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生活源水 赏析人物形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008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习是一个情感历程,链接生活的源头活水的课堂教学更接地气。这样,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设计预习任务,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懂得链接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适当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参透人物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技巧;链接生活;赏析人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55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为记叙文,有很多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文中的人物形象也曾在我们的身边出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把学生领进课本中,还要负责把学生引到生活中。只有课内外相融合,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赏析才更加到位。
  一、预习补充,了解人物真实生活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安排的预习内容往往是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概括段落大意、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等,课文中更深刻的东西则需要教师代为讲解。由于没有生活体验,学生无法理解教材人物的真实生活,所以教师设置预习任务时不妨再向前走一步,让学生了解人物的生活情境,感知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实现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
  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要表现的是徐悲鸿的人物形象,多数学生对徐悲鸿并不了解,有的学生知道徐悲鸿是个画家,但是对“励志”一词理解不到位。教师可为学生讲解1919年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学生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就可以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实则带着一颗爱国心,徐悲鸿刻苦学画,是要为祖国争气。这样,学生对徐悲鸿的认识就更加全面了。
  教师可以先打印出“预习卡”,让学生在预习时查找资料,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后可以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在讨论交流中提高认识。
  二、链接情境,构建相通认知经验
  有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时代相距较远,一些词句的描写是学生所不能理解的,这使得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知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教师可以借用电视剧、电影中的一些场景为学生的认知搭桥、链接情境,唤醒学生的认知体验,同时把文中的人物也引入场景中,再让学生赏析人物形象,这样学生的认识会更加到位。
  如《爱如茉莉》一课,主要表现的是父母之间互相关爱的情意。也许小学生还没有体会到父母之间的深情,更没有父母一方病倒住院的经历,对病房里的细节描写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所看的电影、电视剧中有关医院陪护病人的情境,了解陪护病人的辛苦。通过认知体验的搭桥,学生对文中父母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文题“爱如茉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认知体验的途径很多,教师可以把文中的情节嫁接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去理解文中的情节,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生活片段,学生可以从自身感受出发,直接发表看法。
  三、整合拓展,体会人物内心情怀
  每一篇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会从人物的外在表现逐渐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人物内心世界的展露要靠外在形象的描写,对人物的描写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还有为了凸显某种需要进行的细节描写。学生要想全面感知人物形象,就要在分析中把握人物精神。教师还可以让文中的人物走出文本,来到我们的真实场景中,展示自身形象。课堂教学结束后,还可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阅读世界,丰富学生积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人物形象。
  如《别饿坏了那匹马》对守书摊的残疾青年的几处描写就非常细致,充分表现了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年轻人喜欢爱读书的孩子,要维护孩子读书的乐趣。当“我”的马草卖不出去时,作者对年轻人的描写是:“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说……”这表现了年轻人对“我”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关爱,既维护着“我”的自尊心,又想着办法让“我”白看书。这细致的描写就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内心情怀。
  学习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以后,教师都要为学生补充类文阅读,让学生在人物形象的对比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理解案例中年轻人的善良,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穷人》,分析桑娜和渔夫的善良,理解穷人之间互相关爱的可贵。类文阅读是拓展延伸的有效途径,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教材文本就是一个个生活片段,只有还原到生活场景中,人物形象才更加鲜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感知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深刻挖掘文章主旨。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具备反思意识。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情节,但不在故事里打转;认识人物,但不在描写中纠结;梳理主题,但不在表象里徘徊。教师要教会学生既会看“热闹”又会看“门道”,全面塑造学生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7  俗话说:“外行看
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搭石》,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故事。教学时,要突出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点,引领学生感悟文中所流淌的美,就要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导”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片段一:整合单元,激情导入  师: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古诗
[摘 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突出了习作教学的重要地位,加强了阅读与习作之间的联系,使习作的目标更为明晰有序,指导方法更为具体。教材编者力图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两大疑难问题。这样,使教材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的学本。  [关键词]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目标明晰;知识关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8-0001-04 
[摘 要]语文教学在引领孩子们感悟名著课文“篇”的魅力之余,还应激发起他们对名著的兴趣,指导学生从单篇文章阅读走向长篇作品的阅读。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一是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层层深入地体味文本内涵,学习巴金语言平实的特点;二是适度拓展资料,丰满人物形象;三是略读《家》的几个片段,带着学生走进这本小说,从作品中寻找作者的影子,让学生产生进一步阅读小说的兴趣。  [关键词]单篇课文;名著阅读;教
《爬山虎的脚》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学生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依据教材编排来教学这篇课文时,很多地区往往时值冬令,爬山虎也已枯萎。怎样再现爬山虎清新、明丽又令人神清目爽的真实面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呢?多媒体手段在这里就显示出了不可比拟的
[摘 要]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识字教学的过程,文本是识字教学的载体。《猴子种果树》一文的教学很好地体现这一点。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画、儿歌、表演、联系生活等多种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让识字教学具有趣味性,激发起儿童的识字写字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识字教学 趣味性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当前探索“课外阅读课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精神,而且还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奠定基础。以《西游记》为例浅析“课外阅读课内化”策略,具体为定位要精准,落實要到位;兴趣要点燃,方法要渗透;主线要清晰,问题要突出;文本要依托,课外要延伸。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化;《西游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
[摘 要]一年级学生的认知、习惯都是从刚入学这个时候打下基础,因此一年级的写字教学是美育渗透的重要阶段。教师如何在写字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呢?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从良好的习惯开始;二、从最初的认知开始;三、从有趣的教学开始;四、从多元的评价开始。  [关键词]习惯;兴趣;评价;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
[摘 要]在当下的“语用”观念下的语文低年段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低年段教学就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那么简单,至于文本独特的语用价值发掘与使用,基本上是中高年段的学习任务,低年段文本因简单而不易操作。在低年级尝试的学生当“小老师”的“生本课堂”,以生为本,让思于生,注重言语实践活动的开展,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以学为中心”“让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孩子的学习潜力,永远超出你的想象!  [关键词
[摘 要]小学三年级属于中年段,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阅读素养方面与低年段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增加读懂文本、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学习复述等内容。以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为例,通过关注学生掌握其现有基础,充分利用导学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在学习中扎实提升阅读素养任务。  [关键词]中年段;导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