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爆炸、知识剧增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新的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终生学习,所以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而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数学教学只重视数学结论的教学,忽视数学结果获得的思维过程,如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被发现的过程等,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机械模彷和记忆的思维定势中,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思考改变学生先前已形成的模式化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更应想方设法把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激发出来。
一、把自我教育权还给学生
现代数学教学重在启发、妙在引导,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会学”(即掌握思想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而要“会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自我教育权还给学生。
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认为:一堂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讲得怎样精彩、学生如何循规蹈矩,而是以学生参与的态度、深度和效果来加以评判。而让学生自主,让其思考、讨论,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正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其主旨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让开一条道,让学生自己走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应把“学什么”变成“怎样学”,教师把要学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进行激烈的争论。这样,知识越辩越清、愈争愈明。例如:教学圆的定义,可由实例引入,并由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先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根细绳的一端固定,将绳拉紧,使另一端旋转一周,在平面上画出一条封闭曲线。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这个图形形成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定点;二是定长。形成的过程是旋转;形成的条件是在一个平面内。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便形成了对圆的感性认识,在记忆中留下了圆的表象。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定点能确定图形的位置,定长能决定图形的大小,旋转能确定图形的形状,动点便构成了点的集合。这时给出圆的定义。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首先能形成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分析逐渐形成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便能对圆的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
2、空出一席地,让大家都入座
问题的启发是课堂教学发展的高潮阶段,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紧扣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台阶式问题,就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步一步地走向课堂高潮。当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过教师设计的台阶时,实际问题就解决了,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满足了好奇心,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
如:讲“当角度在0°~90°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少)而增大(或减小)”时,就进行一系列阶梯练习:
⑴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sin30°、sin45°、sin60°的值?
⑵谁能看出角度大小与函数值的关系?
⑶如果0°<X1<X2<X3<90°,则sinX1、sinX2、sinX3的大小关系如何?
这样,学生由于经过由浅入深的一系列练习,讲正弦函数的增减性就不难接受了。
3、腾出一只手,引学生上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时刻要注意反馈教学信息,实行对教学程序、层次、质量、内容和形式的宏观、微观控制,并协调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真正掌握“会学”的本领。
数学教学中,在知识的发生阶段、认识整理阶段,通过展现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原理和法则的获取以及数学解题方法选择的过程,使他们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得到训练,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这样便能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kx+2k+3=0有实根,且最多有一个负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对于这个问题,思维肤浅的学生往往在写出△≥0之后就无从下手了,找不到条件中隐含的全部含义。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解题过程及结论,应让学生充分展现“我”是怎样理解“最多有一个负根”的,当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得出“最多有一个负根”即“不能出现两个负根”时,可发现条件所含的意思是如有两个负根时的k的值不是我们所求的范围。学生通过充分展现自己的理解过程之后,若能使思维理解到这一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样,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把解题思路形成的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产生共鸣,变传授知识为发现过程,留给学生的不再是“魔术师”式的表演,而是创造的教育与实践。经过如此长期的“展现”训练,就不会再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或不会)”的情况了。
二、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人们的生活,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于依赖老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数学老师应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
有些老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数学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比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例如编导阅读提纲: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定理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这样循序渐进,可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3、进行归纳小结
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三、注重“情商”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将情商归纳为以下五类:①认识自身的情绪;②妥善管理情绪;③自我激励;④认知他人的情绪;⑤人际关系的管理。
长期以来,国内教学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智商问题上,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情商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重视,特别是数学教学活动中更应注重“情商”的作用。
1、情商影响智力活动过程
在智力活动中,智商与情商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情商时刻都在起作用,它不仅发动、调节、维持智力活动过程,还能弥补人智力上的某些不足。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探索。浓厚兴趣所激发的求知欲能使人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并以苦为乐,达到较高的学习境界。
2、情商影响学习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智力正常的学生在相同学习环境下,其学习效果却往往不尽相同。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情商的差异。常见坚定而自信的学生,总是把学习看成一件乐事,绝不会因为学习上遇到困难而泄气。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其情商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动机和兴趣强烈,独立积极,不甘落后,情绪稳定,自信心强,意志坚韧,富有幻想,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创造能力也比较突出。而学习成绩落后者则大多学习自觉性不高,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性,易分心和受干扰,懒于思考,依赖性强。
由以上可看出,情商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因此,数学教学一定要把重视培养学生情商摆到与智商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落实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组稿编辑:杨五星】
(作者单位:410145湖南省长沙县高桥中学)
而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数学教学只重视数学结论的教学,忽视数学结果获得的思维过程,如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被发现的过程等,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机械模彷和记忆的思维定势中,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思考改变学生先前已形成的模式化学习方式的有效策略,更应想方设法把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激发出来。
一、把自我教育权还给学生
现代数学教学重在启发、妙在引导,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会学”(即掌握思想方法,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而要“会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自我教育权还给学生。
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认为:一堂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讲得怎样精彩、学生如何循规蹈矩,而是以学生参与的态度、深度和效果来加以评判。而让学生自主,让其思考、讨论,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正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其主旨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让开一条道,让学生自己走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应把“学什么”变成“怎样学”,教师把要学的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进行激烈的争论。这样,知识越辩越清、愈争愈明。例如:教学圆的定义,可由实例引入,并由学生自己操作:让学生先把事先准备好的一根细绳的一端固定,将绳拉紧,使另一端旋转一周,在平面上画出一条封闭曲线。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这个图形形成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定点;二是定长。形成的过程是旋转;形成的条件是在一个平面内。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便形成了对圆的感性认识,在记忆中留下了圆的表象。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定点能确定图形的位置,定长能决定图形的大小,旋转能确定图形的形状,动点便构成了点的集合。这时给出圆的定义。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首先能形成感性认识,然后经过分析逐渐形成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便能对圆的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
2、空出一席地,让大家都入座
问题的启发是课堂教学发展的高潮阶段,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紧扣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台阶式问题,就会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步一步地走向课堂高潮。当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过教师设计的台阶时,实际问题就解决了,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满足了好奇心,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
如:讲“当角度在0°~90°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少)而增大(或减小)”时,就进行一系列阶梯练习:
⑴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sin30°、sin45°、sin60°的值?
⑵谁能看出角度大小与函数值的关系?
⑶如果0°<X1<X2<X3<90°,则sinX1、sinX2、sinX3的大小关系如何?
这样,学生由于经过由浅入深的一系列练习,讲正弦函数的增减性就不难接受了。
3、腾出一只手,引学生上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时刻要注意反馈教学信息,实行对教学程序、层次、质量、内容和形式的宏观、微观控制,并协调好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真正掌握“会学”的本领。
数学教学中,在知识的发生阶段、认识整理阶段,通过展现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原理和法则的获取以及数学解题方法选择的过程,使他们的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得到训练,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这样便能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kx+2k+3=0有实根,且最多有一个负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对于这个问题,思维肤浅的学生往往在写出△≥0之后就无从下手了,找不到条件中隐含的全部含义。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解题过程及结论,应让学生充分展现“我”是怎样理解“最多有一个负根”的,当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得出“最多有一个负根”即“不能出现两个负根”时,可发现条件所含的意思是如有两个负根时的k的值不是我们所求的范围。学生通过充分展现自己的理解过程之后,若能使思维理解到这一步,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样,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现思维过程,把解题思路形成的过程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产生共鸣,变传授知识为发现过程,留给学生的不再是“魔术师”式的表演,而是创造的教育与实践。经过如此长期的“展现”训练,就不会再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或不会)”的情况了。
二、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新时代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提倡“终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日益渗透人们的生活,社会越来越数学化,仅具备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成了考试中的新题型,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很多学生解题能力不强,学习过于依赖老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能力差导致的。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充分利用阅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数学老师应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
有些老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数学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比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例如编导阅读提纲: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实际背景是什么?定理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这样循序渐进,可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3、进行归纳小结
阅读完一章一节后,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理清脉络,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三、注重“情商”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将情商归纳为以下五类:①认识自身的情绪;②妥善管理情绪;③自我激励;④认知他人的情绪;⑤人际关系的管理。
长期以来,国内教学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智商问题上,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情商在学习中的作用也日益引起重视,特别是数学教学活动中更应注重“情商”的作用。
1、情商影响智力活动过程
在智力活动中,智商与情商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情商时刻都在起作用,它不仅发动、调节、维持智力活动过程,还能弥补人智力上的某些不足。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探索。浓厚兴趣所激发的求知欲能使人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并以苦为乐,达到较高的学习境界。
2、情商影响学习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智力正常的学生在相同学习环境下,其学习效果却往往不尽相同。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情商的差异。常见坚定而自信的学生,总是把学习看成一件乐事,绝不会因为学习上遇到困难而泄气。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其情商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动机和兴趣强烈,独立积极,不甘落后,情绪稳定,自信心强,意志坚韧,富有幻想,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创造能力也比较突出。而学习成绩落后者则大多学习自觉性不高,意志薄弱,缺乏坚持性,易分心和受干扰,懒于思考,依赖性强。
由以上可看出,情商是学生学习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因此,数学教学一定要把重视培养学生情商摆到与智商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落实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组稿编辑:杨五星】
(作者单位:410145湖南省长沙县高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