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十多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字、词、句、篇,是一篇文章的基础,既是提高阅读能力所必须掌握的,更是提高写作能力所必须掌握的。我的做法是闯三关:
一、闯过字词关。字词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像修建房屋的砖瓦木石、水泥钢筋。再好的设计图样,如果没有砖瓦木石水泥、钢筋是不行的,同样的道理,读写文章离开了字词也无从谈起。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从识字释词入手,而不能架空分析课文。要写好一篇文章也是一样,必须有炼字遣词的基本功夫。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工具书来解决课文中绝大多数的生字难词。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识字释词时,重在指导学生搞好预习。为了防止极少数学生偷懒,可让学生互相检查督促。同时,也可用早读、自习的时间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以避免“无的放矢”。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让学生了解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分析做好充分准备;(2)打掉“拦路虎”,扫除他们阅读课文的障碍;(3)突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4)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我还用画龙点睛、突出重点的方法,将音近、形近,难辨易错的一些字词检出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区别字形、明辨字义,而不必分散过多的精力到处开炮。这样既可节省课堂时间,还从根本上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为作文打下雄厚的字词功底,有效克服词汇贫乏的毛病,不断提高读写能力。
二、闯过句子关。一篇文章的主体是句子,只有读懂了句子,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读懂整篇课文。因此,理解句子的含义,弄清句子的结构,了解句子的作用,是提高读写能力的一个关键。做法有三:
1.摘录。凡是生动的描写句,优美的抒情句,贴切的比喻句,精辟的议论句,还有格言、警句等等,都要求学生在预习和阅读中用颜色笔划出来,然后摘录在笔记本上。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体现诗人高超的炼句艺术的诗句,也应抄录下来,深入理解,融会贯通,以备自己说话和写作之用。
2.分析。对课文中的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体会和理解,要求从句式、结构、句子类型等方面分析它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
3.条理。要求学生对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划上符号,重点理解关联词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分析文章段落间的起、承、转、合的条分缕析,理解过渡和照应的作用,以便提高学生的选材、组织能力,同时为分析文章结构打下基础。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学中我贯彻“精讲多练”的基本原则,只突出重点句、关键句的分析,其余采用精讲或略讲。而对重点句,有时还插进必要的练习,以加深理解,为今后写作夯实基础。
三、闯过结构关。结构是文章的脉络和骨架,一篇文章的内容,全靠结构的组织和支撑。所以,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必须认真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闯过结构关,结合具体文章进行分析段落、层次、中心以及写作特点的反复训练。当然它的训练和前面提到的关联词语的训练不是截然分开的,也就是说,在找出关键词、中心句、关联词的过程中,就应注意渗透结构训练的部分内容,为后面的结构训练打下基础。
结构读写训练,要在精读细读中进行。熟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各自然段前可标上阿拉伯数字1、2、3、4等,体悟各段的基本意思,并将它们的中心意思用精炼简洁的句子总结表述出来,写在前步标出的序数之后。然后,将相关自然段的具体内容归纳为逻辑段。其间,指定学生逐段朗读课文,由学生讨论归纳逻辑段落大意,一般经几个学生的读读议议,大体就能把段意搞清楚了。如果仍有不完整、不恰当之处,则由教师补充更正。
如此反复,师生合作完成各自然段和逻辑段的分析归纳。就这样,边读边议,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在边读边议、讲练结合的过程中,有时还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启发学生根据各自然段的意思,把内容相关、相近的自然段归纳为逻辑段,理清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在讨论时,把前后相邻的两张桌子四个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公推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发表意见。讨论时,教师在教室里走动,了解情况,具体辅导,做关键性的点拨,但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觉得讨论得差不多了,就由各组汇报情况,进行全班性大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发言,评议讨论情况,得出最后结论。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这种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还能提高学生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综合能力。
一、闯过字词关。字词是文章的建筑材料,像修建房屋的砖瓦木石、水泥钢筋。再好的设计图样,如果没有砖瓦木石水泥、钢筋是不行的,同样的道理,读写文章离开了字词也无从谈起。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从识字释词入手,而不能架空分析课文。要写好一篇文章也是一样,必须有炼字遣词的基本功夫。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工具书来解决课文中绝大多数的生字难词。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识字释词时,重在指导学生搞好预习。为了防止极少数学生偷懒,可让学生互相检查督促。同时,也可用早读、自习的时间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课前做到心中有数,以避免“无的放矢”。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1)让学生了解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分析做好充分准备;(2)打掉“拦路虎”,扫除他们阅读课文的障碍;(3)突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4)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我还用画龙点睛、突出重点的方法,将音近、形近,难辨易错的一些字词检出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区别字形、明辨字义,而不必分散过多的精力到处开炮。这样既可节省课堂时间,还从根本上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训练,为作文打下雄厚的字词功底,有效克服词汇贫乏的毛病,不断提高读写能力。
二、闯过句子关。一篇文章的主体是句子,只有读懂了句子,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读懂整篇课文。因此,理解句子的含义,弄清句子的结构,了解句子的作用,是提高读写能力的一个关键。做法有三:
1.摘录。凡是生动的描写句,优美的抒情句,贴切的比喻句,精辟的议论句,还有格言、警句等等,都要求学生在预习和阅读中用颜色笔划出来,然后摘录在笔记本上。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形象,体现诗人高超的炼句艺术的诗句,也应抄录下来,深入理解,融会贯通,以备自己说话和写作之用。
2.分析。对课文中的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体会和理解,要求从句式、结构、句子类型等方面分析它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
3.条理。要求学生对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划上符号,重点理解关联词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分析文章段落间的起、承、转、合的条分缕析,理解过渡和照应的作用,以便提高学生的选材、组织能力,同时为分析文章结构打下基础。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学中我贯彻“精讲多练”的基本原则,只突出重点句、关键句的分析,其余采用精讲或略讲。而对重点句,有时还插进必要的练习,以加深理解,为今后写作夯实基础。
三、闯过结构关。结构是文章的脉络和骨架,一篇文章的内容,全靠结构的组织和支撑。所以,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必须认真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闯过结构关,结合具体文章进行分析段落、层次、中心以及写作特点的反复训练。当然它的训练和前面提到的关联词语的训练不是截然分开的,也就是说,在找出关键词、中心句、关联词的过程中,就应注意渗透结构训练的部分内容,为后面的结构训练打下基础。
结构读写训练,要在精读细读中进行。熟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各自然段前可标上阿拉伯数字1、2、3、4等,体悟各段的基本意思,并将它们的中心意思用精炼简洁的句子总结表述出来,写在前步标出的序数之后。然后,将相关自然段的具体内容归纳为逻辑段。其间,指定学生逐段朗读课文,由学生讨论归纳逻辑段落大意,一般经几个学生的读读议议,大体就能把段意搞清楚了。如果仍有不完整、不恰当之处,则由教师补充更正。
如此反复,师生合作完成各自然段和逻辑段的分析归纳。就这样,边读边议,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在边读边议、讲练结合的过程中,有时还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启发学生根据各自然段的意思,把内容相关、相近的自然段归纳为逻辑段,理清段落层次,概括段落大意。在讨论时,把前后相邻的两张桌子四个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公推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发表意见。讨论时,教师在教室里走动,了解情况,具体辅导,做关键性的点拨,但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觉得讨论得差不多了,就由各组汇报情况,进行全班性大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发言,评议讨论情况,得出最后结论。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激发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这种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还能提高学生构思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