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 堂上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是为学生服务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人。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 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全面提高学生素 质”的新路子,我认为应将课堂教学改革如下:
一、完成教学观念的三个转变
1.由“倾向优生”转向 “重视差生”
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找优生,到黑板上做练 习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待“差生”歧视冷淡,体罚、挖苦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差 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为改变上述情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应“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改变对差生的态度 ,增加对差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一改沉闷气氛。在学习 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差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已能够成功,加强责任意识,最终激发学生 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从而做到时刻准备主动学习,把课堂当作追求梦想的地方,真正意识 到在课堂中能更好地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2.由重复练习转向典型训练
过去,我们的学生一做就是几道题,这种题海战,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效果可想而知。 许多同学的课后作业互相抄袭,以应付检查。作业不能真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 在,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信息反馈,一改以往的题海战术,采用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压缩 题量,课课检测,节节验收,章章测试的方法,充分发挥了练的效益,得到教学质量大面积 提高的回报。
3.由“教书”转向“教人”
过去,我们只注重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效果,导致差生大量出现,这是教学质 量不高的主要根源。现在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就应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 法,优化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关键就在于学生怎样学会 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 ”转向“教人”。采用科学方法,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更重要的让每个人都“会学 ”,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 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 、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二、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具体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充分发 挥素质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同步和谐地发展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学中要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使认知目标、能 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协调并举,相互作用。素质教育更加重视打好基础,所以,在制订每课书 的教学目标时,要做到使绝大多数学生只要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使每个学生个体在这三个 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 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 生学习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
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 学中我们始终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 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 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有效把握教学内容, 不超纲;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不能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而混淆了教 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变化的区别,真正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要保证教学目标定向的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目标,凡目标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 ,并实施当堂检测,保证大面积达标。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课堂“动”起来
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语言失去了交流的功能,“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宰着 大部分课堂,老师统管一切,学生没有自主的空间,不能很好地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 成了“护士”名下的“病人”,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课堂上缺乏民主、平等,几乎 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只有教,没有学。即使是有“师生互动”,也只是简单的“回答问题
”, 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甚差。
怎样才能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怎样才能改变枯燥无味的“纯”语言知识 的授课模式?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那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课堂“动”起 来,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但是要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积 极”与“热闹”,整堂课学生都处在动态中,这也不叫上课,这叫“赶集”。所谓“动”, 是指学生的合作互动学习、游戏等“动态”学习;所谓“静”,是指学生的聆听、观察、思 考、想象等“静态”学习。所谓“张”,是指课堂教学内容的“展”、教学节奏的“快”, 以及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或参与合作互动学习那种紧张而有序的状态。这里的“弛 ”,是指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节奏加快、教学高潮过后的一段相当“缓冲”的阶段。在课堂 教学中,作为“导演”的教师如何让“演员们”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无论张还是弛,无论动 还是静,都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统筹安排,精心设计。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探索一条“能切实使学 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全面提高学生素 质”的新路子,我认为应将课堂教学改革如下:
一、完成教学观念的三个转变
1.由“倾向优生”转向 “重视差生”
以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找优生,到黑板上做练 习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待“差生”歧视冷淡,体罚、挖苦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差 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为改变上述情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应“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改变对差生的态度 ,增加对差生的感情投入,使他们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一改沉闷气氛。在学习 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差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已能够成功,加强责任意识,最终激发学生 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从而做到时刻准备主动学习,把课堂当作追求梦想的地方,真正意识 到在课堂中能更好地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2.由重复练习转向典型训练
过去,我们的学生一做就是几道题,这种题海战,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效果可想而知。 许多同学的课后作业互相抄袭,以应付检查。作业不能真正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 在,我们在教学中十分重视信息反馈,一改以往的题海战术,采用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压缩 题量,课课检测,节节验收,章章测试的方法,充分发挥了练的效益,得到教学质量大面积 提高的回报。
3.由“教书”转向“教人”
过去,我们只注重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效果,导致差生大量出现,这是教学质 量不高的主要根源。现在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就应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 法,优化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关键就在于学生怎样学会 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 ”转向“教人”。采用科学方法,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更重要的让每个人都“会学 ”,实现教育教学的优质、高效,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 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 、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二、优化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具体教学活动中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充分发 挥素质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同步和谐地发展是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学中要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首先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使认知目标、能 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协调并举,相互作用。素质教育更加重视打好基础,所以,在制订每课书 的教学目标时,要做到使绝大多数学生只要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使每个学生个体在这三个 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 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引学 生学习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
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 学中我们始终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 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 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时还要注意有效把握教学内容, 不超纲;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准确性。不能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而混淆了教 师行为与学生行为变化的区别,真正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要保证教学目标定向的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设计都要瞄准目标,凡目标要求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当堂完成 ,并实施当堂检测,保证大面积达标。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课堂“动”起来
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语言失去了交流的功能,“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宰着 大部分课堂,老师统管一切,学生没有自主的空间,不能很好地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 成了“护士”名下的“病人”,成了被动的“知识接受器”。课堂上缺乏民主、平等,几乎 没有交流、没有互动,只有教,没有学。即使是有“师生互动”,也只是简单的“回答问题
”, 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甚差。
怎样才能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怎样才能改变枯燥无味的“纯”语言知识 的授课模式?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那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课堂“动”起 来,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但是要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积 极”与“热闹”,整堂课学生都处在动态中,这也不叫上课,这叫“赶集”。所谓“动”, 是指学生的合作互动学习、游戏等“动态”学习;所谓“静”,是指学生的聆听、观察、思 考、想象等“静态”学习。所谓“张”,是指课堂教学内容的“展”、教学节奏的“快”, 以及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或参与合作互动学习那种紧张而有序的状态。这里的“弛 ”,是指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节奏加快、教学高潮过后的一段相当“缓冲”的阶段。在课堂 教学中,作为“导演”的教师如何让“演员们”积极参与教学互动,无论张还是弛,无论动 还是静,都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统筹安排,精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