的情况现在很难预测。因为是旅程,所以遇到困难和矛盾都是在所难免的,然而追求与探索不会终止。在实践中反思,能让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冷静地分析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以不断改进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在反思中实践,能让我们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使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县八斗中学)
【关键词】实践反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材让我们耳目一新,使基础教育焕发出勃然生机。本以为,投入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以前在教学中所碰到的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进行,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新问题。课堂虽然活跃但容易失控,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到头来还需要教师“炒冷饭”,从头讲解,真正的知识点无法落实,班级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等等许多现象。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有深深的体会。我们是否真正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都做了什么,做到了什么。实践中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大脑,时刻反思,以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夯实基础,发展综合能力
教育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夯实基础与发展各种实践能力都是教学的目标。当前,课堂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搜集、整理活动材料,小组忙于热火朝天、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组织、展开一个个活动,穿梭于各小组之间。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这些活动,这是正常合理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热闹场面而活动,我们必须予以关注。这些现象应值得我们深入反思: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该怎么教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我想要从两个层面入手:1.应抓牢双基,当堂巩固,形成学科体系,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活动的设计不应只注意其外在表现方式,而应更注重其根本目的,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反之,只追求活动场面的热闹,忽视对活动效果的关注,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2.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活动形式与活动的有效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二、理性学习,师生高效合作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其中过程和方法最为关键,因为它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投入的情感、态度,更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何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新课改倡导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进行学习。然而,课堂教学中,对于这些学习方式的引导和运用,我们仍存在许多误解,学习方式流于形式,作秀味道太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探究活动遍及各个学科,从自然科学到语文、社会、英语、音乐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过度探究,重探究的形式却无视探究的成效,重探究的内容而无视探究的实际条件。课堂评价硬性规定讲解不得超过多少分钟,以至于教师不敢讲解。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很多内容都是单纯通过学生的探究无法解决了的,以至于在课下教师还要花精力时间重新补充讲解。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通过教师讲授就可以掌握和记忆;程序性知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个体性和活动性,不能单靠讲授、告诉的方式为学生掌握,而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转化为内在技能。由此可见,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新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各种学习方法都各有优点和局限。
三、认真思考,恰当有效引导
新课改在热切的期待中隆重登场。在运用新思想、新理念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没有考虑到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摒弃以前旧有的模式、方法,热情高涨地运用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轰轰烈烈的尝试,课堂活跃热闹了可学生学的效果不大,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于是观望徘徊,出现急躁情绪。
由此,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对于新与旧、取与舍我们必须进行冷静的判断。教育每一天都是新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把旧有的东西全然抛弃,因为教育改革与创新不能割断历史。因此,对学习内容的取与舍、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不能太理想化,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背景加以考虑。教材编写的版本过多,编写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一些农村地区,有关都市题材的课文被替换掉,反之,在城市,则取消了反映农村生活的诸多内容。过去的教育、学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动严重隔离,从根本上排斥了人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新课程提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谋求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和谐统一,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作肤浅的、表层的理解。为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忽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违背的。对于学生,我们也应进行适当引导。有的学生认为新课改的教学应全然不同于以往的课堂教学,他们是学习主体,是完全自由地想学什么都可以。对于学生这种简单的理解,教师应及时地纠正。在这里,必须澄清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并不等于学生要亲历、实践一切。实际上,事事都亲历、体验、实践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别人、前人却可能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因而,在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利用已知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和学习,不断促使学生变未知为已知,再拓展到对更广泛、更高水平的未知世界的探究。总之,任何时候,教育都需要引导、整理、改造和丰富学生的经验,避免这种只满足于学生当前的需要和兴趣、只停留在零散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中,而缺乏必要的拓展和提升。
四、注重个体,突出学习整体
新课程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课程改革是一种以人的培养为出发点和旨归的教育改革活动,要强调人的发展,突出人的作用。这就需要不断回到对象上,不断理解,从而抛弃主观随意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问题,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只有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构建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这个知识的理解。而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视,学生独立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后,并不意味着他的解决策略是最佳的、他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提问、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其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性所导致的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整合到最优的解决策略上。这是一种既集中又发散的方式,教师应让每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本意。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及其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以上凸显的种种观念与行动中的困惑与偏差,反映出新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成长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和艰巨的过程。因为变革是个漫长的旅程,它注定是一条崎岖不平、充满荆棘的道路,其中会发生怎样的情况现在很难预测。因为是旅程,所以遇到困难和矛盾都是在所难免的,然而追求与探索不会终止。在实践中反思,能让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冷静地分析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以不断改进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在反思中实践,能让我们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使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东县八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