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十三单元第106~107页。
  教学片断:
  片断一
  (1)摆1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
  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可以列怎样的乘法算式?3个、4个呢?10个呢?100个呢?
  (2)组织讨论:你也能照样子提出一个问题吗?能提出多少个这样的问题?
   如果摆a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a)a表示什么?这儿的a可以是哪些数?
  ……
  片断二
  (1)摆1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
  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可以列怎样的乘法算式?3个、4个呢?
  (2)摆( )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 )×(),你能照上面的样子接着往下说吗?(学生刚开始说的轰轰烈烈,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小)
  为什么你不说了呢?(太多了,说不完)
  (3)小组商量能不能创造一个式子代表上面的所有算式?
  生1:摆多少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多少乘3根小棒。
  生2:摆几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几乘3根小棒。
  生3:用文字表示太麻烦,而且表述不太清楚。
  生4:用字母代替文字,那该多好啊?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a根小棒。
  师:你为什么要用a来表示三角形的个数?
  生4:不管用哪个具体的数字都不能表达我的意思,所以我想用一个字母表示我想的所有的数字。
  师:为什么要用a来表示小棒的根数呢?
  生4:小棒的根数也不确定,它也在不断地变化。
  师:你们对他的表示有没有异议?
  生5:我觉得不妥。如果a=10,那摆10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10根小棒,那肯定不对了。
  生6: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b根小棒。
  师:为什么要改成b根呢?
  生6:小棒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不相同,我就用另外一个字母b来表示。
  (这位学生的回答又一次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其他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7:虽然小棒的根数随着三角形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但它的根数和三角形的个数存在一定的关系,用b表示只能表示小棒的根数是变化的数,而不能表示小棒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生8:我发现小棒的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我觉得a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3×a根小棒……
  反思:
  一、以人为本,让课堂从“顺”走向“不顺”
  片断一中,教师由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需要3×2根小棒,逐步引导3个、4个、10个、100个三个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找到小棒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然后顺势利导提问摆a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学生的回答顺理成章,也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会用字母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但这里,学生只是一种机械的模仿和运用。而片段二中,教师提出“你能不能创造一个式子代表上面的所有算式”,这时学生的思路开始“乱飞”,在争论中不断统一思想,课堂因“不顺”而精彩。
  二、多给学生一些“留白”,让课堂充满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讲课的时候,有经验的老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多给学生“留白”,学生就会经历自己的思维创造和体验的过程,同时在和他人交流合作中,对思想方法进行深思和顿悟。摆( )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 )×(),让学生接下去说,课堂立刻沸腾起来,但学生说着说着,逐渐从沸腾走向平静,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师认为这时还不够成熟,并没有直接把字母引入课堂,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的过程。学生间通过交流,最后由用2个字母分别表示小棒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过渡到用含有1个字母的式子表示小棒的根数和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让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再现数学史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数学史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数学思想的发展史,而数学教育的高境界是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熏陶。因而,数学教育无疑能从数学史中汲取更丰富的养分,数学史也完全能够促使数学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学生经历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创造过程,记忆更加深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最后再通过阅读,学生更能够理解韦达为什么被称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他的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学生从中体验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和古人达成共识的过程,享受成功后的快乐。我认为,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的具体源头和抽象形式之间来回穿行,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现实,寻找数学知识的逻辑源头,领悟其间的数学过程和思想方法。
  (责编蓝天)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课堂逐渐摆脱过去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材的教学。新的小学数学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知识储备较少等特点,加入了很多吸引学生注意的主题图。主题图是指具有丰富内涵、思想、知识和情感的图画,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色彩鲜明,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然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发现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段距离的。  一、现状扫描  问题1:可有可无——淡化了主
[摘 要]只有思想的改变才能带来行为的改变,再通过行为的改变带来效果的改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应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树立起“减负提质”的新理念。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材料,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才能更好地利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教材进行重组,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引导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促进有效复习,使“减负提质”落到实处。  [关键
案例:  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巩固练习环节出示“132-98”和“376-199”两道题,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如下:  生A:132-98  生B:376-199=177  =132 100 2  =34  教师评价时,对生A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其板书旁画了一个大红“√”,而在生B的板书旁却打上一个大大的黄色“?”。教师面向全班学生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打问号吗?”全班大多
问题是引领学生思维航向的灯塔。善教者,必善问,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的提问对于促进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适时适当的追问,能够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是数学课堂上的“点睛之笔”。正确把握追问的切入时机,是发挥追问成效的关键。  一、 “追”在无疑处  受到心理年龄的制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浅尝辄止,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不得深入,沾沾自喜于已有的点滴收获。如果教师同样满足于教学流程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是一种动机,是一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新课程也特别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实施积极情感的培养,既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中培养与挖掘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以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背景导读: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5~76页的内容。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安排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操场跑道的结构,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他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是利用生活情境来导入课堂,然后过渡到教材的学习中,最后总结、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受教材束缚较大,不但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教师施展起来也牵绊较多。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摆脱教材的束缚,真正立足于学生这一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去探索,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我以“认识负数”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摆脱束缚,大胆创新
“认识负数”是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九册的教学内容,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并没有安排这一内容,而是安排在中学教材中的。那现在为什么在小学第二学段设置这一内容?个人认为,主要的理由是通过认识负数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好地用数进行交流。那么,“认识负数”的教学要求怎么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只要学生初步了解负数”,是指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
作业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从作业中及时获得教学情况的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从而体现作业反馈的诊断性和补救性。当前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作业的反馈功能,有的不讲评直接让学生自行订正,有的虽然讲评,但学生体验不深。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进一步发挥作业的反馈功能,体现作业反馈的诊断性和补救性呢?下面我以《小数加减法》中的作业错误为例,谈一谈怎样凸显作业的反馈功能。  一、搜集错例,合理分类  搜集错例
心理学家盖耶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所以教师要善待“错误”,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来丰富对教学的多向选择,来厚实教学的实践趣味,最终实现“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的希冀。  一、“错误理论”,改变我们对教学内涵的解释  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被滚烫的茶壶“烫着”后,就从内心深处建立了“滚烫的东西是不能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