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f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十多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字、词、句、篇,是一篇文章的基础,既是提高阅读能力所必须掌握的,更是提高写作能力所必须掌握的。我的做法是闯三关:
  一、闯过字词关。字词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像修建房屋的砖瓦木石、水泥钢筋。再好的设计图样,如果没有砖瓦木石水泥、钢筋是不行的,同样的道理,读写文章离开了字词也无从谈起。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从识字释词入手,而不能架空分析课文。要写好一篇文章也是一样,必须有炼字遣词的基本功夫。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工具书来解决课文中绝大多数的生字难词。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识字释词时,重在指导学生搞好预习。为了防止极少数学生偷懒,可让学生互相检查督促。同时,也可用早读、自习的时间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以避免“无的放矢”。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让学生了解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分析做好充分准备;(2)打掉“拦路虎”,扫除他们阅读课文的障碍;(3)突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4)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我还用画龙点睛、突出重点的方法,将音近、形近,难辨易错的一些字词检出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区别字形、明辨字义,而不必分散过多的精力到处开炮。这样既可节省课堂时间,还从根本上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为作文打下雄厚的字词功底,有效克服词汇贫乏的毛病,不断提高读写能力。
  二、闯过句子关。一篇文章的主体是句子,只有读懂了句子,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读懂整篇课文。因此,理解句子的含义,弄清句子的结构,了解句子的作用,是提高读写能力的一个关键。做法有三:
  1.摘录。凡是生动的描写句,优美的抒情句,贴切的比喻句,精辟的议论句,还有格言、警句等等,都要求学生在预习和阅读中用颜色笔划出来,然后摘录在笔记本上。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体现诗人高超的炼句艺术的诗句,也应抄录下来,深入理解,融会贯通,以备自己说话和写作之用。
  2.分析。对课文中的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体会和理解,要求从句式、结构、句子类型等方面分析它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
  3.条理。要求学生对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划上符号,重点理解关联词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分析文章段落间的起、承、转、合的条分缕析,理解过渡和照应的作用,以便提高学生的选材、组织能力,同时为分析文章结构打下基础。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学中我贯彻“精讲多练”的基本原则,只突出重点句、关键句的分析,其余采用精讲或略讲。而对重点句,有时还插进必要的练习,以加深理解,为今后写作夯实基础。
  三、闯过结构关。结构是文章的脉络和骨架,一篇文章的内容,全靠结构的组织和支撑。所以,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必须认真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闯过结构关,结合具体文章进行分析段落、层次、中心以及写作特点的反复训练。当然它的训练和前面提到的关联词语的训练不是截然分开的,也就是说,在找出关键词、中心句、关联词的过程中,就应注意渗透结构训练的部分内容,为后面的结构训练打下基础。
  结构读写训练,要在精读细读中进行。熟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各自然段前可标上阿拉伯数字1、2、3、4等,体悟各段的基本意思,并将它们的中心意思用精炼简洁的句子总结表述出来,写在前步标出的序数之后。然后,将相关自然段的具体内容归纳为逻辑段。其间,指定学生逐段朗读课文,由学生讨论归纳逻辑段落大意,一般经几个学生的读读议议,大体就能把段意搞清楚了。如果仍有不完整、不恰当之处,则由教师补充更正。
  如此反复,师生合作完成各自然段和逻辑段的分析归纳。就这样,边读边议,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在边读边议、讲练结合的过程中,有时还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启发学生根据各自然段的意思,把内容相关、相近的自然段归纳为逻辑段,理清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在讨论时,把前后相邻的两张桌子四个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公推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发表意见。讨论时,教师在教室里走动,了解情况,具体辅导,做关键性的点拨,但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觉得讨论得差不多了,就由各组汇报情况,进行全班性大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发言,评议讨论情况,得出最后结论。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这种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还能提高学生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综合能力。
其他文献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人类社会进步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人类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培养一种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如今,艺术修养已成为社会开拓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素质,它的基础来源于学校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美术课堂的教学成功与否就变得至关重要。作为美术鉴赏课引导者和传授者的美术教师,该如何设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呢?下面就这一话题谈谈个人的肤浅之见。    一、预设悬念,激发
当前许多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正面灌输和“背多分”的机械训练。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调动不起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应付教师的权威而“倾听”,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内化。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也是现今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低效、无效的根源。  那德育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
当前许多农村初中德育工作,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正面灌输和“背多分”的机械训练。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调动不起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应付教师的权威而“倾听”,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内化。这种传统的德育方式也是现今农村初中德育工作低效、无效的根源。  那德育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
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是为了不教。”因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每位教师面临的重任。如今,“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古训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当代教师的理念应是: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这意味着教师本身的素质要不断地提高,在工作和学习中做到充电放电两不误,并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艺术、技巧与方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作文评改更是让老师们有苦难言。一般作文教学的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教师唱主角。但教师的评改往往耗时费神却收效甚微,而且易受教师主观性的约束而导致千文一面。显然,缺乏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作文评改,已成为促进作文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为了实践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寻求一种简捷高效的评改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作文评改的主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既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理论对教学的巨大指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每一名教师都存在着深刻的危机感。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每一位政治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政治教师加强理论学习主要学什么呢?  首先,应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读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时,总是被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博大胸怀所折服,被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英雄气概所感染,被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壮举激发起强烈的爱国情感。  然而,这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到近代却变成了文化之谜(见《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卷》),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争论的悬案。争论的焦点是:这首《满江红》是不是岳飞所作?持否定观点的论据有三:
“华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文史不分家在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中得到普遍认可。文史不分家是一个学术论题,但从中学学科教学的角度看, 文史不分家体现得更加充分和具体。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想谈谈历史与语文两科教学中,文史知识的互相渗透和能力的互相生成。语文学科中,占有相当比例的文言文,多取材于魏晋以前的史学著作。其中有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之一,
今天许多家长都在为孩子迷恋网吧、甚至游手好闲而忧心忡忡,而教师们都在思考:现今的学生,营养丰富,身体健康,为什么他们如此厌倦学习。是我们丰富的物质生活娇惯了他们,同时是一些科技的进步让学生丧失了勤学苦读的优秀品质。八十年代之前,电视还未飞入寻常百姓家时,学生欣赏文学艺术主要是通过图书和报刊的阅读,只能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来体会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情感的波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思维来理解作品丰富的内容。 
一、教师对英语课外作业的认识与布置陷入误区    课外作业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许多英语教师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认识的偏差再加“应试”的指向,导致英语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向封闭的误区,具体表现为:  1.作业的设计不考虑学生特点,单一反复、枯燥费时。  2.作业形式以书写为主,忽视综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