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对课堂上经常提到的历史意识、历史知识、历史能力进行了总结,并对这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在课改的大背景下要上好一堂历史课,笔者认为教师自身应该做好以下两点:一、师生互动与合作学习;二、历史教学与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历史意识;历史知识;历史能力;课改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46-02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开展了将近三年,由最初的轰轰烈烈到现在逐步进入一种平静的状态。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学校、老师都在努力地朝着新课改要求的目标前进,其间有收获、有欣喜,也有困惑与质疑;有赞扬,也有批评。
众所周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一直处于大多数人轻视、学生不太喜欢的境地。在这次新课改中,我们很多历史教师重新焕发出激情,想方设法的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特别是每逢集体教研活动时,围绕新课改所展开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很是热烈,也很认真,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觉得对“具体问题”处理的得当与否必须基于正确的大前提之下,那么历史教育的大前提是什么呢?通常你要问起老师们“你们历史课培养学生什么?”大多数历史教师随口就会说道:“我们教给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能力。”若紧接着问“什么是‘历史意识’?什么是‘历史知识’?什么是‘历史能力’?”大部分老师是回答不上来的。这三个问题很大,也很难,然而我认为它们是搞好历史教育的大前提。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师对这三个问题没有基本的认识,我们的日常教学再怎么费尽心思,再怎么讨论热烈,都是糊里糊涂的,难以达到学科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一个反映学科本质的问题。我们要进行怎样的历史教育或历史学习,必须由历史意识或历史认识来体现。换句话说,若在历史教育中不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认识,历史教育干脆说就是空的。那么,历史教育所说的历史意识或历史认识指的是什么?从形式方面看,是怎样去构成教育内容的问题。从本质方面看,它是在养成历史的见解和思考。[1]
有关历史意识的学习内容,包括历史感觉、历史态度和历史判断三个方面。历史感觉指培养学生“想知道过去”、“过去很有意思”的志向;将今天与过去比较,了解它们的不同且由此养成习惯、兴趣和关心;形成时代的距离感。历史态度主要指历史地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历史事物,发展的看问题。历史判断是一种能力要求。[2]
1.依照上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过学生的历史感觉吗?恐怕我们更多的是在导课中运用一下,来激发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持久的培养历史感觉,怎么可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历史认识,通俗的说,怎么能学好这门课。
2.关于历史态度,我觉得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是注意培养学生历史的思考问题的,比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认同其他民族与文化;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历史事物。怎样真切的去感受曾经发生过的人或事?我们大多采用的是让学生去想象的方法,学生想到了什么,可能不乏有人依然大脑一片空白或者所想内容已与教学无关。在这方面,我们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不同时空的人和事,我们需要发掘这样的材料来帮助教学。
3.历史判断是我们教学当中最为缺失的方面。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大部分教师本身历史判断能力就不高,又谈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判断能力呢?因为自身学养的问题,我们对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提不出历史性的独到见解,这样,历史与现实就脱节了,“以史为鉴”变成了一句空话,难怪学生觉得历史无用,自然也就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历史。因此,加强学科素养是对历史教师提出的严肃要求。
二、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在在理论上讲,是人们根据史料推理的结果,并非是凝固与时间中的客观存在的记忆对象。历史知识的对象是复杂的、多面的,他所处理的对象在本质上具有“可讨论性”,在本质上它没有唯一正确的“最后故事”存在[3]。虽然在教学中我们没有给学生说过“课本上讲述的内容就是历史的真实面目”这样的话,但是我们基本上也没有给学生传递一种观念——历史是一种解释性的学问,这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认为历史面目就是课本上讲述的那样,因而也就无需探究了。针对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应该很多,其中新教材给我们了一种新课型——探究课,一个学期至少能安排一次探究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这种知识类型拥有它本身特有的逻辑、方法和观点。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其中自然包括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宗教在历史上和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关宗教的学习不仅对于理解国家,而且对于理解世界都是非常必要的。 忽略宗教事实容易给学生一种假象:人类的宗教生活是无关紧要的或不重要的。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历史教学是比较忽视宗教的。忽视的结果是不仅造成认识上的假象,甚至演变为我们视信仰宗教的人为异类,这是不对的。
三、历史能力
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我们培养的能力具体包括哪些能力?结合国内外对历史能力的定义,综合概括如下:历史能力分为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能力:阅读、表达、写作和观察等;关键能力:如历史思维能力中的了解、理解、信息获取与处理、分析、评价、综合和运用,以及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历史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4]
接下来就是该如何培养这些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没有细化问题,我们大多数人懒于思考,没有具体措施来帮助学生真正提高。比如阅读,貌似简单,怎样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没想过。例如:历史材料中包含有大量反映作者观点或偏见的叙述,教师应引导学生尽量客观的阅读。看了一些国外案例,我最大的体会是教师会给出学生一些具体方法来完成任务,甚至教师还可能先做一个示范,在全程当中不断的给予指导,最终完成。而我们往往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却没有辅导学生完成任务的相关技巧、方法,这样学生会觉得很难,结果是要么完成的不好,要么干脆不完成,所以历史能力也就难以提高了。
在历史诸多能力当中,批判性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批判的看待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有鉴别历史事实及别人观点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实践是比较少的,关于这一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与开发。
以上是我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首先搞清楚的问题,下面我想谈谈课改当中两个问题。
1.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
我们现在进行新课改特别强调互动、合作学习,是理论上特别强调,实践中却往往忘记,忘记也是有原因的:1、我们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教授,平等的师生交流、合作没有成为我们的习惯性行为。2、教学内容确实多,课时安排紧张,我们用于活动的时间太少,教师往往嫌拉下课程而不愿意进行。我们会发现,听课的时候,课堂中必定有互动,这是展示课的亮点之处,但是为了要活动,那这节课的容量可能就会少(新课程是允许的,并不要求完全按照规定课时进行完)。事实上平常是不这样教学的,因为总的教学任务相对于总的课时来说还是太多了。
互动存在的问题诸如:假互动、假合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分组合作,但是有几个教师具备相关技巧,在课堂上随手一划,几个组就出来了,哪晓得“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这个概念,然后接下来讨论,没有指定负责人的技巧,也没有评议的技巧等,一切都很模糊,合作流于形式;师生之间的互动,其实是简单的问答,没有进入一种更高境界。
2.历史教学与价值观教育
历史教育涉及的价值观教育小可谓处事原则,大可以到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有利的。现实的教学中太过于重视只是目标,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上课时,老师想起来了捎带的讲一下,想不起来就算了,时间紧了就更别提了。在今天复杂多变的世界里,面对多元化的选择,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教学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更应担当起责任。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重视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以上是我对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的思考,我认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科功底,一方面要学习历史教学当中的许多具体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要注意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应保持一种不急不躁的心态,避免虎头蛇尾,应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探索、逐步提高。如此若能长久坚持下去,我想中学历史教学一定会有很大改观。
参考文献
[1]加藤章,佐藤照雄,波多野和夫.历史教育讲座[A].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
[2]赵亚夫.日本学校社会科教育研究[A].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教育透视[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6.
[3][4]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9;65.
关键词:历史意识;历史知识;历史能力;课改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46-02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开展了将近三年,由最初的轰轰烈烈到现在逐步进入一种平静的状态。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学校、老师都在努力地朝着新课改要求的目标前进,其间有收获、有欣喜,也有困惑与质疑;有赞扬,也有批评。
众所周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一直处于大多数人轻视、学生不太喜欢的境地。在这次新课改中,我们很多历史教师重新焕发出激情,想方设法的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特别是每逢集体教研活动时,围绕新课改所展开的“具体问题”的讨论很是热烈,也很认真,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觉得对“具体问题”处理的得当与否必须基于正确的大前提之下,那么历史教育的大前提是什么呢?通常你要问起老师们“你们历史课培养学生什么?”大多数历史教师随口就会说道:“我们教给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能力。”若紧接着问“什么是‘历史意识’?什么是‘历史知识’?什么是‘历史能力’?”大部分老师是回答不上来的。这三个问题很大,也很难,然而我认为它们是搞好历史教育的大前提。如果我们的历史教师对这三个问题没有基本的认识,我们的日常教学再怎么费尽心思,再怎么讨论热烈,都是糊里糊涂的,难以达到学科教育的真正目的。
一、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一个反映学科本质的问题。我们要进行怎样的历史教育或历史学习,必须由历史意识或历史认识来体现。换句话说,若在历史教育中不培养历史意识和历史认识,历史教育干脆说就是空的。那么,历史教育所说的历史意识或历史认识指的是什么?从形式方面看,是怎样去构成教育内容的问题。从本质方面看,它是在养成历史的见解和思考。[1]
有关历史意识的学习内容,包括历史感觉、历史态度和历史判断三个方面。历史感觉指培养学生“想知道过去”、“过去很有意思”的志向;将今天与过去比较,了解它们的不同且由此养成习惯、兴趣和关心;形成时代的距离感。历史态度主要指历史地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历史事物,发展的看问题。历史判断是一种能力要求。[2]
1.依照上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过学生的历史感觉吗?恐怕我们更多的是在导课中运用一下,来激发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持久的培养历史感觉,怎么可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历史认识,通俗的说,怎么能学好这门课。
2.关于历史态度,我觉得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是注意培养学生历史的思考问题的,比如: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认同其他民族与文化;设身处地的感受和理解历史事物。怎样真切的去感受曾经发生过的人或事?我们大多采用的是让学生去想象的方法,学生想到了什么,可能不乏有人依然大脑一片空白或者所想内容已与教学无关。在这方面,我们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不同时空的人和事,我们需要发掘这样的材料来帮助教学。
3.历史判断是我们教学当中最为缺失的方面。实事求是的讲,我们大部分教师本身历史判断能力就不高,又谈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判断能力呢?因为自身学养的问题,我们对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提不出历史性的独到见解,这样,历史与现实就脱节了,“以史为鉴”变成了一句空话,难怪学生觉得历史无用,自然也就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历史。因此,加强学科素养是对历史教师提出的严肃要求。
二、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在在理论上讲,是人们根据史料推理的结果,并非是凝固与时间中的客观存在的记忆对象。历史知识的对象是复杂的、多面的,他所处理的对象在本质上具有“可讨论性”,在本质上它没有唯一正确的“最后故事”存在[3]。虽然在教学中我们没有给学生说过“课本上讲述的内容就是历史的真实面目”这样的话,但是我们基本上也没有给学生传递一种观念——历史是一种解释性的学问,这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认为历史面目就是课本上讲述的那样,因而也就无需探究了。针对这个问题,解决的办法应该很多,其中新教材给我们了一种新课型——探究课,一个学期至少能安排一次探究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这种知识类型拥有它本身特有的逻辑、方法和观点。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其中自然包括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宗教在历史上和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关宗教的学习不仅对于理解国家,而且对于理解世界都是非常必要的。 忽略宗教事实容易给学生一种假象:人类的宗教生活是无关紧要的或不重要的。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历史教学是比较忽视宗教的。忽视的结果是不仅造成认识上的假象,甚至演变为我们视信仰宗教的人为异类,这是不对的。
三、历史能力
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我们培养的能力具体包括哪些能力?结合国内外对历史能力的定义,综合概括如下:历史能力分为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基本能力:阅读、表达、写作和观察等;关键能力:如历史思维能力中的了解、理解、信息获取与处理、分析、评价、综合和运用,以及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历史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4]
接下来就是该如何培养这些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没有细化问题,我们大多数人懒于思考,没有具体措施来帮助学生真正提高。比如阅读,貌似简单,怎样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没想过。例如:历史材料中包含有大量反映作者观点或偏见的叙述,教师应引导学生尽量客观的阅读。看了一些国外案例,我最大的体会是教师会给出学生一些具体方法来完成任务,甚至教师还可能先做一个示范,在全程当中不断的给予指导,最终完成。而我们往往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却没有辅导学生完成任务的相关技巧、方法,这样学生会觉得很难,结果是要么完成的不好,要么干脆不完成,所以历史能力也就难以提高了。
在历史诸多能力当中,批判性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批判的看待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历史解释和历史观点,有鉴别历史事实及别人观点的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实践是比较少的,关于这一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与开发。
以上是我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首先搞清楚的问题,下面我想谈谈课改当中两个问题。
1.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
我们现在进行新课改特别强调互动、合作学习,是理论上特别强调,实践中却往往忘记,忘记也是有原因的:1、我们习惯于自上而下的教授,平等的师生交流、合作没有成为我们的习惯性行为。2、教学内容确实多,课时安排紧张,我们用于活动的时间太少,教师往往嫌拉下课程而不愿意进行。我们会发现,听课的时候,课堂中必定有互动,这是展示课的亮点之处,但是为了要活动,那这节课的容量可能就会少(新课程是允许的,并不要求完全按照规定课时进行完)。事实上平常是不这样教学的,因为总的教学任务相对于总的课时来说还是太多了。
互动存在的问题诸如:假互动、假合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分组合作,但是有几个教师具备相关技巧,在课堂上随手一划,几个组就出来了,哪晓得“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这个概念,然后接下来讨论,没有指定负责人的技巧,也没有评议的技巧等,一切都很模糊,合作流于形式;师生之间的互动,其实是简单的问答,没有进入一种更高境界。
2.历史教学与价值观教育
历史教育涉及的价值观教育小可谓处事原则,大可以到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有利的。现实的教学中太过于重视只是目标,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上课时,老师想起来了捎带的讲一下,想不起来就算了,时间紧了就更别提了。在今天复杂多变的世界里,面对多元化的选择,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教学在价值观教育方面更应担当起责任。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重视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以上是我对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的思考,我认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科功底,一方面要学习历史教学当中的许多具体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要注意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应保持一种不急不躁的心态,避免虎头蛇尾,应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探索、逐步提高。如此若能长久坚持下去,我想中学历史教学一定会有很大改观。
参考文献
[1]加藤章,佐藤照雄,波多野和夫.历史教育讲座[A].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
[2]赵亚夫.日本学校社会科教育研究[A].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教育透视[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6.
[3][4]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9;65.